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瓒面色淡淡,伸手接过书本,垂眸而视,看见书封名目,然后……就是一愣,继而迅速翻阅起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李瓒浏览而过《临江仙》一词,不由目光微凝,继续往下看去,这一看就入了迷,掌中翻页声不停。
李懿抬头偷瞄了一眼自家老爹,见其忘我读着。
心道,父亲果是这样,上次收走的那本《唐传奇》,我在书房里翻了下,折痕都在中间,显然父亲平时也看这种闲书。
“好书!”李瓒读完数章,忽而脱口赞道。
吓得李懿一缩脖子同时,心头反而松了一口气。
而这样的类似一幕,也渐渐出现在神京城的一些高门宅院。
这是一个娱乐匮乏的时代,三国话本几乎很快席卷了整个神京。
至于贾珩贾子钰之名,也以一种飓风般的速度,向着神京城扩散。
如果说《辞爵表》得到士林官场的誉满加身,还只是士大夫阶层的小范围传播,那么大量遽于事而备于物的庶人,不太关心政治的普通人,通过《三国演义》书稿的刊行,已经认识神京城
神京满城话三国!
随着一些说书、戏曲的再演绎,这种“破圈儿”趋势将会愈发明显。
时近黄昏,金色夕阳落在荣国府宅院中,秋日的晚霞格外绚烂。
贾政从工部衙门返回家中,手中拿着一本三国话本,这是从工部同僚那里听说后,回来时让常随购得一本。
“子钰竟能撰出这等雄文。”贾政心头感慨着,看着手中装帧精美的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这位周瑞家的女婿口中,贾政自幼酷爱读书,端方正直,祖父宠爱。
这个对也不对,酷爱读书不假,但这个书吗,大抵也不仅仅是四书五经,而是时人笔记,小说话本之流。
多年老书虫贾政感慨着,正要往荣庆堂去,忽地就是皱了皱眉,却是听得小厮的窃窃私议之声。
“听说了吗,大老爷说,东府里那位珩大爷回不来了,否则,也不至都几天没有音讯,兵凶战危的,想来是已遭不测……”
“混账住口!”贾政面现怒气,冷喝一声。
正在回廊聚集的几个下人,顿时一惊,纷纷见礼说道:“老爷。”
“谁让你们在此妄动口舌,诅咒我贾族族长的?”贾政怒道。
那常随道:“东西两府都这么传,否则都过去三天了,珩大爷怎么都没有音讯……”
贾政脸色一沉,喝道:“告诉府上,不得乱传,再敢胡言,乱棍打将出去。”
他方才自是听到是谁在发此诅咒之语,今天早上就有风声,说什么八佰弱旅,早已全军覆没,但……
贾政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拿着手中的书籍,向着荣庆堂而去,他要等下劝劝母亲,不能再放任兄长作此毒咒之语。
荣庆堂中——
贾母也是皱眉问着凤姐,道:“这府里最近起的流言是怎么回事儿。”
凤姐丹凤眼中闪过一抹讪讪之色,笑了笑,说道:“老祖宗,都是下面那些犯口舌的混账,胡乱言语,我正说要收拾收拾呢,平儿,让周瑞家的带人转转,再有乱嚼舌头根子的,好好整治整治,愈发不像话,都闹到老太太屋里了。”
“是,奶奶。”平儿应道。
王夫人面色诧异,轻轻笑了笑,说道:“凤丫头,府里下人都传什么了?”
