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律、数算、工冶、政治!
若是能统一教导,那么很快就能筛选并培养出一群擅长不同领域的人才!
“朝廷真的要变天了……”
杨修的眼中闪过一丝深深的复杂之色,难怪诸葛亮会说天子设立的科目很务实。
刑律对应朝廷律法;数算和工冶是同一领域,对应农事和冶造局;政治则是直接培养治理地方的人才。
这根本就是和独尊儒术的主旨相悖!
天子莫非是要打算推翻祖宗成法?
就在杨修心情复杂之际,司马懿抬起了头,皱眉向诸葛亮狐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国子监今天刚刚宣布成立,诸葛亮却把设立的科目都给摸清楚了,这有些不太寻常。
“是郭司徒告诉我的。”
诸葛亮没有隐瞒,笑着说道:“郭司徒说我在数算和工冶、政治上颇有造诣,所以想请我去国子监担任讲师,对学子们进行授课。”
“国子监有利于国,对朝廷来说是好事,我已经答应郭司徒了。”
话音落下,司马懿的呼吸顿时开始变得急促了。
心脏隐隐有抽搐的痛感传来。
为什么……又有诸葛村夫,而没有他?
他也可以过去授课啊!
鲁肃察觉到司马懿的脸色不太对,不禁问道:“司马中书,你怎么了?”
司马懿捂着心口趴在桌案上缓了好一会儿,直到抽痛之感退下后,才长长呼出一口浊气。
随后他搁下手里的笔,直接站起身来,一言不发地往宣室外走去。
只留下面带微笑的诸葛亮,还在震惊中的杨修,以及一脸懵逼的鲁肃。
(ps:诸位爱卿元旦快乐,今天来长沙橘子洲头了,在这里跨年,瞻仰了一下伟人。)
第492章 武举大比!赵云战黄忠!
“中书令这是……怎么了?”
鲁肃问道,将疑惑的目光投向了诸葛亮。
现在可还没到下班的时间,司马懿居然提前先走了,这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应当是去国子监了。”
诸葛亮无奈地道,司马懿处处都想与他攀比,如今听到他被郭嘉邀请到国子监授课,心里定然很不平衡。
现在肯定是去国子监主动要求担任讲师。
不过这样也好,之前和郭嘉聊天时,对方还跟他抱怨说缺少人手,司马懿刚好合适。
想到这里,诸葛亮向鲁肃问道:“子敬,你要不要考虑去国子监担任讲师?”
“啊?我?”
鲁肃指了指自己,然后摆手道:“我才疏学浅,何德何能去担任国子监讲师,还是算了吧。”
“不过我觉得杨常侍倒是很适合。”
诸葛亮又看向了杨修。
杨修此时还在沉思,闻言回过神来,也同样拒绝道:“子敬兄高看我了,此等重任我也难以承担。”
开玩笑,他要是去国子监授课,明日他杨氏就会遭到其余各大世家的一致疏远。
到时候他们杨氏可就在士族之中没法立足了。
他杨氏说到底也是士族的一员,而且还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他作为弘农杨氏未来的接班人要是公然加入国子监,等于是支持天子掌控晋升通道。
这让其他世家大族怎么想?
诸葛亮虽然也是士族,但他的家族顶多只能算是中低层,底蕴不算深厚,代表不了什么。
再说了,他和诸葛亮的受圣眷的程度可没法相比,对方明摆着是天子钦定的、日后郭嘉、贾诩的接班人。
“那好吧。”
诸葛亮也没强求,这种事情本来就全凭自愿,强行征召容易遭人诟病。
很快三人便结束了闲聊。
投入到今日的工作中去。
……
刘协今日并没有在宫中,而是来到了城外的军营中视察,或者说旁观。
自从他那日提出科举制改革的想法后,贾诩回去思考了一夜,第二天过来向他提出开设武举。
刘协对此是很讶异的,他没想到贾诩能够自发想到武举这一层,他之前可没提过。
而贾诩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
目前天下一统,战乱止歇,但军队依然得保持充足的战斗力,以备不知道何时会出现的危险。
同时也是为了给将士们提供一条新的晋升之路。
毕竟军功制度只有在有战事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军功,才能升职晋爵,但天下太平哪来的战事赚军功?
