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琴却露出了似哭似笑的表情,差点脱口而出:屁个好消息。
她这么积极张罗工人夜校的事,忙前忙后,求爷爷告奶奶请来了优秀教师,给厂里所有人上课。
她如此慷慨大方,是因为她从来没把他们当成过自己的竞争对手。
她一直都知道,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看的是学生背景。
有背景的人都已经上完大学了,才会轮到没背景的人。
她记得刚闹革命的时候,她偷偷听哥哥姐姐们讨论,他们说,文化闹革命,说白了,就是枪·杆子和笔杆子的斗争。
当时是枪·杆子赢了,笔杆子们被打倒了。
但是现在,恢复高考,岂不是说明笔杆子们又赢了?
也是,从古到今,建国的之初战乱的时候,枪·杆子最硬。
但是到了和平年代,要治理国家了,皇帝老儿靠的,还得是笔杆子。
想明白这一点,薛琴便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不由得吐露心声:“那我怎么可能考得上呢?”
“你干嘛要妄自菲薄?”叶菁菁不满道,“你看你有这么优越的条件,有老师给我们补课,我们有学习资料,我们西津就有大学,你还比别人早复习,你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薛琴却没办法对自己有信心:“我啥水平,我自己心里没数吗?我考不上的。”
她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
当初她为什么要那么有原则?早知道今年会取消推荐上大学,当初她就应该厚着脸皮上的。
现在好了,大门已经关上了,她怎么可能撞得开门。
天变了,以后她的好日子也要到头咯。
叶菁菁听她喋喋不休地抱怨了一通,想了想,又安慰道:“你怕什么呀,就你家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担心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薛琴真是要疯掉了,说话都忍不住酸溜溜,“你们才是祖国要挑选的人才。”
听到这儿,叶菁菁相信这人是真的急疯了,不然不至于说话这么不注意分寸。
她转了转眼珠子,突然间有了主意,把人拉到旁边慢慢安慰:“你慌什么呀,以后学历肯定会变得重要。但正是因为重要了,领导的学历自然也不能低啊。”
啊?什么意思?
薛琴没跟上她的节奏,眨巴了两下眼睛。
叶菁菁再接再厉:“要是领导学历不够,手下的人全是大学生,面子上能过得去吗?那过不去的话,领导要怎么办呢?”
呵呵,论起提升领导学历的方法,那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充分展现出了对自己同志,必然要如春风般温柔。
薛琴还在眨巴眼睛,显出了年轻人的呆萌:“那要怎么办?”
“你放心吧,肯定有办法。各种办法,绝对不会让领导的学历低的。那你到时候跟着一块儿来,不就行了吗?”
薛琴又开始恢复信心了。
就凭她的出身,即便吃不上肉,也绝对能够喝上头茬的汤。
可高考的消息都公布了,难道她就在旁边看着,什么也不干,一直干等下去吗?
“你怎么会觉得跟你没关系呢?”叶菁菁无奈,“哪怕你不报名参加高考,你也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呀。”
从昨天听到高考的消息开始,薛琴的脑袋瓜子一直处于馄饨状态,到现在还回不过神:“我有什么能做的?”
“为高考保驾护航。”
叶菁菁伸手一指正在讨论的青工们,“你看看,有多少人要参加高考?这么多人总不能什么都不准备,直接上场考吧?谁给他们复习,谁为他们准备复习资料?
这不都是我们夜校该干的活吗?
我的同志,你面临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呢。”
薛琴总算想起来了。
对对对,她如果想搭领导的顺风车,提高学历的话,那她必须得好好表现,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哈!她考试也许考不过别人,但要论起工作,她坚信自己绝对不比任何人差。
第52章 没有老师怎么办 我家遭贼了
只是, 薛琴当真低估了高考的影响力。
它打开了一道门,逆天改命的门,走向康庄大道的门。
它点亮了一盏灯, 幽暗隧道的一盏灯,照亮前路的一盏灯。
整个纺织厂都为这件事情疯狂了。
全厂居然起码有一半工人, 想要报名参加高考。
大家如此激情澎湃, 也跟纺织厂的人员构成有关系。
众所周知,三厂是新工厂, 74年招工的时候,进厂的都是年轻人。
到现在为止, 厂里三分之二以上的职工年龄都不满25岁。
年轻人,离开学校的时间相对比较短,家庭负担相对比较轻, 自然更加有激情, 想要冲一冲,为自己拼出个未来。
但想要参加高考的人一多, 问题便接踵而来。
首先摆在薛琴面前的就是,教室和老师都严重不够用。
大小礼堂外加图书馆,就这么点大的地方,当初是按照六百位学生的标准安排的,怎么可能容纳几千号人?
