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云初唇角含笑,对同僚的话一一谢过。他把在大理寺案子的档案整理好后才下值回去。
大理寺的官员都很敬佩叶云初。身为王府世子还这般守时,也并不会压榨下官。反而是下属有什么好点子,叶云初都会很赏识,而后有机会就把人推荐上去。
有一个小官本来才八品,结果在一件案子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被叶云初采纳后,在最终结案时,叶云初竟然把这个小官的名字也写上去了。这样这小官就升了官阶,变成了从七品的大理寺主簿。
这样深受皇帝器重,又是宗室子弟的叶云初在大理寺深受官员的爱戴。虽说在私事上有一些小瑕疵,这无伤大雅,不是什么大事。
叶云初回到家后就把自己要去扬州赈灾的事告诉给王妃。
“我要去扬州赈灾,时言会带着小叶子去庄子上住。”叶云初把这件事告知给王妃。
镇南王妃被叶云初伤到了,“你父王不待见我,现在连我生下的儿子也要这般跟我疏远了,孙子也不让我瞧。你这样太伤母妃的心了。事情尘埃落定了,难道我还会对虞时言做出什么事么。”
叶云初拱手,“母妃的行为,作为人子我不该去评判,陛下信任我,交给我差事去做,我是心中感激的。但夫郎跟孩子我也要护着,不敢劳烦母妃替我照顾,他们两个人在庄子上过着也挺好的。”
王妃心痛难忍,“王府才是他们的家,你让他们过年也在外边么?太不成体统了。”
叶云初说过年会回来过年,过年后就回庄子上。叶云初自打儿子的事情出来后,他对王妃已经极度不信任了。
说完叶云初对王妃礼数周到,他回到自己的院子,把自己要去扬州赈灾的告知给虞时言。
叶煜城瞧见叶云初喊了一声父亲,抱着他的大腿。
“小叶子跟你都去庄子上去住,等我回来后,我再把你们接回来。”叶云初摸了摸儿子的头,把人抱起来放在腿上。
虞时言轻轻的点头,“我去给你收拾包袱,冬日寒冷,你到了那边要保重身体,不要生病了。雪灾难免会死许多人,你性子温和,不要太把这些事压在心里了。”
叶云初闻言认真的点点头,他看见虞时言去衣柜里给他收拾衣物,心里静悄悄的,只有虞时言会跟他说让他别把这些事压在心里,他懂他。
正如他们在宴会上第一次说话那样。
虞时言给叶云初带了几件厚衣裳,把手笼这些也带上了,他最近绣了几个安眠的荷包给叶云初的包袱里塞了两个。把两个披风塞进里面,折叠得整整齐齐的,很快就收拾好了。
他把包袱搁在桌子上,正要去喊叶云初。他看见叶云初坐在地上陪着小叶子拼七巧板。这七巧板还是大理寺的官员送给小叶子的。
还有一个鲁班锁,九连环,都是有些难度的玩具。当时叶云初知道他们送了这些玩具过来给小叶子,用手抵着唇笑,语气很无奈,“小叶子还这么小,玩这些玩具怎么玩得好。”
这般说着叶云初还是把同僚的好意收下来,小叶子虽说还不解,但很喜欢。叶云初给他买了其他的玩具,布老虎,拨浪鼓,还有一个小木马。这小木马是小叶子的心头好,他可以坐上去摇动。
小叶子有一块拼错了,叶云初装作无意的用手指点了点一个地方,小叶子立马把一块板子放上去。
地上为了方便小叶子,都是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这个天气在地上睡觉都不会生病。小叶子喜欢光着脚丫在地上跑,到了这里更是肆无忌惮了。
扬州的雪灾更急,虽说武明帝没说他几时启程,叶云初还是决定明早就启程去扬州。他亲了亲儿子,把七巧板递给儿子。
“时言,你有什么缺的就去买,我名下的庄子跟铺子你都可以随便用。若是出什么事了,你就告诉父王,父王知道分寸。”
虞时言应了一声。
……
郑山辞下值回到家里把自己要去青州赈灾的事告诉给虞澜意。
虞澜意震惊,“父亲才走,你也要走了,留我跟阿爹一块过年么?”
