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什么啊?”有人好奇问道。
“是江芸写给当年牺牲在炮台的锦衣卫的悼念赋,因为写的非常真挚感人,加之家国大义,人情伦理,已经被收录在课本中,你们上初二之后,这片也是要背的课文之一。”
“怎么又是她啊,她可真能写啊。”
“我姐姐说等我长大了,要背好多她的东西呢。”
“哇,那我不喜欢她了。”
老师听得直笑:“好了,我们继续看,这里是兰州人口分布的沙盘图。”
“最开始的兰州有天涯望哭地风俗,因为明朝前期这里因为战乱十室九空,所以朱元璋就让很多江浙的百姓内迁,这是一个人口增多的一个高发期,但后来随着战乱不断,人口逐渐往下走了,然后这里的一个大起,是江芸重新恢复了和周边国家的贸易,有不少人举家搬了过来,此后人口一直往上涨,直到边贸正式开始,蒙古和汉人的关系逐渐融洽,不少蒙古人来到兰州,兰州维持扩建三次,人口也达到了大明的巅峰。”
“哇,这些人在干嘛啊?”
“是兰州传统的社火的游行,这里面正中的那一尊女神据说就是根据江芸幻化而来。”
“好漂亮啊!!”
“据说见了江芸的人无不为她的美貌所倾倒,而且史书上写了两行记录她的美貌,可见她应该确实貌美,只可惜并没有画像流传下来。”老师笑说着。
江芸芸盯着那个女神像看,好一会儿这才突然笑了起来。
“好了,这个博物馆最重要的是第四楼的东西,第四楼写满了江芸的政绩,走吧,同学们。”
从四楼走到五楼,是一个巨大的弧形的台阶,一步步走上去,整个博物馆被尽收眼底,两侧星辰璀璨,人走上去,好似踏着祥云攀登到最高处,不少穿着汉服的人站在台阶上拍照。
江芸芸走到一半,突然鬼使神差扭头往下看去,正好可以看到一楼大厅那幅画的背影,头顶的空调吹出细密的风,画中的小少年虽看不出面容,却在微动的风中,那双被遮挡的眼睛好似透过雨伞往上看去。
江芸芸盯着那幅画出神。
“怎么了?”老师担忧问道。
江芸芸一本正经说道:“她在看我。”
老师笑容一僵,半晌之后才说道:“好了,上去吧。”
江芸芸哦了一声,乖乖跟着她走了。
五楼的布局又被分为三个展厅。
一个是江芸初到京城,在内阁行走时。
一个是江芸进了内阁,当上阁老时。
一个是江芸当上首辅后,治理帝国时。
“好了,我们先从第一个‘少年初入京城搅风云’这一展览开始。”老师站在门口,看着这群祖国未来的花朵,面露微笑。
“江芸是个毁誉参半的人,但老师希望你们能通过今日的博物馆参观,亲自去了解她,从而感受她的一生。”
第五百五十八章 番外五
五楼的人流量是最大的, 川流不息的人群把小朋友们淹没,孩子们站在快乐的大人中间,仰着头看着明亮宽阔的大堂。齐齐发出惊叹。
“要我说, 江芸未必有多清白,不过是四代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罢了。”
“那也是她有本事,有本事的人就不可能是善良无辜的,但她从未借着手中的权力害过人。”
“这话说得, 她就是害了,那些敬畏权力的人, 说不定也把那人当成坏人了呢,正功年间,贞吉帝不就是为了巩固自己女子登基的权力, 大肆吹捧江芸,杀了多少人,这些人难道不是因为江芸死的吗?”
