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红楼之挽天倾_分节阅读_第13节
小说作者:林悦南兮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7.18 MB   上传时间:2025-04-01 18:11:10

  而他前日所用之弓,为一石强弓。

  贾珩试着拉了拉,嗯,发现虽然有些吃力,可竟也拉得动,心头有异。

  有赖于此身打熬筋骨,身躯强横,双臂膂力过于常人,前日初开弓就能开得一石,还引得谢再义赞叹根基深厚。

  但此刻所开之角弓为二石,发现竟比昨日还要趁手一些。

  “莫非是穿越之后,不仅灵魂,就连身体也出现了某种变故?”贾珩眸光闪了闪,心头生出几许猜测。

  想了想,终究是算一件好事,继而也不再纠结。

  羽箭射出,“嗖嗖……”在空中发出爆鸣之声,然而……十箭皆空!

  马上颠簸,射箭准头自就大打折扣。

  贾珩也不气馁,心头闪过谢再义所言的要领,再次由右向左手驱马而绕箭靶,再次张弓搭箭,“嗖嗖”声中,羽箭这次十箭而去,已有一箭上靶。

  再次十箭射去,又是十箭皆空!

  贾珩脸色淡漠,无喜无悲,三轮箭过,胳膊酸痛,就需得缓上一刻,正好翻身下马,前去捡箭。

  而方才射箭有多爽,此刻捡箭就有多累。

  有的箭,飞得还挺远,贾珩此刻背着箭壶,将一根根射在草地中的箭矢捡起,装进箭壶。

  而在这时,忽听得马蹄地“哒哒”之声,由远及近,还有男男女女谈笑之声。

  贾珩拧了拧眉,抬眸看去,沉静、幽邃的瞳孔中,倒映着青葱蓊郁的密林,以及一行华服鲜丽的数骑,还有那满目雪白中的一簇鲜红。

  只见十几匹枣红色骏马之上,端坐着数个武士劲装、背着弓箭的锦袍少年,一路有说有笑,信马由缰而来。

  前呼后拥中,也就四人为首,余下几人多是扈从家将打扮。

  贾珩面色微顿,却是在十余骑之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冯紫英。

  只是冯紫英落在一旁,并辔而行者,唯有四骑。

  四骑三男一女,两骑分列左右外沿,皆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模样,着宽袖华服,衣襟处绣密的针线,在午后日光下,泛起点点金芒,身旁亦步亦趋,跟着两骑扈从。

  扈从都是三十左右的青年汉子,身形雄武,面容方阔,目光冷静,一手持缰绳,一手按着腰刀,一副警戒四周的模样。

  中间二骑,则明显是女扮男装,一着领口绣有梅花的素色箭袖武士劲装,一条嵌有碧色斑斓明珠的锦带,将纤细腰肢高高束起,将斯人苗秀身姿衬托起。

  一张标准的瓜子脸儿,檀口瑶鼻,柳叶眉下,狭长的丹凤眼闪动着清冽之芒,眼角隐有一颗泪痣,如梨蕊的脸蛋儿白皙如玉,光洁无暇,只是眉眼颇见冷清、幽艳之韵意。

  此女骑着一匹白马,那马通体雪白,四蹄矫健,神态安然,錾着鲜红色穗子的铃铛,在马颈下轻轻摇动,将清脆响声洒落在山林、草丛。

  身旁,还有一个年岁更小,只是豆蔻年华的少女,虽韶颜稚齿,但已丽色清姿,眸似秋水,楚楚动人,胯下骑着一匹枣红色骏马,笑起来有两个酒窝。

  而正说话间,数骑也已至近前。

第20章 二石之弓

  继而就传来嬉笑之声,道:“三哥且看,这满地羽箭,可靶上缘何只就中了一箭?”

