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侯:“这话就折煞我了。不说了,我越说越显得我在显摆一样。”长阳侯说完进了屋子。
冬日都是关闭着门,他坐在椅子得意的抖了几下腿。
那勋贵叹口气,瞧这就是子侄有本事的。有个儿婿在户部,以后办事都好办一些,不然等户部拖拉着人,心里也烦。哪像现在这样好声好气的捧着,效率也快了。长阳侯还有个三儿婿在大理寺当值,以后要是进去了,也有人照顾。
进去之后,再让大儿子在陛下面前求求情,这就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
郑山辞在审查地方官府的开支,把几个疑惑的地方标记出来,等着交给梅侍郎,然后梅侍郎会移交给刑部,刑部会派人下去审查,若是有问题就会把官员抓起来带到京城。
玉风把给长阳侯物资的清单交给郑山辞。
“郑大人,这是给边疆军的单子。”
郑山辞接过来,在药材的条目上多看了一会儿。他在新奉县让百姓种植药材,对药材也有一定的了解,知晓这份药材条目是用了心思,他满意的颔首,“这事你做得不错。”
郑山辞拿出自己的印加在上面,“你且先下去吧,记得把官员的俸禄审查一遍,年底就由你来发俸禄吧。”
玉风闻言心中一喜,这年底发俸禄的差事交给他来做,足见郑大人对他的看重。他忙不迭应下后出去了。
看来这次他办的事不错,至少办到郑大人的心坎上了。玉风心中得意,面上还是不露声色。他还记得郑大人晌午喜欢去藏书楼,之前他晌午去送文书,结果郑大人就没在。之前他听见有同僚说陛下就在藏书楼里,可惜他们不准进去。
玉风听了这句话,鬼使神差去了郑山辞的院子里谎称有要事回禀,发现郑山辞根本就没在院子里,他惊得出了一身汗。这事他跟任何人都没说,一直憋在心里。
玉风回到地方继续办公。
郑山辞把事情办好后,晌午又去藏书楼去看了一眼,瞧见还有不少官员在,他心中松一口气,继续把自己未曾看完的一册书看完。
过了几日,郑山辞终于把这册书看完了,心中有颇多感悟。他把书还回去,如今年底要放年假了,等过年后郑山辞才能来藏书楼。他把书还上后,走在回户部的小路上,走了一半就瞧见一个小少年在路边。谢承似有所感,抬头看见郑山辞,喊了一声郑大人。
郑山辞明白若是大皇子想知道他的身份这非常容易,他差不多有半个月未曾去藏书楼,大皇子查了他的身份也在情理之中。
“臣见过大殿下。”郑山辞拱手见礼。
谢承忙不迭把郑山辞扶起来,“本殿沉不住气就查了郑大人的身份,这事是本殿没有遵守约定,还请郑大人勿怪。”
谢承这般说也是带着真心的,他是真心敬重郑山辞,查了他的身份,得知他是从地方直升到朝廷的官,对他更为佩服。
英雄不论出处,不管是三甲进士,还是状元榜眼探花,只有做好一个臣子的本分,对大燕的社稷有功,这对他来说无甚区别。
谢承在外一向是温文尔雅,是一个仁爱君子,小小年纪就有皇族的气度和胸襟。自打郑山辞指点他后,他便觉一个人不管是大儒,还是朝中大臣,论资历郑山辞比不上他们,但在见识上面却是不输他人。
“大殿下太抬举臣了。”
谢承唇角含笑,“郑大人这边有一处亭子,本殿想请郑大人坐一坐,不会耽误郑大人多少功夫。”
谢承都这般说了,郑山辞恭敬不如从命。
“郑大人给我提醒的几个词,我写在文章上不得其解,被父皇洞察后。父皇去了藏书怕是把郑大人惊住了,以至郑大人这么久都未曾来藏书楼。”谢承解释。
他语气顿了顿,“本殿天性愚钝,对蒋詹事和父皇,还有魏大人出的题目常常有理解不到的地方,经常让他们失望。郑大人在藏书楼为本殿解惑后,本殿获得了师傅们的赞赏,但也明白,这是郑大人本来的见识给本殿带来的机会,这次冒昧的前来也是想让郑大人能再次为我解惑。”
谢承说出天性愚钝这个词需要很大的勇气,他是大燕的皇子,但他明白有些时候他确实无法理解到蒋詹事跟魏大人,还有朝中大人的意思,他心里有些压抑,这次在郑山辞面前把这四个字说出来有些难堪,但更显真诚。
郑山辞没有拿乔,他扶着谢承的手,“殿下何必妄自菲薄。在臣眼里,殿下一直都很聪慧。殿下一点就通,年纪还这般小,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怎么就生性愚钝了,殿下本来就是极好的人。”
