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欣皱着眉,叉着腰,在几块地里巡视一遍,心情很沉重。
这地种不完啊,根本种不完!
她又去看了看果苗和药田,还好,这些比较省心,就让它们随便长,不用怎么打。
最后又去看了看鱼塘——准确来说,是鱼沟——清澈的水里,可以看到几尾小鱼正在游来游去,很活泼,很快乐的样子……可能也很饿,毕竟好几天没喂了。
叶欣赶紧回茂盛的菜地里,薅了一大把青菜。刚扔下去,小鱼们立刻游过来啃咬吞食,果然是饿狠了的样子。
喂了鱼,她又回头看看几块地里的情况,心中感到一阵惫懒。
嗯,还是不想干活……
今天也出门玩累了呢。
要不,明天再干?
今天才大年初三,不必这么早干活的吧……
叶欣拍拍手,就这么愉快决定了,转身出了空间,倒头睡觉!
这正是:休息一时爽,一直休息一直爽~
……
初四,两人没有再出门。毕竟玩了两天,庙会去了,镇上也逛了,再去也是差不多的活动,腻了。
这天他们就在家干点活,主要是挖池塘。
早饭后,沈卓拿着铲子和锄头来到屋后菜地。菜地现在差不多空了,菜都收了回去,就剩一小块种着葱蒜芹菜这些。
他转头向叶欣确认:“真的要在这里挖个池塘?”
叶欣点头,认真地跟他讲:“本来咱们这菜地就比规定的大一点儿,虽然说咱们住得偏,但真计较起来就落人口实了。之前只有王小薇和郑文文来串过门,她们俩不是多嚼舌根的,可保不住以后不被更多人知道。而且这里挖个小池子,以后蓄了水,也方便浇地,不用每次从前面拎的。”
沈卓点点头,她考虑得其实很周到。按规定每人二分自留地,他们两人就是四分,但是菜地有半亩大了。
只是在山坡上挖个池塘,真是有点奇怪,也就她能想到了。
他不得不提醒:“这里的土质,可能没法蓄水。”
叶欣却道:“没关系,你先挖。要是不能蓄水再想别的办法,嗯,我想想,比如铺水泥或者垫塑料布……方法总比困难多!”
沈卓觉得这话说得很好,“方法总比困难多”,她总是这样聪明,反应快速,充满活力。
受到她的感染,他也充满了干劲,不再有异议。
叶欣在菜地转了转,右边靠近屋子的地方是茅房,之前沈卓有空的时候,也从这儿施施农家肥;左边靠上的地方是通往山上的小径,这里不能挖,不然上下山有点儿危险;左边是一个倾斜下坡的弧度,也不好挖,不结实;也不好挖在菜地中间,最后只能把池塘规划在右上角,靠山体的地方。
虽说靠山,但这片地开辟了多年,坡上都长了草木固土,没有滑坡的风险,是可以的。
叶欣就在那个角落给划出了一个长二米宽三米的位置,对沈卓说:“就在这个位置,挖吧!”
沈卓便握着铲子走过去,埋头开始干活。
叶欣则又回到院子,把小鸭们拿过来。
昨晚回来,她用青菜和米饭混在一起喂了鸭子,又盛了灵泉水出来给它们喝。她明白刚出生的小鸡小鸭很脆弱,容易死掉,用灵泉水能有效补充元气,让它们保持活力。
怕冷着几只脆弱的小鸭,昨夜她还拿了许多稻草盖了盖,给它们做保暖,就放在院门右边。
现在五只小鸭子都好好的呢。因为暂时没有地方放它们,所以还是关在小篓子了。
叶欣把一篓小鸭拎到了屋后,池子一时半会儿挖不好,觉得也不能让它们一直缩在里面,该放出来活动一下。
但是随便放出来,它们会乱跑,所以需要先围一个地方。
如果用木头,就比较费劲,而且之后等池塘挖好了,也是要挪过去的。她就寻思着,与其用木头,不如用竹子,方便又省劲儿。
他们这边山坡上没有竹子,但是底下靠水田和水塘的边上有很多,是那种很高很大的毛竹,破开来适合做竹编,也适合做简单的篱笆或者围栏。
叶欣之前就想问沈卓了,“咱们能到底下砍些竹子用吗?”
