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牛屎鲷、笛鲷都比较好办,在那两处小岛钓获了大量的亲鱼,唯独石斑却不好找,几天下来都没能钓到几条。
钓获的鲷鱼中,个头、品相较佳,体表无伤、活力旺盛的,梁自强便用大盆的海水养着,运回到村里,先在塘里养一会。
那口塘的正常用途是准备当虾塘,蓄的也是海水,但现在还没到能够投放虾苗的时候,所以用网隔了一片小池出来,暂时用来养这些笛鲷的亲鱼。
请木匠制作的一批实木网箱终于做成了。
梁自强请了父亲、大哥、林百贤,还有另外两个很重要的人。六个人三条船,选择了趁着夜里悄然出发。
载着这批实木网箱与网具,另外还有一批红砖、瓦片,向无人的远处开去。
开了一段,突然调头向东。越开越偏,竟然是去了那处一直没有人迹出现的小岛——无名岛。
没错,他真正要实施笛鲷、石斑养殖的主要基地,并非明面上承包的深海越冬地,而是无名岛。
无名岛的各种鱼产能够丰硕、肥美到什么程度,梁自强是非常清楚的。
越冬渔场未必适合养殖笛鲷、石斑,但无名岛却一定合适!
不仅合适,而且得天独厚,堪称是难得一遇的天选之地。这里养出来的鱼,口感才真有希望直逼野生鱼。
当然等到深秋、初冬,梁自强也会去深海越冬地安放一部分的网箱,养点鲷鱼。
毕竟明面上他承包那地方就是用来养殖的,样子至少还是得做一做。
等到明年笛鲷上市,肉质要是真的一流,他一律说成是来自于深海承包的那处养殖场就行了。
这些说辞,他都跟父亲、大哥还有林百贤事先说定了,统一说法。
到了无名岛天已经微微亮了,六个人在船上煮了早饭吃完,当即争分夺秒地干活。
每个网箱装好后有一间正常的堂屋那么大,放置在无名岛周边礁石带附近,通过铁锚、缆绳固定在那。
网箱包括两层,外层是实木网格,里层则是网具,防止里面的鱼跑出去。
另外,网箱四面都有很多特殊的倒须结构,就像是地笼网、海底窜那样,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却能够源源不断进来。
如此一来,笛鲷游不出去,但小鱼小虾以及无名岛大量的浮游生物却能够进到网箱里来,为它们提供海量的天然食物。虽是养殖,却与野生栖息的状况相对比较接近。
当然,一些稍大的鱼比如马鲛、猫鲨也钻不进网箱中去,从而保护了笛鲷的安全。
虽然基本等同于半野生状态,但还是需要有人留在岛上适当照看的。
负责留岛照看的人,便是随同他们前来无名岛的另外两名亲戚。
两人四十多岁快要接近五十,跟梁父年纪相仿,男的叫袁兵,女的叫冯引娣。
他们是梁母袁秋英那边的堂亲,也即梁自强的堂舅、堂舅母,夫妻俩会开船,跟梁自强家的关系也很不错。
照旧是工资外加两个点的分红。两个亲戚平时在家夫妻一起打鱼挣钱也不多,一听梁自强算了笔账,便答应了来岛上帮着搞养殖。
其实这一带的小鱼小虾还是极其丰富的,本身就会有大量鱼虾自动进入网箱,袁兵夫妇只需要在附近撒网再捞些鱼虾,投喂进去作为补充就好。
六个人在岛上呆了有五六天,特意选了一处荫凉又背风的好地方,用红砖、瓦片盖起了一间小房屋,就跟家里的脚屋那样大小。
在这几天里梁自强同时也留意网箱情况,每天一发现有鱼卵产出,便捞起放进专门的一处细目网箱中,等待孵化。
笛鲷、石蚌的孵化与明虾大不相同,仅仅一天时间,便能孵化出仔鱼。给仔鱼投喂丰年虫或其他浮游生物,仔鱼便能成功进食。
大概需要一个多月,仔鱼便会长出鱼鳞,那时便成为稚鱼,可以进食更多的浮游生物以及糠虾磷虾之类了。
六天后,梁自强把莲纹船留在岛上供夫妻俩使用,同时留下了足够的油盐米面,并表示自己每隔半个月会送东西过来一趟。要是缺啥,夫妻俩也可以自行开莲纹船回村里去取。
当然,以后梁自强送东西来无名岛,尽量都会选择在半夜进行。
虽然以前每次来无名岛都拐着弯,做得够隐蔽,但从今天起,还得变得更加的隐蔽才好。
该交待的都仔细交待完后,他才乘坐父亲的凤尾船,与父兄他们一起离开。
从这天起,无名岛悄然成为了他的第一座养殖小岛。
但他相信,应该不会是最后一座。后世新闻中提及的那几座无人野岛,座座都是宝库。这种岛主,他打算无声无息一直当下去,直到若干年后,几座岛屿都被世人发现,公开于世的那一天再作下一步的应对,也完全不迟……
密集的一大堆事都处理妥当后,已经到了6月上旬。
接下来最刻不容缓的,是要马上增加船只,一步步发展出捕捞船队来!
