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中,金戈铁马奔腾而来,冲在最前锋的正是帝王朱棣。
【明太宗的第一次北伐,拉开帷幕!】
激荡的音乐,勾起了将士们心中的燃燃胸火,比起关起门来,自己人打自己人。
他们更愿意北伐杀敌!开疆拓土!
可惜,他们忠诚的是朝堂,而不是燕王朱棣……
将士们心中惋惜,若当年先帝传位于燕王朱棣,是不是一切都会变的不一样?
这样的想法在将士们的心中悄然埋下了种子,但谁都不敢说出这般大逆不道的想法。
【明惠帝朱允炆】:说朕不会用人,反贼朱棣就如此用人?
朱允炆听朱棣明知大将丘福如此性格,竟然还让他当主帅,若是自己定做不出这样的事来。
后悔又有什么用?朱允炆表示自己从来就不会后悔,比如这次削藩,他就不后悔。
若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削藩,不过这一次,他会先从燕王朱棣下手。
可惜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如今已经走到这步,只能继续一条路走到黑。
明惠帝朱允炆扬起头,方才神迹所诉的大败,让朱允炆重新获得信心。
他觉的他四叔不过如此,白沟河一战能胜,定是军中有内应。
朱允炆开始思索,到底谁才是朱棣派来得内应?
只要抓出内应奸细,后面的大战他绝对不会再败!
“传朕指令,抓细作。”朱允炆下旨。
“陛下,如今正是两军交战,此时下令抓自作,怕是会涣散将士们的军心。”有臣子第一时间提出反对。
“若不抓初奸细,军中所有战术都被反贼所知,这仗还打什么打。”朱允炆已经认定军中就是有奸细。
这事从一开始就不对,若没有奸细,反贼朱棣凭什么以800人起家,区区几日就夺回了北平,明明自己已经布下天罗地网。
还有朱棣怎么就大败老将耿炳文,以区区三万人大败了十几万大军?!
“依朕看,大将顾城就是燕王朱棣的人。”朱允炆想到顾城就气恼不已,若不是他驻守北平,李景隆怎会失败,怕是一开始,顾城就已经是燕王朱棣的人。
整一出生擒投降来愚弄自己,当真觉的他朱允炆是个傻子么?!
【明太宗朱棣倒想不用大将丘福,可眼下他的选择真的太少了。
不说被朱元璋杀掉的那些大将,单单是靖难之役,死了多少大明的将士。
若这些将士士兵没有死于大明的内战,而是活到永乐年间,不敢想象这样的大明的实力有多么恐怖。】
讲到这,乐瑶真的觉的太可惜了,燕王朱棣真的是太能打了,以一己之力硬生生的打败了大明朝堂所有精锐。
【路人甲】:所以干嘛自己人打自己人。
【路人甲】:拥护的是个明君还行,上来就重文轻武,自废武功。
看见神迹所述干嘛自己人打自己人,将士们的心底的种下的种子发芽了。
【接下咱们说说永乐大帝的第一次大捷!】
第123章
【次年二月, 明太宗朱棣亲率军踏上了北征路!率领五十万大军!
在这说一下,虽然记录的是五十万大军,但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先喊出来震慑一下对方, 这是兵家的常用手段, 就像明惠帝朱允炆号称有三十万大军, 实际上不过十几万。
虽然没有五十万大军, 但是十几万大军是有了。
若不是大明四年内战战损,朱棣应该能整合更庞大的军队。
俗话说内战无英雄, 外战无贼人,唉…】
内战无英雄。
这句话在众将领的脑中不断盘旋。
听到此话,朱元璋心中刺痛,都是他的错,若不是他选了朱允炆这孽障, 他大明怎会自己人打自己人。
“今日起, 皇太孙贬为庶人。”朱元璋下令, 之前朱元璋只是废了朱允炆的储君之位, 他仍旧是皇家子嗣。
若贬为庶人,那朱允炆就彻彻底底的变为平头百姓, 再也继承权可言。
朱允炆瞳孔震动, “皇爷爷, 您不要孙儿了么!”
