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谢韵长大后联系也没见少,虽然谢蕴兄长一直盯他盯得很紧,但他跟谢蕴年少相知,又是这么多年的好朋友,宋允知从不觉得自己上门找谢蕴分享有什么不对的。
这年头男女之防看得并不是很重,宋允知跟谢蕴正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纪,彼此也没有什么别的念头,只是单纯的交朋友罢了。谢家兄长管多了反而显得自己龌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小崽子频繁登门。
谢蕴是个极好的倾听者,不仅学问了得,性情沉稳,关键还从来不抬杠,也不会跟那些可恶的大人一样,时不时逗他两句。宋允知在谢蕴跟前别提多自在了。
等到宋允知分享完了自己的文章之后,谢蕴才笑着回应道:“看来很快便能听到你的好消息了。”
宋允知得意地晃了晃脑袋,觉得自己可威风了,反正他也觉得自己的文章无可挑剔。
他要求也不高,就希望能得个解元,至于乡试会元,宋允知还没有这份儿自信。
乡试放榜很快,六日出榜。
放榜之日,京畿一带的学子都心系于此。不止他们,就连宫中的皇上皇后都在暗中关注。
皇后关心是因为萧宝玄这些日子都在念叨,皇后娘娘爱屋及乌,便多了几分关注。而皇上关心,则是为了自己的颜面,更是为了夏国的名声,他可太想扶持一个状元天才了。
十二三岁的状元,值得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好是个三元及第的状元,解元、会元、状元,一步到位,省去多少事儿?
放榜这日,宋允知也起了个大早,准备迎接自己的解元名头。
然而好不容易挤开人群,宋允知却懵了一下。
不是,这个压在他头上的人是谁?
钟离?
没听过。
虽然没有参加,但是对乡试分外关注的王承台也过来了,他定睛一瞧,发现宋允知竟然不是解元,险些高兴地晕了过去。
稳住——
王承台死死地咬了一口下嘴唇,这才没有咧开嘴笑得恣意。谢天谢地,这小子终于吃了一个闷亏,也不知道是哪路神仙这么有能耐。但愿日后会试的头名、殿试的头名都是这个钟离,最好彻底将宋允知堵死!
宋允知还在询问系统:“这个祝离你认识吗?”
“不认识,但我知道,这是建康府学请过来专门用来对付你的。”
正当宋允知满腹不解,系统忽然颁布了下一个任务,让他顺利通过会试并且夺得会元。
第91章 反应 京中各方议论纷纷
近几年来,最令人振奋的消息莫过于此——宋允知不是解元!
王承台忍住笑意挤了出去,一路狂奔,若不是担心被国子监的人打死,他真想一边跑一边宣布这个巨大的好消息。
虽然王承台仍旧不知那位钟离是何人物,可只要他能稳稳压住宋允知一头日后入了官场,他们国公府保定了!
还没走多久,王承台便迎面碰上了两位皇子。今儿王承台心情好,还停下来同他们寒暄了两句,又暗示他们赶紧去看榜。
看吧看吧,最好全天下认识宋允知的都去看榜。
萧宝玄蹙起眉头,王承台向来跟允哥儿不睦,他这般表现,萧宝玄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该不会是允哥儿考试失利了吧?
若真是如此,那王承台未免太不堪了,好歹都是国子监的同窗,允哥儿下场科考,代表的也是国子监的颜面,他怎能为了一点私人恩怨就不顾大局?
萧宝玄拉着三皇子往前走,王承台也不在意自己被落下了,嘴里哼着不成文的小调,悠哉悠哉地往前走。
今儿心情真是不错……
萧宝玄没多久便看到了从人群中走过来的宋允知,在他身旁,还有神色古怪的贺延庭一家人。
见此,萧宝玄更加担忧了,他连忙上前拉住了允哥儿的手。
宋允知如梦初醒,低头一看,原来是宝玄来了,他随口问道:“你们怎么也来这么早?”
萧宝玄欲言又止,他们出来自然也是为了看榜的,但若是允哥儿成绩不佳,提及此事岂不更让人难堪?
他正在犹豫要怎么说,旁边的三皇子却没有这么多敏感的心思,直截了当地问出来:“允哥儿,你这回究竟考了多少名,是案首么?”