郑山辞安抚炸毛的虞澜意,“都是陛下的旨意,灾情不容耽误,我明早就走。”
郑山辞知晓,他们要是早到片刻可能就能多救一些百姓,所以事关人命的事,他是不会推辞的。今年的冬天确实很冷,雪灾大了,还有可能会冻死人。
郑山辞还把叶云初也被武明帝派到扬州去赈灾的事说了。
“怎么尽让我们家的人去。”虞澜意不满道。
郑山辞转念一想还真是。
虞澜意舍不得郑山辞,还是要给外出的相公的收拾包袱。
他的内心好痛苦啊,然后给郑山辞收拾出了四个大大的包袱,桌子上都放不下的那种。
郑山辞:“……”
“澜意,我不用带这么多东西。”
虞澜意拒绝听郑山辞的话,“反正是放在马车上的,你扔在马车上就完事了。”
郑山辞应下来。他是一个极简主义,带这么多东西去青州,心里怪不适应的,但心里暖洋洋的。
虞澜意让金云去给厨房说今晚要做一大桌的好菜给郑山辞送行。
“是,少爷。”
郑山辞叹气。
夜里去瞧了小平安,小平安已经睡了,等他回来后估计也是半年后的事了。
“快睡吧,你明天还要早起。”虞澜意乖乖上床,拍了拍床的另一半。
郑山辞躺上去,虞澜意幽幽的说,“你到那边万事小心,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别赈灾还自己生了病。过年是回不来了,过年时喊侍从给你置一桌好饭菜,你做事不爱铺张,又不在意这些琐事,有些事还是要上心。反正我就一句话,吃好喝好住好睡好。”
郑山辞抱着虞澜意轻应一声,“我知道了,我听你的话。”
虞澜意亲了一下郑山辞,“以后都亲不着了。”
郑山辞闻言抱着虞澜意的手一紧,深吻过去。
翌日天还没亮,郑山辞就带着人出了城门,他还遇见了同样带着人出城门的叶云初。两个人也没想到会在城门外遇见,两个人收敛眉眼相互见礼。
去扬州的路跟去青州的路不同,他们在城门口分道扬镳。叶云初去南边,郑山辞上北边去。
郑山辞心想北边更冷。他拢了拢自己的披风坐在马车上闭目养神。在青州时,他只在新奉县,这次却是要有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青州了。
马车在雪地上行驶,郑山辞掀开车帘,雪茫茫的一片地,路上根本就没什么人。
两个月后他到了青州。
第130章 灾情
青州的州府牌匾上堆了雪,郑山辞掀开车帘瞧见士兵放行,在街道上他没瞧见多少人,越往前走才发现一条小巷口传来声响,郑山辞注意到那条小巷子,马车一路到了府衙。
青州太守是三品官,在面对朝廷的钦差大臣时,他同样是带着人到府衙面前接待。郑山辞下马车,跟青州太守相互见礼,青州太守听过郑山辞的名字,这还是他头一回见到郑山辞的真容。以前还是他辖下的一个小县令,这才短短三年的时间就从在京城又升官了,成了户部郎中。青州太守不禁感叹,这年轻人有本事,在京城中做事也更容易得到晋升。
青州太守引着郑山辞进府衙,让人准备了热茶,“诸位大人从京城远道而来,我已经安排了住所,请诸位大人先休整片刻,晚上我再为诸位大人接风洗尘。”
两个月的奔波确实让一行人有些疲倦,但他们的行程,还有今后要做什么都要听郑山辞的。
“多谢平大人的好意,我们还是先去看过灾民后再休息。”
平太守闻言脚步顿了顿,“既郑大人心系百姓,我这就带郑大人去灾区看看。”
他们一行人出了府衙,寒风吹过来,郑山辞不禁拢了拢披风,北方的风雪更大了,平太守让衙役递给他们几个滚烫的汤婆子。
“青州的暴风雪大,房屋倒塌,其中有一千人死亡,还有三千人受伤,其余的百姓逃出来了,也是狼狈不堪。另外雪灾出现后,冻死了两千人。现在是府衙组织人手在施粥,每日两碗薄粥,这雪灾一来,粮食的价格上涨了,我强压了一些商人,抓了一些放了一些,这些商人有些的人家中有背景不好动。”平太守露出为难的神色。
“灾民冷,还生病,这样拖着又死了一些人。”平太守说话倒是实诚,郑山辞却是不置可否,到了灾区,他看见了灾民住在大棚子里。他穿过了那条小巷口,面前豁然一亮。这是一片空地,里面全是大棚,目前还在施粥,郑山辞去看,这粥很淡,一碗粥下来太稀了,只瞧见水了。百姓们皆还是穿得破破烂烂的,棉衣都没有。房子都被风雪压垮了,哪还有地方住,衣裳这些也没了,钱财自然没有。
郑山辞掀开一个大棚,里面一点温暖的气息也不曾有,单单是比睡在雪里好了,他看向这一片地,看似把灾民安置好了,实则就是一个纸老虎,一戳就破。他们根本无法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下生存下去,郑山辞忍着气,他知晓这地方还是平太守做主,目前看来平太守做得没甚错处,能拾掇出大棚让百姓安心住下俨然算是不错。
郑山辞瞧见有衙役把一个冻僵的人拖走了,呼吸已经没气了。这样的尸体随处可见,衙役们都把尸体放在推车上然后把尸体埋了。他们挖了一个大坑就地把尸体扔进去。为什么没有火烧,因为冬天太冷,柴火的价格上涨。想来还是挖一个大坑把他们扔进去最方便。
郑山辞点了一个户部吏官的名,“你让人去把准备棉衣推过来。”
他们是来赈雪灾的,自然备下了棉衣。户部库房里有哪些物资,他知晓,虽说要避嫌,但郑山辞还是把能带的都带上了。这批棉衣是户部纺织坊做出来的,这样户部可以用原价购买过来用来赈灾。
小吏领命。
郑山辞又招来另一个小吏在他耳边说了几句,他便点头离开。
“平大人,还要借你几个人用用。”郑山辞客气道。
“郑大人尽管用,你是陛下派到青州的钦差大臣,这里一切你说了算。”平太守说话爽快,这般是把所有的事都甩给郑山辞了。郑山辞做得好自然皆大欢喜,做得不好,全数都是他的错。
小吏让衙役把棉衣都带过来了,这些棉衣都是被压得严实,用绳子捆起来的,看着平平的一片。小吏吆喝几声发棉衣了。
就有灾民不确定的跑过来站在小吏面前。
“大人,这真发棉衣?”