朱允炆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错, 他皇爷爷真是好狠的心呀。
【朱允炆】:皇爷爷, 你好狠的心。
众藩王见朱允炆心声,不由讽刺道, “这会知道好狠的心了,怎么削我们的时候不觉的狠心?果真巴掌不打在自己身上不疼。”
朱元璋不是一气之下才下的令, 他这是以绝后患,省的日后有人拿皇太孙的名号做文章,没把朱允炆赐死已经是朱元璋最大的仁慈。
朱允炆被贬,他的娘亲也跑不了。
朱元璋这人向来护短,像之前几个儿子作奸犯科,他赐死的全是儿媳妇。
子不教父之过,没父了,那就是母之过。
“严查吕氏。”朱元璋再次下令,之前他没有怀疑,但如今细细想来,自己的嫡皇孙怎么就死了,为何会那么凑巧的死了。
若他的嫡皇孙不死,这个孽障如何会得皇位。
“皇爷爷,一切与娘亲无关,您要罚就罚孙儿好了。”朱允炆一脸仁孝,可惜感动不了朱元璋。
乐瑶不知直播间那头如此热闹,她继续看着自己的直播笔记,往下唠嗑。
【咱们再说一下对方的实力,不要以为鞑靼很弱。
此时的鞑靼兵马总人数大概有二三十万,已经是不容小觑的势力。】
*
建文年,大殿。
听到鞑靼竟然有这么多兵马,着实让明惠帝朱允炆一惊。
他脑子对外敌没有任何概念,也不关注,他所关注的全是民生大事。
“怎可能有如此多。”朱允炆皱起眉头喃喃道。
此话也发到了天幕上。
大明众将看到他们陛下如此怀疑的语气,不知该说什么。
果真是重文轻武的帝王,根本不关心边境之事,当真以为大明是当年唐朝的盛世?
军中的逆反心愈发强烈。
兵将们心中有莫名的委屈,仿佛他们在边境的浴血奋战是一场笑话。
朱允炆看像兵部齐泰,“当真有这么多?”
齐泰虽是兵部尚书,但从未去过战场,不过纸上谈兵罢了。
他全部精力全在助他家陛下削藩一事上,哪有心思管鞑靼的事。
但朱允炆问,他又不能不答,“回陛下,怎可能有这么多,咱们建文年间绝对没有。”
听齐泰的回答,朱允炆又有底气了,这说明外族是在他朱棣手上发展壮大的,和他朱允炆没半点关系,是朱棣无能。
朱允炆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慌了。
从神迹开始讲述明太宗朱棣的功绩,朱允炆这心就吊了起来。
上位者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担心的就是没有功绩,偏偏朱允炆身上没有任何功绩可言。
越是没什么就会越讨厌别人有什么。
此时讥讽朱棣的朱允炆俨然如跳梁小丑。
【明惠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竟然让他们由他们休养生息变大变强?!果真,他只会自己人打自己人。
朱允炆抓住这一点,讽刺朱棣。
【路人甲】:朱允炆不是废物,他上台怎么不打鞑靼?就只会打自己叔叔?
路人甲就是看朱允炆的脑残粉不顺眼,一见他发弹幕就想怼他。
【明惠帝朱允炆】:朕在位之时,鞑靼根本不成气候!
朱允炆反驳,底气还很足的那种反驳。
【变大变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了,能当兵的起码得满十岁吧,鞑靼能攒够二三十万人,不可能是明太宗上位的那五六年生的。
史上为何一次次的对抗外族,俗话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是最难掌握的生物,当无法掌握对方时,只能掌握自己,只有自己变的更强,才能让对方灭了心思。
大明朝刚刚经历的巨大的内战,燕王朱棣基本把明太祖留给朱允炆的家底给打没了。
之后便是权利交替,毕竟从理法上燕王朱棣得位不正,建文旧臣有的直接殉葬,有的直接辞官不做,还有不少乱党势力。
光是平内就耗费明太宗朱棣大量心神,如此才给了对方发展的机会。】
【明惠帝朱允炆】:罪在反贼。
【路人甲】:罪在庸君@朱允炆
庸君二字再次刺痛了朱允炆。
路人甲的发言被当做神迹之言,听神迹给朱允炆定义为庸君,不光是武将,文臣的心也微微动摇。
不过大多数文臣还是支持朱允炆,庸君未必是昏君,只要他们时刻进谏,就如同宋太宗时期,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不照样天下太平。
【又跑题了,咱们接着说,虽然鞑靼有的二三十大军,但鞑靼的重装骑兵的占比特别少,原因是游牧民族的炼铁本就不行,主要指望与中原地区的贸易。
但明朝一早就严禁各种铁制品输出蒙古地区,因此缺少铁器的鞑靼无力再武装重骑大军。】
乐瑶放出明朝对边境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从东北一直到西域的哈密。
可见明朝对北部外族的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