贺延庭跟宋瑜等人都支支吾吾。
三皇子会不会问的太直接了?
宋允知却没什么好遮掩的:“是第二。”
“怎么不是解元啊?”三皇子还有些失望。
萧宝玄小心地望着允哥儿,但却没从他脸上看出什么勉强的神色,只见对方白了他皇兄一眼,没好气地道:“我也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是解元?”
他的文章分明已经写得很好了,兼顾各方,尽量没有夹带激进想法,宋允知自认为无可挑剔,没想到还是输了。他不觉得是策问输人一筹,或许,是输在诗赋上也未可知?
反正不过是一次考试,名次已经出来,一切都尘埃落定,继续纠结这些也无用。宋允知眼下最该担心的是明年的会试,系统可是下了任务,让他夺得会元。
乡试只是跟京畿一小片地方比较,会试却是跟整个夏国的举人一道竞争。虽然比起教育资源,并无其他地方能赶得上京城,但是事情总有例外,万一又像武举一样,凭空生出孔齐这样的黑马,那他岂不是注定要翻车了?
至于那个钟离,宋允知还是不相信自己的文章会比别人差。
他一边思考一边往前走,模样甚是严肃,余下人也不敢说话。
三皇子跟贺延庭落后一步,小声交流着。他们二人功课都平平,虽然觉得允哥儿没得解元有些遗憾,但说实话,能得个第二他们已经很佩服了。若是他们自己有这个成绩,做梦都能笑醒。
科考么,过了就行,贺延庭跟三皇子不约而同地想到。
不同于宋允知这儿,建康府学却是一片欢天喜地,尤其是王山长跟黄绕等先生,听到钟离果真压了国子监神童一名后,恨不得锣鼓喧天,以示惊喜。
他们建康府学压抑了这么多年,总算是翻了一回身!自此之后,看那些国子监的学生还敢不敢将他们建康府学不当一回事。
黄绕甚至已经开始畅想会试和殿试:“这回只是解元,等到明年春上说不定就是会元,钟离相貌端庄、举止有度,等到了殿试虽然也能力压一众学子!”
这年头进士及第还得看长相,钟离相貌并不差,学问也扎实,诗赋更是一绝,他们不相信陛下会不喜欢。
等到钟离彻底取代宋允知那小鬼在京中的名声地位,他们建康府学就真的翻身有望了!
殊不知钟离正有些纳闷,心中也无喜色。他之前一直没把宋允知放在心上,觉得这不过是个毛孩子罢了,纵使有些名声只怕也是经营出来的,根本不足为惧。可这回试题在有利于他、不利于国子监那帮激进派的情况下,那小孩儿竟然同他差不了多少。
忽略了身边人的庆贺,钟离仍在专心致志地思索这回乡试,他自信在诗赋上不会输给别人,不过策问上,或许那个宋允知也不会输给自己。具体有几分能耐,还得看日后的会试。
如若对方这些日子常参加文会的话,钟离兴许还有机会同他切磋一番。
不过半日,宋允知身边的亲友都知道乡试出榜了,更知道宋允知没得案首。
宋允知庆幸自己只在谢蕴跟前吹了牛,但是回想起自己在谢蕴跟前丢人,更觉得别扭。本来自己可以经常去侯府玩耍,现在出了这档子事,他这些日子都不好意思去找谢蕴了。
因为在小伙伴年前丢了面子,宋允知垂头丧气地跑去他先生处求安慰。
不同其他人对此事避讳得很,陈素反而却觉得,这回输给别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初在听到考题后陈素便猜测自家这个弟子多半不会得案首,科举也得考虑政治,尤其是政治站位,不同的考官偏向于不同立场的人,阅卷时自然也有所取舍。眼下乡试定榜,陈素也毫不惊讶。
虽然没得案首,可这个名次也不错。他这个关门弟子太傲气了,平日里天老大地老二他老三,不曾将别人放在眼里,这回跌了个跟头,日后兴许能沉下点心思了。
正如允哥儿自己不觉得自己输了一样,陈素也不觉得一场小小的相似,能定输赢。科举。变动的因素太多,不到最后一刻,谁知道状元是谁?
