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根气死了,一怒之下打了陈铁柱一个大嘴巴子,可陈铁柱转过头,对着他最喜欢的小儿子陈小明腰眼里就是狠狠的踢了一脚。
那一脚绝对是往死里踢的,看到陈小明疼得连哭都哭不出来时,陈水根知道这个家他已经失去了至高的话语权。
“爹,我和大柱已经长大,你再敢动手试试看,我会让你后悔的。”
看到自己的亲儿子被踢,准备发怒的继母看到陈铁柱眼里的冷意,聪明的转身就离开了,看也没有看倒在地上起不来的小儿子一眼。
陈水根无奈之下点头同意,陈铁柱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口粮和钱要到了手,然后关起门户自己吃喝起来。
这二十多天,陈铁柱带着儿子上山,不但采回了很多山货,连野兔子也逮到了两只,每天吃香的喝辣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好过。
可怜的是他的两个亲妹妹大妞和小妞,大妞十八岁,小妞十六岁,都已经到了可以嫁人的年纪了。
可村里人嫌弃陈家后娘要的彩礼高,即使心里有喜欢的也不敢开口,就怕被讹钱,这样一来,两个小姑娘就尴尬了。
第六十四章 许来弟嫁人
两人知道现在这种情况,再留在陈家,肯定会被活活饿死,口粮就这么多,她们只是继母眼里的免费劳动力,哪里还轮得到自己吃。
大妞和二妞一起跪在陈铁柱跟前,说长兄为父,请长兄为她们谋取一门好亲事,陈铁柱想了一个晚上,最后还是答应了。
所以等陈大柱回到向阳村,刚好赶上陈大妞的婚事,陈大妞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后生,人家给了五十块钱的彩礼,还有春秋衣服两套。
陈水根眼红这五十块钱的彩礼,想要独吞,可看到陈铁柱冷着脸看着他的另一个儿子陈大明时,所有的话都咽在了喉咙里。
“大妞,五十块彩礼我给你二十块,给爹十块,剩下的二十块钱就留在我这里,以后你有啥事情我还能帮衬一二。”
“大哥,我听你的,”
陈大妞拿着自己的二十块钱彩礼,以及盖了十几年的被褥铺盖,高高兴兴地嫁了过去,她终于摆脱了渣爹继母,开始自己的新人生。
二妞羡慕的看着姐姐穿着崭新的嫁衣离开,小拳头捏得紧紧的,她也要嫁人,远离这个吃人的家庭。
“二妞,如果你干完了自己分内的事情,爹还不给你吃饭,你就来大哥这里,我就不信一个寡妇还能虐待我妹妹了。”
陈铁柱看到二妞担心又羡慕的表情,就知道她在想什么,亲娘死的那一年,他们还小,没有力量反抗,现在不一样了。
“大哥,你说的对,以后我们兄弟两好好过自己的日子,等小妹嫁人了,陈家,我再也不会踏进一步了。”
陈大柱从口袋里摸出几个偷带回来的白馍馍递给了陈小妞,让她不用害怕,有啥事情就来找自己,毕竟是自己的亲妹妹,有事必然会帮忙。
陈水根看着他们兄妹三个人感情深厚的模样,撇了撇嘴,都是白眼狼,养大了就要反咬自己的亲爹了。
陈为党冷眼旁观,等他们都坐下来,才拿出纸和笔,开始写分家文书了,相比于陈大柱,陈铁柱还是拿到一点东西的。
至少他们自己住的那间屋子保住了,客堂公用,厨房和柴房也是公用,还有后院的自留地也拿到了二分地。
但陈水根这次学乖了,要求大儿子每年给自己养老钱,不多,二十块钱一年总是要的,在讨价还价中,终于敲定了每年十块,但等他们有房子搬出去后,这十块钱也不用给了。
陈水根还想说什么,陈铁柱指着同父异母的两个弟弟,让他们也出养老钱,都已经是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了,连自己都不能养活,活着干嘛。
