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人捞钱後人倒霉,要不是开国时大量官员让家人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土地搞得百姓怨气冲天,朝廷也不会专门出台法令来限制他们。
朝廷给官员的俸禄已经够高了,除了俸禄还有加俸、职田和各种补贴。
职田是按照官品等级给的,从四十顷到一顷不等,大部分是良田,还减免赋税,就算没有俸禄、加俸和补贴只靠那些职田也足够官员过的舒舒服服。
然而就算这样也没能限制住当官的往家里扒拉东西,官员和官员之间能想法子“合作共赢”,所任州县不能私办田産就去其他州县置办,同僚之间通通消息商量商量,田産悄无声息的就到手了。
民间很多生意不许官户经营也没关系,扶持几个不是官户的商户来经营就是,自家人不亲自插手,将来就算出问题也牵扯不到他们身上。
为什麽民间起义此起彼伏?为什麽总是有百姓的田産被侵占?为什麽每年都有冻饿而死的贫民?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不触及他们的利益时他们能上疏骂地方豪强不给百姓留活路,骂地方官施政不当,骂运道不好遇上天灾,反正骂来骂去都和他们没关系。
而一旦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最开始或许能维持住体面,後面百分之一千得撕破脸。
他们要麽是祖辈父辈留下的基业要麽是自家寒窗苦读打拼出来的前程,想给子孙後代留下更多的东西有错吗?
希望子孙过上好日子是人之常情,可为了保住後代的富贵丧心病狂的搜刮百姓肯定不行。
骂吧骂吧,好日子还在後头呢。
苏景殊唯恐天下不乱,只想让朝堂上打的更激烈些。
以前总担心当官的都去争权夺利了政务没人管,在官场上待久了就会发现不管什麽时候那些爱争权夺利的都不会对政务放心,而真正在基层办实事的官员也不会被上头的神仙打架影响到。
就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基层办实事的官员没犯事儿即便被牵连也顶多是换个差点的地方继续当官,在哪儿干活都是干活,在贫困地区做出成绩还更有成就感。
只要他不在京城,朝堂打架就打不到他。
京城是权力中心,从地方到中央是高升,从中央到地方是贬谪,只要他自己不觉得去地方是处罚,远走西北就不是罚。
谁说去西北不能建功立业?绥州已经第不知道多少次进入战备状态,那麽大个西夏是摆设吗?
感谢官家,感谢太子殿下,感谢狄大元帅,感谢老王,感谢那些骂他的人。
立功领赏的机会近在咫尺,不冲不是大宋人。
胡宗愈:……
这就是他的妙计?
有这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妙计吗?
苏大人振振有词,“什麽叫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只要我不觉得被伤着,这法子就是只伤敌不伤我的绝妙之计。”
官家和老王都在,推行新法的时候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留在京城和那群自欺欺人的家夥打嘴仗对他有什麽好处?没好处,纯纯浪费时间。
去西北就不一样了,那儿有大把的空间供他施展拳脚。
军中苦文臣掌兵久矣,狄大元帅在西北那麽多年没少受气,手底下的监军一个接一个的换,换了那麽多年也没换出一个顺手的,可见不光朝中排斥武将,军中也非常排斥文臣。
奈何文臣有法子打压武将,武将却没法子和文臣过不去,东西南北那麽多军队,能干脆利落换监军的也就只有一个狄大元帅。
不是别的军中不想换,而是他们换不了。
虽然他也是文臣,但是他有狄大元帅撑腰,开局肯定不会像别的文臣那麽难。
王韶月前得了新差遣离开京城,和他的新差遣差不多,王子纯是管勾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估计这会儿已经抵达秦州,他现在去永兴军路正好能围观那家夥在河湟一带的大动作。
运气好的话估计还能蹭点军功。
西北这几年肯定会打起来,而且一旦打起来没个三五年结束不了,等他三五年後再回京城,那些狗叫的家夥还在不在官场上都难说。
总结:这时候离开京城有益无害,离开京城去西北更是好到顶呱呱。
胡宗愈磨了磨牙,“你去西北是高兴了,我怎麽办?”
司农寺的活儿越来越多,公文能堆的屋里站不住脚,干活的主力军走了留下的活儿谁来干?
别说朝廷会派新的同判过来,和新同僚磨合不需要时间吗?
再说了,他苏子安一走,接下来接受新法推广的八成就是曾子宣和邓文约,这俩人他哪个都处不来。
吕惠卿和邓绾相看两厌,曾布什麽态度他暂时还没看出来,主要是没见那人闲下来过,连聊天套话的机会都没有。
司农寺衙门大换血,他上哪儿找苏小弟这种能干活还能陪他唠嗑的同僚呜呜呜呜呜?
苏景殊:……
所以到底是舍不得他这个人还是舍不得他的能干活还能唠嗑?
胡宗愈顿了一下,僵硬的转移话题,“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走了司农寺的活儿怎麽办?”
苏景殊哼了一声,“放心,曾大人一个就能把我的活儿全接过去。”
那可是老王一直带在身边的亲信,工作狂程度和老王相比毫不逊色。
募役法相关的公务本来就是他们一起处理的,连交接都不用怎麽交接,曾大人直接把他的办公场所挪到司农寺衙门就行。
胡宗愈叹了口气,“既然有曾大人一个就够,为什麽还要再多一个邓大人?”
