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馨点点头:“是的,我生了五年的病,住院住了五年,前段时间才好的,刚开始还要瘦,现在有点养回来了。”
“难怪了,那要好好的把身体养活,只有身体健康了才可以谈以后。”
宁馨道:“您能说的对……”
这个点,车厢里还是很安静的,有的人甚至还在
睡觉。所以宁馨和中年妇女也没有多说,免得打扰其他人。
等到火车开了一段路,天大亮的时候,乘务员过来了。对宁馨道:“同志,有需要帮忙的吗?”
宁馨一愣。随即想到了秦瞻说过的话:“谢谢,暂时不用。”
乘务员也报以微笑:“那有需要了你叫我,我是负责这节车厢的。”
“好的,太感谢你了,我因为行动不太方便,给你添麻烦了。”宁馨觉得这个乘务员的服务态度真好,事后要不要写一封感谢信给她?
“不麻烦不麻烦,您丈夫说过您的情况,能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工作。”乘务员是一名觉悟很高的同志。
对于乘务员误会秦瞻是她丈夫这件事,她没有指出来。
不过,有了秦瞻的打招呼,宁馨在这几天的火车里还真的省了很多麻烦,不管是打饭还是打水,她都帮了自己很多。身边带个孩子,就算宁馨行动完好的,也有所顾及,而有了乘务员的帮忙,她这趟做火车还是相当轻松的。
再加上乘务员的关照,宁馨和冬冬在这节车厢里也更加的安全了。
等到要下站的时候,宁馨已经知道了对方的名字,她决定回部队之后,就给对方写感谢信。
出了火车站,县城和大城市之间的区别就明显的感受到了。不管是城市的人流量,还是其他风貌。好在这个县城还有火车,有些县城在这个年代还没有火车,那交通才更加的痛苦。
“妈妈,我们老家在哪里啊?”冬冬拉着妈妈的手,好奇的看着四周。
宁馨他们是突然来的,也没有办法给季寡妇这边打招呼,这会儿出了火车站,还要考虑怎么回阳光生产大队。
“我们的老家在阳光生产大队,从这里去阳光生产大队还要坐车、还要走路。”宁馨一边牵着冬冬,一边往前走。
遇见问题找警察同志,这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到了这个年代,依然受用。
所以,宁馨带着冬冬去了派出所。
宁馨带着冬冬在问了好几个路人之后,终于看到了前面的派出所,中间母子俩也走了不少的路,看得出冬冬有些累了,但他丝毫没有抱怨,还兴致高昂的问:“妈妈,警察叔叔真的会带我们去老家吗?”
宁馨道:“会的,遇见问题要找警察叔叔,知道吗?如果有一天,你和妈妈走散了,找不到妈妈了,你就去找警察叔叔帮忙。或者你遇见了坏人,被人欺负了,你也可以去找警察叔叔帮忙。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我记住啦,那妈妈还有其他伟大的人是谁啊?”冬冬好奇的问。
宁馨道:“还有其他伟大的人是保家卫国的军人叔叔,像你亲生爸爸、像你秦爸爸,还有部队里的很多叔叔,他们都在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战斗,他们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除了他们,还有科学家们,发明家们,医学家们。比如像你杨爷爷这样的,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做研究,那也是最伟大的人之一。”
警察叔叔在冬冬的身边是没有出现过的,但是军人叔叔和杨爷爷是他身边的人,他很熟悉的。于是冬冬有了想法:“那妈妈,我以后也要做最伟大的人,像杨爷爷那样的人。”
“好啊,那冬冬为什么想要做像爷爷那样的人呢?”宁馨问。她很怕冬冬说,她以后要做像爸爸那样的人。
她尽管知道秦瞻他们的伟大,但是她并不希望冬冬去做,那等于在挖她的心,让她每天提心吊胆的。
“因为我想让生病的人快点把病治好,这样他们的宝宝就不会难过了,他们有爸爸妈妈抱,有爸爸妈妈亲,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睡觉了。”冬冬大概是想到了妈妈躺在病床上的那些日子。
宁馨的眼眶红了,她揉揉冬冬毛茸茸的小脑袋:“我们冬冬这么聪明,一定可以做一个像杨爷爷那样厉害的人。”
这辈子他可能做不了成功的企业家、慈善家,但是做一名医学家,也同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母子俩一边说一边走,终于到了派出所的门口。
当母子俩进去的时候,有警察热情的过来人。“同志你好,有什么事情吗?”