陈水根立马闭了嘴,但心里也已经决定,明天开始,也要让两个小子去找吃的,不然今年的冬天就难过了。
“村长,我的房子也快要上梁了,能不能请你来喝上梁酒啊。”
陈大柱看到陈为党写完分家文书要离开,连忙拉住了他,一脸窘迫的开口道,实在是他没有二流子这样的经济实力,这上梁酒的确有些寒酸。
“成吧,你选个日子。”
“后天,我查过了,后天是黄道吉日,不,是个好日子。”
“好吧,我帮你喊一些人过来,不过你该撒的钱不要抠搜,不然以后对自己的家运也有影响的。”
“谢谢村长,我知道的,还有,我能不能申请提早预支修建河道的钱,不然上梁摆酒后还要结婚,手里的钱估计不一定够用。”
陈为党点了点头,这个陈大柱,一年也不过赚了一百来块钱,买了口粮起了房子,估计口袋里也没剩下多少钱了。
二天后,陈大柱家请了上梁酒,李欢也乐呵呵的去了,他家请上梁酒的时候,陈大柱给了一毛钱,捡了他家差不多三毛钱呢,还吃了一顿好的。
所以当陈大柱接过李欢手里的一毛钱时,脸上有些难看,这个家伙,有必要这么斤斤计较嘛,真是小气。
村民们听到陈大柱也要请上梁酒,都兴高采烈的来了,只是有了李欢的上梁酒做对比,陈大柱的上梁酒不是寒酸两个字可以表达的,是扣门。
作为未来女主人的许来弟简直没脸见人,尤其是知青点的几个知青,连弯腰捡一个小的如同指甲盖,烤得干干的高粱面疙瘩的兴趣都没有了。
上完梁的第二天,陈大柱就提着二十斤白面和一块红布头来到了知青点,还送上了彩礼五十块钱。
“来弟,这是我身上所有的钱了,你不要嫌弃,等以后日子好过了,我再帮你买好看的衣服。”
陈大柱看到许来弟皱眉,就知道她不满意自己送的彩礼,跟李欢送的彩礼相比,那可是相差太多了。
许来弟深吸一口气,还是接受了陈大柱的彩礼,没有办法,她亲口答应的婚事,不可能不完成,最多以后离婚。
陈大柱见她收下彩礼,吊在喉咙口的一颗心也放心的落下了,笑着告诉许来弟,明天他就来迎娶许来弟过门。
“啥,明天,大柱哥,可你家里的东西还没有置办啊,总得等个几天吧。”
许来弟眼珠子一转,连忙推脱道。
“不用,大炕已经烧上了,你这里被子啥的总是有的吧,你准备准备吧,该带的东西一样也不能少,我去村里请人了。”
许来弟愣愣的看着陈大柱离开,似乎不相信自己明天真的要嫁给陈大柱,瞬间,许来弟觉得手里的钱也不香了,坐在门槛上开始动起了脑筋。
可想来想去,都没有一条路能逃出生天,除非她回城,可回城有那么好回的吗,看来只能先嫁给陈大柱了。
第二天一早,得到消息的村民们都站在知青点门口,想看看许来弟的嫁妆,他们至今还记得程巧的嫁妆有多么的丰厚。
只是,当许来弟背着一个大背篓出门的时候,每个人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篓里那条明显已经破旧了的铺盖就是许来弟的嫁妆。
“大柱兄弟,你这次亏了啊。”
同村的汉子们都摇头,陈大柱却没有在意,他在人群中找寻着什么,当他的眼光跟程巧对视时,眼睛立马亮了起来。
程巧极力掩饰自己眼里的快意,在李欢的耳边说了几句话,李欢连连点头,往许来弟的方向挤了过去。
第六十五章 没有收到一分钱
“陈大哥,恭喜你今天迎娶新媳妇进门啊,走走走,我们放鞭炮庆祝庆祝,对了,你先带你媳妇去领个证,然后回来放鞭炮也不晚。”
陈大柱心里一愣,领证,嗯,咋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记了:
“李欢兄弟,要不你的自行车借我一下,不然去县里没有自行车,我怕时间赶不及。”