“那个时候江芸骨头都成灰了。”
“而且江芸的很多政策在后续也都有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啊。”
“那个时候江芸骨头都成灰了。”
“你就说周渝的两个孩子为了捧贞吉上位,是不是借着她江芸的名义招揽他人, 大明杀阁老,杀御史是不是从他们开始的,导致后续阁老基本上都没好下场。”
“那个时候江芸骨头都成灰了。”
“那江芸在位期间, 她的哥哥是不是一直被压着,他哥哥后面做官不是也不错嘛。”
“江芸那个时候是首辅,忙死了, 谁有空管一个远在苏州, 毫无联系的哥哥啊。”
“难道下面的人不会如此看菜下碟嘛?又或者是她默认的,毕竟都说她小时候在曹家过得不好。”
“那江芸脾气真好, 怪不得李东阳夸她‘胸中可吞百川流, 不受流俗侵扰’, 要是有人这么对我,还不给我吃饭,我发达了,我把他骨灰都扬了。”
那个男孩子龇了龇牙:“和你们这些江芸激推没话可说。”
那个女孩也跟着冷笑一声:“那我和你!!这个阴谋论者无话可说。”
一对好好的情侣就站在人群中拌嘴,然后……闹分手了。
小小的江芸芸背着书包,一边嘴里咔呲咔呲咬着糖,一边仰着头看着这两人站在自己身边的两人吵架,可到最后真闹到不欢而散,分道扬镳时,她震惊地瞪大眼睛,大眼睛一下看往左边走的男人,又一下去看气呼呼往右边走的女人,一时间忙得不行。
“好啦,我们走啦。”班主任没有发现这里的异常,给每个小朋友的电话手表上安装好定位器,又一个个清点了一边,这才顺手牵着一直没说话的江芸芸朝着第一个展厅走去。
一入展厅,视线一下子暗淡下来,最边上序言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这个展厅的内容。
——江芸自兰州回来后,先后经历了入詹事府当太子老师,去徽州整顿奴籍,京城三大营改革,吏部整顿考核,但就在她骄傲自得,自信满满之际,却先后经历和自己的好友顾仕隆决裂,以及女子身份暴露,黯然回到扬州。
“正中的这张卷子就是当年江芸的教案。”班主任笑说着,“但据当时同在詹事府的梁储晚年所言,江芸从来不跟着教案,都是自己上课,这才在诸多老师中脱颖而出,让太子格外注意,我们目前的圆桌讨论就是脱胎于江芸的课堂,对了还有小红花的奖励制度。”
小朋友一听小红花立马来了精神,哇了一声。
“那她会给太子小红花嘛。”有小孩随口问道。
“听闻,颇为吝啬。”班主任委婉说道。
小朋友突然笑了起来:“老师给我们的也好少。”
“要是今日好好表现,就有啊,就像,江芸芸……”班主任反手贴了一张到江芸芸的胸口,“一路上都这么乖,一点也不吵哦。”
小朋友们一听也紧跟着闭上嘴。
江芸芸伸手摘下小红花,放在手心看了看,然后悄悄贴在玻璃柜门上。
——没给太子嘛,那我这个给他。
——嗯……小红花都是骗人的!
她在心里嘟囔着,然后面子上故作平静地跟在老师身后,小脑袋到处看着,好似无事发生。
“这个铭文铜器则是记载了当年江芸在安徽推行除奴制度,要求自良籍转为奴籍的人全部恢复良籍,当时徽州蓄奴之风盛行,寻常人家都有一二奴隶,富豪乡绅动辄数千人,奴隶们毫无自由,生死不由自己,江芸本是为了一个女奴的状子才来的,后来见徽州之惨状,便下令推动最早起的废奴之策,这也为后来贞吉帝废除良贱制度提供了很大的依据。”
小朋友并没有便这样的话吸引,反而指着花纹上的喜鹊好奇问道:“怎么有喜鹊。”
“据说江芸当年杀了很多徽州官员,最厉害时一日杀八人,后续的徽州知府彭泽就接任后为继续推行这个政策就下令铸鼎,有说江芸离开徽州那日,正是春日,便有现在图案上的喜鹊报春,寓意徽州即将迎来新的春天。”
“雕得真好看。”
“这么多字刻刻还蛮辛苦的。”
“这个鼎怎么抬起来啊。”
小孩子的重点永远奇奇怪怪的,围着玻璃嘴里碎碎念着。
江芸芸仔仔细细看了一眼鼎的内容,脑袋来来回回转着,期待能看懂什么,只可惜这些字歪歪扭扭的,和她学的字完全不一样。
——那个人夸了江芸什么啊?!