想找其他场地,哪有那么简单。
“文·革”后期,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正常。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为了扩大产能, 大家都在追求生产速度。不少工厂把先前的办公室以及生活用房,都一一改成厂房了。
纺织三厂甚至考虑过学习上海手表厂,也搭建54个阁楼来扩大生产。
后来还是因为纺织车间对温度湿度要求高, 自建阁楼满足不了,此事才作罢。
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纺织厂的确没空置的房屋了。
况且就算有地方,又该去哪儿找老师呢?现有是数理化三位老师又不能劈成片用。
哪怕是靠录音机,也只有三台录音机啊。
薛琴感觉自己要遭遇人生第一场秃发危机。
她已经快要把自己的头发拔光了,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借用职工子弟学校的教室。”
叶菁菁帮忙出主意,“就算高中生也要高考,那也最多是高三学生。其他年级的教室不都空着嘛,他们又不上晚自习,刚好可以借来当夜校。而且学校有现成的老师,顺带着,咱们还能多请几位老师帮忙上课。”
薛琴一拍大腿:“没错没错,还是你脑袋瓜子灵光。”
但她激动完了,又想起另一个问题,“这么多人要高考,咱们的资料完全不够用啊。”
他们的化学资料是最全的,但也只准备了三百套。
现在高考的消息一出来,三千套估计都会不够用。
可问题在于,现在大家都忙着准备高考,谁还有时间去刻蜡版呢?
叶菁菁摸了摸下巴,又给她出谋划策:“咱们纺织厂有多少职工子弟下乡回来,还没找到稳定的工作?”
“啊?”薛琴实在跟不上她的跳跃思维,“你现在管他们干什么?我们现在先管好夜校吧。”
叶菁菁解释道:“想要夜校蓬勃发展,那就得靠他们。他们没工作,夜校可以聘请他们,只要是会刻蜡版的,都可以过来干活。刻一张九开纸,给一毛五分钱。”
熟练掌握刻蜡版技术的人,一天大概可以刻10张蜡版,那一天就是一块五毛钱。
收入不少了。
起码比他们去当搬运工,来得轻松。
薛琴一拍巴掌,眉飞色舞道:“这个办法好。”
纺织厂子弟的回城知青们,除了极少数招工回城的,基本都是困退和病退。其中后者又占了大部分。
由于病退知青并不安排工作,而且实际上在招工过程中受歧视——毕竟谁也不想招身体健康有问题的职工,所以他们现在的生存状况颇为艰难。
招他们当刻版工,既为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排忧解难,也是在减轻厂的负担。
在这个一切靠组织的年代,工厂子弟找不到工作,职工可不得指望厂里嘛。
那些街道工厂是怎么来的,基本都是为了安置找不到工作的职工子弟来的。
薛琴兴冲冲地跑出去行动了。
她并不担心招不到会刻蜡版的人。
□□时代,派系林立,传单满天飞。
那么多传单是怎么来的?还不是一张张蜡版刻出来的。
实在不会刻的,也可以招几个过来,专门负责校对和印刷翻纸。
但薛琴还没来得及欢天喜地,新的问题又来了。
她找不到老师。
等等,职工子弟学校不配合吗?
非也非也,是太配合了。
校长二话不说,就把整个学校给贡献出来了。
等等,校长疯了吗?
把学校都交给他们了,学生不上学了?开什么玩笑哦。
但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还真没开玩笑。因为现在他们用不上教室呀。
眼下国家虽然说□□结束了,但中学教育依然延续着之前的做法,学工学龙学军并没有停止。
比如说现在,职工子弟中学的学生们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