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换成女同志呢?比如说抽烟喝酒了,人家看来就是女流氓。就算用自己挣的工资自己攒下布料,给自己买布做衣服。但凡多做两件,其他人会怎么说她?”
还能怎么说?臭美,搞资本主义那一套,不是过日子的人。
“等到他们结婚以后,男的抽烟喝酒,照样是正常的。哪怕家里买菜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盐水泡饭。有几个男的为此戒烟,把烟钱给省下来了?”
“换成女同志,家里但凡有布票有余钱,要么买布给丈夫做衣服,要么给儿女做。是她们不需要新衣服,不需要体体面面地出现在人前吗?”
“三口之家,家里有一个鸡蛋的情况下,要么丈夫吃要么孩子吃。两个,那么丈夫孩子各一个。是女同志不工作,她们不干活,她们不需要营养吗?”
“就算有三个鸡蛋,一人能分一个的情况下。她们都要把自己的鸡蛋分一半给孩子,好像这样才是正常的母亲。是她们不喜欢吃鸡蛋吗?”
叶菁菁的手点着斜坡:“这就是女性面对的社会困境,看似平坦,其实是斜坡。貌似自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有重力在下面拽着。”
薛琴愣愣地看着,半晌回不过神。
她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妇女也顶半边天。
她在纺织厂上班,看到的是女工比男工更多。
她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妇女是顶着半边天的。
然而顶着半边天的妇女,履行了义务,却没有享受到权利。
“所以要上桌啊。”叶菁菁回头看食堂,下巴示意他们刚才坐的那张饭桌,“因为我们上桌了,我们能说话了,所以我们才能争取我们想要的。”
“以后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的女同志上桌。”
“上桌还不够,我们要做那个能点菜的人。”
旁边突兀地响起个声音:“上桌?你们也还没吃啊,那一起吧。你们想点什么菜?”
薛琴真被说得热血沸腾呢,叫这么冷不丁地打断了,她顿时没好气,翻了个大白眼,嫌弃地看朱向东:“你跑西津大学来干嘛?”
“这话应该我问你吧。”朱向东莫名其妙,“我能来干嘛?当然是来参加复试的。”
哦!薛琴这才想起来,这家伙居然也考研究生了,而且还通过了初试!
第193章 推销圣体 嘿嘿,让领导替自己打工。……
说起朱向东考研, 那也是一波三折。
众所周知,77级的高考,报名是要经过资格审核的, 78级的考研,情况也差不多。
纺织厂不愿意重新出审核结论, 所以二月份报名的时候, 朱向东被卡了一回。
可说来也奇怪,不晓得上面领导是怎么想的, 先是研究生考试报名时间延后到了三月份,后面又加通知, 把条条框框的限制条件给解除了。
如此这般,朱向东才成功报上了研究生考试的名。
大概他的波折都用在资格审核上了,反正五月份的初试, 他考得挺好的。
据叶菁菁内部打听到的消息, 他是他报名的专业的第一名。
现在瞧瞧大夏天了,这位老兄还是春风满面的模样, 估摸着他的复试进展的也相当顺利。
叶菁菁直接跳过前面的话题,笑哈哈地打招呼:“我们吃过了,等你金榜题名,记得请我们搓一顿啊。”
朱向东正是意气奋发的时候,闻言立刻笑着答应:“好啊,回头请你们吃好吃的。”
说着,他就春风得意地进食堂吃饭去了。
薛琴刚才跟叶菁菁聊得心情沉闷,现在看朱向东, 更是不顺眼。
她愤愤地强调:“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一定要上函授大学。哎,菁菁, 考研不难吧?他都能考上,我肯定也能考上。”
叶菁菁默默地看了她一眼。
姑娘,说什么虎狼之词呢。
现在又不是研究生比本科生还多的时代,研究生的录取率也就是差不多百分之十而已。
她只能给薛琴打气:“有志者,事竟成。先把函授大学的事敲定了再说。”
薛琴这才想起来,她又给自己揽了个大活。
真把函授大学搞起来,其实是件很不简单的事呐。
别的不提,单是协调上课时间,就是个大工程。
师范学院办函授班,让中小学老师去进修,师生双方都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
但产业工人不行啊,三班倒,你说哪个时间是大家都能空下来的时间?
叶菁菁还在旁边好心地提醒她:“别忘了,还有中学夜校。”
主打一个让所有人都别想闲着。
薛琴痛苦地捂住脸。
她到底为什么想不开,脑子一热就跑到了西津大学。
她不就是想要一个暑期班吗?为什么会直接买一送二了?
叶菁菁同情地拍了拍她的肩膀。
怎么办呢?能者多劳呗。
她又给自己的小伙伴画大饼:“你想想看,咱们多少女同志想上桌吃饭,就指望着你呢。”
薛琴瞬间感觉自己身上背了一座山,沉甸甸的,全是责任。
“我们是幸运儿啊,我们要做的必须得更多。那些到现在还没有机会上桌的,想做还做不了呢。”
听听,人言否?
