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有人平时视金钱为阿堵物,可谁不爱银子?
***
淮安县的清江船厂今日气氛显得格外凝重,这家诞生于永乐年间的庞然大物在不久前还造就了辉煌的海上战船,福建水师总督正是乘着他们船厂造的船收复了台湾!
然而一切辉煌在一个多月前戛然而止,穿梭东海停靠宁波港口的那座庞然大物的钢铁船似乎在羞辱清江船厂所造出的战舰。
对付这样的民间船厂,清江船厂自然是有手段,身为唯一的官营船厂对付区区一个私营船厂还不是手到擒来?
然而还没等他们打听清楚那家船厂的底细,先一步迎接来了朝廷要查账这个消息。
夭寿哦!
这是自开国以来第一次查账!
消息比朝廷派遣来的监察御史还要快,收到消息的当晚船厂某个放了陈年旧账的房子就着火了。
“蠢货!一群蠢货!竟然烧账本,这不是告诉朝廷摆明了是有问题吗?”漕运总督气得暴跳如雷。
漕运所需上万船只均是从清江制造,要说谁账务最大,非漕运莫属。
漕运总督都已经打算好了,推几个往年蛀虫出去平了这笔账,谁能想到清江船厂那边先慌了手脚,将账本给烧了!
这下事情闹大了,还不知道朝廷会怎么查。
果然原本停留在嘉定府康亲王等人止步不前,漕运总督已经接到消息,康亲王在调集江南的旗兵。
五月中旬就领着一千旗兵直扑清江船厂。
淮安的清江船厂很大,有多大,沿河二十里都属于造船厂,也就是比紫禁城还要大二十倍。
数千名造船能工巧匠聚集在这里加上匠人背后的家人,起码有近十万人。
淮安本就繁荣,再加上这个造船厂那就更繁荣了。
若是说扬州的繁荣是靠着盐商堆砌起来的畸形繁荣,那么淮安就是真真切切繁荣,整个淮安都是靠着清江船厂这个实体行业支撑起的繁荣。
康亲王一进入淮安就发现其与别的地方的不同,江南许多地方还很贫困,淮安却有不属于扬州的繁荣,且淮安百姓走在街上跟别的地方穷苦面貌就不一样。
康亲王并未直接领着兵马闯入这座城市,而是先微服私访进来探探情况。
什么地方最好打听消息,当然是茶楼。
一行人便进了一家看着还算高档的茶楼。
“鹤年兄,听说你大兄去了湄洲的造船厂?”
“贤弟消息倒是灵通,哎,我大兄得我家老爷子真传,可惜船厂招工名额有限,无奈之下才南下,没想到竟然让他闯出了些名声。”
“真羡慕鹤年兄,听说你被推荐去了宁波的船舶学院?”
书杰侧头就看见隔壁桌上一瘦弱男子含着笑意道:“我大兄觉得我身子骨弱,无法承担长时间的造船工作,便推荐我去教书。”
“真羡慕您那,一家子都有了着落。”
小二过来送茶,书杰丢了一两碎银打听隔壁桌的情况。
小二回头看了一眼小声道:“哦,是周公子。”
“周公子以前也是造船厂的人,早些年被他爹领着进了造船厂,后来一次试穿他爹和他被带入水里,只他一人被救了出来,可能是在水里被呛久了,醒来就病歪歪模样。”
他压低了声音:“船厂那边连赔偿都没有,就给他兄弟赶出了船厂,听说船厂的一位管事还喊话,不准兄弟再回船厂。”
书杰身边一位青年开口:“这种事很常见吗?”
“怎么不常见?”
他冲着南边抬了一下,“南边有一块地是咱们淮安最穷的,有不少都是船厂赶出来的!”
几位御史对视一眼,觉得这应该是最好的突破口。
青年又打听了一些消息,没有正面问,可句句都围绕着船厂。
船工家里一个月买几次肉,到本地富户都经营什么买卖,本来外地人问这些小二应该警惕的,可偏偏青年说着一口流利的扬州话,让人以为是扬州那边来的客商。
说到最后,小二语带羡慕道:“咱们这的船厂不塞钱进去是甭想弄个活做,不过周公子他们赶上了好时候,那边那个船厂放了好大一个炮仗,往后在这做不了船工,还能去南边。”
第127章
青年好奇地问, “你觉得多个船厂是好是坏?”
小二抓了抓头上盘着的辫子不确定道:“应该是好事吧。”
“小二人呢?给我添茶!”
“哎,来喽!”
小二丢下一句,“客官, 你们慢用便跑了。”
书杰没有开口,青年旁边的中年人看了一眼书杰小声道:“这船厂肯定有问题?”