谢承的鼻尖有些泛酸,心中酸酸胀胀的,从未有人这般说过。他好歹也是皇室子弟把这情绪忍下来,看见郑山辞扶着他的手,这手放在他手上亲热的,温暖的。
谢承神色怔然,他的心脏有羽毛在其中轻柔的拂过。
郑山辞唇角含笑,眼中充满了鼓励和期许。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殿下又怎么知道殿下不是聪慧之人,就算不是聪慧之人,天道酬勤。只要殿下的方向是正确的,没什么是做不到的。”
谢承的心中刮起了一阵飓风。他似乎在海滩上,海上的砂石被冲刷,海里的暴风吹着,他的耳边嗡嗡作响。海底的鱼被掀翻在岸上。月亮还未从海底升起,海底都是黑色,深不见底,群山皆暗。但只要月亮从海底升起,只要暴风停止,那么黑蓝的海滩就会变得明亮。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谢承唇角抽搐了几下,他深深的向郑山辞拱手,眼中满是敬重。他想喊老师,可惜郑山辞还未有名分,不过谢承已经在心中默念了几遍。
明黄色的衣袍从草丛里划过,冯德不敢出声,放轻脚步跟在武明帝的身后。今日武明帝晌午闲暇就来四处走走,结果瞧见大皇子跟郑山辞去了亭子里。武明帝饶有兴趣的挑眉,让众人在原地等着,自己只带着冯德跟在他们身后。武明帝心想自己的儿子又来找郑山辞了,这回正好被他逮住了。
第129章 一家子全去
武明帝听了这话背着手离开了,他回到盘龙殿,沉默良久问道,“郑爱卿现在官位是几品?”
冯德说道:“回禀陛下,郑大人是正五品户部郎中。”
这已经算是极为年轻的五品官员了。
武明帝听了这话眯了眯眼睛没在说话。郑山辞有一句话打动了武明帝,天道酬勤。武明帝让宫人来给自己脱靴,他要睡午觉了。
瞧见武明帝上了龙床,冯德脚步轻轻的离开。让宫人们守着,他也要去休息片刻,不然下午熬不住。毕竟每日在武明帝跟前当差,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要时刻打起精神应付。
他的干儿子端来脸盆伺候他洗脸,冯德虽说是一个无根的人,但他是武明帝身边的近侍,有的是人巴结讨好他。
“且歇着吧,到了时辰就喊我起来。”冯德上床,想了想吩咐道,“你去把郑大人的事多收集一些晚上呈给我看。”
“干爹不知是哪个郑大人?”
“还能是谁,当然是户部郎中郑大人。”
冯德说完自己扯着被褥睡去,陛下关注的人,冯德也要关心着。万一哪天陛下就想起来,他到时候才有话说。
郑山辞在晌午又跟谢承说了一些话,郑山辞让谢承把《史记》看完,先看帝王本纪,把每个皇帝的性格特点归纳出来。
谢承领了课业回到皇子所。魏次辅给他也布置了课业,谢承带着两份课业,心里还是满足充实的。谢承听了郑山辞的话,心里平静多了。他学到晚上时,在周嬷嬷惊讶的目光下,没有再继续学下去而是先睡了。
周嬷嬷心中欣慰。
大殿下压力太大了,整个人都是紧绷着的,现在瞧着大殿下平缓许多,才十三岁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紧。她以往劝说过尽没用,这次大殿下自己明白了,懂得爱护自己的身子了,周嬷嬷心里高兴。
周嬷嬷从谢承的房里退出来,去小厨房里吩咐人明日给大殿下□□吃的,希望大殿下每天都是快乐的。
谢承在床榻上安心的闭上眼睛。
……
郑山辞回到家中,把岳父要去边疆的事告知给虞澜意。
“那父亲岂不是不能在京城过年了,而且他年纪也大了,这般奔波去边疆,我还怕他身子出了问题。”虞澜意心中担忧。
“岳父身子硬朗,去边疆送药材还有就是押送粮草,应该不会出什么大事。”郑山辞安慰他。
虽说虞澜意心里也明白,但他还是担心。
翌日郑山辞去上值,虞澜意就回侯府去。瞧见虞夫郎便问父亲去边疆是不是真的。
“陛下已经下旨了,你父亲今早就出发去了,皇命不可违。边疆的事更要紧,你晓得在边疆还有你叔父在,军中也有诸多旧人,你父亲放不下。若是这次派旁人去边疆,你父亲心里也是悬着的,这次派了你父亲去,他心中还安生一些。”
虞澜意听了虞夫郎的话,只好放宽心了。