  “这有何难猜,箭术太差,都未上靶罢了。”一个面旁峻刻,鹰钩鼻,薄唇的青年笑了笑说道:“六弟,这比你的箭术都要差上一截儿呢。”

  周围继而响起一片哄笑之声。

  身处笑声中,贾珩面色不为所动,神情坦然,全无被取笑的恼怒之色。

  加之其面容青涩,不大年纪,倒真有几分“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味道来。

  笑声渐止,骏马之上,就连白马之上的女子,都是投来好奇目光。

  “哎,这位小兄弟,你是哪家的子弟?怎么在这里练箭?”那青年收敛了笑意,问道。

  贾珩其实有些不想理这等公侯子弟,但也不想因几句话平惹麻烦,正要开口。

  这时,冯紫英忽地跃马而出,惊喜问道:“可是贾珩,贾世兄?”

  冯紫英说着,翻身下马,上前笑道:“贾世兄,还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上午在宁荣街上见着,下午可又见着了,一会儿得好好喝两盅才是。”

  贾珩看向冯紫英,情知这是替自己解围,也是拱手道:“紫英兄,的确是巧了,不意在此地遇上,紫英这是方打猎回来。”

  冯紫英笑道:“可不是,今日秋高气爽,草长兔肥,陪着几位贵人出来打猎,贾兄这是在练习射箭?”

  他实际也是陪太子读书,身后这几位身份都不简单,他这是陪太子读书来了。

  一个是当今圣上的三皇子魏王陈然,另一个则是六皇子粱王陈炜,均是亲王之爵。

  至于二女则是咸宁公主陈芷,一个是长公主之女,清河郡主李婵月。

  陈汉在皇子取名字上,其实,也部分借鉴了前明,大体遵循着五行偏旁择字取名的习惯,但没有前明那般强制,以致老朱子嗣繁衍,后来生造了一些字。

  其实,在古代,一般皇帝即位后还会改自家名字为生僻字,这是方便天下人避讳,算是明君的德政之举。

  冯紫英担心眼前少年不明就里,冲撞了身后贵人,就是使着眼色,作提点之意。

  贾珩其实也有几分猜测,但见冯紫英出言提醒,心头还是生出一股暖意,暗道,红楼四侠,这人品的确不错,有可交之处。

  遂解释道道:“嗯,此地空旷,就在此练习着骑射,只是初学乍练,准头不大行。”

  冯紫英面色一喜,赞道:“怪不得兄功夫了得,这般勤勉奋武,当真是让人钦佩。”

  正在马上听着的二人,对视一眼,笑道:“冯二郎,这位贾兄,不引荐引荐?”

  冯紫英笑了笑,道:“你看,我这个记性,殿下,这是宁国公的后人,贾珩。”

  说着,就去拉贾珩的手臂,行至近前。

  这边,李婵月歪着脑袋,如琉璃明净澄莹的眸子,好奇地打量着贾珩。

  而咸宁公主陈芷,则是容色清冷依然,扫了一眼贾珩掌中所用之弓,凤眸闪了闪,声音如飞泉流玉,道:“这弓有二石吧?用来作骑射之弓,小小年纪,力气还真不小。”

  这位咸宁公主拢共也不过十八九岁,但因是对着贾珩,自持身份尊荣,一开口,却有几分老气横秋之态。

  李婵月眨了眨明眸,转过螓首,问道:“表姐,我们用的弓多大?”

  陈芷瞪了一眼自家嬉笑的表妹,清丽无端的脸颊上,隐有淡淡红晕一闪而逝,道:“你这丫头,明知故问!”

  能有多大,五斗、六斗弓罢了。

  汉、明弓箭制用,沿袭宋制,宋代以降,以石、斗、升称呼弓箭拉力。

  步射寻常成年男子,能用八斗弓,经过训练,精锐军卒可至一石,骑射则少之一,也就是七斗,女子力怯,再少一二斗。

  能用二石弓,若在军中也可为猛将。

  魏王陈然,笑道:“五妹好眼力,我方才都没看出来,这位壮士当真是好膂力。”

  没想到眼前这少年,竟有不亚古之猛将悍勇,他王府中的扈从家将,不是没有开两石弓的猛士,但那都已是三十左右,血气方刚的当打之年。

  李婵月梨涡浅笑,说道:“我看画本中的名将廉颇,在七十岁,可开二石弓,七旬耄耋之年,尚开二石弓,他这年轻力壮的,开得二石弓,也不值当什么吧?”

