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那边靠近南端,争端多吧。”汤母道。
南边有不少国家,那些国家还会主动挑衅。
国家分为几个战区,不同的战区,形势不一样。
汤母不是不想汤璐回来,而是眼前的情况就是这样,汤璐不可能回来。
“都是借口。”汤父道,“多少人都想着回来。”
“她……她要是回来,也不一定能回来。”汤母道,“工作的事情,还是得看上头分配,不是她自己一个人能做决定的。你就不要那么生气了,等以后,她事业有成,总有办法回来。就跟宋家……”
汤母原本想说宋凤兰,最后又没有说。汤母可不想到时候被约谈,那不是一件风光的事情。汤母想要汤家能重新辉煌起来,但眼下不可能,汤父不可能升职上去了,汤家其他人的工作也说不上好。
“你们工厂还招人吗?”汤母问。
“不归我管。”汤父道,他想管,别人也不让他管。
“我还想问问你,我侄子能不能进去。”汤母想为自己的娘家人谋好处。
“进不去。”汤父道,“要是早些年,可能还行。现在,我管不了。那些人都不让我管这些事情,就是让我做一些后勤琐碎的事情。”
汤父怀疑那些人故意这么针对自己,他升职之后,确实也曾经为难过别人,别人现在为难他,那太正常不过。汤父不想被别人多为难,那就只能少开口说话。
现在进厂不是得考试,就是相关部门安排工人进去。汤父做不了主,考试招人,也有萝卜岗,但他不是副厂长了,不负责招人,要是他负责招人的话,还能动动手脚。
“所以我就说你前妻那些人太狠心了,一个个都不肯拉你一把。”汤母道,“要是……”
汤母见汤父的脸色不大好,便没有继续问下去。汤母的娘家人想让她帮着娘家的侄子,国有厂子到底比较稳当的。
以前,汤母没有少帮衬娘家,她想的是自己没有儿女,以后指不定还是得靠着娘家人帮衬。就汤父的那几个孩子,他们不可能多孝顺汤母的,汤母嫁过来的时候,最小的汤璐都有记忆了,他们知道他们的亲妈是谁,都非常抗拒汤母。
要不是因为宋三姑姑的成分问题,那些孩子怕被牵累,估计汤母还不好进这个门。
不只是汤母忧心她娘家人的工作,江二嫂夫妻也忧心工作的事情。江二哥还真听于小姨的话去卖臭豆腐了,臭豆腐气味不是很好,江二嫂嫌弃江二哥身上有气味,她想让江二哥卖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又没有那么好卖的。
到现在,江二嫂还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她想着能不能去小学当老师,可小学不要她。江二嫂也就是读了初中,还过去那么多年,江二嫂原本还不是首都人,是跟着江二哥来的。附近的小学没有要江二嫂,让江二嫂去找别的工作。
读了初中的人不少,想当老师的人更不少,不是谁都能去当这个老师的。
江二嫂没有工作,没有赚到多少钱,他们在首都吃喝拉撒都要钱,手头就紧张。
于小姨之前教导江二哥配料,现在倒是不用多教了。于小姨没有工作,她早年学过钢琴,但是家里没有钢琴,她弹钢琴也是在宋母那边弹一弹。于小姨做家务做了那么多年,倒也没有想着开钢琴班教导学生,她的岁数太大了,碰钢琴的次数太少,现在去教导学生,怕是教导不好。
分家之后,于小姨看着二儿子一家子的情况,想伸手,又怕二儿子一家形成依赖,她帮不了这些人太久的。
在别人的面前,于小姨不好多说,她见宋母的说,倒是有说几句。于小姨不是想让宋母帮衬她二儿子夫妻,单纯的是妹妹想要跟姐姐诉说一下。
“实在不行,让你二儿媳妇做一些零散的活。”宋母让陶姨给于小姨倒了一杯牛奶。
家里孩子多,家里多准备了一些牛奶,孩子喝牛奶好。家里的果汁也是鲜榨的,新鲜,不用担心外面的果汁是烂果子制作的。
宋家的生活条件很好,宋母知道于小姨的不容易,可于小姨也帮了江二哥夫妻不少了。
“让她贴火柴盒,她不愿意。”于小姨道,“我说好歹能赚点钱,她说太累了,对手指也不好。她在乡下的时候,就没有过过苦日子吗?回来城里了,倒是想着当少奶奶了。”
于小姨对江二嫂多有不满,她没敢在江二嫂的面前说,也不敢在江老太太的面前说,也就是在宋母的面前说一说。
“现在分家了还好,要是没有分家,老大两口子都要有意见了。”于小姨道,“我们在家里,不也是干一些零活吗?有什么活干什么活,哪里有那么多讲究的。她想当小学老师当不成,又让我想想办法,我去哪里给她想办法?”