她慢慢吞吞想着,却无人解答小朋友脑海里的疑惑,就只能随着同学的脚步走到第三个展览物的边上。
“这是江芸的履历表,大明的官员自踏上官场就会有这样的一份履历表,三年考核一次,六年有一个评比,九年则为大考,若是九年之后综合下来还是差,就会被罢官。”
“怎么三年才开始考核啊,我考试还一个月考一次呢。”小朋友不高兴抱怨着。
“古代情况特殊啊,一年一回也太折腾人了,各地的官员光是准备这个就会耽误民生,但后来江芸当上阁老后细化了这个政策,每年布政司会考核当地官员,之后上报折子吏部备案,三年后官员自行上报,与此同时要结合近三年布政司的折子,如此也算就近原则。”
小朋友似懂非懂。
“那江芸的履历是如何啊?”
“她是状元,所以一开始就当了弘治九年的状元,被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可见这个起步已经很高了,寻常二甲进士大都是七八品,稍微好一些的也都是正七品。”
“后来因为外戚的事情,被贬去了琼山县做了县令,变成了正七品,你说倒不倒霉。”
“倒霉死了,状元白考了。”小朋友附和道。
“但她后来琼山县做得好不是又回京城了吗,这里面她有三大功绩,乃至她死后也惠泽大明,第一便是鼎鼎大名的海贸,让大明近乎聚变的赶上了外面的大时代,第二便是开始清丈土地之路,为后来的各地清丈打下基础,第三则是后来影响张居正很大的白银征税一事。”
这可是电视剧总是总是会拍的内容,小朋友立马像是找到了话题,开始和自己的好朋友嘀嘀咕咕这,就连江芸芸身边都有人和她说起大热的几本电视剧。
“下面一个可是很重要的东西了,小朋友快跟着我过来。”老师拍了拍手,“快来看看这是什么?”
——一个男人骑在马上站在海边,背后背着一把漆黑大刀的画像
“目前还不清楚镇远候顾仕隆和江芸到底如何认识,但根据一些扬州史料,两人应该是很早就认识了,据说顾仕隆背着一把大刀,这是当年他远征马六甲海峡时,有一个传教士一见他就惊为天人,画下他的图像。”
“真好看啊。”小姑娘两眼亮晶晶说道。
“他承爵时也不过二十,当得上一句少年将军。”老师笑说着。
“但他在马六甲受伤了,后来身体就不好,六十不到就走了。”有人叹气说道。
“是啊,我妈妈说顾仕隆死后,远在京城的江芸还吐血了,后面还病了一场。”
“哇,那他们感情真好啊。”
“我妈妈说那个是江芸当阁老很累的,说不定就是累了,和顾仕隆可没关系。”
“你妈妈不是博士,你妈妈不懂。”
眼看又要吵起来了,老师一脸头大,连忙把小孩分开。
人群之外,江芸芸只是不错眼地盯着画像中的人,画中的人年轻英俊,尤其是光影水波落在脸上,充满少年锐气。
——这么好看的人,江芸看了肯定会多看几眼的。她想。
“那为什么吵架啊?”有人又问。
“并无明确史料,但根据王鏊当年的记录,似乎是因为顾侯?”
“难道电视剧说的是真的,顾侯真的是江芸杀的!”
老师笑着没说话。
“来我们看最后一个东西,是江芸女扮男装后,内廷的圣旨。”老师说,“当年江芸是以官身回家守孝的,史学家认为,这是正德帝故意为之,就是为了三年后的起复。”
“正德为什么这么喜欢江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