要不然到了今年的深秋来临,能够名正言顺地跑去自己承包的越冬海域大举开展作业之时,结果船只却不够用,还像去年那样每趟只能一条船孤身作战,拖回一万把来块钱的鱼获,那就太暴殄天物了。
当然也不能一次性就增加太多船,把船队规模给搞起来。主要是还得顾及到人手的制约。
晚上梁自强再次与父亲商量了一番,主要依然围绕的人手问题。
接下来,他必须得招募帮工,增加船员队伍了。出海的模式将由单船出海,改为船队共同出海,这样一来,对船员的要求就可以适当放低一点了。
偶尔有一两个不那么知根知底的人手夹杂在其中,性格差一点、脾气坏一点、心思复杂一点,也不用太担心。
几条船在一起作业,互相都看着,哪条船上也不至于轻易闹出太逆天的妖蛾子来。
梁自强目前的计划是,先从一艘大钢船扩大到三艘。
船主方面,他打算安排朱天鹏跟梁春搭配,一正一副,驾驶其中的一艘船。
陆松跟林立鸣搭配,一正一副,驾驶第二艘船。
至于第三艘,自己直接驾驶固然是没问题,但还是需要一个负责瞭望、操作绞车的助手,也就是相当于副手。
梁自强有个想法已经在脑壳里冒了挺久了,这会儿开口对父亲说出来道:
“爸,您那十亩的虾塘这月底也要投放虾苗了。但其实虾苗投放下去,以后也不一定非得你亲自去养……”
梁父一开始还没太转过弯,搞不清他怎么突然话题一跳就扯到他养虾上面来了:
“也去请人?”
“对,”梁自强寻思道,“请一般人可能不放心,也担心技术泄露出去。但是我想了下,我请的香贝她爸她哥,三个人搞四十亩其实时间还是能有点富余的。反正喂多喂少都是忙,他们可以替你把那十亩一起投喂了,这样你不用天天守着虾塘,还能继续出海挣一大笔!”
“说到出海,你哥那人你也不是不知道,”梁父愁道,“跟我搭手的时候也不咋得力,还是安心养虾得了,你找的这条路子倒怪适合他!剩下我一个,就是想出海现在也出不了啊!”
“不用大哥搭手,我来跟你搭手怎么样?”
“你是说……”梁父这下顿时明白他的想法了,“我去你的大船上,一起去深海?!”
梁自强点头:“对,现在三艘大船,就我自己开的这艘反倒最缺人手,没个大副。要是爸能来,我开船,你瞭望、操作绞车,人手一下就解决了。剩下普通的船员,主要是放网板、理鱼,这种人手容易招到!”
看了眼父亲,梁自强忙又接着道:
“趁着这次规模扩大,第一次组建船队,我打算把报酬的事也理一理,改变一下。以前是算工钱,一般的船员是五块钱一天,大副七块。
船队组起来后,一般船员五块钱不变,但是船长和大副,我打算取消工钱,给分成!”
