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神迹讲述安史之乱时,简要的将了将唐肃宗李亨还有唐代宗李豫。
李世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父子二人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借用外族之力,并答应回纥的抢夺。
后面唐代宗李豫登基后还接二连三的重用宦官,从以上事迹来看,唐代宗李豫无疑是昏君。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代入到当时的政治格局,他却不认真李豫是昏君。
唐太宗李世民看事情向来不单看一面,就像神迹所述大明之事,若只看明朝帝王做的事,个个都是昏君。
若结合当时的朝堂政治,结合内忧外患,事情的角度就会变的完全不一样。
*
唐睿宗,唐
“母后,神迹又出现了。”李旦直接激动的站了起来。
李旦正好有朝堂大事找他家母后商量,没想神迹再次出现。
李旦登基后,没有打压武则天,反而事事找他家母后商量。
李旦心里清楚的很,如今武家后人全被被他家父皇处死,自己的众位哥哥也病的病死的死。
如今的自己是自家母后唯一需要扶持的对象,李旦也不怕他家母后篡位,反正皇位最终还是李家人的。
想明白这点,李旦便放心向武则天请教各种朝政,让武则天拿主意。
在当甩手掌柜方面,李旦是相当有天赋的。
因此武则天虽然没有李治辅国的圣旨,但是在李治驾崩后,朝堂的朝政她仍旧参与其中,且起决定性作用。
众臣心里明白,朝堂当家做主的还是皇太后,在朝堂动荡交接之时,也只有皇太后武则天能压的住朝堂。
*
武周
见神迹再次出现,武则天当下手中朝政,并让太子李旦一同来听神迹。
既然选定了李旦为太子,武则天便下定决心好好的培养。
李旦来了,还带着六岁的李隆基一起来了,他不想错过如此教育儿子的好机会。
李旦知道自己能力不行,他就指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好好治理江山。
【接下来咱们详细看看唐代宗李豫到底是昏君还是中材之主。
首先咱们先前情回顾一下安史之乱,也就是唐代宗李豫登基前的烂摊子。】
武则天揉搓着指尖,“安史之乱。”
她不由的看向自己的皇太孙,李隆基。
第305章
见自家皇祖母如此看着自己, 李隆基一下子紧张起来。
别看李隆基仅仅六岁,但是身为皇家子,特别跟着李旦经历了那么多事,早就不是六岁孩童的心智。
本来李隆基小小年纪被赐给已故的大伯为子嗣, 在宫人眼中已然是皇家废弃的皇子。
其中世态炎凉自不必多说, 但没成想神迹的出现竟然逆转了他的人生轨迹, 如此也算的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李隆基很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 虽然李旦并没有告诉李隆基神迹之说,倒不是李旦不想说而是没经过他母后允许, 李旦不敢说。
虽然如今的李旦是太子,但手中的权利仍旧有限。
【公元755年十一月,唐玄宗李隆基最信任的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安史之乱彻底拉开帷幕。
但是由于节度使政策的失控,大唐长久以来外强中干, 中央军早就羸弱不堪。
晚年昏庸的唐玄宗李隆基见反贼安禄山势如破竹, 昏招倍出, 竟然斩杀了前方大将高仙芝等人。
如此军心大乱, 无奈之下只能排除已经残废的大将哥舒翰出征,后有大将郭子仪等人应战, 总算扭转了局势。
但是哥舒翰又和李隆基心腹杨国开始内斗, 随后唐玄宗李隆基又逼破哥舒翰出征应战, 果然大败。
大败后, 唐玄宗李隆基竟然弃长安于不顾, 公元756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
乐瑶快速的总结安史之乱, 因为之前已经讲过,但是太久远了, 乐瑶怕粉丝忘了于是就再简要的讲一下。
*
唐睿宗,唐殿
唐睿宗李旦听神迹所述的安史之乱,脸色刷的一下变了。
虽然唐睿宗李旦做过心里准备,但是真正听到后,唐睿宗李旦仍旧被震惊。
“怎会这般,怎会这般。”唐睿宗李旦喃喃道,“这畜生。”
“母后,这畜生竟然如此混账。”唐睿宗李旦此时不知该如何对待李隆基。
武则天却很淡定,史上晚年昏庸的帝王又不止李隆基一人,倒也不必如此激动。
“你觉的安史之乱的起因是什么。”武则天问李旦,“想好再说。”
武则天又跟上一句,她可不想听“都是那小畜生晚年昏庸”这类的话。
李旦陷入沉思,他开始想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这个安禄山到底是何人,竟敢造反?
