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也和卫青的战果对了起来,相比霍去病,卫青此次只歼灭了匈奴万人,而这万人正是撤退的单于伊稚斜的大军。】
李广他们听到卫青也顺利完成了任务,几人激动万分,这就意味着他们并没有拖后腿!!
不但没有拖后腿,说不定此次漠北大战还能建功立业!
李广心中的火苗再次燃起,毕竟比起守城,任何一个大将都期待战场杀敌!
【所以,大家还觉得汉武帝如此安排,是偏心霍去病,打压卫青么?】
汉武帝刘彻听到神迹的分析,不由昂起了头,后朝之人,好好看看!
*
宋
赵匡美用力摇头,果真千古一帝的心思谋略不是自己这样的普通人能想到了。
“我的格局果然是小了。”赵匡美感叹,自己一门心思的只想到势力打压……
【赵匡美】:那大将军卫青是不是也没有故意打压大将李广?
李广????打压????
李广看向卫青,满眼不可思议,卫青的为人他了解,如何会打压自己。
第351章
【咱们简单的说下大将卫青和李广之间被后世谣传的“恩怨”, 版本如下。
本来李广是卫青手下的前锋部队,但是卫青不想让李广抢占功劳而是想让与他交好的公孙傲立功。
并且汉武帝刘彻在卫青出征前曾下秘令,他认为李广又老气运也不好,不让卫青派他与匈奴单于应战, 于是大将卫青将李广调离前锋部队, 并让他和赵食率兵转而向东。】
“荒谬!”汉武帝刘彻道, 这已经不知是汉武帝刘彻第几次道荒谬。
自己在卫青出征前下秘令??难不成自己能掐会算, 知道卫青一定会对战匈奴单于??
公孙傲也觉得荒谬,他承认自己是和卫青私交不错, 但不至于到如此地步……
【其实咱们简单分析就能找出以上谣传的破绽。
咱们之前提过的,汉武帝刘彻原本的计划是让卫青攻打左贤王,只是战前抓到了俘虏才临时改变了战略。
如此,汉武帝刘彻怎么可能提前知道卫青会包抄攻打匈奴单于?还特意嘱咐卫青不让李广出战?
若汉武帝刘彻真觉得李广气运不好,那他何必要派李广出征, 不是多此一举么?】
乐瑶连续发问, 汉武帝刘彻连连点头, 说的对, 说的太对了。
【至于谣传说卫青出于私心,想让公孙傲立下战功, 单从史书记载就能发现破绽。
按照史书记载, 卫青让中将军公孙傲代替李广, 可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将军, 卫青手下只有左右前后四路将军。
此时的公孙傲不过是卫青的手下的校尉, 卫青权利再大也不敢在战场上把没什么功绩的公孙傲提拔成将军。】
汉武帝刘彻皱起了眉头,他第一反应是如此不靠谱的史书肯定出自于宋朝的《资治通鉴》。
汉武帝刘彻在心里嘀咕, 他们汉朝的《史记》不是很公平公正么,为什么不好好的把这几次大战详细记载记载。
不过汉武帝转而一想就释然了, 如此军事机密,怎是一个史臣能知道的,他最多记录记录结果而已。
【赵匡美】:那卫青为何派李广东行?
赵匡美还是不大理解。
“自然是为了打击匈奴。”赵匡胤颇为无奈道,看来他这个三弟没啥打仗的天赋。
“卫青此举是给李广立功的机会。”赵匡胤道。
赵匡美???
【咱们一起从战势的角度来分析分析为何卫青要派李广东行。
在漠北之战前期,霍去病大军直面迎击匈奴大军,从他灭敌的人数分析,其中有不少匈奴单于的军队。
于是匈奴单于伊稚斜赶紧带领余下的匈奴大军西逃。
如此,匈奴单于伊稚斜正中了大将卫青的埋伏圈,所以漠北之战卫青这边并不是主战场,他是配合包抄。
而不是史书上写的,匈奴单于伊稚斜特意在这等着和卫青一战。】
天幕上又出现了地图,霍去病的全部心思立马都放在地图上,他认认真真记着。
【既然卫青是迂回包抄,那定要堵住匈奴单于伊稚斜所以的退路。
卫青虽然是千古难遇的将才,但是他也不会算不是,霍去病正在前方和匈奴单于伊稚斜打的如火如荼,卫青拿不准单于伊稚斜会怎么逃。
于是卫青就把他带领的大军一分为二,两路包抄,而李广和赵食东去茏城属于直插匈奴王庭。
这是大将卫青安排第一条狙击路线,自己在前面打,一旦单于伊稚斜再逃,李广和赵食带领的大军极有可能活捉单于伊稚斜。
对于一直想立功的大将李广而言,此次分军是建功立业的最好的机会,他怎会拒绝呢?】
带兵打仗这么多年,李广虽不及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才,但也不是棒槌,看神迹放上地图,他自然知道此次分军乃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他感激的看向卫青,他就知道卫大将军不是那么没有格局的人。
自己一定要争气 ,不要辜负卫大将军,不要辜负陛下!
