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无命,姬无命,你们江湖人真的很喜欢叫“无命”啊。
说话间,展昭和白玉堂一个钻进车厢一个躺到车顶,看上去像是要继续睡觉。
“大人,五爷在车顶上不会摔下来吗?”小小苏放下车帘,擡头看看虽然宽敞但是有弧度的车厢,怎麽看怎麽不适合睡觉。
虽然白吱吱武功高强,但是睡觉和别的事情不一样,江湖高手也不能睡着的时候还要练核心吧?
你们江湖人,真的很与衆不同。
苏景殊感慨了一句,等马车晃晃悠悠的出发时又掀开车帘想再看一眼,可惜那一辆马车走在後面看不见,只能无奈放弃参观白五爷睡梦中练核心。
从京城到襄阳八百多里,他们人多,不用八百里加急那麽紧张,差不多要半个月才能到襄阳。
比他爹他哥进京的速度快多了。
他爹他哥当年出蜀後也去过襄阳,不过当时不急着赶路,主要就是玩儿。
仨人从眉州出发,现在蜀中转了一圈,从眉州到荆州水路一千六百多里,他们愣是转悠了两个多月。
到荆州後换成陆路,从荆州渡汉水到襄阳,又去南阳拜访了诸葛丞相曾经住过的隆中草庐,路上这边参观参观那边拜访拜访,走到京城又是近两个月。
他可以确定,他二哥那麽会玩绝对是老爹的言传身教。
臭哥哥在京城时没事儿就和他说外面有多好玩,离京赴任也有空就去游山玩水,不过没关系,他也不是什麽没见识的人,等他从襄阳回来绝对要写一封厚厚的书信、不对、写一本游记给俩哥哥寄过去。
曾几何时,他坐高铁从眉州到开封只需要八个小时,不比磨磨蹭蹭走了快四个月的老爹老哥强?
就算途中少了很多乐趣,可是他快啊。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节约时间是美德,他们都应该有这种美德。
小小苏的歪理一套一套的,路上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开始问开封府现在已经掌握了多少证据。
他们现在是一个团队,包大人和公孙先生知道的消息他也想知道。
包拯看着从大清早到现在一直很兴奋的少年郎,想着这时候和他说无忧洞应该不会把人吓着,于是将开封府目前得到的线索细细说给他听。
苏景殊有些傻眼,“无忧洞可能和襄阳王有关?”
这个襄阳王,怎麽净干些缺德事儿?
无忧洞在京城经营那麽多年,也就是说他想造反已经想了几十年。
几十年都没动静,也是够能忍的。
想想也是,毕竟是大反派,有个计划了几十年的阴谋诡计很正常,要是大反派也和别的反派一样脑子一抽就犯事儿还怎麽显出他们包大人的能力?
看剧看小说的时候想着反派越厉害越显得主角有逼格,真落到自己身上才发现反派藏的太深也不是好事儿。
——主角,您辛苦了。
小小苏在心里叹了一句,然後开始仔细梳理线索。
包大人和公孙先生已经将各种线索理的差不多,但是包大人和公孙先生理顺了和他没关系,不自己顺一遍的话到时候照样跟个傻子似的什麽都搞不清楚。
这是他第一次出门办案,跟的还是包公的团队,说什麽都不能拖後腿。
官家这个时候给他个官职已是破例,那麽多人看着官家对他寄予厚望,他要是帮不上忙还拖後腿,丢的不光是他的脸面,还有官家的脸面。
小金大腿成天说他爹脾气软好相处,但再怎麽好相处那也是皇帝,刚进入朝堂就给官家丢脸的话,他的仕途可能刚开始就要结束。
为了他接下来不被发配到偏远恶州,襄阳王您老人家还是麻溜儿的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吧。
勾结江湖人、人为制造洪灾、意图谋反,嗯,阴曹地府最凉快。
开封城外绿树成荫,官道上来来往往好些车马,开封府一行在车马人流中并不显眼,京城内外比他们规模大的队伍多的是。
钦差大臣不会大张旗鼓的说他们是钦差,电视上都是这麽演的,先乔装打扮到民间暗访,遇到贪官或者纨绔欺压百姓时挺身而出,贪官或者纨绔不知死活大肆叫嚣,钦差大人亮明身份,贪官或者纨绔灰溜溜被抓。
故事情节大部分都是这样,有几分合理暂且不评价,反正亮明身份处置恶人的时候看着很爽。
包大人出门没穿官服,应该也是想着先微服私访再亮明身份。
荆州的灾民见到包大人能一眼就认出这是包青天,天底下其他人应该也能认出来,毕竟黑脸和额间月牙太显眼,戏文和话本子里都写烂了,应该没人认不出来。
所以他们要先商量商量扮成什麽人吗?
