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挑着扁担、五短身材的汉子从人群中挤了出来,试探着向那官吏问道:“捐什么都行?那俺捐烧饼中不?”
“中,中滴很!”
官吏笃定地说道,“无论捐钱还是捐粮,又或者是捐物,都能把名字写上皇榜!让人人都知道你的善举!”
这汉子迟疑了片刻,从自己挑着的扁担中取出三块烧饼,咬牙说道:“那俺就捐三块烧饼吧!”
“好!你叫什么名字?”
官吏让身边人将这几块烧饼给接了过去,然后向着汉子询问道。
汉子搓着手,有些腼腆地说道:“俺姓吴,在家里排行老大,人家都唤俺大郎。”
官吏点点头,接着对众多百姓朗声喊道:“吴大郎捐献烧饼三块!大善之举,善名登皇榜!”
言罢,他转身在那空白的皇榜上先写上“今日捐献榜”五个大字,再写下“吴大郎,捐烧饼三块”的字样。
写罢,他对吴大郎笑道:“你是个善人啊!假如在日落之前没有人比你捐的多,那今日接受陛下召见的殊荣就是你的了。”
“真、真的?!”
吴大郎闻言激动得手足无措。
一张黝黑的脸都涨得通红。
三块烧饼就能得到觐见天子的殊荣,他简直想都不敢想,就跟做梦一样!
“当然是真的!捐献不看多寡,只看行善之心!陛下最欣赏的就是这样有拳拳报国之心的善人了!”
官吏故意大声说道。
而在场围观的百姓们此时也都哗然了,他们原本只以为这什么登皇榜、觐见天子只是个噱头而已。
但没想到吴大郎不过是捐了三块烧饼,名字就真的登上了皇榜,而且还有可能觐见天子!
“我也要捐!”
一名卖鱼的小贩反应过来后,连忙出声喊道:“我捐五条……不,十条咸鱼!”
说着就从推着的车里数出十条咸鱼交上去,而他这一举动也彻底点燃了在场众多百姓。
“我要捐一匹布!我这就回去拿!”
“我捐三贯钱!”
“都别跟我抢!今天这捐献最多的人我当定了,我捐五贯钱!”
“可笑!区区五贯钱摆什么阔!我王氏染铺捐二十匹布!”
“我李家米行也不是吃素的!我捐十石米!”
在百姓们踊跃捐赠之际,一名庞大腰圆、满脸横肉的莽汉挤开人群,直接把半麻袋铜钱还有半扇猪肉丢在了那官吏面前。
然后他两眼一瞪,瓮声瓮气道:“我捐二十贯钱!半扇猪!”
众多百姓们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二十贯钱,半扇猪肉!
这般手笔……恐怖如斯。
有人惊呼道:“这不是范屠户吗?他出手竟如此阔绰……那可是二十贯钱啊!”
不少人都被他的手笔给惊到了。
二十贯钱,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官吏看着面前的铜钱还有猪肉,也有些惊讶,向范屠户再三确认:“你当真要捐这么多?一旦捐了可不能要回去的。”
“大丈夫行事,一个唾沫一个钉!”范屠户把胸脯拍的震天响,“俺杀猪半生,积了不少杀孽,如今也想积积阴德救救人。”
“少了这些钱和猪肉,俺最多过得苦点;但对那些人来说可是救命的,俺知晓轻重!”
范屠户这番话说得大义凛然。
令周围百姓们大声喝彩!
“彩!范屠户仗义!”
“真没想到啊,范屠户平日里横行霸道,卖肉也时不时缺斤短两,没想到捐献起来居然如此大方。”
“范屠户是个大善人啊!”
“回头我就去照顾他家生意。”
听到周围传来的称赞,范屠户忍不住挺直了腰杆,满是横肉的脸上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仗义!”
官吏对范屠户拱手陈赞,接着大声喊道:“范屠户捐钱二十贯、猪肉半扇!大善之举,善名登皇榜!”