“是很难。”宋母道,“吃个苹果。”
宋凤兰带着秦梓航过来看她妈的时候,正好看到于小姨。
“小姨。”宋凤兰道。
“姨婆。”秦梓航跟着叫人。
“你们过来了啊。”于小姨道。
“今天放假,让梓航过来玩。”宋凤兰笑着道,“顺带过来吃午饭。”
“我去找哥哥玩。”秦梓航问,“哥哥在家吗?”
“在,在他房间里面,你去找他。”宋母道。
秦梓航去了楼上,宋凤兰坐在客厅里。
宋凤兰坐下之后,又看向她妈她小姨,“你们聊私密的话吗?我能坐在这边吗?”
“你坐,你坐,我跟你妈说你二表嫂呢。”于小姨叹气,“她是下乡知青,在乡下能吃苦,来了首都,却不能吃苦了。让她做零工,她都不愿意。”
宋凤兰心想哪里是二表嫂不愿意,分明是二表嫂想要借此逼迫于小姨帮她找一份稳当的工作。多少下乡知青回来之后都没有工作,有一个临时工工作,别人都紧紧地盯着,就算是扫大街的工作都很紧俏。
手里没钱,还是得工作,这样才能留下来。
没有工作,没有赚钱,人嫌狗厌,那就完蛋了。
“她没有出去找工作?”宋凤兰拿起茶几上的一块糕点吃了起来。
“找了,没找到合适的。要轻松的,又要钱多的。”于小姨道,“这么好的工作,别人早就去干活了,哪里可能轮得到她。餐馆倒闭了,你二表哥就卖臭豆腐,臭豆腐不需要那么大的地方,换了一个小一点的店铺,原先的那个店铺转租出去了。”
“也没多大的事情,二表哥赚钱能养家,这日子能过下去。
“宋凤兰没有开口说要帮助江二嫂。
江二嫂的脾气不是很好,宋凤兰没有想着引火烧身。要报答于小姨的方式很多,没有必要非得给人介绍工作。
“只能这么想了。”于小姨道,“就是孩子多,孩子还得读书,花销大。”
“读书是要不少钱。”宋凤兰道,“没有上兴趣班还好,要是学一些其他的东西,花钱就多了。梓航有学习一下钢琴,学得一般,主要也就是陶冶陶冶性情。买钢琴要钱,请老师也要钱。这还是养一个孩子,要是多养几个,花的钱更多。”
“你们有钱,不用担心没钱养娃。”于小姨道,“多生几个也养得起。”
“不是养不养得起的问题,是养孩子,得用心照顾孩子,总不能生了孩子就往旁边一扔。”宋凤兰道。
前些天,胖嫂给宋凤兰打电话,说是郭鹏夫妻抱养的孩子现在还在范雅妮家里,还是让郭母带孩子。郭鹏夫妻没有想着把孩子抱回去,就跟没有这个孩子似的。
宋凤兰想那个孩子到底不是郭鹏夫妻亲生的,他们自然不可能多去管。
“你二表嫂生的孩子多。”于小姨道,“她要是在家里能安安心心带孩子,不工作也没有事情。她就是……带孩子又不好好带,又想着工作上的事情。到底是手里没有钱,这才心慌的。等过一阵子,心态就稳住了。我们家的情况就是那样,她想要多的也没有,人得认清楚现实。”
于小姨认为江二嫂是以为他们有宋家人作为亲戚,这才想着要更多的东西。
大年初二的时候,江二嫂看到江雨菲被宋家人冷待,江雨菲还得在那边赔笑,江二嫂就不敢再多说让宋家帮忙的话了。
江二嫂意识到宋家人把于小姨跟江家人分开,宋家人没有打算那么给他们脸面。
“这都得有一个过程,从乡下过来没有多久,容易飘了。”于小姨道,“她是知青,原本不是乡下的,但到底不如首都这儿的。”
于小姨是想宋大嫂是乡下女人,宋大嫂刚刚来城里也是不习惯的,于小姨这才想跟宋母说一说。宋大嫂表现得很好,宋母没有去说宋大嫂的不是。
江二嫂都那么大了,重要的还是得看江二嫂自己。宋家情况比较好,家里东西多,是怕孩子们歪了。而江家拥有的东西少,就怕江二嫂跟她的孩子非得去跟别人比较,哪里有那么好比较的,比较不了的。
“是不如首都,首都是全国的中心城市。”宋凤兰道,“我在南城待着的时候,就觉得还是首都好。”
“你现在回到首都,安安心心地过日子。”于小姨道,“以后都是安稳太平的日子。”
“是安稳太平。”宋凤兰点头,她一定多多研究战机,让他们国家的战机更加强大。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挨打。
国家不强大,就算有外国支持,等到后面,这个国家也是成为别人的盘中餐。一开始,这个国家可能会觉得大国支持自己呢,自己就使劲儿打,借钱打,死伤无数,等后面,别人谈和,这个国家成为一盘菜,而不是坐上桌的人,连狗都不如。到处求人都没有用,别人只会说他们有毛病,还说他们没有牌可打了,那些大国给出的条款已经非常不错了,该点头了。
前世,宋凤兰没有经常刷军事频道,但是她没少看热搜。单身狗,多看看新闻,也避免跟社会脱节。
