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昱拍拍胸口,“景哥儿说的没错,白大侠果然是个古道热肠的大侠。”
赵清重重点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个顶顶好的大侠。”
苏景殊礼貌的笑笑,没有说话。
庞昱和赵清说完之後急忙忙离开,他们现在去开封府可能还赶得上审案,希望包大人这时候别快,好歹等他们过去再开始审。
周青松摸摸脑袋,“景哥儿,庞衙内我认识,旁边那个是谁?”
苏景殊拍拍他的肩膀,“八王爷之子赵清,身上有什麽官职我也不清楚,反正不会低。”
周青松搓搓胳膊,他最近见过的宗室子比之前二十年都多,全是通过小同窗拐弯抹角见到的,再这麽下去什麽时候见到官家他都不意外。
“青松兄,我们也去开封府看热闹吧。”苏景殊打起精神,“案子破了婚事才能继续,我还等着吃狄将军的喜酒呢。”
“不用去,已经结束了。”周青松端起茶壶倒水喝,“我是从其他同窗口中听到的消息,消息都传到咱们这儿了,现在去开封府肯定什麽都见不着。”
苏景殊顿了一下,想想刚才火急火燎离开的两位小祖宗,希望那两位跑空之後别回来找他们麻烦。
将军府惊现刺客,朝堂上下都振奋不已,仵作对比了女刺客的武器和死者的伤口,得出的结论是那女刺客就是杀人凶手,虽然後来又从女刺客身上搜到了好几封僞造的通敌书信,但是最重要的是狄将军洗清了杀人嫌疑,终于不用闷在将军府不出门了。
将军府外的禁军尽数撤去,府里的老老少少都松了一口气。
官家也没说婚事能不能按时举行,他们这还要不要继续布置?
只是还没等他们纠结要不要继续布置,开封府那边又审出了点儿新线索。
狄青被衙役请去开封府,得知那女刺客是西夏郡主後心道西夏狼主为了陷害他真是下了本钱,连郡主都往汴京派,和派妃子来□□大宋官员的辽国先帝不相上下。
不过杀人偿命是铁律,别管什麽身份,落到开封府手上就得依律行事,西夏郡主也不例外。
开封府的龙头铡铡得了辽国王爷,自然也铡得了西夏郡主。
包拯点点头,犯人到了他们开封府自然要依律处置,不过那刺客毕竟身份特殊,行刑之前还得知会西夏狼主一声。
西夏郡主不会只身一人前来大宋,她身边肯定还有同行之人,行刑也要等到查清楚她的同夥之後再行刑。
狄青看看左右,问道,“此事开封府可以全权做主,包大人喊我过来作甚?”
“并非包大人喊将军过来,而是那位西夏郡主非要见将军。”展昭忍笑道,“那位西夏郡主说她在战场上见过将军的英姿後难以忘怀,嗯,一见倾心。”
狄青:???
“展护卫,本将军打的是西夏。”狄大元帅委婉道,“西夏的郡主对敌国将军一见倾心,这可能吗?”
国仇要摆在家恨前面,西夏自建国以来就没少给大宋惹麻烦,他们两边是世仇。
展昭没忍住笑了出来,笑完之後才继续说道,“包大人和公孙先生也觉得不可能,那位西夏郡主这麽说应该只是权宜之计,不过我们正好可以将计就计。由狄将军去大牢审问,看看能不能审出她的同夥藏在什麽地方。”
“可以是可以,但是得先去请示一下乐平公主。”狄青想了想,对开封府铁三角中的两个单身人士露出笑容,“毕竟大家都知道,狄某马上要成家了,不能让公主误会是不是?”
展昭:……
公孙策:……
也不至于这麽看着他们。
狄青乐呵呵喊了个衙役让他去公主府传话,然後拍拍展昭的肩膀一副过来人的语气说道,“西夏人狡诈,虽然那位郡主是权宜之计,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明知道他马上要迎娶公主还用这样的理由来迷惑开封府,肯定是个狡诈的女子。
还好他洁身自好,没有染上文人那些见到美人就想风花雪月的坏毛病。
狄大元帅挺直腰杆,为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感到骄傲。
第97章
*
狄青洁身自好,坚决不和对他有想法的女子单独相处,不单独相处也不行。
西夏郡主觉得他战场上杀敌的英姿难以忘怀,这理由跟比在屍体旁边写“狄青通敌,杀人灭口”还蹩脚。
宋人觉得他战场上杀敌的英姿光芒万丈可以理解,西夏人觉得他战场上杀敌的样子难以忘怀,看过之後天天做噩梦的难以忘怀是吧?
离谱,相当离谱。
他记得西夏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也不少,怎麽这次玩起阴谋诡计来看着完全没脑子?
脑抽了故意给他们下马威?还是派过来的人不行?
狄大元帅想了想,感觉後者的可能更大。
说句不夸张的,西夏的军队已经被他打的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就算西夏狼主亲自过来他也没胆子这麽嚣张。
手下没有能用之人可以不搞事,何必这麽坑人又坑己?
先前他们觉得朝中某些大臣被西夏当刀子来插大宋,现在又觉得西夏人也没比那些大臣聪明到哪儿去,他们觉得大宋往死里打压完武将对西夏全是好处?
……
淦!大宋的武将没法打仗对西夏而言还真全是好处!
军中有监军拦着这于礼不合那于礼不合,就是有火器炸药也没用,没法用到战场上的火器炸药和土坷垃毫无区别,到时候西夏人肯定得瑟。
这不,事儿还没成,人就已经飘上天了。
狄大元帅越想越难受,放开不太乐意和他说话的展猫猫,挪到包大人跟前开始诉苦。
不是他恋权不放,而且武将手里没权根本没法打仗,重文轻武好歹有个限度,至少得保证武将能打仗吧。
武将没法带兵打仗那还叫什麽武将,直接把各地的武将都撤了不是更简单?