探春、黛玉都是抬眸看去。
一旁正在陪着迎春下棋的宝玉,抬起头,道:“茗烟今天早上也说,说是东府里的珩大爷回不来了,京营上次派了三千军卒都没拿下,珩大爷带着八百人过去,三天没有消息,多半是……”
王夫人闻言,心头微动,白净面皮上现出一抹疑惑,道:“东府的珩哥儿不是说随着一个千户过去,你舅舅刚刚任了京营节度使,千户想来是一千卒。”
宝玉放下棋子,挠了挠头,不好意思道:“我也是听茗烟说的,没有一千人,只有八百人。”
探春接话说,少女的声音清脆悦耳,解释说道:“太太,现在这些领兵的,哪个不吃空额,喝兵血的,领着一千的兵,手下能有八百都是不错了,余下的俸银都落在了这些领兵的腰包。”
王夫人闻言,手中捏着的佛珠顿了下,看着俊眼修眉的探春,微笑道:今儿,我倒长见识了,不想军中事还有这般多的门道儿。”
凤姐笑道:“老祖宗,我不想,我们家中也藏着一个女将军,说起军中事来,也是头头是道。”
贾母也是面带微笑道:“我给你们说,三丫头得亏是个女儿身,若生得男儿身,也是能建功立业,封个公侯才是。”
一屋人都是轻笑起来。
黛玉看了一眼探春,黛眉挑了挑,星眸熠熠闪烁,看向探春,似在说,还说你不是穆桂英?
然而探春却无多少和黛玉继续玩闹儿的心思,八百军卒去剿匪,说不得还都是老弱病残,那位珩大爷……
就在众人说话的空档,林之孝家的轻手轻脚进入厅中,低眉顺眼说道:“老太太,太太,二老爷过来了。”
贾母敛去面上笑意,看了一眼笑容凝固在脸上,目光现出惧意的宝玉,叹了一口气,道:“让他进来吧。”
不多一会儿,贾政整了整衣襟,绕过几架屏风,行至荣庆堂中,道:“儿子见过母亲。”
王夫人起得身来,看着贾赦。
贾母笑了笑,说道:“你既是下了衙,就自去府里歇着就是,我这里不用每日晨昏定省的,凤丫头和兰儿他娘还有”
贾政面色,叹了一口气道:“儿子来这里,是有些话想和母亲说说。”
贾母闻言,愣了下,道:“什么话?”
贾政道:“儿子从外面坐衙,听衙门里说,东府里的珩哥儿出了一本书,现在神京城中到处在传扬,儿子将书带了来。”
说着,取出《三国演义》书稿,道:“这本论史之作,有一代大家之风,如今满神京都在传诵子钰之文名,甚至传诵我贾门出了这样一个文华种子,但儿子方才回来,却听到下人们再说什么子钰去剿匪,已遭不测,儿子以为这非是积善之家该有之言!,”
贾母笑着说道:“瞧瞧,凤丫头,我刚才就说这院子里的流言实在不像话,让你看着整治一些,转眼儿宝玉他老子就过来说这事。”
凤姐柳梢眉下的丹凤眼闪了闪,笑道:“老祖宗,这叫母子连心,想到一块去儿了。”
贾政在下方听着这话儿,嘴角抽了抽,他都几十岁的人了。
然而,贾母却笑的脸上褶子都开了,笑了笑,看着贾政手中拿着的书,说道:“嗯,方才说什么书籍?珩哥儿什么时候撰了一本书?”
“母亲请看。”贾政说着,将书籍双手递了过去。
鸳鸯连忙上前,先是行了一礼,然后伸手接过。
贾母未出阁前,也是公侯小姐,倒也是识得字的,拿起书籍,翻阅了下,一首《临江仙》映入眼帘。
而一旁的宝玉、黛玉、探春也是纷纷好奇凑到跟前儿。
第140章 贾珩回京
荣庆堂中——
探春凝神看着,明眸熠熠流波,口中甚至不由喃喃出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不得不说,《临江仙》作为三国这段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史诗开篇词,实在是契合到了极致。
哪怕是贾母这等作“不过是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之语的公侯千金小姐,文学素养一般,都能感受到那种慷慨豪迈的情绪,从字里行间流溢出来。
宝玉面色怔怔,口中似是呓语念着:“青山几度在,依旧夕阳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这首词真是太对他的脾性了。
而黛玉、探春、李纨早已是面色怔怔,凝神读着,一旁的迎春和惜春也是分明丢下手中的棋子和画笔,凑到跟前儿看着。
黛玉忽地抬起头,想了想,低声道:“四妹妹,这首词,你看着能不能做一副画不成?”