他还没见见识过易容,还怪期待的。
公孙策无奈,“微服私访的话乔装打扮就行,包大人换下官服也不是那麽显眼。”
天底下脸黑的人多了去了,包大人只要把额间弯月遮住,出门能认出来他的并没有几个。
苏景殊了然的点点头,懂了,包大人的本体是额间月牙,黑脸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包拯:……
他还在马车里坐着,说话的时候要不要考虑一下他的感受?
第一次办差的少年郎显然听不得这些,好在接下来受难的不再是包大人,而是换成了公孙先生。
小小苏记着公孙先生出门微服私访会扮成算命先生,技多不压身,他也想学几手,所以昨天跑去街上把算命用的招子和常用的渔鼓简板都准备好了,只等公孙先生开班授课。
不主修《周易》不是说他对《周易》一无所知,平时学的那些足够他胡说八道。
他学东西很快,在先生身边瞧几次就能学个七七八八,在内行人眼里不够看,糊弄普通百姓肯定一糊弄一个准儿。
公孙先生:……
他算命先生的身份怕是真的扔不掉了。
离京城越远官道越颠簸,坐在马车上也舒服不到哪里去,赶路的过程很枯燥,往日离京赴任都是在马车里闭目养神,这次多了个叽叽喳喳的少年郎,想枯燥都枯燥不起来。
苏景殊每次赶路都想念高铁飞机,恨不得把金手指挪到现实中来将天下布置一番,他心念一动,大宋所有的官道光芒一闪就全变成平整的大马路。
他都没有画公路线铁路线,已经给金手指减少了很大一部分工作量,连大马路都换不了的话他要这金手指有何用?
好吧,都是玩笑话,他的金手指虽然不能一键换背景,别的地方还是挺有用的。
京城春意盎然,到处都是出游踏青的百姓,襄阳却已经开始热了,一行人抵达襄阳城第一件事不是微服私访而是找家成衣店买单衣。
苏景殊擦擦额头冒出来的汗,再次感叹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
荆襄一带离京城很远,不像边关时时有朝臣盯着,京城对这边的情况几乎全靠地方官的奏疏。
连朝廷派去的御史都能被王伦收买,可见靠得住的地方官没有几个。
看这些年朝中并没有收到任何襄阳王谋逆造反的消息就知道他对荆襄九郡的官场把持的有多紧,他是藩王,是太宗皇帝的儿子,有的是法子不让封地内的官员晋升,胳膊别不过大腿,地方官也不敢和他对着干。
一行人换了单衣,包拯带着护卫们找地方住下,公孙策认命的带着算命招子和渔鼓简板找地方摆摊。
小小苏特意买了件道袍,开开心心的跟在他们公孙先生身边当徒弟,“先生,以前找您算命的人多吗?”
公孙策也穿着道袍,清瘦文士拿着算命招子看上去仙气飘飘,笑起来更显儒雅,“景哥儿觉得呢?”
