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汴京小面馆_分节阅读_第6节
小说作者:松雪酥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36 KB   上传时间:2025-02-08 12:03:01

  她不禁弯起眼睛一笑。

  这空旷中,似乎渐渐有了生机。

  沈渺也有了干劲,进屋将自己那两箱行李也收拾出来,见箱子里还剩半袋子黑米与藜麦,灶上还剩一点点山药,正好别浪费了,晚上就来包黑米菰麦山药包子吧。

  收拾的时候还发现自个刚到金梁桥时买的两个风车,忙活了一天给忙忘了,便拿出来给济哥儿、湘姐儿玩。

  湘姐儿高兴极了,举着风车在屋子里跑来跑去,沈济面色古怪地望着自己手里那三岁小孩才玩的风车,勉为其难地拨动了一下上头会转动的竹页。沈渺也尴尬了,她也不知道济哥儿性子这么早熟啊!

  她讪笑道:“你陪湘姐儿玩会儿,我去蒸些馒头来吃。”

  进了灶房,沈渺便又变得靠谱起来,她从容不迫地削山药皮、分别泡上黑米和藜麦,先将黑米放在研磨的钵里捣碎,与面粉混在一起揉成面团,放在一边醒一刻两分时的面。

  她干起这些活儿来手脚特别快,又将泡出胚芽后的菰麦与山药一起放入钵中捣碎,再打入一颗鸡蛋继续捣成黏糊状,若是有芝麻,此时再往里头加上些芝麻会更香醇,今儿便只能将就了。

  加上一些糖、一小勺猪油,这馅料便完成了。

  面团此时也醒好了,一个面团分出九个剂子来,将馅料包进去,隔水上锅一蒸,蒸的时候便冒出了满屋的甜香味,于是湘姐儿闻到了味儿,便直接举着风车蹲坐在锅边等着。

  她用嘴吹着风车,闻着香味直咽口水。

  沈渺都无奈了,这孩子怎么跟饿了三年似的?

  于是怀疑地问了问跟进来帮忙抹灶台、烧火的济哥儿:“湘姐儿小时候好似也没这样馋嘴,你们在大伯家可有挨饿?”

  沈济抹完灶台,又帮沈渺洗陶钵:“湘姐儿自小吃惯了爹爹的手艺,后来爹爹走了,我们去了大伯家,因收着咱家的租子,伯娘没敢在饭食上苛待,但她做饭好似猪食,实在只能果腹,谈不得好吃,我与湘姐儿便再也没吃过这样的饭菜了。”济哥儿抬起头,定定地看着沈渺,“阿姊竟不自知么?你做饭的手艺很有些爹爹的味道。”

  湘姐儿听了把头摇成拨浪鼓:“阿兄说差了,伯娘烧的饭,连伯娘家养的猪都不爱吃呢!”随后又想起晌午那疙瘩汤的滋味,又直点头,“阿姊烧的饭好吃极了!”

  沈渺这才恍然,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

  她将原身短暂的人生倒背如流,只为了不叫旁人瞧出端倪,往后能在这世道好好活一辈子。但记忆再清晰也无法切身品味到那儿时所怀念的滋味。

  沈渺其实并不知道叫济哥儿与湘姐儿记挂的沈父,他的手艺是什么味道的。她的一身厨艺,传承的自然是自己上辈子亲生父母和爷爷的手艺,或许这便是她与原身之间除了同名同姓之外的缘分吗?

  说着说着,锅上的黑米菰麦山药包子也好了。

  ***

  菰麦类似后世的藜麦,营养高,是个煮粥的好物,用来包包子也不错。

  上辈子沈渺减脂期很爱吃黑米藜麦山药包。

  黑米醇厚、菰麦弹牙、山药细腻,一口下去口腔里滋味的层次很丰富,又不甜不腻,全是食材天然所带有的味道。而且,低脂管饱!

