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不怕,大不了我以徐家铺子酒楼的名义全部都买下来好了。”
金老师知道自己劝不动徐婉宁,只能任由她在纸板上写,用手捂住胸口大口地喘着气。
徐婉宁将纸板弄好,就将门打开了。
门口支了几张小桌子,用几个篮子分别放着四种菜。
徐婉宁将置办往旁边一立,大声说道:“这是咱们华清大学研究小队用大棚种植的技术培育出来的新鲜蔬菜,能在寒冷的冬天吃到蔬菜,在京市可是头一份儿,所以价格相对也会昂贵一些。”
“另外,数量有限,每个人每种只能购买两斤,多了不卖,以免后面排队的人买不到。请大家有秩序的排队,现在就可以开卖了!”
金老师的一颗心七上八下,生怕大家觉得贵,转身就走。
但让她意外的是,外面排着的长队虽然有些吵闹,但并没有人离开,只是催促着前面的人快点买。
三四块钱一斤的蔬菜,真的不贵吗?
排在第一的那人,张口要了八斤,每一种都两斤。
“徐老板,蔬菜可不像供销社的糕点,称能准确到说要多少就给多少的程度。我现在拿了两根黄瓜,万一超过两斤怎么办?总不能让我把黄瓜一分为二吧?”
徐婉宁还真忽略了这个问题。
她只考虑到了限购,没考虑到称的问题。
于是,徐婉宁默默地将纸板上的字改了一下。
每人每种限购两个。
黄瓜两根,西红柿两个,茄子两个。
至于生菜,是一整窝没有分开的,每人最多买两窝。
每一颗菜都很漂亮,比当季买的还要漂亮一些,根本不需要挑选。
排在第一个的人拿了两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和两个茄子,又挑了两窝最大的生菜。
一上称,黄瓜两斤二两,西红柿一斤二两,茄子两斤四两,生菜四两。
“这么一算,我还有点亏,西红柿还能再买一个,生菜至少还能再买六窝呢!徐老板,要不我再……”
徐婉宁指着纸板上的大字,“咱们一开始定好了,就不能轻易改变,要不然后面排队的顾客就买不到了。”
闻言,排在第一的顾客只好给了钱,满心欢喜地离开。
一共十五块六,就只买了这么点东西,但他却好像是捡了大便宜似的,脸上的笑容都快溢出来了。
如果只是他一个这样也就罢了,偏偏,后面排队的人也是如此。
每一个买到了菜的人,都是满带笑容离开的。
金老师属实不理解,根据每颗菜的重量不同,最多一个人花了十七块钱,相当于很多人半个月的工资了,就买了这些全家人最多只能吃一两顿的蔬菜。
为什么他们还能笑的那么开心?
要知道,十七块钱全部买成肉的话,至少能买七八斤呢,全家人美美地吃上三顿都还有的剩。
难道是她一直沉醉于研究大棚种植,太久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人群,所以不太理解大家的精神状态了?
虽然心里很疑惑,但金老师没有当着排队的人的面询问,默默地给徐婉宁打下手。
早上八点钟开门,十一点钟,就已经将除了生菜之外的其他三种菜全都卖完了。
后面的队伍至少还有二三十个人,只能买生菜了。
“徐老板,明天还有黄瓜卖吗?”
“有的,最近一段时间天天都会卖,卖完为止。”
“那我明天可得早点来排队,不然就只能吃生菜了!”
“你还好,好歹还能买两窝生菜,估计队伍排到我的时候,连生菜都没有了,哎!”
只能希望明天的队伍能短一些。
不到十二点钟,所有的菜全部都卖完了。
徐婉宁跟后面的人说了声抱歉,就当面将门关上了。
她伸了个懒腰,对金老师说道:“金老师,还得麻烦您数一数这里一共多少钱,再统计一下,等所有蔬菜都卖完以后,这笔钱就是咱们新一年的研究经费了。”
徐婉宁从一开始就说过,大棚种植的蔬果赚到的钱,她一分都不留,会全部都捐给华清大学的研究小队。
研究小队种植出来的这一批蔬菜,靠的就是徐婉宁夏天卖草莓挣到的钱提供的研究经费。
金老师仔细地数着钱,连一分钱都不放过。
“八百九十七……咱们一上午竟然卖了八百九十七块钱!”
只差一点点就突破九百块钱了!
这个数目,让金老师惊叹。
徐婉宁却习以为常,“这两天估摸着每天的收入差不多都是这个数,毕竟成熟的蔬菜有限,等过几天大批量上来以后,估计还会卖的更多。”
保守估计一下,六万块钱肯定是能卖到的。
有了这六万块钱,至少明年上半年的研究经费就有了!
徐婉宁的计划是,明年再攻克难关,争取明年的新鲜蔬果能多几个种类,也让大家伙儿改善改善。
金老师小心翼翼地将钱放好,这才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十六七块钱,就只能买到几斤蔬菜,但是却能买好几斤肉。跟肉比起来,蔬菜一点也不美味,为什么大家伙儿都争相抢购买菜呢?”
