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就到了天启元年,东林党扶持朱由校登基有功,再次权倾全野。
他们上台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帮明熹宗朱由校治理大明,而是排除异己,首当其冲的就是大臣熊廷弼。
东林党打击熊廷弼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之前的恩怨,二是想抢熊廷弼的兵权,换成他们自己人。
最后东林党自然如愿了,因为天启初年朱由校还是很信任东林党。】
“不用猜,换上去的肯定是个棒槌。”赵匡美语气笃定。
要换上的是个能臣,明熹宗朱由校便不会和东林党闹翻。
【泰昌元年九月十二,离明光宗朱常洛驾崩没几天。
明熹宗朱由校便下旨捉拿原辽东大臣李如柏,同时任命袁应泰为兵部侍郎经略辽东,将熊廷弼从边境调回,可见东林党是多么迫不及待。
新派去接手辽东的大臣袁应泰也是东林党,但他属于东林党里人品很好的一类人。
虽然大臣袁应泰为人正直,治理河道也不错错,但是吧,他对打仗一窍不通,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如何处理辽东边境复杂的情况。
天启元年,努尔哈赤再次率军南下,金军攻破沈阳,总兵尤世功、贺世贤战死。
随着总兵战死,沈阳竟然在短短的一天没被努尔哈赤攻破。】
“我就知道会这样。”朱佑樘道。
朱厚照虽然也猜到明朝在辽东战事上会出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沈阳仅仅一天便被攻破,明朝末年的军事竟然弱到如此地步!
【就在沈阳被金军攻破的五天后,努尔哈赤下令攻打辽阳城,此时的明军早就士气全无,辽阳城失手是迟早的事。
大臣袁应泰自知大势已去,他选择和辽阳共存亡,他独自一人到辽阳城的城东北的镇远楼,向西叩拜北京。
随后袁应泰用明熹宗朱由校赐给他的尚方宝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死谢罪。】
听到这,朱佑樘不知该如何评价袁应泰,有爱国心却没能力,这样的人你说他人好人还是坏人?
【只能说大臣袁应泰是明末党正的牺牲品,以他以往的业绩来看他是有能力的,但并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
而东林党偏偏推他出来当辽东经略,东林党只管抢占先机占领要位,他们才不管推举出来的人到底能不能胜任。
此举就像推自行车选手去当赛车手,不顾人死活。
当然,也不能把锅都甩在东林党的头上,毕竟是明熹宗朱由校自己下的圣旨,换掉了大臣熊廷粥。】
【经过此次失败后,明熹宗朱由校立马找众臣商量该如何是好,再这么大下去,金军怕不是要兵临京城。
面对如此大败,明熹宗朱由校依附的东林众臣却没人提出什么好的意见,他们的全部心思都在党政上。
战败这么大一个锅,绝对不能落在自己头上!】
天幕上出现几波卡通大臣,他们有的官服上写着东林党,有官府写的是浙党,总之分成了不同的党派。
只见他们人手拿着一个大锅,奋力的把锅给扔了出去,头上几个大字,“都是你的错!”
天幕上的锅被扔过来扔过去,看的人眼花缭乱。
正在此时,卡通朱由校突然出现在天幕中央,他头上几个大字“不要再打了!!!”
但是不一会,卡通朱由校就被淹没在铁锅大战中,根本没人理他。
天幕上的卡通大臣们继续扔锅。
此情此景,朱棣的血压再次上升,他恨不得一个铁锅把这些佞臣全部打死!!
而直播间其他帝王神情出奇一致,都紧锁眉头,一个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而大臣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忽然扯皮甩锅,怪不得大明灭亡。
【也正因为如此,明熹宗朱由校才看清了东林党的嘴脸,关键时刻一点用没有。
接下来咱们看看史册上记载关于明熹宗朱由校对东林党的态度转变。】
第236章
【天启二年, 在《明熹宗实录》中有详细记载,此时的明熹宗朱由校真的是急眼了,他迫切的需要大臣们给出联系,毕竟辽、沈是两座重镇, 数万将士丧命十万百姓流离失所。
但是此时的东林党却想着怎么甩锅, 如此大的罪过一定不能落到东林党的头上, 毕竟他们最注重的就是名声。
作为“清流”怎么能有污点呢?
明熹宗朱由校对气恼的下了一封诏书, 大致的意思王朝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而那些大臣们就知道互相推诿、推卸责任党政不断, 不说一件正事!!!
广宁的沦陷就是因为官员内部的不合,你们如何不以国家之急为急,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外敌,你们难道想重蹈覆辙么?!】
天幕上出现咆哮的卡通朱由校,他指着众臣破口大骂, “你们想干什么!!”
“自私自利的畜生, 不配为人!”朱佑樘被气的咆哮起来, “都要亡国了, 他们还在内斗,明朝若是没了, 他们岂能得好?!”
“脸都不要了, 他们怎会在乎亡国不亡国。”朱厚照一副看透的样子。
【明熹宗朱由校警告这些大臣, 要共谋大计, 若是再像之前那样互相诬陷 , 小题大做没事找事,他绝不姑息!