  上辈子,因自个做饭把自个吃成个胖子的,或许也只有沈渺了。

  黑米富含抗氧化花青素,菰麦则饱含蛋白质,山药健脾益胃,这仨加起来都对身体特好。

  湘姐儿是真不挑食,她吃什么都很香的样子,沈渺用自己干净的帕子给湘姐儿把包子下半截包起来,省得烫手,她便蹲灶台边,两只小手捧着跟脸一样大的大包子,一口一口吃得分外香甜,那腮帮子鼓鼓囊囊的,还让沈渺想起以前养过的小金丝熊。

  济哥儿仍旧是吃得斯斯文文,沈渺看他背脊挺直地坐着,用筷子夹着包子慢慢吃的样子,忽而想起来原身走之前,他好似已在私塾里开蒙就学的,如今也不知还没有念书?

  想到这一节,沈渺便问了一句。

  谁知济哥儿却像是被针扎了似的,耸拉下脑袋,好一会儿才说:“……我在刘夫子那儿打伤了海哥儿,刘夫子便不许我再去了,伯娘也打了我一顿,将我赶了出来。”

  沈渺挑了挑眉头。

  海哥儿是沈大伯的独子,与济哥儿差不多大。

  伯娘生了四个闺女才得了这么一个眼珠子,自小宠得呆霸王一般,又养得极肥胖,在原身的记忆里,那也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小孩儿。

  原身这个弟弟性子虽有些倔,但沈渺看得出他不是那等专爱淘气胡闹的小孩儿,定是海哥儿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才惹得济哥儿动手。

  沈济见沈渺沉默,以为阿姊生气,好几次抬起眼盱着沈渺的神色,手里捏着还剩的半个包子都吃不下去了,可是想到海哥儿领头嬉笑他父母双亡,连亲阿姊都不要他……那些话依旧如刀子般在心间血淋淋划过,他说不出口解释的话,踌躇半晌只憋出一句:

  “阿姊对不住……”

  “不妨事,阿姊信你一定另有苦衷。”

  谁知沈渺与他同时开口。

  沈济怔怔抬头,沈渺便对他弯了弯眼睛,还伸手揉了揉他的脑袋:“别怕,回头咱们安顿好了,阿姊另给你找个书院读书。”

  说完,沈渺再不提了。

  济哥儿比同龄孩子敏感早熟,这个年纪的孩子也有自尊了,没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她转过头望了望外头的天色,便三两口加紧吃完,嘱咐道:“阿姊一会儿还要去逛逛夜市,把该买的买齐,济哥儿你吃了药便带妹妹先睡下,都别跟着了啊。”

  湘姐儿闻言依依不舍:“我要跟着阿姊。”

  沈渺板起脸来:“不许,阿姊要买的东西多,不得空照料你,你在家陪济哥儿,他病着呢,你看着阿兄吃药贴脚,要听话。”

  沈济也说:“别给阿姊添乱。”

  湘姐儿见沈渺认真,顿时不敢多歪缠,却还是拉了拉沈渺的衣袖:“湘姐儿听话乖乖在家陪阿兄,阿姊也一定要回来。”

  沈渺缓了神色,弯腰抱住她:“阿姊真不会走了,放心吧。”

  又好生安慰了一阵子,还郑重地指派给湘姐儿看药炉子的差事,再交代济哥儿小心火烛,便挎上包出门去了。

  宋朝的“囊佩”花样百出,并非如电视剧里那样儿只有包袱皮,沈渺也是来了大宋才知道,这后世那些所谓奢侈品包的样式,几乎都可以在宋人日常所用的“囊袋”上找到。他们有身上挂着的小荷包,也有大一些的斜挎包、单肩包、手提袋、双肩包,材质也从皮革到布料各色都有,还带各种各样的镶缀、绣花,古人其实很潮的。

  沈渺如今背的这个,便是原身珍藏了许多年的——有可调节肩带、可斜跨单肩两用,还是硬牛皮底,能承重不变形,上头是喜鹊报春的绣花缀绢,带流苏,做得格外精致,是原身爹娘为她置办的嫁妆之一。

  出了门,汴京夜市也是出了名的热闹,听闻有一阵子热闹繁华到连皇家仪仗都无法通过。后来朝廷不得已成立了“街道司”,穿着青衫子的厢军如后世“城管”一入夜便出来巡视街道、疏通交通,这才好了一些。