反正朝廷也不乐意让武将掌权,索性将他们一撸到底,全都回家种地得了。
到时候大家种地过不下去落草为寇,朝廷自己想办法平乱去吧。
朝廷平乱很多时候都是靠招安,招安之後匪就成了兵。
以後没有兵,看看饱读诗书的文人相公能不能以理服人。
包大人明鉴,朝廷再这麽下去,武将就真的没活路了。
狄大元帅悲从中来,要不是旁边的人有点多房门也没有关,他能直接抱着包大人的腿哭。
包大人!他们武将真的好惨啊!
包拯:……
包大人无奈叹气,朝廷重文轻武是开国时留下的旧制,和他哭没有用。
不过他可以给狄大元帅透个消息,朝廷准备改军制,按照韩琦韩相公的设想,今後军中不会再兵不知将将不识兵,士兵也不用再隔几年就天南海北的换驻地,但是有一点不能改,军中依旧得有监军。
狄将军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大宋武将那麽多,谁能保证别的武将也忠心耿耿没有二心?
过度打压武将不好,放纵武将掌权更不好,唐末五代的教训近在眼前,狄将军就是哭死在官家面前也没有取消监军的可能。
监军不是大宋独有,早在汉朝就有类似的制度,最初是御史监军,到唐玄宗时啓用宦官监军,此後宦官监军就成了定制。
比起文官,宦官更容易掌控。
宦官监军可以避免御史职务过低无法监督高级将领的弊端,以卑制尊的法子听上去非常完美,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很难有效的实行监察。
御史也是大臣,也有和将领勾结叛乱的可能,而太监效忠的对象只有皇帝一人,一般情况下不用担心他们和将领勾结。
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是人就有私心,开始时看不出坏处,时间长了就能看出来了。
皇帝觉得太监不会背叛他,殊不知宦官专权乱政的时候甚至能废立皇帝。
大宋部分的继承了唐朝的制度,但也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本朝不光有宦官监军、文官监军,还有都监、走马承受、兵马都钤辖等其他名目的监军,不管怎麽说,朝廷绝对不会放松对武将的控制。
太祖皇帝在平定天下的时候就已经啓用宦官监军,很多宦官不仅能随军监视将领还能上阵杀敌,带兵出征的本事并不比正经武将差多少。
唐朝後期宦官专权乱政废立皇帝,前车之鉴後事之师,大宋为了不重蹈覆辙,从太祖皇帝时就严防宦官乱政的局面。
宫中宦官数量不得超过五十人,被派去军中充任监军也是临时的差事,平时州县有都监、走马承受、兵马都钤辖等常驻的监军,仗一打完宦官监军的权利就没有了。
文臣监军也是如此,多是打仗时临时加派的差事,平时的监军另有其人。
北边和辽国接壤的州县几十年没有开战,也就几十年没有再派宦官和文臣充当监军,西北这些年战事未停,所以朝廷派去的监军一直没断过。
都是文臣,没有宦官。
大宋的宦官没法专权,因为他们上头还压着朝中衆臣,当然,主要是文臣。
宦官专权和武将拥兵自重都是大忌,文臣除了压制武将,也不会让宦官蹦跶的太厉害。
政事堂有权过问内廷事务,包括宦官的任用和升迁。
前些年朝廷对战西夏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连败,监军宦官黄德和临阵脱逃,当时仁宗皇帝就犹豫要不要禁止宦官监军,问到政事堂的时候,吕夷简吕相公直接一步以退为进直接让宦官主动请求不再出任监军。
吕相公回曰:官家不需要特意取消宦官的监军资格,只要下令宦官监军出现问题宦官首领与之同罪即可。
类似于朝中大臣贪污受贿宰相连坐受罚,一旦牵扯到上头的人,宦官首领自己就会不要这个权利。
果不其然,吕相公的建议刚被采纳,宫里的宦官首领就自请取消宦官监军的资格。
人都怕死,将领都能出现临阵脱逃的情况,监军临阵脱逃太正常了,政事堂的相公们怎麽不说文臣监军临阵脱逃让宰相跟着连坐?
不对,按照吕相公的意思,应该是朝中所有官员犯错宰相都得跟着连坐。
凭什麽只拿捏宦官,文臣不应该更要以身作则吗?
当然,朝中到现在也没有大臣犯错宰相连坐的规矩。
宦官只有区区几十人,让宦官首领连坐能说是首领御下不严,朝中官员成千上万,要是所有人犯事儿都要连累宰相,政事堂的相公们一天能换三轮。
政事堂可以干涉内廷任命,内廷却无法干涉政事堂,宦官有意见也没用,自然无法越过文臣专权。
所以狄大元帅清醒一点,官家可以改军制,但是绝不可能不设监军,往前看几百年也没有完全放任武将的道理,放在大宋自然更不可能。
“监军不监军的不重要,包大人,官家真的准备不再让将士们奔波轮戍?”狄青的重点全部放在韩相公的设想上,如果朝廷真的能那麽改,那还管什麽监军?
但凡武将能带自己的兵,监军就是个屁!
咳咳,这麽一想武将掌权的确挺危险,将军真有本事也就罢了,要是个半吊子将军带兵,打仗的时候会变成什麽样子他都不敢想。
行吧行吧,只要监军别那麽死板,他也不是非得把军中的文人踢走。
将军打仗需要谋士,脑子不够谋士来凑,他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