……
随着百姓们的踊跃捐献以及口口相传,没过多久,捐献就能获得觐见天子机会、甚至刻碑流传百世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邺城。
一时之间,全城都在热议皇榜以及善碑之事。
原先根本不愿出钱出物的世家大族,也一个个群情激荡。
第270章 大汉首善,非我杨氏伏氏甄氏崔氏董
追名逐利,是人之本性。
刘协以声名为饵,即便是各大世家心知肚明也无法忽视,因为“大汉首善”这四个字的含金量实在是太高了。
勒石立碑,以传后世。是他们世世代代毕生追求的目标。
之前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出钱出粮?
因为这么做他们没有任何好处,捐再多钱粮也只能在刘协那里留下一些好感,仅此而已。
至于名声全部都在刘协的头上。
百姓们只知道是天子、是朝廷出的钱粮安置了那几十万黄巾,只会夸赞天子的仁德,他们这些真正出钱出力的什么都落不着。
但现在却是不一样了。
刘协把这份名声给让了出来,给捐献最多者以大汉首善的名头,还勒石立碑纪念。
如此一来百姓们都知道是谁出的力,知道该感激谁、该传颂谁的声名。
善名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长此以往下去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好处,这笔买卖怎么看怎么划算。
因此即便各大家族心里都清楚这是天子的阳谋,但为了“大汉首善”的名声,他们依然忍不住开始蠢蠢欲动。
只是,谁也没有率先出手。
……
皇宫,泰安殿。
刘协手中拿着数日以来的捐献物资统计册,对殿内群臣们笑道:“看来我大汉子民还是有着拳拳报国之心呐。”
“自捐献告示发出后,邺城以及周边郡县的百姓豪绅们踊跃捐赠,到目前为止已经筹得粮食五千石,钱三千四百贯,布匹以及各种物资也不在少数。”
“所谓积水成洼、积土成山,百姓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朕相信一定能凑齐足以安置几十万流民的钱粮。”
刘协的语气里充满了笑意,可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百姓太穷了,光靠百姓募捐,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若非其中有不少豪绅商号出力,连五千石粮草,三千四百贯钱都凑不到。
只有这些世家大族下场,才能妥善安置张燕带来的百姓。
群臣闻言,纷纷开口称颂。
“陛下英明!一纸皇榜便能让百姓踊跃捐献,可见陛下受百姓爱戴之深!”
“只叹臣家中无甚家资,不然肯定要为大汉出一份力。”
“陛下仁德啊!”
“我大汉有上天庇佑,陛下定能渡过此次难关!”
“臣不才,愿将这个月的俸禄捐献出来,聊表心意!”
“臣也愿意捐出此月俸禄!”
……
群臣先是赞颂了刘协一番,然后纷纷表示愿意捐出这个月的俸禄来表示支持。
刘协似笑非笑道:“诸位爱卿的心意朕领了,不过朕深知诸位家中也不甚富裕,所以这俸禄还是留着吧。”
“好了,今日无事,退朝。”
说罢,他就直接宣布退朝,起身离开了泰安殿,群臣也纷纷告退,沿着御道离开皇宫。
大臣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
杨彪和伏完并肩走向宫外,同时不动声色地问道:“伏公,你打算捐多少钱粮?”
“我?我哪儿有钱捐啊。”伏完摇了摇头,叹息道:“几十万流民,我又何尝不想为陛下分忧,但我伏氏实在是有心无力。”
说着他转头看向杨彪道:“倒是杨公你,以杨氏的底蕴,捐个几万石粮食应该不成问题吧?不去争一争大汉首善的名头?”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的目光瞥了过来。
杨彪的脸色微变,接着苦笑道:“伏公哪里的话,连年战乱,我杨氏底蕴早就消耗没了。”
“不过为了支持陛下,我与犬子打算将这个月俸禄捐出,也算是为了百姓尽一份力吧。”
伏完满脸钦佩的赞道:“杨公大义!”
走在他们身后的崔琰也插嘴道:“如此看来,要说这大汉首善的名头,应该非甄氏莫属了。”
“甄氏可是要为陛下安置三万流民,如此手笔,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富商,难怪陛下会如此器重甄氏。”
众人又纷纷看向甄氏族老。
当初甄氏族老最先站出来说帮忙安置三万流民,到现在为止甄氏绝对是贡献最大的,没人能够超越的了。
“虚名罢了。”甄氏族老淡淡说道:“首不首善的无所谓,我甄氏可不是冲着这名头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