沈卓就停下铲子,告诉她:“那些竹子都是有主的,哪一丛是哪家的,都有讲究。咱们家没有竹子。”
叶欣点点头,倒也能解。
农村里,即便一小块荒地都是有主的,正所谓“荒地无人耕,一耕有人争”。荒地如此,何况竹林。
而沈家是外来户,显然没有本地的根基。
但她还是觉得竹子好用省事,就说:“咱们能不能问问别人家,砍几根竹子来用?”
沈卓迟疑了一下,点点头:“应该可以,竹子长得快,一般人家用不完,放在那里也是越长越多……”
叶欣看看他的神色,就知道他在迟疑什么了。
显然以他的性格,宁愿费劲上山砍木头,也不愿意去跟人家说几句好话、讨几根竹子用的。
但叶欣不愿费那个劲,农活那么多那么累,有能省点力气当然选择省点力气了。
她就把一篓小鸭子先放空空的菜地里,说:“我下去找个婶子问问,讨几根竹子。”
沈卓就有点羞愧地点头:“嗯。”
想着竹子也不轻,她扛上来很累的,又说道:“我跟你一起去。”
叶欣白了他一眼,“不用了,我又不是不能干活。你就在这挖池塘,不许偷懒啊!”
沈卓只好作罢,留下来老老实实地继续挖土。
叶欣回到前屋,想着也不能平白要人家竹子,多少得带些东西去换。就拿了个竹篮,捡了些自己炸的开口笑、芝麻团子、玉米红薯饼……做得确实有点多,这几天也差不多吃腻了。
这些东西不算太稀罕,但一般人家也不做,给小孩子算是很好的零嘴。拿去换几根竹子应该可以吧?
又带上柴刀和平日捆柴的绳子,都装在篮子里,放块干净的布遮着。
叶欣就挎着篮子,往下坡走去。
她本来想去找吴丽丽的。一是她跟吴丽丽也算熟悉,好开口,这位婶子性格爽利,也不怕拒绝,之前还讨过葱和蒜呢;二是她男人李建邦是小队长,本家有威信有地位的人家,不管怎么说也少不了竹林的。
不过吴丽丽家住得远一点儿,叶欣走过去的时候,被不少人围观了。今天初四走亲戚的人还挺多的,村里热闹,人不少。虽然她不社恐吧,但也多少有点脸皮薄。
经过林美华家,林美华正好在门口,见着她好奇地喊:“叶知青,你这是上哪儿去?”
叶欣索性走到她面前,先问了问:“我找吴婶子,不知道她在不在家?”
林美华就有些奇怪:“哟,不巧了,她一早带孩子去姐姐家了!你找她什么事儿?”
叶欣于是打消了去找吴丽丽的念头,跟她说:“家里想用竹子做个鸡窝,但是坡上没有竹子,没得用,就想下来找吴婶子问问。”
林美华一听,就热情道:“我以为什么大事!不就是竹子吗?咱们这家家户户都有的。你也不用特意去问她了,要用的话,上我家竹林砍就是了!”
叶欣从善如流:“那先多谢婶子了。”
又掀开篮子,道:“我拿了些零嘴下来,都是自家做的,吃不完,给您家几个孩子吃吧。”
林美华连忙道:“哎哟,你这么客气,还专门拿吃的来换!竹子又不值什么,多得很,没人砍它,年年疯涨,用都用不完呢!”
叶欣笑道:“婶子家有,当然不算什么;我们家没有,就算好东西了。这些零嘴儿也不值什么,婶子可别推辞,不然我也不好意思砍你家竹子了。”
林美华听她这么说,就不推辞了,笑着带她进屋,拿了个碗来装。
还不少呢,好几种,油炸油煎的,看着就香,林美华自己都忍不住拿了个吃,更不要说几个孩子了。三个孩子看见好吃的都围过来。不过两个大的女孩还是比较拘谨地站在一边,只有那个小男孩直接扑过来,嚷嚷着:“妈妈,我要吃!”
