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称呼辗转多年后,才被称为了猫熊,但是因为读写顺序的不同,误打误撞变成了熊猫。
此外它还有一个相当古老的外号,叫做食铁兽,这个称呼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传说蚩尤大帝的坐骑就是它。
因为大熊猫数量确实稀少,即便在古代也很罕见,再加上它黑白二色符合道家阴阳之理,所以被人视为神兽貔貅。
总而言之,对他的称呼并不统一。
见到传说中的神兽貔貅居然是大熊猫,刘协也感到有些哭笑不得。
而此时此刻,笼子里面的大熊猫正充满敌意地看着他们,看来是这么多人把它给吓得不轻。
此外笼子里还有一些肉,但是并未怎么动,这只大熊猫看起来也有些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高览见此解释道:“陛下,据上贡的官员称,这只貔貅不知为何,始终不吃不饮。”
“牛羊鸡鸭鱼肉都试过了,但它不怎么吃,已经饿了好些天了。”
听到这话,刘协自是知道怎么回事,熊猫虽是杂食性动物,但对于肉并不太感兴趣。
还好今天他见到了这只熊猫,不然这可怜的熊猫还不知道要饿多久。
于是他吩咐道:“去御膳坊那边拿一些新鲜竹笋过来,朕记得前几天他们还做了冬笋。”
竹笋并不只在开春才有,冬季也有,只是通常掩埋在土里,比较难挖出来,是比较珍惜的食材。
“竹笋?”
高览愣住了,拿竹笋做什么?
不过既然是天子吩咐,他也只能照做,马上命人去御膳坊那边拿了一些新鲜竹笋过来。
然后刘协拿起几根竹笋,便朝着笼子走了过去。
一旁的贾诩见状忍不住提醒道:“陛下小心!这貔貅看起来颇为凶悍,不可靠近!”
然而刘协却并不在意,走到笼子边上后,将手中的竹笋丢了进去。
笼子里的大熊猫本来对还低声吼叫着威胁刘协。
但是见到刘协丢进来的竹笋后,它当即闪电般地伸出爪子抓了起来,然后一屁股坐下,抱着竹笋便“嘎吱嘎吱”地啃了起来。
兽人永不为奴!
除非包吃包住。
真香。
见到这样的一幕,刘协忍不住笑出了声,而其余众人则是目瞪口呆。
这般看起来凶猛的异兽,居然不吃肉,而吃竹笋?
“噗……”
看见大熊猫吃竹子时憨态可掬的模样,吕玲绮不禁笑了出来,她怀中抱着的刘樱更是瞪大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笼子里的熊猫,向它伸出小手。
刘协见此笑了笑,从吕玲绮怀中接过刘樱,抱着她来到笼子旁边看熊猫。
大熊猫的可爱到底是世界级的,且不分古今中外,男女老幼。
“真是奇也。”
鲁肃啧啧称奇道,大开眼界,他一个江东地区的人何时见到过这种异兽。
“就把它养在御花园吧。”
刘协吩咐道,决定留下这只熊猫。
御花园足够大,养一只熊猫也不碍事,反正只是关在笼子里,只要备足竹笋竹子就行了。
在前世的时候他仅仅在动物园里看过熊猫,如今却能自己养上一头,要是放在后世估计得羡慕死无数人。
这就是当皇帝的特权啊。
虽然大熊猫在巴蜀一带有不少,但并不好抓,要知道熊猫毕竟是仅次于老虎狮子的猛兽。
杀死容易,但想要活捉一头属实困难。
这头熊猫是因为爪子受伤了才被当地百姓给抓住,然后被当地官员当作罕见的异兽上贡。
就在众人围观熊猫之际,贾诩忽然扯了扯刘协的衣袖,轻声道:“陛下。”
刘协回过头来,见贾诩的目光看向御花园的入口处,于是也顺着他的目光看了过去。
只见郭嘉不知何时过来了。
刘协将怀中的刘樱交给吕玲绮抱着,起身走了过去,贾诩也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
“何事?”
刘协来到郭嘉面前,直接开口询问道。
郭嘉神色凝重地禀报道:“陛下,臣收到消息,大儒郑玄不久后将会抵达长安。”
听闻此言,刘协的目光顿时一凛。
郑玄,这个名字他当然知道。
当世大儒,文坛执牛耳者,在士林的威望无人能出其右,在当初刚刚摆脱袁绍钳制时他还派人去请过对方,只是对方没给他面子,拒绝了邀请。
可为何郑玄如今忽然出山了?