薛琴朝她翻了个大白眼,理智回笼:“我怎么觉得都是我的活啊?”
“那没办法。”叶菁菁理不直气也壮,“我马上还要期末考试,暑假前我也赶不上啊。”
薛琴才不惯着她呢:“考完试你别想闲着。咱们八月份才去日本呢,七月份一个月的时间,你别想歇着。”
叶菁菁也加码:“磁带呢?夜校磁带的事情弄得怎么样了?”
“在找设备呢,一下子录这么多磁带,可不能靠录音机。”
薛琴说着又犯愁,特别担忧,“你说,到时候录出来卖不掉怎么办?我跟你讲,录磁带的设备要400万呢!”
这么贵啊!叶菁菁也吓了一跳。
但她胸有成竹:“放心呐,人家引进设备又不是光为我们服务的。再说要是这个不好卖,回头我们录那个英文经典作品朗读磁带。我跟你说,这个我敢打赌,绝对会有很多大学生买的。你是不知道他们学外语多疯狂。”
薛琴茫然:“为什么啊?外语系有这么多人吗?”
“外语是工具,掌握了外语,查资料自学就方便很多。”
叶菁菁解释道,“我们现在上课用的好多课程的讲义,都是直接拿到美国大学的用。”
为了学外语,大家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六块钱一本的英汉字典,新华书店一上货,秒光啊,瞬间卖断货。书店连着补了好几次货了,照样供不用求。
除此之外广播台的英语节目也是大家的心头宝。
一道英语节目播放的点儿,学校里都静悄悄的,生怕打扰了学习。没有“砖头”也没有录音机的学生,就指望着这段时间学英语呢。
叶菁菁又伸手操场上,靠着图书馆的书亭:“你看那个英文经典作品集卖得多好。”
英文经典集就是叶菁菁找外语系老师编写的那本。
说起来,这事儿也挺逗的。
正常情况下,编者肯定愿意书摆在书店正常发售里,否则不成了非法出版物了嘛。
但这时代,大家就没非法出版物这个概念。
哪怕前些年打击手抄本,也是因为手抄本的内容,而不是手抄本本身的存在。
加上大学老师顾虑也挺重的,毕竟文·革还没过去多长时间,他们也害怕自己选出来的英文经典著作,会被扣上一顶宣扬资本主义的帽子。
比起堂而皇之地摆在书店里卖,把它当成一种为大学生准备的课外读物,似乎看上去更低调一点。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英文经典著作选集》这本书没有走正规出版路线,而是以讲义的形式,从印刷厂直接出来了,进入了大学的书亭。
工人夜校这边当然欢迎了。因为如果要走正规出版物,从新华书店走货的话,那肯定要分给人家发行费。
夜校穷怕了,从他们手上抠一分钱,那都是要了他们的老命。
不如直接跳过新华书店,就在西津的大学卖。
薛琴手上事多,不可能所有事都自己盯着。
她只记得那个英文经典读本刚印出来没几天,卖的很好吗?
叶菁菁伸手指着排队的人群:“怎么不好?你看看,起码一半的人都在买呢。你问问王凤珍和方萍,保准他们学校也卖得很好。”
为了方便大学生的买书,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了书亭,也算是校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而且不仅大学生会在书亭买书,周围的居民,甚至还有人大老远跑过来买。
因为他们相信大学生严选,认为大学生看中的书,绝对是好书。
叶菁菁信心十足:“你等着吧,马上就得加印。”
“不可能!”这事儿薛琴记得,“印了五千本呢,那可能卖得这么快。咱们西津城能有多少大学生啊。”
“除了西津,就没其他地方有学生了?”叶菁菁提醒她,“你别忘了,去年高考,全国招了27.3万名大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工农兵大学生,还有研究生,加在一起,绝对超过百万了。他们之中,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买,那也要十万本呢。”
她又掰着手指头,“还有周边居民购买的,想自学英语的社会青年购买的,加在一起,几十万本都不成问题。”
薛琴叫这么大的单子砸得头晕眼花,半晌才回过神来:“不对呀!我们怎么把书卖到其他地方去?”
叶菁菁不以为意:“怎么卖夜校教材,就怎么卖它呗。”
薛琴的眼睛珠子都要瞪出来了:“那能一样吗?我们卖教材,是给全国各个县的知青办写信,问人家要不要书。”
为了增加他们教材的竞争力,他们夜校还特地把报道纺织三厂考了176名大中专学生的报纸,印了一万份,随着信件寄过去。
说实在的,有点儿羞耻有点儿尴尬。
只是随着汇款单过来的订单,又让薛琴忘记了羞耻,只觉得红光满面。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