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他遇见了陆杨。
那样热烈的生命,跟他见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
恶劣的家庭条件,极端差劲的村邻关系,一堆糊涂烂账,内向软弱的娘,还有一个扶不起的男人。天冷,粮少,银钱不多。
嫁到这样的人家,陆杨一句抱怨都没有。遇事就解决事,遇人就解决人。事情难办,就拆了缓一缓。人不能耗在那些烂事上,他们要挣钱、要攒钱,要往县里奔。陆杨定下的首个目标,是他的束脩。
陆杨常问他为什么喜欢悄悄扒着门框偷看,他总不说。
他开始是带着些观察的心态去看的,好奇陆杨在做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有力量感,也害怕失去,见到人,心里才踏实。
后来变了,他就是想看陆杨。见到他,谢岩也感觉到了某种力量,被他影响着,心里枯败的情感都在萌芽。
谢岩那时候能帮上陆杨的,就是揉面团了。他手上的劲大。
水烧开了,谢岩把火灭了,倒些水出来,再把案板架到锅里。盖上盖子,借着这个温度,加速醒发面团。
多的热水,他拿来洗洗脸。洗了脸,他愈发精神了。
谢岩打算蒸一锅“月饼馒头”。
洗过脸,他在考巷里走走,找其他书生借了蒸笼。带蒸笼的考生较多,他们带些花卷馒头进来,烧一锅水,把花卷馒头蒸上,就能吃个热乎的。水能拿去洗脸洗脚。简单又方便。
谢岩带的简单,没想自己做几顿饭。想少拿东西,大不了都买着吃。
他比比蒸笼大小,挑了几个能叠放的留用。取水清洗后,看面团醒好了,再揉一揉,就用蒸笼分面团,然后揪剂子,一个个的搓圆按扁,像个月饼的样子。
上锅蒸熟,他给人发月饼吃。
做得小,人多,一人只能拿一个。
要是有人不要,谢岩就多吃几个。
这些考生看着他忙活,见他吃了,才敢下嘴。
很多人只是客气着收下,并不吃。
谢岩不管别的考生怎样想,他心里敞快了,脑子里也松了,不再那么拥挤了。
他一直认为他是聪明人,学什么都快。但其实他也很笨,碰见事情,都是套用经验,想不出多的创意。也多是笨办法,需要一次次去尝试,要用很多的时间去印证。
陆杨常说他呆。他已经知道他为什么呆了,想得比做得的多,就会呆呆的。
谢岩摇摇脑袋,今晚睡得特别早。
天上的月亮他没看,他缩着身子,躺在木板上。面前是一盒只剩个盒底的薄荷膏,怀里是陆杨给他做的护膝。
他闭着眼睛,一篇篇背着文章。他不需要背完,就像写在纸上的笔记一样,背到一半,有了想法,他就顺着想法拐个弯儿,思绪能飘得很远很远。
次日清晨,第三场开考。
谢岩早早收拾好考棚,神清目明的等待答题纸。
场外,陆杨在家,有一场漫长的等待。
等待难熬,陆杨去了一趟金佛塔。
他在里面游逛了一圈。这时候没有闲人逛寺庙,他的存在很异类。
陆杨在塔下驻足很久,最终没有进去拜一拜。
他不拜佛了。谢岩能成,是因为谢岩用功且努力,和他拜佛不拜佛,没有任何关系。
繁华的省城,在他眼里只剩嘈杂喧闹。
这里的生意种类多,大抵跟府城差不多。
两个离得如此近的繁华之地,除却城市规模,其他的地方,大差不离。
陆杨在贡院附近逛过。贡院附近的民居贵,开张一次吃三年。
靠着这个房子为生的百姓,懒的有,勤快的也有。有些人搭着摆摊,招徕食客。在不考试的时候,还有旁的活计。有的人只靠着租子度日,恨不能开出天价。
陆杨还去衙门附近看过,提前看了会办鹿鸣宴的地方,也到布政司衙门外,看过了会张贴龙虎榜的地方。
龙虎榜,就是取中举人的“金榜”了。
这里极热闹,考生们还没出来,就有人在这里等待,少数是考生家眷、家仆,多数是来挣钱的人。他们问个名字,问是哪里人,答应会帮忙看成绩、报喜。
陆杨听说过盛况,很拥挤,非常挤。
他不去前面挤,他想看看热闹。
这些人又赶着给附近的酒楼茶馆介绍生意,带他去看厢房雅座。
雅座真的只有一个座位,临街靠窗,到时坐这里能看见下面的人山人海。厢房就是普通的厢房,价格涨了十倍。一个座位要一两银子,一个厢房,要十五两银子。包一壶茶水。
来都来了,不瞧瞧这个热闹实在可惜。
陆杨要了包厢,到时把财神爷他们都叫来看热闹。
他没请人看成绩。考中以后都会有人报喜的,看不看的,都一样。
走完外面的路,陆杨回家去。
乌家的小院幽静,拐入巷子,就把外头的喧嚣尽数隔开。
雷伯伯叫了小厮把家里都收拾过,还到医馆买了几包药浴的药材,等着乌平之和谢岩考试回家,泡泡药浴。去味解乏。
他提前就开始考虑菜单,让陆杨帮着拿主意。
陆杨是客人,又不是乌平之的夫郎,拿什么乌家的主意?