宋凤兰没有跟家里人去说什么国际形势,她知道的也不多,她只知道落后就得挨打。她是科研人员,只要管好手里的事情就好了,不用去操心别的,她又不会带兵打仗。
“之前,老二家的,是想让你们帮忙,年初二吃饭的时候,她看到雨菲……也就没有开口了。”于小姨直白地说出来,“他们的日子还能过下去,让他们自己过。”
“小姨,您不用太操心。”宋凤兰道,“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
“对,是会自己找到出路。”于小姨认可宋凤兰说的话,“就是不能太心软。”
于小姨不想总是面对儿媳妇,老大家的知道她是什么性子,现在也不多说。江大嫂明白于小姨现在不是家里最底层的了,人家有娘家人撑腰,江大嫂对于小姨的态度好了很多,江大嫂做了好吃的还叫于小姨吃,没有悄悄地藏起来。
宋家给于小姨的吃食多,江大嫂一房吃了不少。江大嫂总不好藏着自己弄的那些吃的,那会显得她太过小气,不好看。
江家大房和二房分家后,他们分开做饭。于小姨在大房,她自然是有帮着大房做饭,江二嫂多少还是有些怨言的。江二嫂认为于小姨没有帮助二房多做事情,于小姨都在帮助大房,偏心大房。
“我出来找你妈,说说话。”于小姨道,她也不是经常过来。
于小姨知道自己过得没有姐姐过得好,自卑是有一点,可从出生的时候,她就不如她姐姐的。她姐姐是父亲原配生的,原配的家世也好,而自己是姨娘生的,姨娘的家世还不好。
从小到大,于小姨见到她姐姐是如何的优秀,她想要追赶总是追赶不上去。后来,她干脆不追赶了,太累了。
“这话憋在心里,难受。”于小姨道。
“能说说话也好。”宋凤兰道。
“你不管那些事情,就不要管,多过来坐坐。”宋母道,“我现在没有工作,看看孩子,玩一玩,也就是这样。”
不是没有人来家里要跟宋母攀关系,宋母不愿意见那些人,怪没有意思的。宋家出事的时候,那些人跑得特别快,而现在,宋家又发达了,他们又凑上来。
宋母理解了宋三姑姑为什么宅在家里,宅在家里,没有那么多烦心事情,那也不错。就是汤家那边的人总想找宋三姑姑,那些人太想要宋三姑姑手里的东西。
只要宋三姑姑还没有死,汤家那边的人就不可能放弃。
“你累了那么多年,也该好好休息。”宋母道。
“有活的时候还是有做一做。”于小姨道,“人老了,花钱的地方多,得攒点钱。不能总等着儿女拿,指望不上他们。”
于小姨羡慕宋母,宋母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一个个都还很孝顺,他们都不需要宋母操心。再看看自己的儿女,一个个都要她操心,都恨不得从她的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中午的时候,于小姨待在宋家吃饭,宋母让于小姨多吃一点。
宋母没有多给于小姨钱,还是让于小姨多吃一点,这更实际。
于小姨回去了,宋凤兰还在宋家。
“你小姨不容易。”宋母跟宋凤兰母女两个人在房间里聊聊天,“一大家子,你小姨手里的那点东西,迟早要被他们刮干净的。”
“小姨无法真的不去管他们。”宋凤兰道,“要是有人让我不要管我儿子,我也做不到。所以还是得让梓航成长得好一点,千万别长歪了,长歪了,我的心可受不住。”
有的人小时候很乖巧很懂事,等岁数大了,见识多了,就没有那么懂事。人学会了斤斤计较,还算计亲人。
“小姨不用担心养老的问题,真要是不行,我以后出钱给她养老。”于小姨帮助宋凤兰那么多,即便宋家是给了钱的,但是在那个年代,钱不是万能的,宋凤兰还是很感激于小姨。
“不要跟你小姨说,你小姨过来的次数少,也是不想让我们知道太多。”宋母道,“她不是要我们同情她,不是要让我们帮助她。”
宋母知道于小姨的自尊心有多强,她们是亲姐妹,同父异母的亲姐妹。于小姨跟宋母说那些话,也是因为于小姨很敬重宋母这个姐姐,没有想着把事情都藏在心里。
“他们家那么多张嘴,还好房子大一点,还能有地方住。”宋母道,“怕的是没有房子住的,还得租房子。那么多人,租房子都要不少钱。”
“小姨怎么就嫁去江家?”宋凤兰疑惑。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江家还算好的了。”宋母道,“你小姨原本是有一个未婚夫的,失散了,后面听人说那个未
婚夫死了。人都没有活着,又怎么娶妻。就算活着,失散了,又有几个人还能再团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