  今日随着夜幕降临,灯火照天,人声鼎沸,小摊儿也跟着复苏,担货郎沿门叫卖,瓦舍勾栏居多、商铺林立的马行街更是彻夜燃烛,将整条街都薰得一只蚊子都瞧不见。

第10章 夜市采购

  沈渺一路且走且看,这里的大宋还未被扭曲的程朱理学腌入味,也没有那些屈辱的国仇家恨,女子的地位与唐朝时并无多大差距,她这般混迹市井讨生活的已婚妇女不仅可以独自出门,还可以连幕笠都不带。

  沈家附近的金梁桥夜市虽没有马行街那样热闹,但也应有尽有,她先寻到了顾屠苏所说的那个打门窗、桌椅的杨老汉,说明来意后,跟他去了他家中。

  这杨老汉是几十年的老木匠了,家里只有他与几个徒弟,院子里堆满了各色木料,屋子里则挤压了不少成品的木器家具。

  沈渺举着烛台假装在挑货,先问木料再问价钱,探了探这杨老汉的性子后,还不动声色摸了摸上头厚厚的积灰。

  看来这杨老汉好长时间没开张了吧?才会压了那么多的货。

  于是沈渺挑中自己想要的家具后,当即便与他极限拉扯,狠狠杀价了一通,最终总价五百八十文的家具,以四百文的价钱拿下,还要送三张坐墩、两个木盆、一套木碗。

  她在那儿定了三张最低廉的杨木床塌、一套核桃木方桌,带四条同料长凳;一个上下双层的双门橱柜、一张束腰书案,全都是没雕花只上清漆或是黑漆,主打一个结实耐用。

  沈渺与他找了个中人,写了凭证,付了一半银钱,还特意在契约上写好了明日一早便送货上门,且包安装和一年的免费售后维修。

  杨老汉一趟买卖做得心在滴血,可木料钱还是贷赊的,不尽早将货售出,日后兴国寺放贷的和尚都得催债上门了!罢了罢了,这沈娘子买得多,又答应日后多介绍生意来,少挣些便少挣些……但画押时还是忍不住边摇头边对着沈渺啧啧称奇:“娘子这张嘴实在了不得,伶俐得只怕能将死人说活!”

  连中人也指着那凭条笑道:“还是头一回见你这抠门老汉添送这样多添头,还愿意许下一年修缮之约的。”又对那老翁说,“不过这倒是好主意,这娘子心思活络,你也别只顾眼前之短利,日后你卖木器便将这一条添上,便不愁没人买你的木器了。”

  沈渺也笑:“正是呢,就为了这主意,您也该再少我二十文。”

  吓得那杨老汉险些跳将起来,连连摆手:“不成不成,再少下去,老汉全家连带三个徒弟一条狗,都该吃西北风了!”

  沈渺与中人都笑出声了。

  这样床、餐桌椅、橱柜还有济哥儿读书用的书桌都有了,一趟解决了大半的家具,而且很便宜。沈渺满意地离开了。

  随后,她又去金梁桥上逛了一圈,挑了一家卖“香饮子”的胖娘子攀谈,买了一碗两文的茶汤,顺带问清楚了这桥市是如何管辖的。

  这里的摊位果然不是谁抢占便是谁的,也得去“街道司”与那些城管交租子。若是没办手续私自侵占街道摆摊,根据《宋刑统》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

  “瞧见那四根表木了么?在表木所设之内方能设摊、开店,桥上也有界限与牌号,若不遵照,要打七十大棍!”那胖娘子心有戚戚焉地说,“还有,若将设摊的秽污之物遗留在街上,也得打六十大棍!”