所以让将士们有一条晋升之道很重要,而且武举的开设也能快速从底层选拔出优秀人才,让天子更好地掌控军队。
对于贾诩提出的建议,刘协选择了采纳,因为他其实也有这种想法,毕竟军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如今大汉有吕布、张辽、赵云他们在,的确是猛将如云,可吕布年纪不小了,赵云、张辽他们也会老去。
但大汉江山还会继续延续。
因此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
武举没有科举那么多限制和阻挠,也不用顾忌什么,所以在将事情交给吕布、张辽他们准备后迅速就筹备起来了。
今日刘协来到军营就是受到了吕布和张辽的邀请,来此旁观武举大比。
长安城外,汉军军营。
这次的武举大比就设立在南郊校场里面,此番参加武举的人数很多,皆是军中的士卒。
未来武举或许会面向全国各个阶层的人,但眼下只是尝试,所以仅仅在军队中开展。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武举选拔的激烈。
在武举中得到好的名次就能升官受赏,天底下简直没有比这更好的事儿了。
上战场打仗赚军功那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在刀口上舔血,而军中的比试是点到为止,不许蓄意杀人。
虽然同样也有殒命的风险。
但比战场上的风险低多了。
此外,由于战事刚刚平息,如今的汉军基本上都是经历过战争的精锐之卒,所以选出来的必然是最顶尖的精锐!
这次武举大比报名参加的士卒约莫有一万多人,但仅仅取前一百名,依靠名次受不同的封赏。
可想而知这次的比试会有多么激烈。
此时在军营校场中,一处擂台上。
有两道身影正在激烈交战。
一人手持长枪、身形矫健如游龙,与他交战的另一人手持一把大戟,动作大开大合、生猛无比!
两人在擂台上激烈交战,台下所有人全都屏住了呼吸,一个个不敢眨眼。
此时两人打斗得十分激烈。
在不远处的看台上,刘协与吕布、张辽等人正观看着两人的比试。
“这两人是谁,武艺倒是不俗。”
刘协扭头向张辽,有些好奇地问道。
张辽看了一眼,然后答道:“启禀陛下,手持长枪的那个名为廖化,乃是一名马弓手。”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连赢四十八场而未尝一败。”
“另外一人名为魏延,是益州军的将官,比武也连赢了四十三场,现在就看他们谁能打赢了。”
“这两人算得上是所有参与大比士卒中的佼佼者了。”
张辽语气里满是赞赏之意,无论是廖化还是魏延,在这次大比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魏延?廖化?”
听到这两个名字,刘协心中的兴趣更浓了,果然只要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人就没有泛泛之辈。
这次武举大比,竟然能把这两人从万军之中筛选出来,着实是个意外之喜。
“这两人都很不错,要着重关注。”
刘协对张辽叮嘱了一句。
“诺!”
张辽抱拳应下。
刘协又看了一会儿,见两人还是打得难分难解,不禁向吕布问道:“大将军觉得他们两人谁会获胜?”
吕布在一旁晒太阳晒得直打瞌睡,都快站着睡着了,口水都从嘴边滴了出来,听到刘协的话后他才蓦然惊醒。
“啊?啥?”
刘协不禁莞尔,又问了一遍:“大将军觉得台上比试的这两人,谁会取胜?”吕布看了台上二人一眼,回答道:“启禀陛下,这两人实力相差不大,但那廖化的气力明显有些不足了,臣以为魏延的赢面更大些。”
说完以后,他马上又补上一句:“但要是臣上去,就算他们两个人加在一起也不是对手。”
语气里是满满的骄傲与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