白发渔樵,残阳照江,天水一色……
惜春凝神看着诗词,嘟了嘟婴儿肥的脸颊,糯声道:“林姐姐,我刚学画没多久,还做不来。”
黛玉闻言,也不再说什么,垂眸继续读着。
这边儿,探春看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言,英秀俊美的双眉下,明眸焕彩,雪腻脸颊现出难以置信之色,带她平日里也爱读这些史书,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心头有许多疑惑。
能说出“可知咱们这样大族人家,若被人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的探春,岂会不读史书?
读史使人明智。
黛玉云烟成雨的罥烟眉,似蹙未蹙,纤纤玉手捏着一角粉红手帕,歪着螓首,秋水明眸中似有一丝迷茫。
多愁善感的黛玉,或许会因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饮水词而感怀,但并不意味着对《临江仙》这样的论史之词无动于衷。
那种经典诗词中蕴藏的文学气韵,自是有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贾政看着面色震惊莫名的几人,面上与有荣焉,朗声说道:“国朝百年以来,罕有诗词名家,而子钰这首临江仙,已现巅峰之势,还有这《三国演义》,都是要传于后世的,要为后世读书之人传诵。”
一语更是将正在看书的宝玉、黛玉都是惊醒。
著书立说,后世传诵,这……为何有一种不真实的梦幻感觉。
贾政面容酡红,如饮美酒,笑道:“读书人,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子钰辞爵而已现贤德之相,这话本也是论史之作,虽难说圣贤典籍,但也是,唯有立功……子钰年龄还小,将来终有机会,若有一日,不荫父祖,功名自取之言,如投笔从戎之典故,名扬海内。”
探春闻言,眨了眨眼,不知为何,许是因为贾政之言影响,也许是因为看着半文不白的三国演义。
心头忽然浮现一段话,“贾珩,字子钰,京兆长安人也,宁国旁支之后,少好学,工书檄,及长,以贤德孝悌之名闻于神京,帝爱之,因珍事以宁国爵转赠,珩固辞爵不受,慨然曰,大丈夫提三尺剑,建不世之功,当不恩祖荫,功名自取!帝默然良久,诏旨嘉允之……珩性情端方,凛然难犯,善属文,俟三国书成,名动京华,诵于百代……书曰,虽君子之泽,五世之斩,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何言公侯子弟皆纨绔膏粱耶?”
探春正想着,却见一旁的黛玉,正拿着一双秋水明眸似笑非笑地看着探春,伸出手背抚了抚探春的彤彤如火的脸颊,轻笑说道:“妹妹脸怎么这般烫,可是身子不舒服了。”
探春猛然醒觉,垂下螓首,心道,她方才都在想什么啊……哪有给活人作传的。
贾母这时也放下手中书,苍老面容上现出复杂之色,轻轻叹了一口气。
将书递给一旁的李纨以及宝玉等人,然后看向贾政,“林之孝,去着人唤大老爷过来。”
贾政点了点头,心头微微松了一口气。
他来此其实也有此意,府中流言,他如何不知是何人,但他为弟弟,兄长之过,哪怕说都不好说。
如今由老太太出言,想来兄长也不好再背后作诅咒之语。
林之孝从屏风后走出,应了一声,就去唤贾赦去了。
荣庆堂中,一时陷入安静,唯有探春、李纨、宝玉三人翻着话本,发出纸页的刷刷之声。
王夫人端过金钏倒好的一杯茶,递给贾赦,面上挂着轻笑道:“老爷,先坐下吧。”
贾赦摆了摆手,在一旁坐下。
王夫人脸色就是一僵,但也只好坐下,将茶盅放在一旁的黄花梨木制几案上。
不大一会儿,贾赦就和邢夫人二人过来,手中拿着两个文玩核桃,进入荣庆堂中,笑道:“母亲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