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她无法插手,只能将避雷针装在钟楼了。
“这御史不是瞎胡闹吗?”
第116章
泉州近期商埠停靠着一艘大船, 这艘大船有三十丈长(约一百米),是当今之最,衬得沿岸帆船就跟玩具一样。
罗起信坐在沿口岸的酒楼二楼一脸羡慕往外看。
他家也是干造船这一行的, 只是手里经手的都是木船,这次离家来这里也是想学习先进的造船技术。
前年就听说泉州这边的造船世家接了活,要集合闽地所有造船世家造出一条钢铁巨船出来, 耗费人力就有十万之众,今年船初步下了水,罗起信在家得到消息就偷偷跑来了。
眼下看到这艘大船他心中羡慕之余还有恐惧, 这样的铁船若是换成他们罗家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因为没有那么多钢铁。
他心惊之余,开始想罗家的造船技术是不是已经被淘汰?
“这么大的船别是只能看不能用。”
罗起信听见楼下有一群人议论。
“连帆船都没有, 这船能否启动还两说。”
“嘿, 我听说这船还是招募了一万个纤夫从内河拉过来, 不会只是个空壳子吧?”
罗起信脸上也浮现了怀疑。
就在这时口岸传来锣鼓声, 他看到总督竟然出现, 在鞭炮声过后解下了船身盖着的红布。
罗起信跑出了酒楼,看到船身上写着“靖远号”三字。
“这是官船?”他喃喃说出声。
旁边有个微胖的中年人笑着摇头, “不是, 这艘船是私人定制。”
他看了看左右小声道:“这艘船可是倾尽福建和广东两省之力合力造出来, 花费了起码上千万两银子!”
罗起信倒抽一口气, 他信了这船不是朝廷所建, 因为朝廷造不起。
他侧头看向微胖中年人,“敢问兄台可是知道这船的主家是谁?”
微胖男人一脸骄傲道:“自然是知晓,正是那鼎鼎有名的德盛洋行!”
罗起信更加惊讶了,这德盛洋行他也听说过,近一年才建立, 由一家大商行起头,闽地两广甚至江南都有富商入股。
因为这家德盛洋行拥有皇上给的出海贸易牌照,不受海禁影响。
别的船得小心翼翼走私,人家就没光明正大出海。
后来德盛洋行还组建了大货行、码头仓库、银行等等,帮一些走私船洗白商品,因为没发生过黑吃黑事件,近两年走私货物八成都是经过德盛洋行出手。
也因为德盛洋行只收货物总价两成的提成费,连沿海的海盗东南亚那边都跑去找德盛洋行出货。
才一年时间德盛洋行就富得流油成为南海巨富!
这船要说是德盛洋行花钱定制倒也说得过去,或许只有这家洋行有这个资本。
总督揭掉红布后还领着泉州一带的官员上了船。
这船就跟一座海上宫殿一般,甲板上还有三层高建筑,站在甲板上看商埠是一览无余,小得跟渔村一样。
福建总督姚启圣摸了摸胡须,踩着硬邦邦的钢铁甲板心情还算不错。
“此船若是早建一年,何愁□□不成?”
郑氏航海所用之船跟这艘钢铁猛船相比就是土鸡瓦狗。
他开怀一笑,转头问德盛洋行放出来的话事人。
“和管事,这船何时出海,本官可是想见识一下这艘巨兽如何驰骋大洋!”
和丰笑着回道:“还得停留几日,待粮食装仓后会先送一批去台/湾,再一路往北前往天津卸粮,之后会往宁波装运货物,主要是考虑到这船才刚下海,怕有问题需要在沿海跑一段时间,造船的多位大工会跟船一段时间,若是发现船有问题会修改下一艘图纸。”
姚启圣摸着胡须点点头,“你等没有急功近利贸然远洋还算谨慎,谨慎点好。”
他又看到了船上那一排纵放的高高烟囱,眼里流露出一丝羡慕。
皇上也命人造了船,是罕见的二十丈大船。
若是没有这艘钢铁船,姚启圣怕是也自豪水师能有那么大的巨船。
然而那船跟脚下这艘钢铁巨兽太渺小了,连比的资格都没有。
说完了公事,姚启圣又说起了私事。
“和管事要是有空,还请到府里一坐,我家老太太可是念叨你许久。”
他看和丰越来越满意,他家中正好有一孙女到了婚配年龄。
虽然说满汉不通婚,可他是汉军旗,自然不在限制之内。
和丰虽然没有功名也没有官身,但他是满人,身后还有皇上做靠山,只要步入官场想要一步登天很容易。
关键是人家对他还有救命之恩。
说到这件事还得说到去年,去年福建的冬日姚启圣很不幸旧伤复发。
再加上他已年迈,直接是一病不起。
最后还是属下向他推荐了广州的医学院分院。
这家医院听说是刚开始,大夫都是京师来的,医术用的西洋那套。
下属推荐本来也是因为福建的大夫已经让姚家准备后事,想着死马当活马医。
没想到人家大夫一来,挖了伤口,给他屁股打了一针,养了一冬天他这旧病就好了!
