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后的朱瞻基对朱高煦此次“暗杀”并没有任何反应,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和自家爹朱高炽一样,朱瞻基对待朱高炽可不薄,赏赐给朱高煦的东西可比其他藩王要多的多。
当真比朱允炆好的太多太多,要当年朱允炆如此对待朱棣,怕就没有造反这一说。
但是朱高煦并不满足,他如此战功,怎能当一个闲散王爷,皇位才是他所追求的!】
卡通朱高煦再次出现在天幕上,只见他手上摇晃着一面大旗,大旗上写着,“我要当皇帝!!”
【对待朱瞻基的赏赐,朱高煦觉得朱瞻基软弱可欺。
朱瞻基可是朱棣一手带大的好圣孙,怎可能软弱可欺呢。
朱高煦怕是忘了,当年他的大侄子可在太庙说过,你敢动我爹,我就收拾你。】
【朱高煦觉得时机到了
他爹朱棣在位时,他造反失败。
他哥朱高炽在位时,自己没来得及造反,他哥朱高炽死了。
如今是软弱无能的大侄子上位,难道他连一个毛头小子都打不过么!】
卡通的朱高煦再次跳了出来,他掐着腰对着对面年轻的皇帝小人,头上几个大字,“小样,叔不打死你!”
“对呀!一个毛头小子我还打不过么!”朱高煦被神迹说中了心中所想,激动的应和神迹之言,心里话又不受控制的说出口了。
朱高炽看向满脸写着我要造反的二弟,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一旁的朱高燧也跟着叹了一口气,“大哥,我算理解你为何叹气,你之前看我俩造反,是不是觉得我和二哥傻的特别明显。”
朱高炽也不说话,只拍了拍朱高燧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
宋殿
“哥,你说这个朱高煦和之前那个明惠帝朱允炆是不是亲兄弟,怎都透露出一股清澈的愚蠢?”赵匡美的嘴刀再次上线。
听自家弟弟讽刺别人,赵匡胤难得不心塞。
*
嬴政那边,一直仔细听着神迹。
幸好听过神迹说大明战神之事,因此秦始皇嬴政知道最后的胜利者是皇太孙朱瞻基。
但不得不说,论蠢,后朝的大明战神朱祁镇真的像极了朱高煦……
单单论其愚蠢,打仗不提。
第134章
【朱高煦终于要着手自己的造反计划。
这场谋划朱高煦准备了许久, 因朱高炽父子待朱高煦不薄,因此朱高煦有大量财富来收买人心。
像是济南指挥史靳荣一早就被朱高煦收买,响应朱高煦造反。
随后朱高煦又开始抢夺周边郡县的马匹,同时他又开始拉大臣张辅入伙。】
听到朱高煦拉拢张辅, 朱高炽不由的皱眉, 随后又叹了一口气。
朱高炽一叹气, 朱高煦就烦躁, “有话就说,你叹什么气?!”
朱高炽仍旧不搭理朱高煦, 而朱高炽身边的朱高燧也叹了一声气。
换了角度,朱高燧突然理解了他大哥为啥叹气,“你不配俺哥开口。”
【路人甲】:明明有赫赫战功,怎么造反上就和失了智一样?
【路人甲】:武力点满,智商为零?
【主播也想不明白, 为何汉王朱高煦要拉拢张辅, 咱们先了解一下张辅是谁。
之前咱们讲靖难之役说过牺牲的大将张玉, 张辅正是张玉的儿子。
张家世代忠良, 张辅对明太宗朱棣是决对忠诚的。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对这位有战功的功臣也予以重用嘉赏。
朱高炽圣任大将张辅为中军都督府事务, 并且进官太师, 双倍的职位双倍的俸禄。
不但如此, 朱高炽还给了张辅特权, 别的官员的俸禄都在南京支取, 唯独张辅太师的俸禄可在北平支取。】
朱元璋听到神迹再次提到北平,心中不解, 都城不是在南京么?
【如此待遇,但凡有脑子的人也不会造反, 更不用说张辅。
当年张辅爹跟着明太宗朱棣造反,那是因为明惠帝朱允炆不给朱棣活路,且明惠帝朱允炆明显的重文轻武。
他们这些大将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待遇,因此才跟着明太宗朱棣反了。
到了明仁宗朱高炽这,虽然他不主张征战,但对大将功臣是相当的好。】
朱高煦听到一愣一愣的,可是跟着他待遇会更好,若他登基,绝对会把大明的江山打到最大!
【朱高煦】:若我登基,天下都是大明江山!!