  陈芷清声道:“廉颇那是古之名将,国之干城,史书上都有传可录的人物,而且人之气力,少时初长,及青壮鼎盛,老时衰败……廉颇岁七十,尚能开二石弓,可想见,若这贾珩若大一些,力气再长,未必不具猛将之勇武!”

  她这个表妹五官肖母,眉眼柔婉,温宁静默,但其实性格古灵精怪,平时喜欢看一些杂书,这次出来打猎,就是这丫头撺掇着出来。

  粱王陈炜也笑道:“前日读前元史,言蒙元可汗之精骑扈卫开弓一石以上,其人纵在草原,也可当勇士之称,典卫汗帐了,只是这箭术嘛,多少有些差了。”

  陈芷清声道:“箭术为后天,多加演练就是,而这番神力,则非天赐不可了。”

  念及此处,也不由深深看了一眼贾珩。

  斯是少年,竟有不亚古之猛将勇力,贾家也有这等人物?

  魏王陈然也是笑道:“五妹见识还是这般深,只是用弓习练射术,想要多练,还是不以满力为好。

  说着,看向贾珩,目光中隐带几分莫名之意。

  贾家的人?可惜了……

  若不是贾家的人,见这等勇士,倒可试着招揽一二。

  贾珩面色平静听着几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如方才面对讥笑一般,毁谤赞誉,皆是宠辱不惊。

  这一幕,又是引起四人啧啧称奇。

  冯紫英笑道:“王爷的意思是,兄若箭术有成,就需多练,可先试轻弓,也能多练几轮。”

  贾珩故作恍然道:“诚是此理,多谢殿下提醒,今日出来的急,拿错了弓,这射了三轮,只觉胳膊酸痛,今日确是不能再练了。”

  粱王陈炜打量了一眼贾珩,轻笑道:“哎,道你真是贾家的人?”

  贾珩道:“宁国之后,不知殿下有何指教?”

  陈炜就笑道:“贾家那等纨绔膏粱的腐朽公门,除了那衔玉而生的贵公子,不想还出了一个贾珩,哎,未知小兄弟,你可有玉没有?”

  贾珩脸色现出一抹古怪,暗道,这问题,他难道还要回一句,这玉是个稀罕物,哪能是人人都有的?

  魏王陈然,轻飘飘看了一眼陈炜,喝道:“六弟,不可妄言。”

  哪怕四王八公的宁荣二公后辈多不成器,也不可做此讥讽之言,若是流传至父皇耳中,少不得一通训斥。

第21章 不愿屈己从人

  魏王和粱王是一母同胞,为皇后所出。

  魏王陈然在崇平帝五子三中,排行第三;粱王排行第六。

  此外齐王,楚王二子则是庶出,年岁较长,早已娶妻生子,在六部中皆派了差事。

  然而,崇平帝春秋鼎盛,励精图治,加之汲取上一代太子早定,夺嫡事酷烈故,不愿早定国本。

  至于咸宁公主陈芷,母妃则是当今皇后的妹妹——端容贵妃所出,与魏、粱二王并非一母。

  值得一提的是,陈汉定制,一后、一皇贵妃、二贵妃,为保持皇后的超然地位,皇贵妃虚置。

  而对贵妃封号,多是两字,意为一字难括其品容德貌,这在以前朝代,可能更像是谥号。

  如端华,端容,贤德,惠淑……

  但对于谥号,则另加几字以示赞美颂德之意,需要足足凑够一定字数,根据生前品级功德,字数也是不同,这是说两字并不足以涵盖皇家之尊荣品德。

  据说,这是大汉礼部厘定国家典仪——谥法时的创举,其疏义节略大致如下:因周创谥法,秦无谥号,自前汉以降,重定礼乐谥法,历朝历代皆萧规曹随,亦步亦趋,而我大汉再定典章仪制,谥法当继往开来,延布汉家礼制于宗庙天下。

  因此,陈汉礼制较前明就有不同,天子之子嗣,封亲王则为一字,如齐、楚、魏、粱,而一旦新君嗣位,则封兄弟辈为二字亲王,如忠顺亲王,义忠亲王等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518页  当前第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251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红楼之挽天倾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