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桃到底是小孩,又坐一会儿就跟小鸡啄米似的,方竹劝着陈秀兰带她去歇息。
堂屋里便只剩下郑青云和方竹两个人。
炭盆里的火烧得正旺,方竹拿根棍子拨了拨,问郑青云:“天亮还早着呢,要不要给你热点儿酒喝?”
郑青云拉过她的手攥在手心,“不用,忙活一天,靠着我歇歇。”
方竹看着已经把肩膀递过来的人,笑了笑,歪头靠上去。
炭火将两个人带笑的面庞烤得通红。
方竹捏着郑青云手心的茧子,轻声道:“明天去舅舅家拜年要带些什么?”
郑青云心里早有安排,“取两节腊肠,留的那只兔子提上,再拎一包糕点就行。”
“你再跟我说说舅舅他们家的事儿,我第一次去,犯忌讳就不好了。”
“放心,舅舅家的人跟我娘性子差不多,都是很好相处的人。”郑青云宽慰方竹一句,见她仍然紧张,还是拣些要紧的跟她说道。
也不知道又过去多久,郑青云再一低头,发现靠在肩上的人已经阖上眼,打起小呼。
他也没叫醒方竹,帮她把散落的头发撩到耳后,便把人打横抱起送回床。又把汤婆子灌满热水塞进被窝,才回到堂屋继续守岁。
天刚蒙蒙亮,四面八方就响起炮竹声,闹得人根本没法继续睡。
方竹从床上坐起,发了会儿懵才反应过来自己昨晚应该是被抱回来的。这会儿屋里没看见郑青云,想来他是实实在在守了一整夜。
她在身旁的被窝里摸了摸,果然触到一堆衣裳。拿出来一看,里外上下俱有,都是崭新的,捂得热热乎乎,穿在身上一点儿也不凉。
方竹只感觉心里满满当当,高高兴兴换上新衣,又绾了个时兴的发髻,方推门出去。
正好和从堂屋出来的郑青云打个照面。
“你还真守了一夜,困不困?”
“不困,往年都这样,习惯了,”郑青云定定看着方竹,面上看不见一点疲态,“今天这发髻衬你。”
方竹摸着头上的木簪有些不好意思,“你也赶紧去收拾收拾,早点儿去舅舅家拜年。”
第43章
包的饺子还没吃完, 放了一夜冻得梆硬。早上便没费心做别的饭食,饺子全部下锅,再把剩菜剩饭热一热,就是一顿。
填饱肚子, 郑青云和方竹拎上备好的年礼出发往舅舅家去。
昨日傍晚雪就停了, 后来一直没下, 地上只积了薄薄一层雪粒子。被冷风吹过一夜, 全部凝结成块, 滑溜溜的, 一踩还能听见细微的咔嚓声。
路旁的树叶子上也覆着层薄冰,方竹手里什么都没拿,便剥着冰片玩。走走停停的,郑青云也不催, 还帮她注意哪片叶子上的冰更为完整。
等到山下,人就多起来, 个个红光满面, 精神抖擞。路上遇见也不管平日里接触得多不多,总要慢下脚步,互相道句新年好,四处都是其乐融融的。
小孩要么你追我赶, 要么聚在一起跟小伙伴炫耀自己的新衣和压岁钱, 笑声一阵高过一阵。
只是走着走着冷不丁就响起炮竹声, 吓得人连忙捂住胸口顺气儿。
郑青云舅舅家在苍黎村南面的杨柳村, 走路约摸要一个时辰。
好在两人运气好,半道上遇到一户赶牛车回杨柳村拜年的人家, 稍带了他们一段路,倒是省不少力。
杨柳村村口有条小溪, 两岸长着许多柳树,细长的枝条一直垂至水面,风一吹,便拂起圈圈涟漪。只是冬日里叶子都掉光,灰扑扑的,难免显得有些萧索。
跨过一看就有些年头的石桥,顺着大路径直往前走,路过四五户人家,就到了舅舅家。
这会儿院门大开,只有两个戴着瓜皮帽的男娃在院子里玩炮仗。还没点着呢,稍矮些的那个就一惊一乍乱叫。然后抬眼看见走进门的郑青云和方竹,瞬间涨红一张花猫脸,怯怯唤了声:“哥……”
低头点炮仗的男娃也赶紧收回捏着木棍的手,脆生生叫人:“舅舅!”