青年则道:“当然有问题,毕竟是一家两百多年的历史的船厂了, 怎么会没有问题?”
书杰开口,“听说是连前朝的账本一起烧了?”
青年忙道:“是,不过还剩下一些永乐年间的账本。”
书杰哈哈一笑, “哦, 那大概是船厂最干净的账了。”
谁敢在永乐皇帝眼皮底下搞鬼?
他笑容一收,眼里闪过了一丝血腥之气, “既然账本都烧了, 那就拿姚仪那一本来算账, 本王现在只认这一本是真账本。”
青年愣了一下, 立刻反应过来, 也对,账本都烧了, 不管姚仪交的那本是真是假, 只要王爷认定是真, 那就是真, 因为证据都烧了, 没法证明这边是假。
要真按照姚仪的账本来算,那中间缺的银子可就多了!
……
端午节后,皇帝出巡,御驾还未出顺天府,赵昌便领着皇上的旨意到了顺天府衙门。
顺天府尹看到圣旨惊呆了, “今年顺天府的徭役都去门头沟挖水库?”
要知道顺天府管辖内的县、州府可不少,往年县里服徭役那都是不出本县,在本县修河道。
哪怕是早年打仗时候最多也是帮着押运粮草。
几个县加在一起,整出十几万服役壮年是没问题,有问题的是门头沟,那可是京城边上,十万壮年万一哗变闯入京城,那可是一件大不了的事,关键皇上还不在京城。
赵昌无奈道:“没让一起,只是将今年服役地点放在了门头沟,先一两个县来,服完后换下一个县,远一点的让沿途地方衙门设草棚和粥厂供服役百姓歇息。”
张吉午松了一口气,然后跟赵昌保证肯定能完成任务。
“那倒不必,人到了门头沟自有人接管,顺天府这边只要派兵在外围看守即可。”
张吉午不解,还是应下了,当天多道命令送往各个县城州府。
第二天这些知州和县令都跑了过来。
昌平州的知州是一脸苦涩,最近昌平州在搞什么改革,审案的权利被剥脱,他一时间也成了那没头苍蝇,只能往民生使力,不时下村子检查耕种情况。
这上级突然下令倒是给他带来了惊喜,毕竟徭役还属于民生范围内。
“要不就从昌平州开始!”
昌平州知州毛遂自荐,希望给长官一个好印象。
密云县的县令想着昌平州服役一个月正好是六月,六月太热,可七月比六月还热,这样一想八月更好。
然而还没等他说话,上司先断开了他的希望。
“我们县开春已经征过了。”
“征过就算了。”
“今年服役期定在了未来三个月,你们合计一下,哪个月去。”
“我们就七月吧。”七月就热十天半个月,六月是整月都热。
密云县最终选了七月。
其他人也选好了,张吉午开口道:“今年跟往年不同,服役不抽人,每家出去一男丁,若男丁十六之下,应选妇人。”
“这回不许拿银子免除徭役,不然少了人你们出人给补上。”
一众知州县令连声应下来。
***
高庄的高庄头一家气氛很凝重,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坐在了一起商量事。
“我问过差爷了,今年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不允许交钱免徭役,听说是上面缺人干活。”
高庄头看向三儿子,“今年本该轮到老三,可前两年你兄长们都是公中出钱免徭役,今年轮到你不能赎到底是亏了你。”
“我给你一个选择,你去,这原本该出的钱归你们三房所有,第二是你去十日,再让你大哥二哥轮下面的二十天,这银子也就没有了。”
高家三子还未开口,他媳妇急切道:“孩子他爹,选钱!”
高家三子甩开她的手,“你想累死我不成?”
这年头服役可是苦差事,运气不好会没命回来了。
高家人心齐也不缺免除徭役的钱,往年都是出钱了事。
高家婆婆狠狠瞪了老三媳妇一眼,这糟心媳妇只惦记那几两碎银,全然不顾自己丈夫的生死。
高家三媳妇缩了缩脖子,她又不是故意的?
他们小家赚的钱都得上交婆婆手里,她连给儿子买块糖的钱都没有,方才还不是听到有钱拿,话都没过脑子就选了钱吗?
“爹,我选第二。”
高老三咬着牙:“十天我还能撑得过来。”
这样的一幕同时发生在高庄所有人家,有些平时父母就偏心的,这次更是闹出了分家的闹剧。
高庄头没想到因为这事还得处理几家分家的大事。
“耀明,想好了,真要分家以后每年徭役得自己去了。”
高庄头是不支持分家,要知道不分家一家男丁还能换着服役,要是分家往后徭役可都他这个小家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