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馆有配蘸酱,送来的酒也是温的,他倒两碗出来。
书童还是不跟他同桌吃饭,守规矩得很。
谢岩拿公筷给他夹了一碗菜,分了一盘蟹肉蟹黄,再给他一碗饭、一碗酒。
书童也不跑远,就在旁边台阶上坐着吃。
天黑得快,才到傍晚,拆蟹的功夫,天边就现出夜色。
谢岩书包里有蜡烛,他拿出来点上。
幸好今晚风小,可以将就着用。
他各样菜都吃了些,怕夜里饿,没贪嘴吃菜,米饭结结实实吃了一大碗。
酒是最后喝的,吃着螃蟹,他赏赏月,把酒喝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谢岩放下酒碗,擦擦嘴,把蜡烛留下,让书童收拾石桌,他回静室再看会儿书。
“你收拾完,就把蜡烛灭了,小心起火。”
书童知道的,谢岩一走,他就把蜡烛灭了。
今晚月亮大、月光盛,眼睛适应一会儿,只是收拾餐桌而已,够看。
谢岩到静室,把油灯点上。
书桌上的油灯有一盏琉璃盖子,照出来的光很清透。
他第一次见到琉璃,就是这盏灯。他在乌平之家里都没见过琉璃。
这灯漂亮,不知贵不贵,给他夫郎买一个。
才吃饱饭,谢岩不坐,拿个鸡毛掸子,满室除尘,顺便找找书。
静室的书没有分门别类的摆放,找书很难。大多是问一句某某书有没有、在不在,然后自己去找。
十多面书架,书脊上没有书名,都要一本本的拿出来看书名。太难了。
府学的师兄们有过整理,他们慢慢有了默契,会把经常要看的书归类到同一个书架,也就是离门口最近的书架。
谢岩在这面书架上拿的书,都喜欢看。
其他书架的书,他只看过数本,还没看完。
除尘时,他逐一拿出来看看书名。
走深了,光线暗淡,不好看。
他叹口气,还是除尘为主。
这一圈走完,他的心没静下来,就到书桌边,拿纸笔画画。
画个对影成三人。一画两景,一面孤单,一面团圆。
他画着画着,念念叨叨。
“谢浊之啊谢浊之,这是最后一幅画了,画完就要好好学习了。”
画完,他就拿书看。
他在里面看书,外面有人看他。
见他翻书如流水,好几本书摆一起,翻了又翻,实在急躁。眉头已经深深皱起。
这人想走了,不耐烦看。
静室看门人,说着要回家过中秋的老爷子,把他拽住了。
“你爹的话你都不听,来都来了,进去看看啊。”
老爷子摆出架子,领着儿子去敲门。
静室没上门闩,谢岩应声,他们父子就推门进来。
谢岩看见老先生,好惊讶。
“您怎么来了?不是说要过节吗?”
老先生乐呵呵的,“我出来溜达,一猜就知道你在看书,带我儿子过来瞧瞧。”
他给谢岩做介绍,终于肯透露姓氏,他姓崔,他儿子排行老二,叫崔老二就行了。
谢岩看年龄,崔老先生满头鹤发,少说六十五岁了。崔老二满脸严肃,没几根皱纹,约莫四十岁。
他不好直呼崔老二,就喊崔二叔。
他喊二叔,老先生不高兴。
“你喊他叔叔,就要叫我爷爷。”
谢岩:“……”
他叫人爷爷,就是帮他爹认了个爹。
他当即改口:“崔二哥,初次见面,失敬了。”
崔老二不知是因为称呼还是因为别的什么,态度淡淡的,并不搭理谢岩。
谢岩也不介意,起身让步,把两张椅子都让给他们,他再去教室搬一张椅子过来。
老先生走到书桌里面,坐到熟悉的位置上。
崔老二没动,垂眸一看,桌上文书多、策问多。
他又皱皱眉,跟他爹说:“此子太过功利。”
看书急躁,又专攻这类文章,还出书,于科举文章极有钻研,聪明是聪明,没用到正途上。
老先生从桌上捡几页稿纸,看看上面的笔记,让他儿子看看。
崔老二拿起来看。记录乱了些,笔迹却没乱。
都说见字如见人,字稳,心平。
他随手拨拨稿纸堆,字迹都大差不离。
他这才坐下,看看稿纸上的笔记。
谢岩的笔记没有什么章法,他会摘抄,会引用原句,与之辩论,也会引用一段,讲他在某某书看过什么样的论点,这两种各有什么优劣。
他是读书拿笔的人,喜欢与文字对话。思考的过程都有记录,看着乱,对他摘录的内容熟悉的人,一眼就看得出来他在说什么。
崔老二本来说谢岩急躁功利的,一连十几张笔记看完,他抖抖眉毛。
“他学问很扎实,想得很深。”
因是写在稿纸上的东西,不是拿出去考试的文章,谢岩写得很随意,他一片赤诚之心都在纸上,没有伪装,也没掩藏。
崔老二直说:“这种人当不了官。”
崔老爷子不语,往外看看,见谢岩搬了凳子回来,叫他过来坐。
“我这没出息的儿子,好多年没下场考试了,难得回家一趟,我带他来请教请教你。”
入夜冷,谢岩又把门关了。
他坐崔家父子俩对面,没计较请教的问题。
很多人考到年老,还是个秀才。
可能崔老二也是这样的人。
他没多问,只是说:“有什么难题吗?我看看。”
崔老二随口就是问题,点的都是刚才笔记上见到的东西。
谢岩愣了愣,视线看去,与之对答。
崔老二提问的角度很刁钻,乍一看是在刁难、挑刺,在谢岩听来,却万分惊喜。
他请教先生,先生不会这样与他辩论。他跟同窗聊文章、说想法,同窗之间或有来回,但很少说到他心坎上,总让他心痒痒的,不够畅快。
今夜中秋,他们在屋里秉烛夜谈。
说着说着,谢岩早忘记最初的“请教”,他跟崔老二说得有来有回。
一个问题说深了,互相都说服不了,他们就换一个。
桌上这点文章不够看的,谢岩记下来的书籍极多,出口成章,怎样都能引用,抛砖引玉,让崔老二跟他再多聊聊。
崔老二肚里有墨水,眼都没眨,转瞬就接上了谢岩的文思,承上启下。凡是流传广的文章,谢岩都能与他谈。要是遇上没听过、没看过的,谢岩就会找他讨要原句原段,再与他辩。
中途,书童过来找过谢岩数次,都是来上茶的。
谢岩晚饭喝了点酒,初时还有酒兴上头,再后来全是文兴。
崔老先生悠悠翻看他那本起卷的棋书,拿了棋盘出来,自己跟自己下棋,还常常悔棋。
夜半时分,出门游玩的学子归来,府学里渐有嘈杂声。
他们充耳不闻,等这篇揭过,二人默契停下。
夜深了,他们能熬,老先生熬不住。
崔老二惜才,跟谢岩说:“你太孤傲了,这样当不了官。”
谢岩知道的,他说:“我想当个读书人。”
崔老二皱眉:“那你科举做什么?”
谢岩大实诚:“去翰林院读书。”
崔老二:“……真敢想。”
谢岩还是实诚:“想想也不行吗?”
想想是可以的,天下读书人,有几个不想入翰林的。
今天散了,谢岩依依不舍,把书还了,笔墨纸砚收拾好,背着书包,一路送他们到府学门口,犹有不舍。
“崔二哥,你在哪里上学?我能去找你请教吗?”
崔老二说:“我在京城读书,有缘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