朝廷大军动作频繁,一部分派遣到了宁夏,一部分到了大同,最后一部分则前往乌兰布通。
前往宁夏的这支已经出发,第二支也整装待发。
浓郁的硝烟味在京城都能嗅到。
距离皇帝出征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也就是第三支队伍。
三月里是皇帝的寿诞,今年是简办,只赏赐了王公大臣进宫宴席。
生日过后,某天夜里他收到了一份快马加鞭的军情。
宝音被吵醒,就见他坐在床边上眼睛亮得惊人。
“噶尔丹越过杭爱山了!”
杭爱山在哪?
后世蒙古国境内,如今的喀尔喀跟准噶尔汗国的边界线。
噶尔丹率兵越过杭爱山意味着他主动出击。
[时间不对,早了两年。]
她目光看向他。
哪怕他没有解释,她也知道他定然是做了什么,才让噶尔丹提前出击。
不管过程如何,现在结果就是噶尔丹出兵侵犯喀尔喀了。
喀尔喀是肯定抵挡不了有罗刹人支持的准噶尔大军,结果就是被迫南迁。
丢失了喀尔喀的地,只能依靠清军拿回。
这样大清也就顺理成章将喀尔喀这片土地拿到手。
这些想法在心中快速掠过,皇帝眼神里闪过赞赏。
毕竟朝中还有不少人没有看懂情况,连蒙古各部都忐忑不安派人来询问,这是出兵打哪。
他之前给出的借口一直是罗刹人,只有少数人才知道他的真正目标,二月里罗刹人死灰复燃也成为大军出征理由。
朝中有几个人看透他目光盯着的是准噶尔部,这次出兵他是打着将回疆一块收复的打算。
如今等待的时机已到,准噶尔果然在罗刹人的压力下悍然袭击喀尔喀。
现在他御驾出征的机会到了!
第231章
喀尔喀的消息来得很快, 本来是札萨克图汗部和土谢图汗部之间发生纷争,谁料中间穿插过来一个准噶尔。
这下也别争了,全都等着扫地出门了。
求助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送到乾清宫的御案上, 皇帝一拍桌子,意气风发宣布道:“朕要御驾出征!”
很快国家机器飞速运转起来,提前准备的粮草, 运送边境,跟着出征的商人也挑着胆子拉着马车准备妥当。
三月底,御驾从京城出发, 穿过长城前往大军驻扎地张家口。
皇宫的主人一离开, 不说整个皇宫,就连京城变化都不少。
太子开始了监国生涯。
大阿哥也不想看太子意气风发的嘴脸, 每日下学便跑到了宫外监督建府邸去了。
三月底温度适宜, 万物生长, 南城各伢子也忙碌起来。
徐良友是城内还算有良心的官伢, 主要干的是买卖租赁房子的生计, 不过这两个月他的主要精力不是帮人介绍房子,而是介绍人去干活。
城外有两个招工队, 一个是修水渠, 一个是埋电线杆。
这时候正是忙着播种的季节, 乡下找不到多少人手, 他便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问, 终于拉来了十几个人的小队伍。
“修水渠需要建高架桥,这个工钱高一些,铺设电线杆工钱少一点,人也找得差不多了。”
为了省钱,徐良友没有带人坐车, 而是步行往城外走。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就看到了路边有人在忙活,有人往路边横躺的水泥柱上浇水,有人拆掉了昨日的模具,一根没干透的水泥杆子躺在路边。
还有人将模具放在牛车上往京城方向拉,拉一段距离后又放下。
再往北面走,路边的人更多了,有拿着铁锹挖坑的,有扶着已经凝固的水泥柱子埋进已经挖好的坑里的。
水泥柱子很高,世间已经很少有这么高的树木了,现在水泥柱子已经替代了树木的作用。
再继续往北,就看见爬到水泥顶端拉线的人。
徐良友看到路边出现帐篷,回头询问,“谁在这里干活?”
有两个人举手,“我可以挖土。”
“我修过水泥路!”