他婉拒多次,雷伯伯听不明白,他就直说了。雷伯伯恍然大悟,又问陆杨和谢岩喜欢吃什么,有没有什么忌口的,他备菜的时候注意点。
陆杨报了几个菜名。看雷伯伯像热锅上的蚂蚁,没什么定力,便提醒他:“先弄一桌清淡点的饭菜,他俩几天没好好吃东西,不能吃太荤的。”
这样一提醒,雷伯伯的菜单全要重制。
他跟陆杨说:“我就是个看门的,平常老爷跟少爷都不怎么来,家里伺候的人都没留,静悄悄的。我跟着掌柜的学过一些本事,一年用不到几次,心里不急,办事像样。心里着急,这事就办得一塌糊涂。”
陆杨让他别急,思虑再三,跟他说:“他俩考完回家,泡澡之后吃个饭,你照着我们来时的那样招呼,多叫几个人,给他们擦头发。请两个人回来,给他们全身按一按。那点小地方窝着,身上不舒坦。这便够了。第二天,照常来,餐饭备足,余下的,听你们少爷安排。”
雷伯伯点头应下了,跟陆杨说:“要是我家少爷成亲了就好了,家里能有个人支应着。这回考完,成家立业总要成一个吧?”
陆杨话说得玲珑:“一个哪够?那肯定是双喜临门啊!”
这一下把雷伯伯喜得,心上的焦急都散了些,招呼人干活的嗓门都有力气了。
次日,中秋。
今天考完,考生能出贡院。
陆杨起得特别早,在家吃过早饭,看雷伯伯又焦急起来,再次提醒他今天要做什么,见人定了神,才带着两个小厮出门去。
迎接考生出来,下午去都够了,但好地方难寻。
去早一些,能占个好位置。
贡院附近的摊子密密麻麻,众多小贩拎着篮子在人群中穿梭。各样货品都取了跟科举有关系的吉利名字,叫声此起彼伏,乍一听,还以为他们卖的都是一样的东西。
好在大家都有理智,下午之前,都在附近的茶摊坐着等,或者在不远处扎堆聊天等,没有早早把贡院门前围起来。
有些茶摊的摊主会做生意,把这几天贡院发生的事拿出来讲,吸引了一帮人过来听。陆杨就是其中之一。
比方说进场第一晚,就有考生疯了,大喊着他中举了。
比方说,过后连着几天,陆续有数个作弊的人被捉了。
又比方说,考生们因为什么原因发生口角,产生了什么争执。
陆杨听了很好奇,这都是怎么知道的?
其他茶客也好奇。
这摊主便笑道:“年年都这样!我们本地人都看得不稀奇了!”
问他有没有真的,他说有考生疯了是真的,当天就送出来了。
“消息灵通的肯定听说了!”
问他作弊是怎么抓的,又问他口角是什么事,怎么能吵起来,他就能说两箩筐。
科举多年,积攒的素材几天几夜说不完。来这里的人,大多都是第一次听,都新鲜着。
陆杨看他跟说书一样,周围的人情绪被他牵着走,时而担忧,时而松口气,明白这些人完全没办法把这些事情当乐子听,都怕跟人发生口角的人,是他们家的考生。
至于作弊,能来这里接人的,都能肯定考生没有因作弊被抓。
陆杨坐了会儿,便离开茶馆,到贡院门外蹲着。
难熬的九天过去了,最后一场到了。
他的心一直纠结着,熬得他好难受,他想要快一点结束,又怕谢岩就差那么一点时辰,就足够答完卷子,因此想要慢一点天黑。
到下午,贡院门前就热闹了。
很多迎考的人围过来,出来一个考生,被家眷认出来,他们就会蜂拥上去贺喜。
这群人来得快,去得快,走了一个考生,他们要等下一个,主顾都在后面,一串串的占着位置。只等着认人。
他们还霸道。要是不迎考,就要把人赶到后面去,说挡地方了。
陆杨不跟人起矛盾,本身也是个喜庆的事,他也请人迎考。
他想站在最前面。这要很多钱。一钱银子迎一个人,他认得四个考生,给了一两银子,不用找零。这帮人给他拿来了小板凳坐。
陆杨:“……”
跟他一起来的,还在跟人挤挤攘攘的两个小厮:“……”
有钱真好啊。
于是谢岩出来的时候,就看见他家净之坐在门前嗑瓜子。
他身后呜呜泱泱一群人站着,吵吵嚷嚷,挤来挤去,愈发把这位嗑瓜子的小夫郎衬托得万分醒目。
谢岩不矜持,也没其他考生出来时的虚弱,他两眼看见陆杨,就大喊他的名字,“净之!”
陆杨抬头,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那些他也说不清的繁乱情绪,全被喜悦替代。
他起身招手,本来不想让人过去迎,他把谢岩带到一边就行了。但迎考的汉子们热情,见这是他认得的,问一句是谁,两个小厮抢着答话,说是“谢岩谢秀才”。这帮人说着走着,往前迎了过去,一帮人笑哈哈地冲向谢岩,把谢岩吓得原地止步,还往后面连退了几步,差点被台阶绊倒!
一通吉祥话听完,他还懵着呢,这群人又跟潮水一样的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