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也都明白其中的奥妙,但他们只能鼓励这些学生,有时间就多看看书,不懂的就来问老师。
叶灵也是忙的脚不着地,她和程巧合资的药膳堂已经在京城打出了名气,为了后厨师傅们的身体健康,他们已经开始每天限定数量了。
原本就畅销的药膳粥,被限定数量后,生意更加好了起来,每天一大早开始,就有人来排队,队伍长的能绕前街两个圈。
人总是这样的,越是排队的东西越是好奇,这么长的队伍引起了其他区域居民好奇心,也跟着排在后面。
叶灵好多次派服务员发号码纸,因为每天最大供应量是六百碗粥,号码纸超过六百号就没有必要排队了。
但很多人不明白为何是六百碗,难道多做十碗八碗不行吗,服务员也很热情的告知他们,药膳堂有六个品种的粥,所以每个品种的粥只能卖一百碗。
不是他们不想卖更多粥,做生意的哪里会有钱不赚啊,实在是生产能力有限,无论是米面油还是炭火和药材,都是有一定数量的。
最重要的是药膳粥要煮一定的时间,时间不到,这桶粥就报废了,所以在各种各样问题的困扰下,还能每天做出六百碗已经是最大限度了。
而且他们的药膳堂也在扩张,连中院都变成了堂食的地方,所以只要你进入药膳堂,终会有你喝粥的地方。
一个月后,三毛钱一碗的药膳粥提价了,每碗一块,当然有很多居民反对,这个价格太高了。
叶灵没有回答,而是贴出了一张公告,明确表示药膳堂第一个月是属于试营业,每碗卖三毛是给大众百姓送福利。
其实这个价格他们是亏本的,因为药膳粥里不但有大米、糯米、药材、还要有油盐酱醋等各种配料,加上人工和炭火,怎么算都是亏本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药膳粥是真材实料,如果喝了他们药膳堂的粥感觉有用的,欢迎再来,如果感觉没有用的,药膳堂也不强求。
这告示一贴出来,引起了居民们强烈的反应,太嚣张了,他们不服,一个人起哄,后面跟着的人也多了起来。
可几天后,他们发现那些带头起哄的人嘴里喊着不服,身体却老老实实的去排队了。
这么多年来,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每天辛勤劳动,还有忍饥挨饿,身体亏空的厉害。
但自从喝了药膳堂的粥,整个人似乎像块吸水的海绵,慢慢的这块海绵不再是干巴巴的,而是有了一些湿度。
就是这些湿度让身体感觉灵敏了很多,力气似乎也大了起来,平时多干多些活会头昏脑涨浑身酸疼,但现在这种症状还真的慢慢消失。
“姑娘,你老实告诉我们,这药膳粥我们要喝多久才能恢复健康,实在是太贵了,一块钱一碗,喝一个月要三十块,我工资才三十六块啊。”
叶灵眉眼弯弯,她现在自己也每天都喝药膳粥,程巧让她多喝当归鸡丝粥和茅根地黄粥,这些药膳非常适合女人补气养血。
“我们的老板说了,这种粥不需要每天都来喝的,哪一天觉得人不舒服了,就来喝一碗粥,当然这只是药膳粥,如果真的得了什么大病重病还是要去医院的。”
大家都明白了,原来药膳粥不需要每天喝的,排队的队伍似乎短了一些,但也是叶灵所希望的,不然她连上茅厕的时间都没有了。
转眼到了六月下旬,已经到了期终考试的时间,李欢和程巧互相鼓励,都希望对方能考出好成绩。
尤其是李欢,这次是毕业考了,如果考试成绩优秀,他是有权利挑选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当然有一定的选择范围。
王向阳也很紧张,李欢已经答应他,这次如果考得好,一定要让公社书记同意他做向阳村的村长。
王向阳一直跟着李欢后面狐假虎威,真的让他独自管理一个村庄,心里没底,因为他没有李欢的头脑和胆量,更没有李欢的那份豪爽。
第三百五十八章 分隔两地
程巧也坐在教室里奋笔疾书,她这次直接就拿了三年级的考试试卷,这是校长特批的,只要程巧总分能合格,就能上四年级。
程巧看了试卷,的确有些难度,其中有很多题目都是辩证题,没有标准的答案,考得就是你脑子里的知识,看你是否博览群书。
笔在纸上沙沙的作响,脑子一刻不停的运转,一个小时后,程巧终于放下了笔,开始从头至尾检查了起来。