第395章 手里添了几艘船
“船长对一条大船的出海来说太重要了,我准备把每趟出海的收入除去油费之类基本的成本后,拿出十个点来,给到船长;大副的话,给五个点!”梁自强说出自己最近思考的计划道。
按照目前在普通深海出海的情况来看,每趟扣除掉成本,基本都还能有不低于一千五的收入。
就是说,船长拿十个点,每趟能到手一百五十的报酬。
大副五个点,也能有七十五块。
普通船员则依然是五块每天,每趟出海五天是二十五块。要想收入增加,主动勤学技术,争取成长到大副、船长那一步,是最直接的办法。
这还只是算的普通海面。每逢冬季,船队前往自家承包的越冬地搞冬捕,收入可就大不一样了。
每艘船刨去开支估计怎么都能有一万以上的纯收入,等于说,船长每趟收入在千元以上,大副五百多。
就算普通船员,到了冬捕的特殊节点,梁自强到时也会在工钱之外额外给予一些奖励。
这样一来,船长、大副的待遇都直线上升,梁自强本人到手的收入势必就会相应的减少一些。
但这个在他看来问题不大,比例上自己赚得依然是够多的。
步子渐渐迈开了,思路肯定也得不一样了。钱总不能全归自己一个人挣尽,多分出去一些,身边聚拢一个骨干团队,对于大步走下去很重要。
尤其像船长、大副这种,对于一条船的捕捞作业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跟虾塘养虾还不能相提并论。也正是因此,他给出分成的点,比岳父和大舅哥他们都高。
“船多了,每条船主事的人积极性确实是顶重要的,”梁父听完他的想法,想了想道,“就是十个点,这会不会太高了些?成本、设备都是你的,船队总负责总指挥也是你在干,再说多一句,责任、风险也都是你在担。真要分出去这么多?”
“能留住人就是好事。”
梁自强其实私下算了笔账。
最重头戏的部分,冬捕时节,船长每趟都能纯到手一千多。他们要想有其他法子超过这笔收入,除非买大钢船自己单干。
但是越冬渔场的捕捞权在梁自强手里,已经白纸黑字签下来了的。
离了越冬渔场,船长们想去别的普通海域搞单干的话,折腾一趟下来顶多也就一千多,并不比呆在梁自强身边更好。
十个点的分成,正好是令船长们打消单干念头的最佳平衡点!
虽说能够培养做到船长,一个个肯定都是跟梁自强关系比较铁的,但队伍要走下去,他可不觉得光凭感情维持着就行。
有感情加持,也有分成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队伍才能一直不散伙。
“爸,说回到你,”梁自强透露了完整的计划后,转回正题道,“等钢船买回来,你和我搭手。报酬上,不按大副来,我按照船长的比例来给你分!”
“什么?”梁父显然吃了一惊,把碌竹筒往脚下地面一放,“我是哪门子的船长?以前进都没进过大钢船的驾驶室!你要是想送钱给我,过年的时候直接往我桌上砸几千得了,没准你娘还能乐颠颠地夸上你好几天!”
“你说是送钱就送钱呗!”梁自强也不争辩,“你以前在国营大船帮过那么久的工,除了驾驶没碰过,其他反正都懂。驾驶学起来,对你也不是啥难事。船又不是三条到顶,以后再增加,爸你可就是船长喽!”
现在父亲承包那十亩虾塘一年后估计就能最少一万多,出海的收入应该不会比虾塘少,两样一加,收入蹭地就上去了。
大哥是不擅长出海,只能带着他养虾挣钱。至于父亲能多赚,当然就帮着他一起多赚点。
“请亲家公帮着照喂虾,你是怎么算?”看来梁父显然是接受了儿子的建议,开始问起后续的安排来。
“我是给他们仨每人一天三块的大工工钱,另外年底卖完虾分红两个点。”梁自强透露。
“你是塘多请三个,那我就请亲家公一个,也按三块外加分红给!”梁父立马就决定了。
这样一来,岳父的收入也能再增加一千多了。
当晚一切商定妥当之后,梁父也没拖着,第二天就帮着阿强,去村里招揽人手去了。
五块的工钱也不低了,村里不少家里没船的人都心动了。
当然阿强与父亲在找人的时候,本就是有选择性的,都是人品相对还比较可靠那种,才会打算招揽。
同时阿强也跟陈香贝她爸说了声,把父亲的虾塘也交给他投喂。岳父二话没说,答应下来了。至于岳父与大舅哥们内部怎么分工,看他们自己了。
安排妥人手,梁自强就又去了趟丰收船厂,谈买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