但是明熹宗朱由校这一严厉的警告半点用没有, 大臣怎么该怎么吵还是怎么吵,该诬陷诬陷, 该甩锅甩锅,反正没一个人为国家大计考虑。
这可把明熹宗朱由校气的不行,两个月后,明熹宗朱由校再次下诏,这次的语气言辞可比上一次激烈的多。
根据《明熹宗实录》记载,这次明熹宗朱由校训斥的内容大致如下:朕之前已经说过不让你们造谣攻击,但是你们仍旧不改。
自金贼努尔哈赤发难以来,朝堂财政吃紧,明军伤亡惨重,但是你们却拿不出一点有用的建议!!
不管新臣还是旧臣,全是一副德行,没有一个人秉公执法,一门心思就想着报复!你们如此胡言乱语混淆国政,按理说我该把你们全部打死。】
“打死!怎么不打死他们!!!”朱佑樘听着那叫一个气,“学嘉靖那个小畜生,打死他们!打死他们就老实了!”
朱佑樘恨不得代替朱由校下旨,他是发现了这些臣子就是欠收拾!
*
永乐年
“打呀!怎么不打啊!”朱高煦也跟着激动起来,“打一顿就都老实了。”
朱棣难得同意朱高煦的观点,这个时候就该拿出强硬的手腕来。
【但是朕这次暂且从轻发落,你们以后要虚心尽职,共攘国事。
你们以后若再有结党排诬,朕绝不姑息!!】
乐瑶的语调也随之激动起来,越讲越拔高,乐瑶总觉的朱由校和朱厚照很像,是有担当的君主,只可惜手下没有共谋大计的臣子。
但凡张居正这样的额人才能到他们手中,大明应该还有救。
【但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再次警告还是没什么用,大臣们依旧该怎么吵继续怎么吵。
加上明熹宗住朱由校的手腕并不强硬,只是不痛不痒的罚了他们几个月的俸禄。
对于不差钱的众臣来说,罚俸禄根本不算什么。
在一次次的当和事佬还有劝架中,明熹宗朱由校终于对东林党失望了,他看清了这些“喷子”大臣的嘴脸。
当真连纸上谈兵都不会!】
朱佑樘气的直跺脚,“罚银子有什么用?他们差那点银子?!”
自打朱佑樘抄了几个贪官的家,他才知道这些大臣是多有钱。
真是抄一个贪官,就够给边防士兵发几个月的粮饷。
朱佑樘再次恢复了老祖宗的例法 ,贪官重罚,花银子无用。
还有那些藩王们,有不法行为的就革除他们的头衔,名曰,天子犯法和庶民同罪。
朱佑樘已然从大臣们最喜欢的皇帝变成了他们最厌恶的皇帝,而皇太子朱厚照更不是个东西。
偏偏朱佑樘只有朱厚照一个儿子,扶持藩王吧,朱佑樘父子如今又开始对藩王下手。
【明熹宗朱由校眼见这些臣子不靠谱,于是他再次终于了老将熊廷弼,熊廷弼当时已经重病在身,但是仍临危受命。
熊廷弼的政策不变,还是坚持以守为主,他提出了“三方布置”之策。
简单的来说就是以辽东广宁,这个仅存的重镇为军事重心,从正面防御努尔哈赤。
然后以天津和登莱,跨海攻击努尔哈赤的金军,充分发挥明军在水师、火炮方面的优势。】
朱厚照分析了熊廷弼的战略,的确是可行,毕竟明朝经历了三大征,又连续失去了辽东和沈阳,此时比起进攻防守更为明智,士气低迷,整顿为先。
且利用水师的优势,可以弥补在骑兵上的弱势。
【朱厚照】:可行。
【这个政策其实是可行的,但实施起来的难度却很大。
首先熊廷粥的“三方布置”是以守为主的政策,这样战略收缩在必要暂时可能会放弃一些守卫困难的边境,此等行径就是“弃地”。
别看东林党面对外族进攻夺地提不出任何办法,但是有“大义”的他们可不准许任何人弃地。
纵然他们根本不知道弃地的是什么地方,到底有什么战略意义,但是上疏骂就对了!】
秦始皇嬴政听此,在大明卷上刻上“术业专攻”几个字,军事就是军事,治国就是治国,他决定不让文臣干武将的事,也不会让武将干文臣的事。
要说有关大明卷的记载的竹简已经快堆满一个屋子。
秦始皇嬴政有些想不明白,这样的大明怎么还会延续这么多代。
秦二世到底做了什么,竟然让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秦朝二代而亡,难不成和杨广那个畜生一般?
嬴政自认为他留下的秦朝说不上有多富强,但绝对不至于二世而亡。
目前还不知这个秦二世到底是谁,嬴政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好好培养扶苏,培养好王朝继承人真的太重要了。
【而且若实行“三方布置”,则辽东的军事大权则会全落到熊廷弼手上,这是东林党万万不能接受的。
于是在明熹宗朱由校任用熊廷弼的情况下,东林党又推出了他们自己人辽东巡抚王化贞,让他来牵制熊廷弼。
王化贞和大多数东林党人一样,没有什么本事但又狂妄自大刚愎自用。
他吹嘘自己用六万大军就能扫平了努尔哈赤!!】
“吹,再吹,不吹能死!”朱高煦就受不了什么不懂的文人打仗。
明显明朝当下的局势已经不适合硬碰硬,连续几次败仗,军心早就散了,本就该以守为主。
朱高煦治理朝堂虽然不行,但是带兵打仗方面他确实有天赋,完美的继承了老朱家的武力值。
【并且这个王化贞还提出“借虏平奴”的对策,就是以财物拉拢北元林丹汗,让他们帮助大明共同对抗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