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北宋当权臣_分节阅读_第330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79 MB   上传时间:2025-01-31 09:43:54

  不对,他在京城也不会干坏事。

  “你又没干坏事,许大人为什麽和你过不去?”苏景殊安慰道,“许大人让你干什麽你就干什麽,不想干的话直接他说就行,两年很快就过去了。”

  他现在实在没本事掺和进官员的调动之中,找他没用,这种事儿还是得找家长。

  对不起,是他太没用了,他争取二十年後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呜呜呜呜呜呜。

  庞昱吸吸鼻子,“行吧,我去找我爹。”

  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苏景殊:…

  …

  悲伤戛然而止。

  小小苏通判手上的活儿很快交接完毕,虽然前来接任的他二哥还没到,但是时间差不多了也得啓程回京。

  他们兄弟俩一个离开登州一个来登州,走官道的话应该能在路上碰到,到时也能见一面。

  倒霉的哥哥哦,登州欢迎你。

  苏轼对离开京城没什麽感觉,在哪儿当官都是当官,这两年老听他弟在信里说登州多好多好弄得他心痒痒,这次有机会亲自去看看他求之不得。

  还是官家懂他啊哈哈哈哈哈。

  苏子瞻走的太开心,看的朝中那些见天儿弹劾他的家夥心里很不痛快,你说你都被排挤出京城了有什麽好开心的?不知道京城的官更有前途吗?

  笑吧笑吧使劲儿笑吧,回头被弟弟压一头有你哭的。

  大苏看似没有将同僚们的阴阳怪气放在心上,转头回家就给他前途无量的弟弟列了个仇家名单。

  ——挤兑我是吧?我让我弟挤兑回来!

  兄弟俩在路上碰头,苏景殊赶路的时候把登州的基本情况详详细细的给他哥梳理一遍,虽然他哥可能不需要,但是需不需要是他哥的事,他现在梳理完回京述职还能再用一遍,怎麽看都不亏。

  推行新法是个得罪人的活儿,要是任期内赶上朝廷下令丈量土地更是得罪人。

  京东路离京城近,各州都有宗室的官田,之前和小金大腿说潍州那边地主大户用河滩地沙土地充当良田来强征地租,其实登州也没好哪儿去。

  登州境内数百顷宗室官田都是不毛之地,每年地租上万贯都摊派到了地方百姓身上,因为那些地归宗室,很多时候地方官想管也管不了。

  趁许遵许大人还在登州,二哥到登州後想干什麽尽管干,只要提前和许大人打过招呼,出事儿都能找许大人背。

  大苏摸摸弟弟的脑袋瓜,笑眯眯说道,“我先替许大人谢谢你。”

  “不客气。”小小苏满眼无辜,“不过许大人只会按规矩办事,哥你到地方也别太能得罪人。”

  苏轼眨眨眼,“胡说,哥哥我人缘那麽好,从来不会得罪人。”

  苏景殊白了他一眼。

  人缘好是真的,可仇家名单那麽长一溜儿,你说你从来不会得罪人?

  什麽屁话?

第187章

  *

  大苏在得罪人这件事上非常没有自知之明,他觉得他在认真和对方讲道理,谁知道对面那麽小心眼说不过他就记恨他。

  这是他的错吗?不是!

  就算官家在跟前他也还是这麽觉得。

  他脾气多好啊,御史污蔑他上任的路上走私货物他都没生气,不过话说回来,京城的官就是不好当,阴谋诡计忒烦人,某些官看上去人模人样实际上手段脏的他都不想说。

  京城水太深,不适合他这种实在人。

  路上不能耽搁太长时间,停两三天给他们兄弟俩说说话逛逛落脚的小城就够了,诉完兄弟情该去京城去京城该去登州去登州。

  临分别前大苏揽着他弟神神秘秘的咬耳朵,虽然他的仇家名单写的很长,但是其中有几个需要格外注意,尤其是那个污蔑他走私的御史谢景温。

  那家夥当年在地方为官时也是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平时相处的时候也挺好,谁能想到会猛不丁来这麽一出。

  他们实诚人不和心眼多的家夥打交道,躲不过去就尽量坑回去给他这个倒霉哥哥报仇。

  小小苏:啊?我吗?