“你父亲昨日回来还夸山辞办事办得漂亮,让他面上有光,在好友面前炫耀了一下。你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人,没什么正经的时候,他的身子还是硬朗的,府邸里里的亲信都让他带走了,放心吧。”
虞澜意听虞夫郎说长阳侯还夸郑山辞,唇角上扬,“又是郑山辞在户部做出什么事,让他又能长脸了。”
被阿爹宽慰后,虞澜意的心放下来。可惜他这个心放得太早了。
今天早朝还要议定去青州和扬州赈灾的人。朝臣们都在推荐人选,有人还是推荐了叶云初,因为他每次去赈灾很快就能把灾情结束。
武明帝点了叶云初的名,“叶爱卿已经去过一趟青州了,这次叶爱卿去扬州。”
叶云初上前一步应一声是。
年底大理寺的事不多,他去赈灾正好,也不耽误事。
武明帝想到还差一个人。他心里还是有分寸,知晓不能派太老的人去赈灾,不然一不小心撅过去,他这罪过就大了。
他的目光在朝臣面前一一扫过。这个太老了,另一个手底下不干净,这个勋贵不成。要去青州赈灾一时半会儿回不来,武明帝尽量找清闲一些的官。
他想到什么,眼睛眯了眯。
“户部郎中何在?”
朝臣们还在议人选,武明帝突然出声喊户部郎中,朝臣们噤声,心思百转,陛下喊户部郎中做甚。
谢承在前面闻言心口一紧。
郑山辞走到文武百官的中间拱手道,“陛下。”
武明帝哼笑一声,意味不明,“郑爱卿就去青州走一趟吧。”
汤首辅听见这句话心中没有波澜,他马上就要退下来了,根本不关心朝中的局势。六部尚书跟内阁大臣们只是觉得郑山辞在陛下面前留下了印象,这次有机会就让他去赈灾,要是这次赈灾赈得好,这回回来又来升官了。
这就是给他一个理由升官。魏次辅心中这么一想就想通了,不然他无法理解武明帝为何要派郑山辞去青州。
还有一层缘故就是郑山辞曾经是在青州任的官,这般去青州也熟悉一些。
郑山辞:“臣谢主隆恩。”
郑山辞领恩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浑身刺挠。他自己也没料到武明帝要他去青州赈灾,按理来说他是没有这个资格的。估计武明帝是看在他以前赈灾还不错的情况下才把他提溜出来。
武明帝把两地雪灾的事派了人选,这事暂时可以放下来。
接下来武明帝还要宣布一件在年底最重要的一件事。他看向底下的汤首辅,汤首辅会意,上前一步,“陛下,老臣年事已高,现对朝中的事力不从心,现乞骸骨,容陛下让老臣归乡养老。”
武明帝劝了三次,这才痛惜的准了汤首辅的折子。
文武百官都知道这是必要的流程,他们都配合着演。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殊途同归。
汤首辅把这件事办完后,心情轻松了。他轻松了依附他的人可不轻松。一朝天子一朝臣,汤首辅在位多年,依附他的官员不计其数,牵一发而动全身。汤首辅在之前跟武明帝达成共识时就跟手底下的人说了,自己要退了。
他们还是来不及变动,这厢成了没山头的人。汤首辅退下去后,其余紧要的位置就不容他们在位把持了,要换新的人。首辅更替,对朝廷来说是大事。
郑山辞似有所感。武官因为军费改革和无仗可打,对文官的牵制削弱。但这次换了首辅之后,文官会有一个更替的轮次,这样的话,文武之间还是平衡的。
郑山辞心中感叹,这绝不是武明帝一时兴起。汤首辅年事已高,众所周知,为何偏偏在这个节骨眼让汤首辅乞骸骨。这是君臣早就说好的事,今天这一出只是在朝臣面前走个流程。
汤首辅归乡养老,首辅的位置就空出来了。没有朝臣去问武明帝下一任首辅是谁,他们心里都有小心思,武明帝看了一眼文武百官,再看了一眼谢承,退朝离开了金銮殿。
他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把首辅的人选定下来,让他们自己慢慢去猜。等年后再做打算,有些人的脑子也该缓一缓,多思考一阵,不要盲目去站队,结党营私。
年假这几日就是武明帝留给朝臣的缓冲时间。
武明帝愉悦的笑起来。
退朝后,叶云初回到大理寺,同僚们都称赞他。
“世子殿下,陛下太看重你了。”
“世子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