第502章 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事当真?”
“千真万确。”
郭嘉恭恭敬敬地回答道,脸上有着难掩的担忧之色,“陛下,近来有关于国子监的议论愈演愈烈,士子百姓为此争论不休。”
“郑玄于此时出山赶往长安,恐怕也是为了国子监而来,不能忽视啊。”
鸿都门学自创立以来就饱受争议,遭到了许多正统士大夫官员的批评和抵制,他们认为鸿都门学的学生凭借“小道末技”获得高官厚禄,不符合传统儒家价值观和选官标准。
国子监虽然和鸿都门学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和传统的儒学以及选官标准相悖。
郑玄出身士族,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究、注释和传承,当初在鸿都门学开办时他就持以反对的态度,可想而知他对于国子监也不可能有什么好感。
如今对于国子监的争论这般激烈,假如郑玄这位威望极高的大儒再公然反对开办国子监的话,那么朝廷之前的努力都将化作泡影。
郑玄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听完郭嘉的话,刘协不由得深深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当中。
一旁的贾诩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低声道:“陛下,要不要臣派人……”
“万万不可!”
未等贾诩说完,郭嘉就脸色大变,直接开口打断了他,“郑玄出山的消息早已经传开了,他在此紧要关头若是出了什么事,必然会令天下士林震动!”
郭嘉哪里会不清楚贾诩的手段。
贾诩的意思是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造成问题的人,把郑玄在半路上截杀。
虽然为了改革大业,郭嘉并不排斥这种做法,但就眼下的情况来说是万万不可的。
现在天下士子都在等着这位文坛大儒表态,这时候他死了,很容易联想到朝廷身上。
届时舆论非但不会平息,反而会越演越烈。
天下人会认为天子昏聩,设立国子监完全是为了能方便按照自己喜好提拔任命官员,为此甚至不惜杀了一位当世大儒,封闭言路。
这个骂名是万万不能担的。
刘协也清楚个中利害,于是问道:“奉孝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或解决之策?”
郭嘉沉思了片刻,才说道:“臣以为,郑玄在士林中的影响力极大,这未尝不能利用一番。”
“利用?如何利用?”
刘协挑了挑眉,追问道。
郭嘉继续说道:“国子监开办至今阻力重重,始终未能站稳脚跟,原因在于缺乏一位有足够影响力和威望之人的认可,让天下士子门信服。”
“因此若是能想办法说服郑玄,让其改变想法、支持国子监的开办,如此一来反对的声音自会消失。”
“这是最好的解决之策。”
刘协闻言心中一阵失落,他也知道说服郑玄最好啊,但问题是怎么说服?
人家一个士族出身、研究儒学一辈子的宗师,你让他改变以儒学取士的想法,这可能吗?
而且郑玄非同常人,既不好名利,又不喜欢当官,简直无懈可击。
郭嘉也知道自己说得是废话。
不禁面露尴尬之色。
但在此时,他心中忽然灵光一闪,说道:“陛下,既然眼下对于国子监的争论如此激烈,为何不干脆效仿石渠阁会议,就此事开办一场辩论?”
“若是能辩胜郑玄,那即便他再怎么反对,也无法阻碍国子监的开办!”
石渠阁会议,是宣帝甘露三年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讨论会议。
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今文经学成为统治思想,但内部形成了许多派别,互相争论,各不相让,其中以《春秋》的公羊、穀梁两个学派争论最为激烈。
于是宣帝召集名儒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等约二十三人举行了一场会议。
大会由太子太傅萧望之主持,汉宣帝亲临会场裁决,会议讨论了五经的异同,评论了公羊、穀梁两家的得失。
这场会议最终确立了官方经学,即增设大、小夏侯《尚书》《穀梁》等博士,使今文经学各派别全部成为官学,并形成了一些共同结论,基本建立了经学十四博士,为建立统一的经学打好了基础。
后来章帝的白虎观会议,也是效仿的石渠阁会议,进一步消除了经学内部的分歧。
如今的情况虽然与宣帝、章帝时期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差不多的。
即究竟是以儒学取士,还是以新学取士。
“陛下,若是此番辩论能够成功,那等于是为日后让科举制取代察举制铺平了道路!”
“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郭嘉越想越觉得激动,在他原本的设想里,这场辩论应该要等很多年后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