虽然司农寺衙门缺人手,但是也没缺到什麽人都要的地步。
他承认邓绾办差的能力比他强,可那家夥搞事的能力也比他强,怎麽看都感觉得不偿失。
司农寺这边已经是王相公的一言堂,把邓绾留在政事堂多好,那边需要勾心斗角的地方比司农寺多多了。
苏景殊想了想,煞有其事的说道,“可能是怕你们在司农寺日子太平淡,特意把邓大人调过来活跃气氛。”
咳咳,这话不能让邓绾听到,不然後续被盯上还挺麻烦的。
不说了不说了,任命书已经到手,他要回家收拾行李,趁现在天气还不太冷赶紧走,冬天赶路实在折磨人。
胡宗愈帮他收拾东西,临走之前又想起来一个问题,“子安,你爹娘知道你要去西北吗?”
苏景殊搓搓胳膊,“待会儿就知道了。”
他还没到家呢说什麽恐怖故事,好歹等他到家再让他想起来。
家里的藤条还健在,今儿这一顿八成跑不掉。
没关系,他知道错了,以後还敢犯。
小侄子前两天已经学会翻身,回家看看能不能让小家夥努努力坐起来,这样他就能直接躲到侄子身後来逃过一劫。
加油小家夥,小叔的小命就掌握在你手上啦!
马车慢慢悠悠回家,还不到下衙的时间,这个时候家里应该只有二嫂和小侄子,只要他能在其他人回来之前偷偷进家,别的就都不是问题。
二嫂?二嫂你在吗?
小小苏狗狗祟祟找过去,确定小侄子这会儿醒着终于把心放回肚子里。
稍等稍等,他去换身衣服马上回来。
王弗:???
这小子又闯什麽祸了?
对小叔即将面临的困境一无所知的小崽崽:吐口水泡泡.jpg
小崽崽金贵,这年头外出回来没法消毒只能洗洗干净凑活一下。
麻烦就麻烦吧,小崽崽最重要。
苏小叔迅速换好干净衣服洗干净手,然後飞奔到侄子的小床旁边哄娃,顺便和他们家二嫂解释一下现在是什麽情况。
其实也不是什麽大事儿,就是他要去西北避避风头,可能一去就是三五年,之前忘了和爹娘打招呼,所以现在怕二老听到直接动粗。
爹的藤条很可怕,娘的藤条也很可怕,最可怕的还有男女混合双打。
嫂嫂没见过那场面,因为他们兄弟三个都没犯过那麽大的事儿,唯一一个被他爹娘男女混合双打的是他姐的前夫,他们兄弟三个也只见过那麽一次。
以前没见过没关系,今天很有可能再现曾经的名场面。
嫂嫂莫怕,有小崽崽这张护身符在前,他尽量躲开即将到来的男女混合双打之劫。
王弗听的哭笑不得,“虽说西北远了些,但这是官家的任命,爹娘不会拦着不让你走。”
苏景殊缩缩脑袋没敢回话。
如果是任期到了被派去西北他当然不担心被骂,二哥当年考完制举後被分配到秦凤路凤翔府当判官,比他即将要去的永兴军路还远,任命书下来後也没人说什麽。
现在是他在司农寺干的好好的却主动申请去西北,当的还是和军队打交道的官,最最要命的是,他申请去西北没提前和家里打招呼。
他知道爹娘不在意他当什麽官,但是这个不和家里打招呼就擅自行动的做法很不可取,挨揍也是他应得的。
其实他本来没想过真的能被派出去,就是见到王韶忽然有了灵感,这才做了第二手准备。
要是没人追着他骂,他不就不用去西北了嘛。
他只是个小小的司农寺同判他能干什麽,所以归根结底都是别人的错。
嗯,就是这样。
王弗:欲言又止.jpg
好吧好吧,都是别人的错。
她这半年在家养身体很少外出,消息都是从爹娘姐姐口中听来的,前两天还听爹娘说最近外头不安生,好像是小弟最近被很多人弹劾,连带着他们爹都没躲过去。
子不教父之过,儿子惹事自然要连爹一起骂。
当时就觉得小弟看着有些心虚,但是爹娘没细问她也就没说,万万没想到所有的事情都有他的暗中推动。
唉,兄弟三个都不让人省心。
傍晚时分,老苏和程夫人从外面回来,看到抱着小崽崽不撒手的小儿子都不想说他。
刚夸过他有分寸他就弄出这档子事儿,让人说他什麽好?
苏景殊握着小崽崽的小拳头,老实的不能再老实。
“行了,让奶娘把哥儿抱回屋。”程夫人叹了口气,等小崽崽被抱走才揉着额头问道,“西北路远,准备什麽时候走?”
“月底吧,还得留几天准备行囊。”苏景殊小声回道,“要准备的东西有点多,还需要娘接济一下。”
西北地广人稀,好不容易去一趟西北得把之前没机会种的作物拿出来试种。
先前在登州可以借口从海商那里拿东西,具体拿多少买多少除了他自己没人清楚,在京城不能那麽放肆,有适合的东西必须得掏钱买。
买就买吧,同样的东西京城的价格能比登州高两三倍,抢钱也不带这麽明目张胆的吧?
京城这物价正常过日子还行,攀比炫富实在不是他们这种小门小户炫的起的,俸禄不够花,只能求娘亲接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