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光一看贾珩掌中书信,脸色刷地苍白,体若筛糠,难以置信说道:“你血口喷人!这书信分明是你伪造的!”
“张午每半年送你五两银子,彼等贼寇所留账簿,其上所载每一笔款项,礼品,白纸黑字,一清二楚!事到如今,还敢狡辩!”贾珩目光咄咄,逼视着云光,沉声道:“来人,将此獠嘴巴堵了,押将至京营营房,择日就随同张午等一干匪首,槛送京师,听候圣上发落!”
军卒押着面色难看,目光几欲喷火的云光就是向外而走。
而后,贾珩看向节度判官等一干文吏,朗声说道:“几位,本官已拿到云光勾结贼寇,意图谋逆的确凿证据,还请几位大人配合着黄守备,暂管节度府中的军务。”
云光作为长安节度使,麾下管着六个县的戍堡、隘口。
黄泰在一旁,闻言心头微动,目光灼灼地看着那锦衣少年,让他接管节度府中军务?
“贾大人,不知可否让我等看看这书信?”节度判官裴剡脸色淡漠,皱眉问道。贾珩道:“这只是其中一封,几位大人请看。”
贾珩拿着信纸,展开而视,离着几位文吏有一些距离。
谁知道眼前这节度判官是不是云光的同党?万一拿着揉揉,吃肚子里怎么办?
裴剡倒也不以为忤,凝神看着信纸之上龙飞凤舞的字迹,凝了凝眉,对着一旁的司法参军娄进,说道:“确是云大人的笔迹。”
娄进以及其他佐吏也是点了点头。
云光作为直属上次,公文往来颇多,字迹他们还是认识的。
贾珩将书信收好,道:“黄守备,先率人将这节度府后院给控制住了,云光现为犯官,当由朝廷鞠问其罪,再作计较,不可使人惊扰了其家眷!”
“卑职遵命。”黄泰抱拳一礼,压下心头涌起的激动。
贾珩做完这些,和蔡权使了个眼色,然后几人离了节度官衙,回到军营之中。
贾珩道:“蔡兄,山里缴获了二十六万两银子,还有大批绢帛,人多眼杂,还有锦衣卫。”
这笔银子数额特别庞大,能不能昧下,都是一个问题。
以天子“死要钱”的悭吝性情,这银子不好昧……需得好好筹谋一番。
否则,难保不会有小人进谗言后……贾子钰,银子夹,朕的钱!
现在他甚至怀疑,天子是不是都算计好了,派两个锦衣卫跟着说是保护他,别是冲着缴获来的吧?
当然,也不太可能,谁也不知这伙贼寇有多少银子?
蔡权低声道:“这账簿上不会都记载了吧?”
“肯定没有都记载,只记载了一小部分。”贾珩低声说道。
蔡权皱了皱眉,也是面有难色,说道:“随兄弟去的两个锦衣卫好收买,可京营之兵,怎么办?一旦给发银子,多少就落有心人眼里。”
这就是为难之处,你不太好藏,人多嘴杂,回到京师之后,上面过问起来。
蔡权想了想,也觉得棘手,说道:“珩兄弟的意思呢?”
贾珩皱眉,说道:“我一路上就在想这个事儿,这个银子,我们能分的恐怕也不多,要先拿出大头儿来,抚恤伤亡军卒,这谁都说不出什么,不管京营还是黄守备手下的兵,都要抚恤,初拟定,阵亡的一百二十两,重伤致残的一百两,轻伤二十两……然后根据官职、斩获,赏银从十两到百两不等,这样人人都有赏银,这一下子银子就去了大半。”
从先前领兵剿匪来说,京营之兵是油了一些,但还是有一些血气悍勇之辈的。
如果蔡权拣选出来一部分精锐在京营中厮混,那这头一步拿银子收买军心的确不可缺少。
而且,当初说好的赏银,若是反悔,分分钟钟整个哗变出来。
蔡权点头道:“这是正理,当初也是说好的,拿出一半来,只是一百二十两,是不是……有些太多了,这次前前后后,我看阵亡了八九十个。”
“这是买命钱,不好省!”贾珩沉声说道。
蔡权面色一肃,道:“珩兄弟说的对,弄不好,回去也会被戳脊梁骨。”
贾珩道:“这样一来,就去了不少银子,剩下的七八万两,咱们就商量着私下分了,这样就不显得扎眼了。”
“兄弟所言甚是。”蔡权说道。
“还有得先拿出两万两给一个人。”贾珩眼前突然浮现出一个老太监的面容,正是戴权。
不将这太监喂饱了,什么圣眷都架不住阴风在一旁吹。
蔡权凝声道:“谁?”
“大明宫的戴内相。”贾珩低声说道。
蔡权瞳孔一缩,沉吟了下,目光闪烁,轻声说道:“两万两……够吗?”
