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得让叶菁菁当这个代表。
这么丢脸的事儿,除了她,谁还能如此堂而皇之地说出来。
川田一郎露出了遗憾的神色,表情真挚极了:“可是从未来发展角度考虑,改造旧厂是迫在眉睫的事啊。所以,还请贵厂三思,不要轻易放弃。”
叶菁菁摆摆手:“我们没想过要放弃,我们就是想请你们帮忙,让我们在日本挣钱,这样我们就有钱购买生产线了。”
川田一郎露出了为难的神色:“叶同志,我们确实没有领带和旅行箱的生产线。”
叶菁菁再度摆手:“你误会了,那只是小道。贵公司帮助我在日本成功申请专利,我们已经感激不尽。我们想到的挣钱门路跟它们没关系。”
川田一郎这才放下心来,微微笑:“愿闻其详。”
叶菁菁笑眯眯地往下说:“我们确实穷,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那就是我们人多,我们干活要的工钱少。”
“这些天,承蒙贵司热情招待,我们也在日本见识了不少漂亮的工艺品。其中有一些,我们完全可以做。”
“比如说你们穿的和服……”
“不。”川田一郎直接打断了她的话,“不会有一个日本人购买中国生产的和服。你要明白,和服的意义不一样。”
叶菁菁一点儿尴尬的意思都没有,脸上依然笑吟吟:“我说的是和服带子和蝴蝶结,这些配饰,可以交给我们来做。”
她伸手指了指餐厅的挂帘和屏风,“还有像这种编制工艺品,无论是芦苇编织还是竹编的,我们都可以做。”
“除此之外,像那种手工风铃,手工挂饰,还有各种装饰用的结,所有手工产品,我们都能按照要求,高质量完成。”
她之所以提出这些产品,一方面是作为穿越者的优势,她晓得哪些东西大概可能会在日本市场上受欢迎。
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实际情况。
比如说和服腰带跟蝴蝶结,生产者不需要专门的生产场地,在家就可以做。
前者,他们信心最足。
因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缂丝和服腰带就成了对日外销的抢手货。
敢想吗?一条三百工时的腰带,能够在日本换几十吨钢材,或者一辆丰田小汽车。
因为是纯手工缂丝制品,现在这个市场才刚刚起步没多久,远远不到饱和的程度。
西津就想在这里头分一杯羹。
到时候,一家一台缂丝纺织机,就是一个小型加工厂。
而做缂丝,他们厂虽然不生产,但有老师傅真有这技术。
到时候只要订单过来,他们就能立刻老带新搞生产。
蝴蝶结,那是顺带着的,同样在家就能干。
剩下的那些手工制品,也一个道理,不需要专门的厂房。做工的人领了材料,在家里做好了,厂里统一收上去就行。
川田一郎听着点头,这个方法,倒是具备可行性。
只是——
他实话实说:“我相信中国人民心灵手巧,肯定能够做出漂亮的手工制品。可惜的是,我们东棉并不生产这些。”
他的潜台词浅显易见,你们能不能做好,跟我们没关系啊!
叶菁菁面不改色:“所以要麻烦东棉帮我们牵线搭桥,寻找合适的客户啊。有了订单,我们就能生产挣钱。有了钱,我们就能购买贵司生产线。”
想挣我们的钱不?动起来啊。
坐在原地,我们的钱就能飞到你们口袋里去?
那也得我们有钱啊。
叶菁菁还给人画大饼:“川田先生,您是专业人士,想必您也看出来了,在未来几年里,中国会有大量纺织厂进行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我们都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线。”
“我们西津纺织厂做好了,就是一个模板,可以让大家依葫芦画瓢的模板。”
大哥,我都已经把话说到明处了啊。
你做的是我们一家的生意吗?你面对的是整个中国市场。
就问你到底心动不心动。
川田一郎思索再三,没有给准话,只表示:“那我们得去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客户。”
他冲着田副书记露出苦笑,“想跟我的中国朋友做生意,可真不简单啊。”
田副书记笑得跟个弥勒佛似的:“那还得川田先生您多帮忙啊。”
等到吃完饭,大家休息顺带着开会的时候,众人都迫不及待地追问:“哎,日本人会答应吗?”
他们来考察,是为了交钱买东西的。
如果自己这边一分钱还没掏,就先想着从对方兜里掏钱了。
实在是痴心妄想。
叶菁菁摇头:“不知道。不过,不试试的话,谁晓得能不能成呢?”