李广激动的红了眼眶,仿佛此时的他已经上了战场。
公孙傲和公孙贺看到李广如此激动,心里不住为他担忧,从神迹的语气分析大概率此次漠北大战李广的战绩并不如何……
其实这不难分析,但凡李广表现好,神迹肯定不会把分兵这事单独提出来。
【但是李广和赵食却没有好好把握住此次建功立业的机会,李广和赵食竟然迷路了,于是卫青此次战略部署失败。
虽然此次漠北之战大胜,但终究是棋差一招,匈奴没有被完全剿灭……】
公孙傲和公孙贺本原本以为李广他们这支部队只是没有打赢匈奴,但是万万没想到竟然迷路了…迷路……
李广听到自己在如此重要的战役中竟然迷路了,一个血气上涌直接晕死过去。
“李将军。”公孙傲赶紧过去掐李广的人中,李广慢慢的缓了过来,人虽然醒了但是眼中却没了光芒。
“臣有罪,臣该死!”李广忽然站了起来,一副求死模样,却汉武帝刘彻呵斥住。
“李广,你想作甚,想死在朕的面前,白白做了冤魂么!”汉武帝道。
李广跪在地上,那跪地的声音听着生疼,“臣对不起陛下信任,臣克大汉。”李广颤抖着声音,老泪纵横。
“要死也给朕死在战场。”汉武帝刘彻道,汉武帝刘彻最讲究的就是物尽其用,如今有李广守城匈奴不敢来犯,他不可能此时无缘无故赐死李广。
【阿斗】:所以李广自己想死对不对?
【阿斗】:不是卫青逼死他的对不对?
死???
公孙傲和公孙贺他们再次看向李广,只是战败,不至于死吧?
按照神迹所述,公孙傲和公孙贺都战败过,最后花钱苟命。
特别是公孙贺,在第一次出征中就迷路了……
【怎么说呢,卫青派去的审问李广的幕僚的确是逼死李广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卫青真的没有为难李广,只是按照惯例执行而已,毕竟李广的确因为迷路耽误了战机。】
【阿斗】:所以是他自己过不去心里的坎么?
【没错,观其一生,大将李广最大的志向便是建功立业,偏偏每次大战都表现不佳。
此次漠北之战应该是他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他最后一次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偏偏又发生了迷路这样的低级失误。
李广本就心气高,如何接受自己的晚节不保,与其回去接受惩罚苟且偷生,不如直接在漠北了断了自己。
只能说李大将军的实力与他的志向并不匹配。】
【路人甲】:何必强求。
李广看向天幕,何必强求四个字重重砸在他的心口,是呀,何必强求呢……
【李广之死又带来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352章
【不管如何, 李广之死的确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像李广的儿子李敢就坚定的认为自家父亲就是卫青害死的。
咱们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李广的儿子李敢,虎父无犬子,李敢也是一名猛将,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广听到神迹提到自己的儿子, 原本死寂一般的眼神有了些光彩, 但随即这抹光彩又被担忧覆盖住。
李广自己心里清楚, 自己的漠北之死是除了自己心死绝望, 亦是为了保全李家最后的体面,说实在的, 自己出现这样的失误,实际上也该死。
但是李广没有想到自己的死会让李家和卫青结仇,李敢呀…你千万不要做出什么冲动之事。
李广满眼担忧,他这个儿子的性格最像自己……
听神迹开始讲述李敢之事,公孙傲和公孙贺亦开始担忧, 这小子不会做出什么过激之举吧?
应该不至于吧?都是带兵打仗的, 应该知道李广之死已经是保住了最后的体面。
不然回来也会受到重罚, 说不定还会连累全家。
公孙贺和公孙傲两人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 也不好说,毕竟是老李的儿子……
【咱们一起来看看李敢多么勇猛, 首先是公元121年的河西之战, 也就是张骞迷路的那次, 李广的四千士兵和匈奴的四万大军迎面碰上。
此战李敢参与其中, 并且表现的十分勇猛,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关于李敢此战的详细描述。
也正是因为有李敢在,李广才抵御住了四万匈奴大军。】
卫青记下了李敢的名字, 对于有能力的武将他向来是提拔的,从不担心他们会影响自己的地位。
卫青清楚知道自己有今日的成就全仰仗于陛下, 虽然背后有卫氏一族,但是卫氏一族的靠山也是陛下,因此他必须把陛下的利益放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