贾珩:“……”
蔡权讪讪笑道:“我就是怕这等人物见惯了大把银子,两万两不放在他眼里。”
“二万两够了,再多反而引起猜疑。”贾珩目光熠熠,沉吟说道:“其实两万两我都打算分两次贿赂
蔡权:“……”
“另外再拿出四千两来,分给两位锦衣卫,一人两千两。”贾珩凝声说道。
这般一算之下,刚好剩下五万两,他拿四成,蔡权拿一成。
蔡权点了点头,说道:“绢帛、粮食,这些咱们都不能动,这都要登记造册,说不得还有被劫掠的客商来索取,当然……朝廷肯定不会发还就是。”
说到最后,嘿然一笑。
贾珩脸色古怪了下,暗道,不说其他,晋阳长公主的财货,恐怕能追缴回一部分。
“你也不用将银子贿赂陆合。”贾珩想了想,提点说道:“你刚立了功,升三级是板上钉钉的事没,他一个都督佥事,人脉有限。”
蔡权苦笑说道:“也不是全贿赂老陆,兵部的人,上上下下都要打点。”
贾珩说道:“云光这些年估计也贪了不少,受贿赂财货,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两银子,这些算是给天子抄家。”
二人敲定了分赃事宜,也是分头行动,开始着手抚恤事宜。
第139章 三国出版,名动神京
神京城,翰墨斋外,着士子服,头戴青色方衿的士子,人头攒动。
却是昨日翰墨斋刊行了一部名为《三国演义》的话本,先是一些读书人口口相传,而后口碑渐渐发酵开来。
先是士子之间互相传阅,但又嫌不过瘾,家资富裕的,就带上银两,徇着书上的翰墨斋印鉴字样,按图索骥,来到斋中求购话本。
《临江仙》一词,更是在国子监、各大书院、士林科道广为流传,什么桃园三结义,孟德献刀,三英战吕布等典故,更是为之津津乐道。
而随着时间过去,三国演义的热度,也正在向凡俗走卒,市井百姓下沉。
可以说如今之神京城,开口不谈刘关张,读尽诗书也枉然。
“诸位秀才相公,举人老爷,有序排队,先交钱再购书。”翰墨斋门前,几个伙计笑呵呵招呼说道。
翰墨斋门前的书棚中,摆着整整数百本,或是装帧精美、或是蓝封简装的书籍,封面上“三国演义”四个大字,右小角有贾珩著的印鉴。
翰墨斋掌柜刘通,站在廊檐下,看着外间如火如荼的销售盛况,苍老面容上洋溢着笑意,这样的销售热度已经维持有两天了,昨天三国书稿一经发售,这些读书人就如疯了一般。
“这位前辈,你说这贾珩究竟是何人?”一个二十出头儿的青衿书生,问着一旁的颌下短须的中年书生,那中年书生衣衫刺绣精美,不是举人功名。
那中年书生,说道:“听说是宁国之后,似乎现在是贾族族长来着。”
那青衿书生闻言,就是面露狐疑之色,喃喃说道:“勋贵之后,勋贵之后也能有这样的文采吗?学生看文辞老辣,非久研经史者不可撰述,莫不是由旁人捉刀……”
中年书生摇了摇头,说道:“这个就非赵某所知了,只是想来这样的书稿,谁会甘心捉刀代笔,为他人做嫁衣。”
彼时,一个着褐色绸衫的老者,笑了笑说道:“此书作者,就是前日上表辞宁国世袭爵位之人,此人不可以常理度之。”
众人闻言,都是一惊。
“原来是此人!”
“这是大贤!”
随着时间流逝,贾珩辞爵不就的贤德之名,已经由士林科道传至街头巷尾,而随着圣旨以邸报广布中外,已有几分海内咸闻的架势。
怎么说呢,就是虽不见其人之面,但士子都听过有这么一个人的名头。
“监中讲郎说,这贾子钰有古贤民之风,其辞爵表,义理兼备,感人肺腑,要求我们全文诵写。”这时,一个十三四岁模样的小胖墩苦着脸说道。
众人:“……”
看着这边厢热火朝天的景象,手中各拿了一本三国书籍的韩珲和于缜二人,都是面色复杂。
韩珲笑道:“三国演义果然惊雷乍现,不同凡响,只怕这般下去,已渐有神京纸贵之相。”
“是啊,如今的子钰,德才兼备,当得上一句名动京华了。”于缜面带艳羡,感慨说道,而后凝了凝眉,诧异道:“只是子钰呢?有两天没在监中见到他了。”
“文度,你是埋首案牍,精研制艺,不关注神京新闻(非误用,红楼梦原词)呐,邸报上不是说了,贾珩加衔锦衣指挥佥事,随京营一部军卒剿匪去了。”韩珲笑了笑说道。
身为内阁次辅之子,对神京城内的动向自是了如指掌。
“剿匪?莫非是……翠华山?”于缜先是一愣,见韩珲点头,就是面色微变,说道:“翠华山那伙贼寇,京营可是败了几次,兵凶战危,贸然前往,岂是儿戏?”
韩珲拧了拧眉,叹道:“所以子钰此事行得有些冒险了。”
依他所想,如今贤德之名为中外咸知,又得了著书之名,正是与士林交游,来年以科举入仕之时。
这剿匪不说出什么闪失等不详之言,哪怕是无功而返,对其声名都有一定影响。
“子钰此举的确有不智之嫌,现在是一动不如一静。”于缜眸光闪了闪,轻声说道。
韩珲虽未出言,也是基本做如此设想。
神京城,永业坊,棠桥胡同
一座庭院深深,数重进的宅院,书房之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瓒端坐在书案后,将手中的公文放下,揉了揉眉心,举步行至窗口,眺望着园林景致。
却见自家儿子李懿,一脸喜滋滋地拿着一本书,从垂花门旁的画廊中小跑而过,一副得了稀罕物的模样,李瓒瘦削面容之上现出郁郁青气,呵斥道:“站住!”
他这儿子,又不知从哪里寻来的闲书,脸上才露出这般轻浮笑容。
李懿如被施了定身法般,转过身,看向窗口处的李瓒,面上笑意凝滞,唤道:“父亲大人。”
“手里拿的什么?整日就知道看些不正经的书,明年的秋闱再不第,就给我回湖南老家去!”李瓒面带厉色,沉喝道。
李懿被训斥的讷讷不敢应。
“将书拿过来!”李瓒喝道。
李懿打了个哆嗦,快步进入书房,差点儿被门槛绊到,趔趄了下。
李瓒皱眉道:“毛手毛脚,哪有一点儿稳重样子。”
李懿面色讪讪,整了整神色,将书规规矩矩双手递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