只是最近,允哥儿兴许要承受些非议了。
建康府学横空出世的钟学子夺得解元,还压了小神童一头,比事在京中被传得人尽皆知。
因为数年前宋允知无偿教授百姓冬日种菜,这营生一直持续到今,寻常百姓靠着种菜挣了不少过冬钱,哪怕这些年卖菜渐渐挣不了大钱了,但总归还是有一个来钱的路子。国子监农学院又时常帮助百姓解决许多农事问题,体贴备至,还不收钱,故而众人不论是对国子监还是对宋小神童,都很有好感。
如今骤然听到小神童没得解元,众人还觉得是消息有误。后来听人再三解释,才勉强信了。但要说小神童输给那个建康府学的学子,他们心里是不接受的,即便那位钟学子风头正盛,他们也仍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得的。
替建康府学说话的人见他们如此执迷不悟,险些被气死:“可建康府学的钟学子更厉害啊,乡试红榜不会有假。”
“再厉害,能教咱们种菜?”
众人七嘴八舌地回复:“就是,说破天了,咱们也还是更支持小神童。再者,第二也不差了,兴许会试就追回来了。”
“我家孩子若是能考个举人,祖坟都得冒青烟了。”
来人傻眼:“你们都不关注解元?”
众人甚至都懒得回他。
解元郎又给他们做了什么,值得他们关注?
无独有偶,王承台在国子监跟几个玩的好的大谈特谈宋允知输给建康府学时,也被旁边经过的人给逮到,当场怒骂一通。
王承台这脾气,压根不惯着对方。
后来闹大了,直接将授课的先生给引了过来。那位骂人的什么事也没有,幸灾乐祸的王承台反而被罚了。
先生对他也是失望至极,王承台素日里功课不错,人也有上进心,可惜心眼儿太小,没有一点荣辱观。面对这个死不悔改的学生,先生甚至有几分痛心疾首:“你如此盼着宋学子不好,跟着还咒他,可他若当真落榜,于你又有什么好处?”
王承台无动于衷,对他是没有什么好处,可是开心就行。
先生见他态度倨傲,拂袖而去:“朽木不可雕也!”
王承台嗤笑,你才朽木!
建康府学在坊间运作一番,迟迟没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宋允知的神童之名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民间对于国子监的追捧也一如当初。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朝中倒是有许多跟国子监还有陈素师徒二人不对付的,提前押宝建康府学跟钟离。
甚至有人当日就给建康府学下了帖子,说要邀请他们参加文会。
宋允知那小兔崽子风头太过了,是该有个更厉害的人将他死死压住。至于陈素,倒是也可以借此机会打击一番,好让陛下日后少听陈素的谗言。
派系之争,向来都是不讲公平的。
近来外头议论纷纷,皇帝陛下也早有耳闻。小神童没有夺得解元,皇上虽然遗憾,但也知道此事无解。
他已叫人抽调几人的考卷上来核实,看到允哥儿的答卷后,皇上便知道,他输得怨也不怨。
输的冤,是因为允哥儿这篇文章写的着实不错,言之有物,慷慨激扬,光是读来便叫人心潮澎湃。不冤的是,允哥儿写的东西往往极具有个人特色,不论是褒是贬都独树一格。
这样鲜明的色彩,并不是每个考官都欣赏,许多人只喜欢中规中矩,更不用说允哥儿文章词里行间并不温和,显然不是主和派。文章写得再好,也得要阅卷之人看得舒坦才行。
“看来下回礼部试得斟酌一下主考官。”皇上放下答卷,自言自语道。
不论结果如何,乡试已然尘埃落定。
宋允知在纠结了两日要不要去找谢蕴解释时,先等到了一封请帖。
贺延庭伸头一看:“还是专门过来请你的。”
不过,这位翰林院学士似乎跟他们没有过什么交集吧?联想到最近建康府学风头大的很,那边的山长频繁带着自家学生参加各种文会,想必也不会错过这一回。
到时候两家碰面,免不了要被比较。
贺延庭看向允哥儿:“你要去么?”
宋允知收下请帖,淡然道:“去,为什么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