  哥,谢景温当了那麽多年的官,想坑回去难度有点大,弟弟只能尽量保证不被坑。

  车队啓程,白五爷终于找到说话的机会,钻进马车感叹道,“京城真危险。”

  沈仲元跟着感慨,“人心叵测。”

  他们俩在登州时就经常感慨当官和当江湖人感觉完全不一样,现在更是这麽觉得。

  以前他们是纯粹的江湖人,只要武功高皇宫大内都能随便闯,天底下就没有危险的地方,现在换个角度看京城,哦豁,走一步三个坑,不知道什麽时候就被坑出去了。

  还好他们一个是只拿俸禄不用干活御前侍卫一个是私人幕僚,实在不行还能回去做个纯粹的江湖人,要是一点退路都没有的话日子就没法过了。

  “其实还好,我哥当官当的跌宕起伏主要是被当枪使了。”苏景殊托着脸解释道,“王相公推行新法遇到的阻力很大你们是知道的,朝中把新法批的一文不值的反对派以司马光司马大人和范镇范大人为首,他们有意推荐我哥出任谏官来推翻新法,我哥那性子你们也知道,出口就是得罪人,不光没按照司马大人和范大人的意思否定新法,还把支持新法的大臣给得罪光了。他没当谏官都弄成这样,官家哪儿还敢让他当谏官。”

  那些反对派也是,挑人能不能下点功夫,别人的前程也是前程。

  他不解释还好,一解释旁边俩人越发觉得朝堂险恶。

  江湖险恶那是真刀真枪的险恶,朝堂险恶是栽了跟头都不知道到底怎麽栽的。

  苏景殊没有打扰俩人的长吁短叹,他只知道回京後要去司农寺,具体是什麽职位还不太清楚。

  司农寺的一把手是判寺事,除此之外还有个同判寺,许大人只说老王这些天暂时管着司农寺,吕惠卿是名义上的判司农寺事,那他回去後会被安排到哪儿?同判寺?

  在哪儿干活确定了,他的职位呢?

  唉,官职差遣忒复杂,脑子转不过来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麽。

  大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像後世常听到的尚书、侍郎、寺监卿之类的官都有,不过这些官基本上都只有头衔,并没有相应的权利,头衔只用来确定官员地位的高低以及俸禄的多少,所以也称为空官或者寄禄官,这是“官职差遣”体系里的“官”。

  而“职”是“职名”的简略称呼,又称贴职,主要有有三馆秘阁官、诸殿学士、诸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这些,看名字也知道这些都是文化人能有的学术头衔,和後世的职称差不多。

  官职差遣,最後的“差遣”才是真正有权力的头衔,官名中带“判”“知”“勾当”“权”“监”之类限定词的都是差遣,比如知州、通判这些。

  唐末五代时这些差遣都是因事而设事毕即撤,大宋开国後这些差遣逐渐固定成朝中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就是领俸禄看“官”,干活看“差遣”。

  两府三司取代三省六部成为权力中枢,中书政事堂发号施令,枢密院掌军政,三司主管民政,两府三司之下再有监司、州、县三级,县之权悉归于州牧,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归于朝廷,治理全国的权力框架就出来了。

  朝中的文臣都是读书人出身,“官”位高不高不重要,“职”位一定得拿得出手,所谓“一经此职,遂为名流”,高官基本上都有“职”位在身。

  不过这些学术头衔除了三馆一阁有具体的活儿干其他都是空头衔,而三馆一阁的头衔就是馆职,一般只会给科举考试考出来的进士和制科考试考出来的优秀人才。

  排名靠前的进士们在地方历练三五年,经过朝中大臣推荐并参加考试,合格之後才能获得官职,而排名靠後的的进士想入馆难度更高,毕竟馆阁的职位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进士都安排进去。

  从馆阁到两制,从两制到两府,这是大宋官员晋升的最优途径。

  反过来就是,两府相公基本都是两制出身,而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这两制又基本上都是从三馆一阁挑出来的,开头的路子走不好,後面差不多就和权力中心无缘了。

  所以说,考试考的好真的很有用。

  他的同年在地方历练三五年回京後还要京官推荐再考试,他是第一名他不用,按以往的流程第一名回京就能入馆。

  任期未满就回京责任不在他,他在登州干一年顶得上前任干三年,哦,他还把前任干三年干出来的坑给填了,就算後面的政绩和他没关系,前头干的活儿总得给他算上。

  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嗯,他就是天下英俊之一。

  三馆一阁中最好的是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之後是集贤、秘阁校理,再往後是馆阁校勘、史馆检讨,他都被提前召回京城了,给他个第一等的职位不过分吧?