“多。”苏景殊笃定道,“先生看上去就很仙,算卦就要找先生这样的。”
他们俩现在这打扮往街上一站,只要不查证件,谁都不能说他们不是正经道士。
尤其是他们公孙先生,全大宋也找不出几个比他们公孙先生更仙儿的道士来。
公孙策只是笑笑不说话,他觉得这小子不用和他学也能糊弄人,兴许待会儿支起摊儿都不用他说话,小徒弟就能把来算命的客人哄的开开心心。
俩人没急着找地方支摊,而是先找了个茶楼坐下歇息。
微服私访打探消息主要不是靠算命,而是借算命的幌子来听坊间传言。
虽然坊间传言十句里顶多有一句是真的,但是听多了也能发现问题,比如现在,他们刚坐下就听到有人说襄阳王贪淫好色到处拐带幼童幼女到王府当歌舞姬。
苏景殊抿了口凉茶,活动活动手指,然後拿出他随身携带的小本本开始记账。
不愧是无忧洞的幕後黑手,是襄阳王能干出来的事情。
他在京城都能无所顾忌的害人,襄阳是他的大本营,在襄阳作恶只会更肆无忌惮。
话说开封府的龙头铡好像很久都没用过了,欢迎襄阳王用脑袋来给龙头铡开开刃。
第123章
*
苏家在朝中根基不深,苏洵并未入仕,而苏轼苏辙两个小辈前几年初入官场,可能自己都没弄明白怎麽在官场上生存,更不用说教别人怎麽当官。
但凡苏景殊再年长几岁,官家都不至于像现在这麽担心他应付不来地方官场上的各种门道。
偏偏他现在说大吧还没及冠,说小吧又没小到考中进士後继续在京城读书再学三年再当官的程度,总之就是怎麽安排都不放心。
苏家二伯苏涣已是四品的提点刑狱,可两个人没在一起生活过,如今一个在利州一个在京城,想指点也没法指点。
官场上的门门道道还是得找个离得近关系又好的来教,不然能怎麽办?还能直接把孩子扔进官场里让他自己摸爬滚打长记性?
将来在官场上掉坑的机会多的是,刚开始当官还是稳着点来,把孩子吓坏了就不好了。
包拯知道皇帝让他带上这小子是什麽意思,不过他觉得官家这活儿派的不够合适。
他的确在地方干了几十年,问题是他考中进士後没有直接当官,而是先回家侍奉父母,等父母都过世守完孝,他的同年都已经是官场上的中流砥柱。
虽然他刚进官场时也是从基层开始干起,但是他有一群有本事还努力的同年,所以这些年的升迁基本上没被卡过。
哦,除了骂人太狠得罪的人太多被贬之外,其他升迁基本上没被卡过。
景哥儿年纪小,倒是可以和他一样考中进士十年後再进入官场,到时有衆多已经在朝中颇有声望的同年保驾护航,官路想不顺畅都难。
不过官家没打算让这小子虚度十载光阴再办差,不然也不会让他来带人先看看地方官场到底是什麽样。
包拯家里有侄子在官场,家中侄子资质不算好,当个县令已经是勉强,他也没有刻意提拔,换成资质好聪明又上进的後辈就不一样了,即便官家不开口他也会教。
傻小子运气好,第一次见到的就是襄阳这种水深的地方,以後去别的地方便不会大惊小怪了。
路上闲着没事儿,包拯便给初入官场的苏小郎讲去地方当官要注意什麽,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可遇不可求,苏景殊非常用心的把包大人说的每句话都记了下来。
就是有一点,包大人真觉得他第一次见到的就是襄阳官场是运气好吗?
大人自己说的,襄阳天高皇帝远,襄阳王又有异心,地方官场和襄阳王府多半已经是铁板一块。
外来官员要麽和他们同流合污,要麽眼不见为净当没看见熬到任期结束,要是性子耿直既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也不愿意看到他们残害百姓,那就只能准备棺材板儿了。
辞官都躲不过去,襄阳王手底下的江湖人会暗杀。
这能叫运气好吗?
好吧,在知道安全一定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他也觉得他的运气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