“借自行车啊,这倒是小事一桩,只是陈大哥,你好像不会踩自行车吧,更不要说带人了,摔坏了自行车事小,摔坏了人可是大事了。”
李欢笑眯眯的说道,还送上了他去村委会帮陈大柱他们开的,领证需要的介绍信,他很热心的,不用谢。
陈大柱也尴尬地笑了,自己眼热李欢的自行车很久了,久到忘记自己根本就不会踩自行车。
“哈哈,大柱兄弟乐傻了,忘记自己不会踩自行车了,那就明天去领证呗,我们乡下人只要睡在一起就得了,领不领证的无所谓。”
“对对对,领啥证啊,闹洞房去咯。”
许来弟听了心里喜欢,能不领证最好,以后都省了离婚这一步了。
“牛叔,麻烦你带他们去县里领证,我们可不能欺负人家许知青娘家无人,结婚了连个证都不领。”
“也对,牛叔,辛苦你走一趟了。”
牛叔狠狠的瞪了李欢一眼,如果不是李欢偷偷塞给自己一包烟,他才不凑这个热闹,真搞不懂这个二流子为啥这么起劲。
韩春梅几个看到程巧,都高兴的走了过来,一把拉着程巧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程巧,看来你的日子过得不错嘛,脸都圆了。”
“是吗,我婆母和李欢对我不错,我心里高兴,吃得也多了些。”
“那就好,我们知青孤苦无依,如果婆家能对自己好一点,那日子就要好过很多呢。”
韩春梅也点头称是,然后笑眯眯的催促大家去看看许来弟的新房,她可是上梁的时候去看过的,房子虽然是新的,可简陋到让她不敢置信的地步。
程巧连忙点头,跟着知青们去了陈大柱的家里,入眼就是一个还没有及时按上大门的大院子,院子里空空荡荡,连放柴的地方也不过是用竹子和稻草盖了一个棚而已。
走过院子则是一个客堂和一个房间,还有一个厨房,客堂里有陈大柱自己用木头打的一张桌子和二条长凳,其他啥也没有了。
推开房间的门,房间里就一个大炕,占据了房间一大半的面积,大炕上什么也没有,那是等着新娘子铺上嫁妆铺盖呢。
“天呢,别说柜子,连一个炕琴也没有,那他们怎么放东西啊。”
“就放炕上呗,这么大的炕,不要说放东西,就是睡六七个人也够啊。”
“是哦,许来弟他们已经把孩子们睡觉的地方都弄好了,哈哈哈。”
“你咋说话的,还是一个姑娘家,可不能这样说话。”
“我不是说实话嘛,哈哈。”
“我们去厨房看看吧。”
“不用去了,厨房就一个灶,还有一个不知道哪里捡来的破柜子,连一个瓦缸也没有。”
“有的,你看那不是。”
“那是水缸,傻子。”
“水缸也是缸,瓦缸也是缸,不一样用嘛。”
小芳嘟着嘴说道,小琴轻轻的拧了小芳的脸颊一下,就你调皮。
“我们回去吧,就这么破的地方,还没有我们知青点的东西多,估计他们今天不会准备开席的。”
“你送了份子钱没有。”
“我没有,想等他们开席再送。”
“我也是。”
“程巧你呢,你可别送,你结婚的时候他们都没有送。”
程巧笑了,她和李欢可不是来送份子钱的,而是来讨债的。
不知道等了多久,牛叔一脸不高兴的架着牛车回来了,许来弟也一脸不高兴的下了牛车,她从来不知道陈大柱居然如此的抠门。
今天是他们两人领证的好日子,可以凭着结婚证去供销社买不要票的糖和一些副食品,可陈大柱却说口袋里没有钱。
许来弟连忙捂紧自己的口袋,那五十块钱可是她的彩礼钱,没有道理让她拿出来买糖吃,甚至连牛叔的来回四分钱的车费也没有给,说下次有钱了再补上。
程巧走了上去,手往口袋里掏啊掏的,陈大柱的眼睛亮了,程巧可是说过,许来弟结婚,她会随一百块钱的份子钱。
只是等程巧掏出来的是借条时,陈大柱的脸色黑了下来,还未等他开口,李欢大声催促许来弟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