修改了几道题,然后淡定的交卷,监考老师刚好是四年级的带班老师,急切的翻阅起程巧的考卷。
越看他越高兴,这个学生虽然错了很多道题,但她只是刚考入学校两年的学生,而且这些题目是辩证题,得听听她的思路才能判断是对是错。
经过几天紧张的考试,程巧的试卷被送到了校长室,校长看着虽然不是满分,但绝对也排得上名次的分数,高兴的哈哈大笑。
只是笑声还未停下,看门老头冲了进来,递给校长一封信,看到这信封,校长的笑容瞬间僵住。
这种信封一看就知道是部队特招军医的信函,只要被部队看上的学生,无一不是优秀的学生。
而且校长也没有任何权利拒绝,要知道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救死扶伤,而且救的还是保家卫国的军人,这个职业是很神圣的。
打开信件,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出现在他眼前,程巧,这不可能,程巧只是一个刚刚考过三年级试卷的学生,她还没有毕业。
而且信件上指明了一个军区的区号和所属地,不用问,就知道是那个鸟不拉屎的甘省,那边缺衣少吃,甚至连好一点的学校也没有。
“胡闹,这么好的苗子去那边干嘛,能学到点什么,去,把程巧叫来,让她自己选择。”
程巧不是毕业生,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权的,只是校长绝对没有想到,程巧是自愿申请去支援军区的。
她愿意放弃优渥的条件,无条件支援甘省,加入稀缺的医疗队伍,为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校长闭了闭眼,似乎明白了什么,果然人不能太优秀,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玉秀于林风必摧之。
既然如此,校长只能拿出钢笔,很用力的在纸上签上了他的大名,力气大得连纸头都戳破了。
“校长,还有盖章。”
程巧苦笑着提醒,校长狠狠的剜了她一眼,他能不知道盖章吗,让他缓缓不行吗。
“程巧同学,我现在搞不懂你到底是转学还是退学,你去了那边根本就没有行医执照,你如何加入医护队伍。”
程巧就说了两个字:“转学”
校长愣住了,转学,那边有中医科大学吗?
那边有大学,但数量不多,但上面号召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支援大西北,支援河西,而且推出很多利好的政策,建造学校、医院和就业岗位。
程巧这里在办理转学手续,李欢和王向阳也终于拿到了工农兵大学的毕业证书,而且还拿到了分配的单位名单。
只是令人意外的根本就没有甘省的单位,李欢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分配的单位名单里找一个工作,要么就放弃分配。
就当李欢准备放弃分配时,校长来找李欢了,一张调令出现在他的手里,他原本就是向阳村的村长,现在被任命为向阳公社的主任。
原来公社的书记因为招商引资而高升了,原先的主任被提拔为书记,所以这个主任的位置落到了李欢的兜里。
调令就是命令,没有李欢拒绝的权利,他最终还是拿起了电话,告诉程巧,他们夫妻俩可能要分隔两地了。
程巧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自己的逃离让暗中使坏的人不满意了呗,他们弄不过叶承英,难道还不能对李欢下手。
只是李欢毕竟是自己的丈夫,不能太过分,就用这招来恶心他们呗,而且李欢被分配到公社,肯定会对他有要求,万一要求没有达到,估计有的是办法让他吃亏。
“李欢,收拾行李先回老家,孩子们也快放假了,到时候我带他们一起回家。”
李欢心里堵,但程巧既然这样说了,那就回家吧,很久没有回家了,他的确该回去看看。
李欢并没有先回老家,他让王向阳把他的东西带回去,自己去了京城,他要接程巧一起回去。