徐婉宁耐心地解释:“因为,舍得花这十几块钱来买菜的人,其实家里并不差那点肉吃。”
不说家里天天吃肉,隔一天吃一次,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第1309章 分店开张
但是,除了肉以外,就没有别的东西吃了。
如果家里有农村亲戚的,说不定还能混一点干菜吃,或者猪肉炖粉条。
但干菜的成本算下来也不便宜。
干菜本身不值钱,但如果总是让农村亲戚送干菜来,免不了要从其他地方赊财,算下来,简直就亏死了。
而且干菜哪有新鲜的菜好吃?
黄瓜和西红柿之所以能卖的那么贵,是因为这两种不但可以当菜,还能当水果吃。
尤其是寒冷的冬天,生吃上一口汁水甜美的西红柿,或者解腻的黄瓜,简直不要太美丽。
金老师的观念还停留在几年前,但徐婉宁知道,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百姓挣的钱越来越多,将会有更多的人注意生活品质。
而且,今年是大棚种植成功的第一年,在京市,乃至整个华国都是头一份儿。
能买到,并且舍得买新鲜蔬菜的,将会成为自己朋友圈,亲戚圈子里令人艳羡的存在。
很多人会为了别人羡慕的眼光,也要花钱去买新鲜蔬菜。
徐婉宁陪同金老师卖了三天,等到步入正轨以后,她就没有再管蔬菜售卖的事情了。
毕竟,需求大于市场,每天都会有顾客主动来购买,并不需要金老师等人操心客流量的问题,只需要称重算钱就好。
第四天开始,徐婉宁就回了农科院。
进入十二月以后,大豆的种植就暂时搁浅了下来,因为天气太过寒冷,已经完全不适宜大豆生长了,哪怕是在实验室的培养皿里,得到的数据也不完全实用。
只是还有些收尾的数据需要记录,所以徐婉宁又跟王师哥在实验室里待了两天,将收尾的事情全都解决完,她算是彻底放假了。
当然了,放假的只是她。
虽然王师哥理论上也算是放假了,但他一个一颗心都奉献给了研究室的人,需要的不是假期,而是有挑战性的研究。
至于像陈巧巧这样的基层员工,还需要坚守岗位,要等到农科院统一放假的时候,她才能跟着一起放假。
下午,徐婉宁掐着下班的点,去了一趟书店。
读者书屋的经营状况很好,因为周边有小学和中学,而且附近居住的百姓也多,再加上很多学习用具都很吸引学生,所以读者书屋每天的营业额只多不少。
租房子的钱不算,其他的成本,目前读者书屋开业两个多月,已经赚回来了八成。
过年的时候读者书屋不会营业,但等到开年,最多再有一两个月,就可以正式盈利了。
徐婉宁倒是不在乎读者书屋能赚到多少钱,但这个书店也有陈巧巧的一份儿,更确切地说,这是陈巧巧安家立命的底气之一,所以徐婉宁还是希望书屋的生意能好一些。
接下来的两天,徐婉宁陪着四个孩子在京市周边的几个景区玩耍了两天,在十二月二十九号这一天,她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忙碌当中。
因为,徐家铺子酒楼的分店开业了。
分店的负责人是东子找的,他又亲自培训了一段时间,确保能独当一面后,这才让他管理分店。
分店的地理位置比较好,周边有四个大型工厂,光是员工加起来就有好几万人。
东子之前给徐婉宁做了一笔账,哪怕每个工人平均每两个月在酒楼吃一顿饭,好几万人,也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排过来。
只要徐家铺子酒楼的品质一直有保障,且价格不贵,生意就绝对不会差。
徐婉宁看了分店的菜单,基本上跟本店是一样的,但是每道菜的价格都上涨了两毛到五毛钱不等。
“附近都是工厂,来分店吃饭的,基本上都是工厂的工人。这些人都是干体力活儿的,消耗的大,饭量自然也大。虽然我们米饭可以无限续,但菜吃完了,白米饭也不好吃,所以我想着,菜的单价上涨一些,但是分量也可以相应的多给一些。”
徐家铺子酒楼的肉类供应商是徐婉宁的养殖场,属于左口袋进右口袋。
成本降低了,分量自然舍得给足一点。
而且徐婉宁主打的是一个互惠互利,她赚了钱,但也要让顾客感受到确切的实惠,又不是一锤子买卖,做了这一次的生意就不再做了?
“菜单的定价没有问题,就按照你设定的来。另外,咱们既然是新店开业,肯定要做活动来吸引顾客。”
提到这个东子就来劲儿了,他摩拳擦掌,“嫂子,还跟之前总店的活动一样吗?”
徐婉宁摇摇头:“总店的活动已经做过一次了,再弄就没有新意了。你也说了,这家店开在这儿的初衷,是因为附近有好几家大型工厂。工人们吃饭讲究的是实惠,其次才是味道。那些花里胡哨的手段不适用,咱们来实用一点的。”
“嫂子认为,咱们应该怎么做?”
“我的想法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新店开业前三天,所有菜品全都八五折,这个活动。第二个,就是充值活动,比方说充一百块钱送十块钱,也就是说账户上有一百一十块钱,两家店通用。”
“第三个,抽奖活动。充值每满一百块钱,就可以抽一次奖,冲两百抽两次,以此类推。至于奖品,咱们也可以设置地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