林美华骂他一句:“馋死鬼!”不过还是宠溺地把他搂在怀里,先给他吃。
叶欣看在眼里,也不说什么,只是顺手给那两个女孩一人一个芝麻面饼子。
两个女孩接过,都小声说了谢谢。
拿完出来,装了满满一碗,真不少了。林美华脸上笑就更热情了,寒暄起来:“要不先坐会儿吧?这才年初几,你们就干活了,也不多歇几天。”
叶欣婉拒:“已经歇了几天了。这几天天气暖和起来,再不围好,几只鸡都要闷坏了。”
林美华想着大女儿在家干活,就喊了二女儿道:“幺妞,你带叶知青去咱们竹林砍竹子,可别带错了!”
那小女孩乖乖应了一声。
林美华又转头对叶欣说:“要多少只管砍,砍那些老竹子,耐用!春来暖和,等下几场雨,马上又冒出竹笋来了,多的是呢!”
叶欣笑着谢过:“好,多谢林婶子了。”
然后就告辞,在幺妞的带领下,往下边水塘走去。
幺妞吃着饼子,一路并不说话,显得怯怯的,很胆小,就连吃个饼子,也是小口小口吃。整个人也瘦瘦弱弱的,看着像老没吃饱饭似的。
叶欣走在后面,观察了一会儿这个小女孩,半晌才轻声问她:“你多大啦?”
小女孩像是没想到她会说话,有些惊吓般回头看她一眼,见她带着笑容,温柔好看,才不紧张了,小声地回答:“九岁了。”
叶欣有些意外,看她这么瘦瘦小小的,还以为只有七岁的样子,没想到都九岁了。她又问:“你不上学?”
幺妞摇摇头,“不上学。没学校了。”
叶欣眉头皱起来。仔细回忆一下,村里似乎并没有小学。平时没在下面,也不知道村里小孩是去哪里上学的,总不可能都不去上学吧?
她突然发现,因为住得离其他人远,交流少,导致自己来那么久了,对村里很多事情都还不清楚。
现在说到这个话题,她就顺便问:“那其他人呢?他们是去哪儿上学?”
正好走出了房屋密集的地方,幺妞伸手指着水塘那边的一个坡上,回答道:“以前那里有学校,就在晒谷场和旧食堂中间,后来,大家都不去上学了,校门也锁起来了。”
叶欣循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边并不算山,只是一个矮坡。
这边是山地丘陵地区,像这种海拔不高、坡度也和缓的小坡很多,上面不好耕种,但凉水塘人多,也可以开发出来另做他用。
比如对面那个坡,因为位置比较正中,就用来做公家的用地,仓库、晒谷场都在那儿,以及幺妞说的旧食堂——在去年秋季农忙的时候,叶欣偶然听队员说过,那是五十年代大锅饭时期的食堂,后来不用了,但也没有拆除。
除此之外,还有好些旧建筑,她倒是没有去探索过,不知道那里还有一座小学。
学校关停的事情,她觉得应该也是受到了前几年的影响。
现在,那些旧建筑想必都成为了村里小孩儿的乐园,时常去那边玩儿。小孩子单纯无知,也许觉得不用上学还挺快乐的呢。
叶欣叹了口气,收回目光,又问她:“你姐姐以前上学吗?”
幺妞摇摇头:“姐姐要帮家里干活儿。”
说着,已经到了一片邻水而生的茂盛竹林。幺妞停下来,小声对她说:“你砍吧,妈说随便你砍。”
叶欣也只好止住了话头,笑着对她说:“谢谢你带我来,你回去吧。”
幺妞就点点头,转身回去了。
往回走了一段路,小女孩却是又忍不住回头,看向水边竹林旁那个知青姐姐,心道她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