两个年纪相仿的孩子生生差了辈,方竹却也没觉得意外。她早就了解清楚,舅舅陈秋生是家中幺儿,比陈秀兰这个二姐都要小十多岁,今年也不过二十八。成家后生了两个孩子,大的闺女九岁,小的儿子才六岁。
现在看来,这矮个男孩就是那小表弟瑞儿,就是不晓得另一个是哪位表哥或表姐的孩子。
郑青云看出她的疑惑,在一旁解释:“这是大表姐家的小虎子。”
说完,他又教两个男娃叫方竹。
“我是说听到有人说话,原是青云来了,这就是小竹吧?”
“外婆正说云小子咋还没到呢,快快快,进屋坐烤火。”
正说着话,堂屋里呼呼啦啦涌出一群人,瞧见小两口都欢喜得不得了,你一句我一句,热切地迎着他们进屋。
方竹跟在郑青云后面喊人,外婆、舅舅、舅妈、表姐、表姐夫……十几人凑在一起,说说笑笑,屋里登时热闹起来。
方竹头一回上门,这些长辈都对她十分关照。拉着她聊天,各种各样的果脯、糕点塞到手里,却没一个人揭她伤疤,问及那段逃难的日子。
都是好相与的,方竹很快抛却心里那点顾忌和不自在,跟大家熟悉起来。
闲聊中,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眨眼就到吃晌午饭的时候。
正月里,饭桌上总少不了要喝点酒。方竹倒是只抿几口意思意思,郑青云就不一样,陪着舅舅和几个表哥、表姐夫灌下不少。不过也不知是不是酒量好,面上瞧着跟往日也没什么区别。
家离得有点儿远,两人吃完饭没多坐,就动身回家。
方竹走在郑青云身旁,总觉得有哪里不对——这人好像从下桌后就没说过话,一直都是她在跟舅舅他们道别。
她试探着唤:“青云?”
男人眨眨眼,慢吞吞转过头来盯着方竹看:“嗯?”
过了会儿似乎终于反应过来,咧着嘴傻笑:“小竹,小竹!”
一声比一声高,每个字都洋溢着欢喜。
方竹哭笑不得,确信这人是喝醉了,她不由放低了声音:“头疼不疼?”
郑青云语气如常:“不疼!不对,有点儿疼。”
方竹叹口气,见路上没其他人,还是拉着郑青云在树下歇息,帮他按了会儿额头。
只是好像效果不太明显,郑青云还是迷迷糊糊的。好在他并不耍酒疯,只是格外喜欢叫方竹的名字,方竹也就随他去了。
回去不太走运,没再碰上车,两人只能步行。吹了一路冷风,郑青云总算是渐渐酒醒。回忆起先前那傻乎乎的模样,还有些难为情。
到家还早,一家人又收拾些年礼,去隔壁秦家玩了会儿,吃过晚食才回来。
正月初三,方竹他们大清早起来就在灶房忙活。按照往年的经验,今天秦大柱一家会来拜年。待客的宴席定然马虎不得,提早备着,到时就省事儿许多。
猪脚只买了一只,除夕夜就已经吃完。今日就只能拿老母鸡炖汤,老母鸡肉柴,得小火慢炖很长时间才能咬得动,方竹支使郑青云先去外头把鸡剁成块淘洗干净。
她自己就在屋里跟方桃剥花生米,等会儿过油炸了,好给几个汉子下酒。捏着花生米,想起前天郑青云晕晕乎乎的样子,她又问陈秀兰:“上回买的黄|冰糖放哪儿了?我想着等鸡汤炖好,就切两个林檎熬罐水放着,酸酸甜甜的,既能止渴,喝酒之后再饮点儿也能好受些。”
陈秀兰切菜的手一顿,歪头想了会儿回道:“应该在哪个陶罐里装着,你仔细找找。一说黄|冰糖倒是提醒我了,今儿这肉就别炒着吃了,待会儿化两块黄|冰糖,做个红烧肉。软乎乎的,肉汁还能拌饭,那叫一个香。”
她一开口就有些停不下来,在灶房里扫了一圈继续念叨:“好些人呢,菜得多备些,不然也太寒碜。屋里还有些干椿芽,泡一些蒸碗扣肉,熏鱼、腊肠和丸子也都蒸上,省得还要再一道道炒,老南瓜也切一盘搁甑子里。豆腐今儿换个吃法,用油煎一煎和菘菜焖上。”
刚说完,郑青云端着木盆进门,“都剁好了,是不是现在就煮上?要怎么弄?”
