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而如四大郡王: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则是开国所敕封的外姓郡王。
礼法森严,尊卑俨然,封爵之号都可窥见一二。
听得三哥训斥,粱王陈炜笑了笑,并不在意。
只是经此一事,魏、粱二王对贾珩的兴趣倒也淡了一些。
贾家的人,终究还是有着几分敏感的,或者说不仅仅是贾家,就连四王八公,他们纵然贵为亲王,这几家子弟,也都不便结交。
念及此处,魏王的心思愈发淡了些,看向陈芷以及清河郡主李婵月,笑道:“时间不早了,两位妹妹,我们该回去了。”
陈芷点了点头,显然也从魏、粱二王的眼神交流中察觉出一些微妙端倪,狭长凤眸中现出一抹思索,瞥了一眼站在冯紫英身旁的贾珩,然后对着妹妹李婵月,清声道:“走吧,仔细回去晚了,姑母该说你了。”
李婵月怏怏不乐地应了一声。
几人说话间,陈芷对冯紫英,清声说道:“你既与人故友重逢,好生叙旧就是,不必护送了,归家之后,代本宫向冯老将军致意。”
“谢殿下。”冯紫英虽不知原本兴高采烈的几位贵人为何又失了兴致,不过也没多想,反而乐得如此,若非父亲逼着让他随驾,他才不陪着这几位天潢贵胄,在山林中无所事事的闲逛。
遇到猎物,也要先紧着这些皇子、皇女,忒不痛快!
贾珩面色始终淡然,并没有什么情绪波动。
其实,这就是贵人的日常,注意力稀缺——因为天下让他们感兴趣的,好玩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道左相逢于他,也只是觉得遇上了一个有趣的少年罢了。
几骑说笑着,从一旁经过,留下冯紫英和贾珩叙话。
魏王陈然也好,粱王陈炜也好,抑或是咸宁公主陈芷和清河郡主李婵月也罢,说来说去,自始自终,连马都没有下……
贾珩自是坦然,目送几人离去,转头看向冯紫英,笑了笑道:“紫英兄,方才多谢解围了。”
这等贵人,出身尊荣,心思不定,方才可以是取笑,也可以是嘲弄,事情走向朝哪里去,往往取决于心情以及他的对答。
不过他有时候宁折不弯,不愿屈己从人的性子,不定惹了彼辈不快。
不是他先入为主,以貌取人,起码看那魏王面容阴鸷,就不像是性情疏阔的,至于另一位年轻人,谈笑无忌,则有些熊孩子的味道。
“人与人交,都有圈子和层次,我现在的层次,也就与士子交游,将门子弟或还可以,但与亲王皇子结交就不行……非得屈己从人,意气难舒不可。”
冯紫英笑着摆了摆手,道:“谢什么?一会儿去喝两杯,先把这些箭捡了。”
说着,弯腰曲背,去捡箭矢。
贾珩看着冯紫英,暗道,这才是朋友,默然了下,也去捡箭矢。
说来说去,人还是不能交太高层次的朋友。
等将箭矢捡完,冯紫英将手中一匝箭矢递来,打趣笑道:“练箭却是比捡箭还要累。”
贾珩伸手接过,装进箭壶,同样笑道:“紫英兄所言不差,今日弓不适手,终究不能练了。”
此刻已至申时,也就下午四五点左右的样子,其实贾珩还是想多练一轮的,可这时三十箭连发,胳膊酸痛,还是未复。
贾珩怀疑可能还是动作要领没有把握住所致。
冯紫英诧异说道:“怎么会拿错了弓箭?”
贾珩就将自己跟着谢再义学箭术以及先前心切练箭,未于检视角弓拉力的过程说了
冯紫英恍然道:“谢再义?此人我听父亲提起过,这人箭术了得,珩兄弟跟着他学习骑射,却是找对人了。”
贾珩笑道:“适逢其会。”
冯紫英看着正揉着酸痛肩膀的贾珩,笑道:“这弓箭总不适宜,不可用来初学习练,以兄之膂力,用一石弓多少有些轻便,实用一石五斗弓,作为日常练习最佳。”
这才是正理,用一石弓,一旦熟悉了这种准头,臂膀形成一定肌肉记忆,再拉二石弓又要重新适应一段时间。
贾珩道:“谢兄家中并无这等制式弓箭,我正寻思购一张呢。”
穷文富武,练武除却有人引路,银两花费也不在少数。
冯紫英笑道:“我家中各式制弓都有,都是我父亲的藏弓,珩兄弟过来拣选一张,总要以趁手为便才是。”
他自小打熬武艺,精练射艺,然现在所用骑弓才过一石,至于他的父亲,神武将军,正值盛年,勇冠三军,用弓二石五斗。
贾珩感激道:“多谢冯兄。”
冯紫英见贾珩爽快答应,也很是高兴,说话中也显露出几分少年的天真性子来:“走,正好也让我爹看看,他平日里总说我只顾交结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人物,珩兄弟这样的少年英雄一去,他见了不定如何夸赞不绝,欢喜不胜。”
贾珩也不由失笑,取了箭靶,在所骑马匹之上绑好,而后翻身上马,二人说笑着就向神京城而来。
路途之上,边走边谈,贾珩道:“紫英兄,方才那几位是那几位王爷、公主?”
方才虽口称殿下,知是几位王爷公主,但却实不知其身份尊号。
冯紫英笑道:“本来以为珩兄弟不问,我也不好道明,既珩兄弟提起,不妨说明,也好来日避免冲撞,方才那几位,是当今天子三子魏王、五女咸宁公主,以及六子粱王,还有一个是晋阳长公主之女——清河郡主。”
冯紫英又续道:“都是皇室贵胄,这是出来打猎了,我受着家父之命,伴驾随行,扈从警卫。”
贾珩面色顿了下,问道:“既是皇室贵胄,为何不在上林苑中打猎?”