“同志你好,我想找你们帮忙。”宁馨拿出自己烈士家属证明信、首都医院的情况说明书,以及部队的介绍信,然后又把自己的情况说了一遍,“请同志帮个忙,我实在是没办法走那么长的路,不然也不会来麻烦你们。”
其实烈士家属证是在季寡妇那边的,她这个烈士家属证明信还是找部队再给开的。而首都医院的情况说明书是杨教授开的,她虽然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所里当实验体,但研究所的病例情况说明书有些人并不了解,不如医院开的好用。
“不麻烦不麻烦,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应该做的。”警察说着,也看起了宁馨拿出来的那些证明。确认情况后随即又道,“那同志你等一下,我去和其他同事商量一下。”然后把那些证明又还给了宁馨。
宁馨:“谢谢同志。”
那名警察很快又过来了,还带来了另外两名男警察:“同志你好,我这两名同志知道阳光生产大队的路,让他们骑自行车带你们回去,你看怎么样?”
“可以的可以的,谢谢你们。”宁馨感激道。
冬冬站在妈妈的身边,一直保持着沉默,但他双眼没离开过警察的身上。
警察也察觉到了冬冬的视线,笑着问:“小朋友,你看着我们干什么啊?”小朋友打量的眼神像是在研究什么,思考什么,也让人好奇。
冬冬道:“我妈妈说,如果遇见了问题可以找警察叔叔,你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现在叔叔你们要送我们回老家了,妈妈说的没错,你们果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只是在验证妈妈说的话。
听到冬冬的童言童语,大家都一愣,为冬冬对他们最高的赞扬而感到高兴。他们只是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却没有想过,在这个女同志和这个小孩子的眼里,他们警察这样伟大。
也许,在其他老百姓的心里,他们也是这样伟大的。
瞬间,他们的内心升起了一股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不能愧对这伟大两个字,不能愧对大家对他们的赞扬,即便这赞扬的,可能只有两个人。
阳光生产大队
“娘,你晒着太阳,我们去上工了,有事情叫季夏来地里找我们。”季老二的妻子张彩花道。
季家虽然分家了,但大家还住在一起,由于季寡妇不能走,有事情需要喊人,所以季家人商量之后,决定每天留一个孩子陪着季寡妇,这样季寡妇有事情的时候,孩子也好来叫人。
季家这五年来没有再添丁,这样的情况就是有了孩子,他们也不敢生。
所以现在,季家两房加起来依旧是六个孩子。每天要留下一个的话,从周一到周六也刚刚好,周日孩子们都放假了。也就是说,每个孩子每个星期要“值班”一天。
还别说,不爱上学的孩子就挺高兴的。
“嗯,你们去吧。”季寡妇的状态一直是不错的。前五年,孙子一直在首都,她虽然担心,但首都的秦母很同情她,每半年会给她寄来冬冬的照片,看着照片里的冬冬一日一日的成长,从小小的奶团子照顾成了肥嘟嘟的小胖子,季寡妇又高兴又哭。
她知道,秦家是良善人家,这件事是她占了便宜的。
每次收到冬冬的照片,季寡妇就会让季老二寄一些东西去首都,有菜干、风干的鸭,还有给冬冬做的鞋子、给秦夫人做的鞋子。
有时候拿不出送的礼物了,季寡妇就会用留下的抚慰金让季老二在村里买新的大米、小米、精细的玉米粉之类的寄出。
年初的时候,收到秦家的信,得知秦家家里有些情况,需要把冬冬的户口迁回来,但冬冬会送去秦瞻的部
队时,季寡妇是吓的怎么都睡不好。
可没过几天,她又收到了首都的信,竟然是大儿媳妇醒来了,大儿媳妇还表示,她需要做复健恢复,等她恢复就会去接冬冬回阳光生产大队看她时,她总算是放了一些心,也有了期待。同时更高兴的是,大儿媳终于醒来了。
那天,她抱着大儿子当兵时拍的唯一一张照片,哭了好久。
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大儿媳那边没信息,秦家那边也没信息。季寡妇觉得,没信息就是好信息。
现在的她啊,天天盼着大儿媳妇把孙子接回来。