“爹,我能开拓疆土,太子他能么,他连马背都上不去!”朱高煦情绪激动起来,“我才是继承您衣钵的人啊!”
看着自家二弟的豪情壮志,朱高炽的内心终于又波动起来。
【朱高炽】:没钱。
这两个大字蹦到了朱棣和朱高煦面前,差点甩到朱高煦脸上。
“咱们大明怎可能没钱,没钱,没钱就印宝钞。”朱高煦就讨厌他哥这扣扣搜搜的样子。
然后朱高煦又叹了一口气,他不说话。
【对于大明的经济,咱之后再说,先说汗王造反的事。】
乐瑶生怕自己顺着的粉丝的话题跑远了,赶紧把话题给扯了回来。
【大将张辅肯定不会造反,他不但不造反,还揭发汉王朱高煦造反的行径。
除了大将张辅外,济南道监察御史李浚也受拉拢,但没和济南指挥史靳荣一般同汉王朱高煦同流合污,而是和大将张辅一样,选择告发汉王朱高煦。
这个在《明史·朱高煦传》中有过记载一路御史李浚走的艰辛,躲过了追杀才到了京城。】
听到叛贼告密,汉王朱高煦越听越觉的自己就是当年的父皇第二,同样被人告密,历史是何其的相似。
朱高煦目光灼灼的看向朱棣,碰到了他爹要弄死他的眼神。
【确定了汉王朱高煦造反的情报,张辅请求带兵,直接去捉拿汉王朱高煦这个反贼,但最终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亲自去平定这场造反。
朱瞻基可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朱允炆,他当年可是和朱棣御驾亲征过。】
朱高煦听到后一脸不屑,他的御驾亲征怎么能和自己当年战场杀敌相提并论,自己当年的英勇决定不比他爹朱棣差。
【按理说,论打仗汉王朱高煦决对能排的上名次,靖难之役他可是有赫赫战功。
但是打仗却不是一个人的事,除了将领还得有兵,除了有兵还得有士气。
当年明太宗朱棣之所以能以少胜多,除了他的大将之才外,与他手下人对朱棣的誓死效忠以及百姓对朱棣的拥护也是有重大关系的。
而且当年朱棣造反可是出师有名,朱允炆刚登基就改了先帝之政,如此让“清君侧”名正言顺。】
【咱们再反观一下朱高煦这边有什么优势。
首先,名不正,出师无名。
朱瞻基是正八经的太子上位,且之前还是朱棣指定的皇太孙,由他坐皇位正的不能在正。
而且朱瞻基对他那些藩王都挺不错,尤其对朱高煦这个叔叔,要在他登基之前半路伏击杀了他的叔叔,不但没惩罚,还赏赐。
朱瞻基也没有乱改他爹的政策,继续与民为利,休养生息。】
朱元璋听到他儿子朱棣的好圣孙,不由点点头,“这孩子不错。”
朱棣听此,更加坚定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凭着这样的好圣孙,朱高炽就必须当太子。
父凭子贵的朱高炽。
*
永乐年
之前朱棣就听到神迹提过自己的好圣孙,但神迹并未多言。
如今朱棣知道已经为何在有太子的情况下还立了皇太孙,他这个孙子的确不错。
【名不正,言不顺就导致朱高煦手下的兵将没有强烈的造反欲望。
就是俗话说的信念感仇恨感没有拉满。
又不是吃不上饭穿不暖衣,像宋朝那样的当兵等于羞辱,还往脸上刻字那般。
且朱高煦对封地的百姓也不好,之前干了不少缺德事,民心这块也没有。
一支没有信念的大军,怎能打胜仗呢。】
*
宋
“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哥,给军人脸上刻字,是不是从你开始的?”赵匡美问赵匡胤。
“我改,不都改了吗。”赵匡胤被问的没有底气,这条恶习的确是从赵匡胤开始的,后面一直沿用。
当真是好的一点不学,糟粕全都沿用不废。
【再是盟友,朱棣造反的时候,起码还是有盟友的,和朱棣一条船上的人不少。
而朱高煦这则是自己,朱高燧在之前就弃暗投明,不参与朱高煦的造反,朱高煦的叔叔们更不用说,之前朱棣造反的时候他们都不参与,到了朱高煦这就更不参与。】
卡通朱高煦再次出现,他头上几个大字“有一起的么!”
其他藩王打扮的小人一块道,“不约”
【朱瞻基御驾亲征,很快就包围了汉王朱高煦的封地乐安,所有的城门都被包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