第22章 神武将军冯唐
冯紫英诧异地看了一眼贾珩,笑道:“珩兄弟在说笑吗?上林苑中,多为各地进贡的锦鸡,丹顶鹤、麋鹿之类,以为皇室观赏,怎么打猎?”
贾珩闻言,默然半晌,道:“刘汉之时,武帝募关中良家子,于建章宫下,编练营骑,骑射往来纵横,甲兵壮丽,时称羽林……想来,昔日就是上林苑中骑射来回的。”
他似乎找到了为何陈汉,北疆始终被胡虏压制的缘故了。
尚武之风不足啊。
想想荣宁两位国公的后人,这等与国同戚的勋贵子弟,都没有一个成器的,这国家还能好得了吗?
似是看出贾珩的沉思,冯紫英道:“国朝承平日久,重文抑武,建奴崛起以来,武将地位才被重视一些,但文官操持边事,边关大将多仰其鼻息。”
贾珩心头叹了一口气,暗道,还是形似晚明。
“不仅仅是形似晚明,而这才是正常,老一辈国公武侯浴血奋战,不就为得搏个封妻荫子,后代荣享富贵,及至三代,自然搏杀之心不足,而新的将校若想成长起来,就需要托庇于内监、勋戚、文官,基本是谁掌权用事,前明之时的戚继光、俞大猷,再到辽东将门,无不如此。”
贾珩又问道:“关中子弟,难道没有材士为卒武吗?”
关中三秦大地,历代出强兵猛将,甚至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之美称,这片土地上从不缺敢战之士。
冯紫英唏嘘道:“国朝风气如此,非经年累月不可扭转,好在这几位王爷,好像对武事还算有着兴趣。”
后面的话就没有说,尚是点到为止。
对武事感兴趣,未必一定说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贾珩一时默然,面现思索。
二人说着,就已驱马进了神京城,来到神武将军冯唐府门前。
这位与前汉冯唐将军同名的陈汉神武将军,标准的将门之家,门前几个亲兵捉刀而立。
见冯紫英返回,从角门处就来了一个管事模样的灰衫短打的中年,身后带着几个小厮,上前就笑道:“大爷可算回来了?老爷等候你多时了呢。”
“哎,你,快去告诉老爷。”说着,对一个脸颊黝黑的小厮说道。
冯紫英下了马,将马缰绳给了一旁的管事,笑道:“我爹等我,多半是担心出什么事。”
“可不是吗?老爷恨不得自己出城跟着。”那管事牵着马缰绳,笑着说道。
当今天子的两位皇子出城打猎,虽说隐匿身份,周方更有大内将校猛士扈从,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若是出了什么闪失,就是天大的麻烦。
尤其神武将军作为典宿宫禁的将校官长,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这边厢,中年管事也注意到一旁的贾珩,诧异道:“这位公子是?”
冯紫英笑道:“贾府的一个朋友。”
中年管事面色微动,笑了笑,道:“贾公子,将马给我照料吧,让人去喂喂。”
贾珩将缰绳递给一个小厮,谢道:“有劳。”
中年管事和小厮,将马从一旁角门牵入马厩。
冯紫英和贾珩也进入庭院中,穿过抄手游廊,碰到一个老嬷嬷,笑道:“英哥儿,老爷在校场等你。”
将门之家,自是与别处不同,并未在书房叙话。
冯紫英应了一声,对着一旁的贾珩,道:“老爷子现在就等着我回去问话呢。”
贾珩道:“你中途而走,不妨事吧?”
冯紫英笑道:“另有我冯家骑卫跟着,方才听赵伯说,那几位主儿,已平安回府了,再说,也是咸宁公主让我不必随行,老爷子不会见责的。”
贾珩暗道,这冯紫英为将门虎子,论气象来,富贵豪奢多有不如,但治家严谨之风,于路途之上就可见。
从这一路上就能看出,年轻貌美的丫鬟几乎没有,不是老仆就是嬷嬷。
这其实很有必要,因为家庭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情十分重要,如从小在脂粉堆里长大,英武悍勇之气自是不足。
而这冯紫英的确可以一交。
只是,训有方,难保日后不定作强梁……
若家国残破,异族肆虐,强梁未必不是华夏正统。
二人说话间,穿过月亮门洞,来到一方占地十余亩的校场,空旷轩敞,土地平整。
一个四十左右的中年武将,在已有凉意的秋季,光着膀子,举着石锁,一上一颠,打熬力气,古铜色的臂膀上,汗水直流,肌肉块头遒劲,让人瞩目。
一旁几个家丁也是备着热水,毛巾伺候着。
冯紫英唤道:“爹。”
中年武将将石锁放下,从一旁小厮手中接过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道:“回来了,吃饭了没?”
冯紫英笑道:“刚从城里回来,晚饭还没吃。”
冯唐道:“一会儿,咱爷俩儿在厅中吃点儿,你铮叔半晌儿送来了一头鹿,厨房这会都料理好了,那几位都送回去了吧?”
冯紫英笑道:“都平安回去了。”
贾珩神情沉静,一边听着父子二人的对话,平实、简单中蕴藏着浓厚舐犊之情。
尤其第一时间并不是询问几位王爷、公主,这就尤为难得。
比起贾珍和贾赦那等不正己,先正人,动辄打骂,常常摆着长辈的谱儿,实则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也仇视而对。
这样的子弟出来,其实也无多少男儿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