户部的吏官,拿了纸笔出来,“先说籍贯,家中有几口人,姓名跟年纪,做什么营生的,便可以领棉衣了。”
这是郑山辞在路上时跟户部的吏官一同想出来的办法,先把他们的户籍登记了,做这事他们户部的官得心应手,这样可以统计一下百姓能做甚,今后他们要重建家园,手艺不能扔,以工代赈。这样也能以防他们脱离管理。
第一个冲到吏官面前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他说他是一个木匠,户籍这些吏官登记好,就把棉衣发给他。年轻的木匠拿着棉衣就穿上去,果然暖和多了。
“多谢大人!”
他高兴的走了。灾民们见这里有人拿到了棉衣,他们纷纷过来拿棉衣。有衙役又去搬来了棉衣,这棉衣的数量不多,先到先得。还有粮食也陆续的搬到青州。药材这类,自然是带了京城中的大夫过来主持大局。
先把高烧不退的人隔离起来治病,这只是流行病不会死人,大夫说症状良好,多吃几副药就好了。郑山辞闻言松了一口气,这般没什么大事就好。
“平大人,他们吃完饭就可以修屋子里,让衙役看着他们修,谁修房子的速度快,就让他先住新房。四肢健康的人若无不干活,那么每天只有一顿白粥,屋子不会分给他们。另外像是木匠之类的人,希望平大人问一问府城里的商铺跟大户,看有没有缺人的,可以让他们去干活。”
平太守说好。
“郑大人不愧是从地方上去的,赈灾这事还是你更有门道。”
郑山辞只说不敢当。身为太守也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只是平太守只做了表面上的功夫,抓不出什么错处,但也没有任何高明之处。
“对了施粥里面要加石子。”郑山辞补充一句。
人心总是贪婪的,有的人瞧见有免费的白粥,他们便会贪便宜来喝粥。只有当粥里有瑕疵时,他们才会犹豫一二,觉得不值得。郑山辞带来的棉衣,都是统一的绿色,一点也不好看,只是图厚实。而且只要在街上穿了这件棉衣,旁人都会知道这是给灾民穿的棉衣。大家都是相熟的人,谁家没遭难都知晓,看见没有遭灾的人穿了一件棉衣就会在背地里蛐蛐人,甚至直接说出来让人难堪。
虽说棉衣跟粮食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灾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郑山辞希望朝廷的帮助是能具体的落到每个灾民的手里,而不是被人占便宜。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郑山辞初步把事情安排好后,拒绝了平太守为他接风洗尘,他想吃了晚膳先睡一觉,不想再去应付官场上的人了。其余的官员见郑山辞这般,他们也拒绝了平太守,他们跟郑山辞一起来的,郑山辞急着赶路,他们这一路上基本没怎么休息。今天到了青州,又被郑山辞安排了一堆活,他们见郑山辞拒绝了,他们也忙不迭拒绝想睡觉。
反正他们是京官,跟这些地方要员没甚么干系,要是真走近了,才危险。
晚膳随便吃点都成,他们就想好好睡一觉。
郑山辞让旺福给他叫了一碗肉丝面。这肉丝面的味道好,红萝卜是腌制切丝的,肉很嫩,肉丝盖在面条上面,郑山辞拿着筷子搅拌了一下,趁热把肉丝面吃完了。
他洗漱后就躺进去,不知是不是累了的缘故,他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平太守这还是第一次给人接风洗尘,这些人这么不给面子。平太守在屋子里踱步,想到郑山辞来后的一系列做法,又觉这年轻人有些意思。他在青州大权在握也不敢跟钦差对着干,还是户部的官员。地方的官员只有在地方威风,到了京城见了京城中的贵人就要小心一些,不然早朝参你一本,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要等两个月多才知道自己被人告状了。
说来说去,京官能参与到皇帝的决策之中。想到这里平太守更加淡然了,只要郑山辞把青州的灾情解决了,一切都好说。
其余几个县城都写了文书向府城求助,除了新奉县。
郑山辞在青州赈灾,棉衣这些找人低价回收了,还请平太守让大户人家把不用的旧衣裳捐给灾民。这般由太守发话,有的大户觉得这只是小事一桩,还不会花费太多的银子就能博得太守的好感,他们把自己平时没穿的衣裳,或者是过时的衣裳都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