  小小苏大人满怀期待的回到京城,先回家修整一下,吃饱睡好养足精神再去见官家。

  钱财足够的话在京城有房産非常有必要,感谢万能的娘亲,回家後有热腾腾的饭菜真是太幸福了。

  白玉堂和沈仲元没有打扰苏景殊一家团聚,他们有他们的去处,用得到他们的时候他们随时能出现,用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消失的也很快。

  江湖出身的人没点独家本事不好混,老沈觉得他们家大人说的闲暇之余当个江湖百晓生很不错,在登州的时候已经试验过,白花花的银子跟不要钱一样只要张嘴就能飞过来。

  当然那个钱他不敢都拿,其中有八成都得归公。

  归公就归公,混江湖最重要的不是挣钱而是人身安全,小命儿没保障的话挣再多钱也没用,他的武功在江湖上算不上顶尖,归公後留下来的那些足够养活他。

  登州那种小地方都能行,京城肯定更能行。

  老沈事业心爆棚,进城後打声招呼就消失在人群中。

  白五爷不用述职,提前让人把宅子收拾干净回来就能住,他是个藏不住事儿的,没有老沈的事业心,但是有一颗藏不住的炫耀心,前脚回京後脚就去府衙找展昭炫耀他们在登州的功劳。

  只在信上炫耀远远不够,这种事儿就得当面说。

  然後他就扑了个空。

  官员任期结束都要回京述职,手上的差事交出去了下一任差事还没安排好的话就只能等着,很多官员为了下一任差事尽快有着落都会选择贿赂上官,不然就只能等到有空缺才能上任。

  有门路的回京述完职就能走,没门路的就等个一年半载,要是吏部考核不过关或者是得罪过上官,等上两三年也不是不可能。

  每个任期中有那麽长时间的清闲时间听上去很离谱,可大宋的官员实在太多,所以这种情况在官场上是常态。

  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在京城生活下去,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会在城外朱仙镇停留。

  太宗皇帝下令凿尉氏县界新河九十里拉直了新河,原本在蔡河与汴河交界处的朱仙驿因此发展成集镇,朱仙镇离京城不远,生活成本又比京城低很多,南来北往的商贾、进京赶考的进士还有等待任命的官员在朱仙镇随处可见。

  最近朱仙镇多了许多江湖打扮的生面孔,开封府怕江湖人不服管教惹出事端特意增派人手驻紮在板桥镇,展昭近期就一直待在那边。

  白五爷没找到人很是失望,他攒了一路的话想炫耀,连腹稿都打好了,结果重点听衆不在府衙,这还炫耀什麽炫耀?

  张龙赵虎跟着展昭去了朱仙镇,府衙还有王朝马汉能捧个人场。

  不捧不行,白五爷兴冲冲的过来,听到展护卫不在瞬间就蔫儿了,他们要是不管不问还能得了?

  等着吧,明儿苏小郎从官家那儿回来还会再来一遍,到时候包大人和公孙先生都在府衙,甚至不需要他们特意捧场。

  五爷在登州过的真是多姿多彩,听着比他们在京城还畅快,他们也想……

  不对,他们不想。

  以包大人如今的身份去地方就是被贬,最近被贬的官员已经够多了,他们包大人还是不要去凑热闹了。

  王朝马汉跟在包大人身边那麽多年很有长进,如今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看热闹都看不明白,现在提起哪个官员被贬他们能把来龙去脉都说出来。

  身在开封府,什麽不灵通都不能消息不灵通。

  朝堂现在乱到什麽程度呢?王相公把仇恨都拉到他那儿去,御史谏官们只顾得追着王相公骂,他们包大人已经很久没被弹劾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5页  当前第33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0/5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北宋当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