第47章 见到季寡妇了
“奶奶,你要上茅厕吗?”季老二的二儿子季秋,今年八岁,今天是他照顾奶奶。孩子们轮到照顾季寡妇的日子,也不仅仅是留在家里的,还要出去干活,割猪草,挖野菜,抽空去玩一下。
季寡妇道:“奶奶不上了。”
“那奶奶我去割猪草了,我割好半框就回来了。”季秋懂事的道。
割一筐时间太长了,担心季寡妇会出意外,所以张彩花让孩子们割半框就回来,确认季寡妇好好的,然后再去。
对于这个,季老二和季老三两口子是没有意外的。
季老三两口子虽然有私心,但和钱没关系的事情,他们是不管的。比如说让孩子们干活、值班照顾季寡妇,这些他们都没有意见。
所以他们是有私心,但人不坏。
“去吧,要小心,不要进深山,就在山脚下割。”季寡妇提醒。
季家因为分家了,有四房,所以可以养四头猪。往年几个孩子还小,大人又要上工,养四头猪忙不过来。现在几个小的孩子都长大了,可以上山割猪草了,季寡妇做主养了四头猪,季老二家两头、季老三家两头。
虽然是苦了点,但季老二两口子和季老三两口子都干劲十足。养一头猪除去买猪仔的钱,还能争六七十块。这地里上工,一年到头的,扣掉换粮食的工分,可没有这么多。
而季老二和季老三两房里,孩子们上不了工,家里的工分就靠他们自己挣,再来养活各自家里的三个孩子,一年到头的工分都拿来换粮食了,根本没有钱了。
好在大队里的干部通融,看在季爱华这个烈士的份上,季寡妇的粮食允许他们用钱买。不然两房人除了挣孩子的口粮,还的挣季寡妇的口粮,那压力就更大了。
季寡妇当初拿了2000块的抚慰金,扣掉宁馨身上花的,留下1500给了秦夫人,自己是带着一百多块回来的。这些年的开销也都花在买粮食上了。五年下来,光是在大队里买粮食,也花了差不多100了。身上剩下的钱,也不知道能花几年。
“我知道的奶奶。”季夏才八岁,背着小背篓出门了。
季寡妇看着孙子的背影,眼睛有些湿润,她躺在屋檐下,慢慢的睡着了。现在天气暖和了,季老二每天上工前,都会把她抱到屋檐下,让她晒晒太阳。在照顾季寡妇这件事上,季老二两口子是非常用心的。
季老三两口子虽然没用心,季老二两口子开口了,让他们搭把手,倒是也没有拒绝过、埋怨过。
……
从县城到阳光生产大队的路不算远,但也不近,骑自行车得要两个小时。在这个年代,这已经算是近的路了。这要是在再偏僻的地方,从村里到县城,花上四五个小时的也有。
“同志,前面就是阳光生产大队了,你家的路怎么走?”
宁书道:“同志,就送我们到村门口吧,我们自己走进去,遇见邻居了也好打招呼。”其实,她也是想请警察同志去家喝杯茶的,感谢人家送他们回来。
但季家大人应该上工了,季寡妇在家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家里有没有茶水更加不知道。所以宁馨就没开口了,她想着,等几天后回去了,在去火车站前去派出所感谢一番,给人家送半斤糖过去。
“那行,我们就送你们到这里了。”
警察送宁馨和冬冬到村口,他们就离开了。
村口有几个孩子在玩,他们的嬉笑声传开,但在村里回荡不出任何的声响,整个村里看上去还是静悄悄的,有些萧条。
可能是之前在城里,虽然宁馨能明确的感受到这个时代和后世的差别是真的大,但是到了村里,这种落差就特别明显。
这里的屋子基本都是土胚房,有的上面有瓦片,有的是茅草和泥浆混合在一起。这是一个热情的年代、但也是一个贫穷的年代。
哪怕有原主的记忆,宁馨也不得不承认,她是真的没法在这样的农村里生活下去的,各种不方便、不自在。
好在她有先见之明,在部队里找了工作。
看见有陌生人来,在村口玩的孩子们都看着,孩子们的年龄也有大有小,但他们张望宁馨和冬冬的眼神,又如出一辙,都是好奇的很。
冬冬见有孩子们看着他们,性格活泼的他对他们笑了笑。
那些孩子们看见冬冬对他们笑了,他们也笑了。
宁馨也不认识这些孩子们,她牵着冬冬,按照自己的记忆朝着季家走去。
季家的房子都是土胚房,上面盖的也是茅草。在整个阳光生产大队里,季家的条件是垫底的。
在季爱华当兵前,季家条件不好。季爱华当兵之后,每个月的工资、每次的任务奖金,他都会寄回来,这些年来,季家的条件有了改善。
但是五年前,季爱华牺牲了,季家的日子又开始拮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