  随后又谈起桥上的摊子一月交多少租子,倒是便宜,若是只有一辆独轮车或是几个箩筐的小摊,占地少,只要十文一个月,若是要搭茅棚设立柱子的大摊位,要三十文一月。

  听着虽不少,但宋朝商业发达,摆这种小摊收了租子就不用再交税,开店的商税也很宽松,一般只交2%的“过税(关税)”与3%的“往税(交易税)”,合计5%左右。若是遇上灾年,售卖的米粮、铁制农具与牲畜能够免税。

  不过盐铁官营,这玩意儿也不是寻常百姓能卖的。

  沈渺记得以前不知道在哪儿看过,宋朝在仁宗年间的商税仅占全国赋税12%,却能征收超过一千九百万贯。而这单单一个商税,已比明清两朝最好年份全国赋税加起来都多。

  而且那还是历史上不管打了胜仗还是败仗都巨额赔款交岁币的宋朝。

  如今沈渺穿越的宋朝不仅内外安定,没有这些劳什子岁币,百姓也更有钱了!

  沈渺心里有数以后,便与那胖娘子道谢告辞,过了桥。

  她在桥对面的棉花铺子买了三条棉被、三套粗棉布铺盖,跟弹棉花匠说好了明儿弹好了再来取。顾家送来的铺盖,她准备明日洗好了给人家送回去,不好一直占人家便宜。

  又在布店割了两匹粗布,一匹是蓝地流水纹的,一匹是鹅黄织花的,针线也买了些,准备给济哥儿和湘姐儿做两身衣服。原身是个被父母珍爱的姑娘,从没干过什么重活,只在铺子里忙碌时出来帮忙,其余时间大多做绣活来打发时间。

  沈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继承原身的绣活,但脑子里有原身怎么绣花、怎么做衫子、褙子、鞋袜帽子的记忆,便试着做一做吧!

  主要是,她今儿来了一日,沈家上下都整理过了,都没见济哥儿、湘姐儿的衣裳行李,这两个孩子应当也没换过衣服,身上都有些臭熏熏了。

  他们只怕是空手被赶出来的。

  想到这,沈渺有点生气。

  明日家里安顿好了,必须坐车到外城,去沈大伯家出出气!

  想到这里,沈渺又去陶器铺定了两只大水缸、两只小泥炉、两个饼铛、一只平口圆肚陶土烤炉,又定了好几摞最便宜的土陶碗。

  最后,最重要的便是要买一辆“土车子”才行,顾二郎今儿用来帮她运东西便是独轮的土车,能手推,日后还能栓牲畜,可以载货也能坐人,不拘山路巷道田埂都能过,很便捷。

  但沈渺想要改良一辆带轮子和风帆、遮阳伞的,独轮车太考验力气了,双轮的方便保持平衡,但问了好几家造车的铺子,报价都有些高昂。

  沈渺兜兜转转,又溜达回了起先定家具的那个杨老汉家。

  杨老汉正蹲在家门口打磨新木头,刨得满地木花,一抬头,见方才那伶牙俐齿的年轻女子站在灯笼下,只管笑嘻嘻地望着他。

  灯影朦胧,将那沈娘子的面容照得愈发柔和,好似那夜风中亭亭玉立的一支荷。

  但他手里握着刨子,竟无端端打了个寒战。

  ***

  经一夜“挥金如土”,沈渺回到沈家,两个小家伙早已困得小鸡啄米似的,又不舍得点灯,于是在黑暗中默默等她回来。

  沈渺刚走到门口,湘姐儿便听见脚步声了,兴高采烈地唤道:“这回定是阿姊回来啦!”听得沈渺面上不禁带上笑。

  晚间,便与济哥儿与湘姐儿一同挤在那几条长凳拼成的床上,三人横着睡,沈渺的腿悬在空中,极艰难地睡了一晚。

  但因昨日忙了一整日,身子疲累,隔日她还是起晚了,醒来时日头都升高了,还是被灶房里包子的香气唤醒的。

  她揉着眼坐起身,湘姐儿还贴着她胳膊睡得正熟,济哥儿则蹲在炉膛前,捏着火钳拨弄柴火,显然,他悄悄起来将昨个他们吃剩的包子上锅蒸了。

  早食对付完,那杨老汉竟早早带几个徒弟赶车来送货了。

  若是按照习俗,安床是要挑日子的,但沈渺家徒四壁实在等不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1页  当前第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13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汴京小面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