姚启圣病好后调查一番才知道,下属也是收了钱才帮着推荐。
那买通他的人正是和丰。
姚启圣起先是不知道和丰是何人,不过德盛还是听说过,本来以为只是一个商贾,后来打听到德盛洋行竟然有内务府参股,立刻明白这洋行背后不简单。
一查果然有京城的手笔。
他一边感谢皇恩,一边对和丰很是青睐。
他摸了摸胡须,“就这么说定了,过两日家中举办诗会,和管事莫要忘记。”
在一群官员侧目中,和丰微笑着应下。
……
罗起信在岸上徘徊了很久,眼睛一点也不愿意错过这艘钢铁船。
他脑子里将钢铁换算成木船,最后摇了摇头,木船无法拼接成这样的巨船。
钢铁船只要钢铁供应足建起来简单,但是木船不行,木船需要木材有足够生长年限,还有风化,关键是……
他察觉到钢铁船甲板下方那一个个窗口,心里有了什么匪夷所思的猜测,这该不会是炮口吧?
木船撑不住炮火的后坐力,体积小的船怕是打一炮就翻了。
不对,什么炮口,他摇去心里的猜测,这只是一艘商船,民间集资的商船,怎么可能装火炮,那可是朝廷才有的,一个私人商船哪来那么大能量?
可是他心底还是留下了痕迹,万一是呢?
下午商埠来了不少马车,长长的车队停在了船边,另一头的马车还未进码头。
这车队太长了,今日停留在商埠不少人都跑出来看热闹。
那一木箱子货物严严实实放在马车上,木箱太大,比正常的马车厢还要大,罗起信原本以为会有人来拆开木箱将货物往船上搬运,然后就看到原本树立在岸边的吊车吊臂被转动了过来。
吊臂垂下三个根钢索和钢钩。
下面的人将其固定在箱子三面,罗起信这才看到木箱上还挂着门鼻一样的铁环。
就这样马车上的木箱子被轻轻松松拉起来,很快被拉到船上。
罗起信看不到船上的动静,只看到木箱被人丝滑地拉进了船舱内。
就这么短短一个时辰这批本该装两日的货被拉上了船。
和罗起信一样,码头边不少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这种装货速度谁看了不羡慕?
“以后力夫是不是得失业了?”有人幸灾乐祸道。
码头上的力夫是这里的最底层,没什么本领只能干苦力。
这边商埠还好,有些地方力夫被帮派垄断坐地起价。
不少商人也是叫苦不迭。
罗起信闻言扫了一眼岸边的力夫和纤夫,果然看到不少人脸色露出惶惶不安之色。
就在这时候,船上下来两个人,手里拿了一张白纸。
纸贴在靠海的一个货仓墙壁上。
罗起信跟随人一块走过去有人当众念起了纸上所写内容。
“长期大量收本地特产,招募青壮年去台/湾种地。”
那人停顿了一下,又继续念。
“签两年长工契约,每月发放米粮十斤,肉五斤,白银二两,包吃住,可每年回家探亲一次。”
“长期大量收土特产,可长期储存的优先,少量收当季瓜果蔬菜米面粮油……”
那人越念声音越轻,罗起信自己看了下去。
墙上贴着好几页白纸,上面标注了一些货品的收购价。
比如新鲜鱼是五文钱一斤,瓜果蔬菜的价格也有标注。
住在海边的人不缺鱼,因为腌制咸鱼的成本高,只有大富人家才有能力大量腌制,许多渔民捕捞鱼后就转手卖给官府。
卖给官府价格自然很低,这还算好的,家里有艘船能出海捕鱼。
惨的是家徒四壁连船都没有只能出来做苦力的。
本来还担忧有了那卸货的物件,他们往后会没了收入,没想到竟然有人大手笔收鱼,这价钱给得也比衙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