叶军心里不舍,但他也知道这个时候程巧必须要跟李欢在一起,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欢只要把这三把火给烧起来,以后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最高兴的李母了,当她得知李欢被分配到向阳公社当主任,嘴都快笑歪了,虽然明面上支持李欢去河西跟他老丈人在一起,可心里还是不怎么愿意的。
“娘,我们一起回去吧。”
李欢夫妻俩个带着四个孩子出现在杂货铺的时候,李母已经准备好回家的包裹了,旭辉奶奶更是紧张的不知道说啥才好,今年旭辉可是参加高考了。
一行人坐上长途汽车往向阳村赶去,等他们到了向阳村的村口,村口那棵大树上已经挂了一面旗帜:欢迎李欢村长回家。
李欢心里一暖,他这些年对父老乡亲的付出还是有回报的,至少他们很满意自己这个村长。
家里已经被王婶整理的干干净净,夏天不需要烧炕,但王婶也是烧了一夜的炕,很久没有住人了,烧一烧炕不但能烧死很多小虫鼠蚁,还能旺家。
李母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厨房准备吃的喝的,而且还要给全村发糖,自己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可喜可贺。
今天的向阳村是欢乐的,王向阳和李欢合起来办了几桌酒席,邀请村里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吃席,感谢他们为向阳村作出的贡献。
酒足饭饱,程巧悄悄的将小红头和海东青放了出来,它们能在后山自由三个月,然后就要转换地方。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李欢就去公社报到,公社书记看到李欢来报道,就笑的见牙不见眼,只是李欢却提出了条件:
“向阳村早就申请铁牛了,现在应该可以批下来了吧。”
第三百五十九章 致富之路
“给,这是批条,你签个字,给钱就能提拖拉机走人了,只是你们那个村里有人会开拖拉机吗?”
“这…”
“还有你已经不是向阳村的村长了,上面有人已经分配给向阳公社一个村长的名额,但我压着,我知道你有自己的人。”
“是我的好兄弟,我提议王向阳做向阳村的村长,至于另一个村长的名额,就给向前村吧,向前村的老村长今年都快七十了,先做副手,两年后提上去。”
李欢知道王向阳放弃了分配,实在是给他分配的真不是啥好活,所以直接放弃了。
向阳公社管辖五个村庄,向阳村、向前村、向后村、向荣村、向水村,五个村子一个挨着一个,都围绕在向阳山的山边。
李欢是向阳村的村长,平时跟这些村的村长也有所接触,对向前村最了解,因为当初乾隆鑫和赵小贝是在那里做知青的。
向前村的村长年老体衰,已经不适合做村长了,但贸然让人家下岗,万一受不住刺激嘎了,这可是结仇的事情。
所以先把上面派下来的这个人安排做副手,至于能不能取代人家老村长,就看这个人自己的能力了。
公社新书记不由的摇头,老书记说得对,虽然自己已经高升为书记了,但老书记还是让自己多听听李欢的意见。
“高书记,还有一件事,我们县里去春城的长途巴士每天一班似乎太少了,万一有急事还要多等一天,太不方便了。”
“你觉得咋做。”
“我写一份申请报告,每天发往春城的班车由每天一班加到每天两班,早上七点一班,中午十二点一班,回来也是一样。”
“乖乖,这样不是要增加两部车子,这可是客车,不是自行车板车,你觉得行吗?”
“男人哪能说不行,我来起草,你来盖章,既然上面如此信任我们,我们当然要做出一点事情让他们看看。”
高主任心中忐忑,这不是做事,好像在作死。
“对了高书记,我提议让我们向阳村的村民承接养猪任务,上面不是要发展经济嘛,当然要从民生开始。”
“养猪任务,这…”
高主任有些懵,五个村呢,得养多少头猪才行,还有销量怎么算,卖给国家似乎有些便宜,卖给私人会不会违反政策。
“其他村子也要一同发展,比如养鸡、养鸭、养兔子,或者搞副业,只要动脑子,没有什么是不能干的。”
“搞副业,咋搞。”
“向容村好像种植甘蔗,让他们在村里制糖,至于如何制糖,我们可以请老师,弄个作坊就能干。”
“向水村水源丰富,让他们养鱼,建立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