薛琴已经提前开香槟了,两只眼睛亮得像灯泡一样:“要是成了的话,那咱们可真发财了。”
敢想吗?日本东西真是贵得吓死个人。
一盏水晶和贝壳制成的风铃,好看是挺好看的,但它售价折合人民币足足有一千块钱。
太吓人了吧,水晶和贝壳而已,哪个东西都不值钱,怎么搞的跟金子打出来的一样。
还有他们日本人祭祀用的东西,就是草编一编,配了点松枝梅花小插件,居然要卖五十块钱。
乖乖隆地洞,抵得上她干一个半月了。
而这点活计,哪怕是她这个四体不勤的家伙,一天编个三五十件,根本不是问题。
她一想到大把大把的钞票滚滚入怀的场景,就忍不住捂住嘴巴,死活压不下笑。
叶菁菁不得不给她泼冷水:“就是这事儿成了,在人家市场上的卖五十块钱的东西,咱们最多是五块钱卖给他。”
薛琴要跳脚了。
乖乖!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奸商,直接翻了10倍呀。
叶菁菁点头肯定:“那当然了,市场在人家手里。现在是我们求人家。”
孔素梅知足常乐:“五块钱也很好了,那么点小东西,我看打死了成本也不可能超过五毛钱。赚头大得很。”
考察团里的夜校成员,有人是回城知青,下意识地担忧:“可要是用稻草编的话,哪有那么多稻草呢?”
这话听着有点蠢,但农村的稻草是真的宝贝,像粮食一样,由生产队统一分配。
家家户户都不够烧,得去挖草根呢。
“不用稻草。”叶菁菁信心十足,“就用茭瓜叶子,那个有香味,颜色也好看,还不禁烧,刚好可以废物利用。”
作为典型的南方水乡,茭瓜在西津普遍种植,原材料的供给不成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穿越前,叶菁菁去上海玩的时候,参加过一个茭瓜节。
也就是在那时,她知道了茭瓜叶子编织是一项非遗文化。当地编织出来的工艺品,出口日韩,销量很不错。
现在,她都已经在日本看到了类似的编织品,那当然得赶紧把这生意给做起来。
大家伙儿听的直点头,都觉得这个好。
还有人帮忙出主意:“那个贝壳也不是问题,都不要去海边找。直接去找珍珠养殖场,他们取了珍珠,贝壳也没用,刚好我们拿过来再加工。”
至于水晶,那更不是问题了。
东海县的水晶多了去,那种做风铃的小水晶,压根就不值钱。
大家越说越热闹,个个都满怀憧憬,就等着日本人给答复。
薛琴畅想的太美好,不由得患得患失:“要是东棉不答应怎么办?”
他们在日本是真的人生地不熟,指望不上这个合作对象,根本没别的路可走。
“等着呗。”叶菁菁的心态挺好,“成与不成,就是这几天的事儿,反正月底我们就要回国了。”
考察团众人悚然一惊,这才猛地发现,时光果然匆匆,一眨眼的时间,半个多月都过去了。
哎,还有好多东西要学呢。
人家日本厂里的设备好,管理更好啊。
比如说,人家注重研发新技术,还关注市场动向,非常重视产品的销售。
不像他们,埋头只管生产,不顾头也不顾脚,实在太危险了。
再比如说,人家用职工也好有讲究。管理人员比一线工人还多。因为人家设备先进,需要文化程度高,进行操作管理。
至于那些技术低的工种和工序,比如说厂内的运输、包装、服务、后勤这些,找到工人就是社会上招的临时工。
他们文化程度低,没什么专业技术,待遇也低。
这么一来的话,工厂的开支少了,整个社会也形成了一种积极学知识学技术的风向。
不像国内的工厂,包括他们西津纺织厂在内。
同期招的工人,学的快学的好的就在技术要求高的岗位上上班,学不会的就调去技术要求低的岗位。
这种安排是正常的合理的。
可这两人的待遇是一样的,就不对头了呀。
这岂不是越有技术越辛苦,越没技术越轻松,鼓励大家不学不上进当懒汉吗?
诸如此类种种,大家自觉要学的东西还多了去。
田副书记看看时间,赶大家回去:“那剩下的时间,大家抓紧机会学。”
他表面宠辱不惊,结果团员们走的差不多了,他才小声跟叶菁菁嘀咕:“也不晓得日本人是怎么想的。”
“放心啦!”叶菁菁经济信心十足,“八成以上的概率,他们是会答应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东棉摆明了相当希望促成和西津纺织厂的合作,成功出口生产线。
否则人家也不会大手笔,一口气包了他们整个考察团的来回路费、以及参观考察的各项开支。
这么高一笔公关费付出去了,他们总是想要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