方竹抬头看了眼,给他指个地方,“先放着吧,我这儿马上就弄完了。你去堂屋把炭盆点上,瓜子、果干都抓些出来,我估摸着王婶他们也该过来了。”
郑青云点点头,放下木盆便去堂屋。腊月间得空,郑青云在家编了好几个新竹盘,拿来装零嘴正好。麻花、瓜子花生、杏子蜜饯、桂花糕,各种各样的都有,一盘盘摆在火盆边的矮凳上,来客拉家常时顺手就能抓着吃。
他还抓了把晒干的金银花放进茶壶里,架在铁三脚上热着。
灶房里,鸡汤也已经用小泥炉煨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把盖子顶得一上一下。老母鸡炖汤什么配菜都不用放,原汁原味便鲜美得很。若是觉得单调,快出锅时撒几颗红枣进去就成。
等东西都准备得差不多,蹲在灶房门口的大黑就站起身,摇着尾巴跑向门口。
还没见着人呢,便听见秦大柱的大嗓门儿:“陈婶,青云,我们来给你们拜年喏!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啊!”
几人赶紧迎上去,帮着接东西。
秦德福把手里的酒递给郑青云,笑呵呵道:“昨儿没喝成,今天可得陪我喝两盅。”
陈秀兰搀着大肚子的许香荷跨过门槛,回头看了眼,“就猜到你们要带酒过来,下酒菜和醒酒汤都给你们备好了。”
“那敢情好。”
堂屋里炭火无声无息地燃烧着,八九个人围在一起,说起十里八乡的新鲜事儿,时不时塞口零嘴嚼着,若是渴了就喝口热乎的金银花茶,清香四溢,润喉生津。
方桃坐不住,烤会儿火就装上几颗炮仗,跑院子里玩儿。
嘭嘭声接二连三,大黑一点儿不怕,还跟着叫出声,惹得方桃哈哈笑。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升上头顶。
方竹和陈秀兰进灶房烧火做饭。菜一早就切好装在盘子里,只等着下锅,倒也不至于忙乱。
没多久就听见锅里兹啦作响,油烟气爆发而出,各种食物香气窜满整栋屋子。
郑青云留在堂屋里陪客,帮忙添茶倒水,往火盆里加炭,也没闲着。
虽各有各的忙,却都高兴着,辛辛苦苦做活,为的不就是这——有吃有喝,亲近的朋友能聚在一块说笑。
院里大黑的叫声陡然凶狠许多,一屋子的人都不由向外看去。
王金花有些疑惑:“来客了?听着也不像熟人啊。”
“我去看看。”郑青云放下火钳,起身往外走。
远远地就看见一身着长衫的年轻人,拎个油纸包向这边走来。
郑青云嘴角的笑消失不见,他走上前,垂眸看着站在门口不敢进来的郑文昌,凉凉道:“你来做什么?年年都来演这么一遭不嫌累吗?”
郑文昌瞥一眼呲牙哈气的大黑,不着痕迹地后退半步,面上浮起尴尬:“哥怎能这么说,无论如何都是亲戚,我来拜年……”
郑青云直接打断他的话:“够了,大过年的我不想闹得太难看,别等着轰你出去。”
面前的人倏然红了眼眶。
郑青云却只觉厌烦,挥手招呼大黑:“送客!”
话落转身就大步回屋。
郑文昌提着油纸包的手指节泛白,似无限哀切地叫了声“哥”。却没人搭理他,只大黑在一旁弓着身子仿佛随时都能扑上来,他终是不甘心地离开。
一转头,却又满脸不屑。
等到了山下人多的地方,郑文昌复低垂下头,落寞不已。
“你不是去拜年了吗,怎的这么快就下来了?”有好事儿的人问他。
郑文昌只摇头苦涩一笑,什么也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