徐良友见状,就知道其他人都相中了赚钱多的那份,他没有劝说,而是领着这两个愿意的人去了帐篷,没一会儿他拿着一张凭单出来。
将凭单塞进腰间的褡裢里,他又招呼剩下的人继续往玉泉山方向走。
又是半个时辰过去,终于看到前方修出来的高桥。
高桥是水泥修建,上千工人跟蚂蚁样上上下下忙碌,一天就能修出一里路的高桥出来。
桥上方是水渠,水渠一人多高,隔一段就有水塔,水塔内安放的U型连接口,这个U型接口两边并不是一样高,而是根据地势来算高低。
得保证水能够准确运送进京城,毕竟长达几十里路的水桥,谁也不能保证水桥一直沿着海平面向下的趋势走。
水往低处流,若是某处桥修高了,不能拆掉重来,又没有水平测量仪,这时候就得用上U型连接口。
因为工程复杂,所需要的人手也多,工钱也给得多,这段时间徐良友介绍的人大部分都来修水桥了。
累是累了点,可一天赚的钱要比埋电线杆高几文,一个月下来能多出几十文的收入。
高桥这边也有帐篷,领着人进去后,帐篷里的人点了人后就写了一张凭单递给徐良友。
徐良友可以拿着凭单回城内领取介绍费,一人有十文介绍费,这十多个人一天就有近两百。
一个月每天都有这么多人,他至少能拿六两银子。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下狠力气干,几个月就能在外城买一间房了。
可惜现在是春耕,衙门看得紧,不准跑到乡下招人,就怕人跑了耽误春耕,进而耽误收税。
没几天电线先拉进了城,慢一步的是水渠工程。
电线这东西对于京城的人来说觉得不是新东西,当初城外出现了夜晚照明用的电灯,城里不知多少人跑出去看热闹。
这回一听可以拉电入户,不少人都心动了,然而一问价格,这心又冷了下来。
电线入户费用是三百两,入户后还有买材料的钱,以后每月电费以使用的电灯数量来计算。
这电灯也不是整日能用,因为条件有限只夜晚才通电。
这令人望而却步的高价,是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
最后交钱的人也只有内城的高门大户和外城的富户。
当然这费用虽然高,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本来在城外埋电线的又进城内埋,连城墙都没放过,越过城墙将电线拉进了城。
最先用上电的是城外不远处的医院和城门口免费安装的路灯。
城门口只孤零零竖着几盏路灯,根本比不上布满电灯的医院。
本来入夜后病人变少的医院,因为有了电灯的缘故,晚间的值班大夫也跟着变多。
格物学院的学生今日都心不在焉,下课铃声一响起,全部都一跃而起往外跑去。
今日是给学院拉电的日子,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再过闻着灯油埋头计算的日子。
因为在城内,学院建筑木头居多,每每天黑后不久就要学院的老师催促着他们快点休息,将灯给灭了,这回有了电灯,意味着他们晚间也有了充裕时间做实验。
围观了一会儿,学生也跟着伸手帮忙拉电线。
这玩意就从他们学院出来的,还能有比他们更了解的吗?
就在京城浩浩荡荡拉电线的时候,琉璃村的玻璃厂接到了一笔订单,一笔制作水晶吊灯的订单。
收到的图纸有十张,还用彩色笔画了效果图出来。
虽然说复杂了一些也不是不能办到。
当天就开始造模子,隔天第一个水晶灯就现世了。
第三天已经用上电的百货大楼推迟了关门的时间,哪怕宵禁时间也没有关门,不知多少人看见了大玻璃门内熠熠生辉的水晶灯。
隔天一早水晶灯上架,就有大户人家跑来排队。
本来在大楼里闲逛的客人跑去围观,一问一盏灯需要六百六十两顿时倒抽一口气。
最所有水晶吊灯里最昂贵的是一盏九千九百九十两的那个。
灯架是金包银,镶嵌着绿松石、珊瑚和宝石。
垂下来的吊坠是清澈明亮的翡翠。
造型肯定比不上玻璃吊灯,但这一定是最贵重的灯具,九千九百两的灯具只在百货楼里摆放了两天就被一位从江南来的盐商拿下。
京城不少人在体验夜晚亮起的电灯,江南养蚕户则进入一年一度最忙碌的养蚕阶段。
刚入春,唐皮子就带着妻儿回到了村里老家。
一家人在老房子里围绕蚕虫忙碌起来。
从一早采摘新鲜的桑叶,到清洗晾干切碎,再到清理蚕沙。
蚕身上都是宝,连蚕沙也一样,收集的蚕沙拿去晒干,有药铺会收。
往年城里药铺也不是来者不拒,只收最上等的,因为蚕沙太多了,药铺不是所有人都收。
没卖掉的蚕沙只能扔掉。
这两年多了百货铺,有卖不掉的东西可以拿百货铺问问,基本上只要有价值的东西百货铺子都会收,价格不一定很高,好歹比扔掉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