*
武周
听到安史之乱,身为太子的李旦心底一沉,他甚至不敢抬头看武则天一眼。
李旦万万没想到自家儿子会晚年昏庸到如此程度,他怎会如此啊!
李隆基反应极其的快,直接跪下,“求皇祖母赐死孙儿。”
李旦猛然抬头,作为父亲他下意识道,“母皇,他还只是个孩子。”
“赐死了你,就能避免安史之乱?”武则天看向李隆基。
武则天摇头,一个王朝的崩塌岂是一朝一夕,不过身为帝王,肯定是有逃脱不开的责任。
【长安被攻破后,太子李亨仓促间登基,也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
但是唐肃宗李亨用人不善,刚登基就启用了文臣房琯带兵,最后唐军大败。
随后永王李璘叛乱,并且河北战场失利。
不过好在安禄山那起了内讧,加上大将李光弼和郭子仪等人,并且唐肃宗便派人到回纥借兵,长安之战打起。
终于在757年,唐朝收复了长安,收复长安后回纥要按照约定将长安抢劫一空。
此时身为太子的李豫站了出来,他提出了缓兵之计,希望等收复洛阳后再履行契约。
公元757年十月,洛阳收复,唐朝再无借口,只能履行契约,任由回纥抢劫洛阳。】
虽然已经是第二次讲这段历史,但是乐瑶还是很难受,让大唐变成唐的安史之乱。
但凡有一步做的对,但凡安史之乱刚发生时上台的是唐代宗,唐朝也不会衰败如此。
【随后,反贼史思明投降,公元757年十二月,唐肃宗下旨,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大唐总算暂时统一,但不想史思明并不是真心降唐,他再次造反。
没办法,唐肃宗李亨只能再次派兵讨伐,这次他让太子李豫当天下兵马大元帅。
但是唐肃宗又担心自家儿子功高盖主,于是战前又撤销了太子李豫的兵马大元帅,并把他调回长安。】
*
宋
“但凡没唐肃宗,唐朝也不至于如此。”赵匡美激动的,即便已经停神迹讲述过一次,但是赵匡美还是很气。
“这么一对比,唐代宗李豫还算祖孙三人里最正常的一个。”赵匡美对比之下,竟觉的李豫还不错。
赵德芳点头,实事求是,这么大一个烂摊子,若换成其他朝代的晚期君王,说不定大唐早就亡了。
赵德芳忽然明白,为何神迹要重新分析唐代宗李豫。
【不出意外,唐军又大败,本来应该平定的安史之乱又变成了拉锯战。
并且在此期间,唐朝又发生了兵变,好在由大将郭子仪出马平定了军变。
唐朝好不容易团结起来,在这个节骨眼上唐肃宗李亨和唐玄宗李隆基却脚前脚后的驾崩。
唐朝再次大乱,皇后张氏想拥立越王李系登基,抢夺李豫的皇位。
最后太子李豫在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的支持下杀了张皇后,最终登基。】
*
蜀
“果真是乱世多政变。”阿斗不由感叹道,“唐朝为何会有这么多政变。”
“这样的烂摊子,唐代宗李豫怎么接。”阿斗开始替唐代宗李豫发愁。
安史之乱还没结束,他又是被太监扶持上位的,可见没什么大臣支持他,那他怎么平定战乱呢?
【以上就是唐代宗李豫登基前面临的局面,动乱的朝堂,还有没有平定的战乱。
咱们一起总结一下自安史之乱发生后,大唐共损失了多少兵力,以此来看看唐代宗李豫接受的是怎样的大唐。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公元755年,唐军将士降者近万人,安禄山杀之。
公元756年,史思明等攻克常山,又杀万余人。
常山拉锯战中,郭子仪杀对方四万人。
灵宝大战中,唐朝损失惨重,二十万兵马全军覆没。
咸阳之战,唐军再次死伤四万余人。
公元757年,唐朝斩首安禄山七万余。
公元758年,史思明率军攻陷魏州,杀戮三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