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欣说:“养两个多月了,是从村东头的吴奶奶那儿买来的。”
王小薇点点头:“我知道。我之前也买过两只,不过不好养,被我养死了。我正想着再养一次呢,只是现在天气冷,还是等开春再说。”
说着蹲下看了看,见里面一公四母五只亚成年鸡都精神翼翼,羽毛光滑,鸡窝也干净,没什么异味,不由夸道:“你们养得真好。”
郑文文还没养过小鸡,也好奇地看了看,问:“有四只母鸡?那是不是可以自己捡蛋吃了?”
叶欣摊手道:“我天天都想捡蛋,可是天天都空手而归,望眼欲穿了。”
王小薇笑了:“最快也要三个月的。”
郑文文看见鸡舍旁边堆得整齐的一些木头,又问叶欣这是做什么的。叶欣解释说打算扩宽鸡舍。
昨天早上刚说了这事,晚上沈卓就了些合适的木头出来。今天早饭后,叶欣出去上工,就看到他拿柴刀在这里削,也不知道削到几点才出门的。
不过他倒是细心,不仅木头放得整整齐齐,就连木屑也收拾干净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说过今天会有人来串门。
见两人打量完了院子,她道:“你们到堂屋坐吧,我给你们倒水去。”
郑文文摆摆手:“你别客气了,我们又不是客人!”
王小薇也直接道:“带我们参观一下你家菜地可好?”
叶欣从善如流:“那我省事了。菜地在后面呢,跟我来。”
到了屋后,两人只觉得眼前一亮。
一块平坦的地分成好几小块,横平竖直的,像一个个小方块,每个小方块种着不同的菜,大白菜一颗颗像翡翠,包菜圆圆鼓鼓,萝卜秧子十分茂盛,芹菜一片绿油油……没有杂草,也没有胡乱扔弃的菜棒子烂菜叶,沟是沟,陇是陇,特别干净整齐。
四周还用大小均匀的树枝斜插交错形成篱笆,看着就漂亮,让人不禁想起一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
郑文文不由瞪大了眼睛:“你们菜地打得这么好?我们那跟你这一比,简直像是野地了!”
王小薇也赞叹不已:“怪不得你们能种菜去卖,真是费了不少功夫的。”
叶欣笑道:“平时下工就侍弄这菜地了,所以显得整齐些。”
在菜地看了一圈,两人越看越赞叹,不仅发现每一棵菜都水灵,还发现边上一圈果树苗,也注意到那些歪歪扭扭生长不良的药苗。
叶欣一一解释了下。
郑文文看着整片生机勃勃的菜园,都忍不住羡慕起来:“以前我不解你,现在有些解了,沈卓家有宽敞的院子,还有独立的菜园,别的不说,起码生活起来舒服多了!”
叶欣笑笑,见她们参观完了就带回去,直接带到灶房了。
虽然她们说不用麻烦,但热水还是要给一杯的。她倒是想泡茶,但是家里没这玩意儿。
郑文文坐下道:“这灶房却是不太行了,四处漏风。”
叶欣道:“哪能样样都好啊。”
给每人倒了一碗水,又拿了些红薯干当做零食,再拿个破锅装了些炭火出来,三人就围着炭火说话。
之前太忙,加上叶欣也没觉得怎么冷,入冬以来都没有弄炭火取暖过,现在这么来一下,倒是挺不错的,挺有“围炉煮茶”的氛围,温暖闲适。
郑文文拿了块红薯干吃了,点点头:“这样吃着不错。不过你们不用来煮粥吗?”
叶欣回忆起刚穿过来顿顿红薯粥的日子,忍不住叹气:“怎么不煮?实在是吃得吃不下了,又容易发芽,才煮了晒干的。”
郑文文也叹气:“我们也是,吃都吃怕了,只是粮食不够,靠着它充饥。不过熬到年底,我们连红薯也快吃完了。”
叶欣想起这是个吃不饱饭的年代,顺着说道:“我们也是,粮缸见底了。”
郑文文突然想起来问:“不会沈卓参加培训班午饭就是带的番薯干吧?”
叶欣笑笑:“他真带了。”只是除了番薯干,还有饭菜,有时候蒸包子馒头也带几个,反正不会亏待他。
王小薇这时道:“再坚持一下,快发粮食了。”
叶欣精神一振:“什么时候发粮食?”
王小薇道:“往年都是腊月初十左右。”
叶欣掐指算了算,高兴道:“今天初四,真是快了,没几天了!”
郑文文笑道:“你这一年工分不多,别不够吃啊!”
叶欣道:“别管够不够吃,先把年过了再说!”
王小薇来了多年,对此有经验,“年底还有分红呢,不够吃到时候跟有余粮的人家换点儿,都是一个生产队的,大家都愿意互帮互助。之后还有杀年猪,分猪肉,过年是不愁的。”
叶欣眼睛都亮起来了:“什么时候分红?什么时候杀年猪?猪肉是人人有份吗?”
郑文文接过话头道:“去年腊月二十分红,腊月二十三杀年猪。我可开了眼界了!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猪叫得撕心裂肺,我当时都不忍心了,但是后面吃着还是很香!”说着还回味起来。
王小薇就接着把剩下的说了:“猪肉是人人都有的,按人口分,大人小孩都有,不怕吃不上。”
叶欣于是更加期待了。
虽然她和沈卓偷偷摸摸从黑市买肉吃,没断过,但吃的都是腊肉干肉,而鲜肉又是另外一番风味,当然也馋的。
坐着闲聊了一下午,眼看天色变暗,两人才告辞。
叶欣也不留,只是想起她们说过种的菜不够吃,就给她们拔了一颗白菜和一棵包菜,笑道:“你们拿回去吃吧。也不值什么,可不要推辞。”
于是两人各自抱了一棵沉甸甸的菜回去,直接放到了灶房。
正好轮到刘红霞做饭,惊奇地问:“你们哪儿来的菜?这么大!这么水灵!”
郑文文道:“人家送的。今晚就炒这棵白菜吧,够我们八个人吃了。”
刘红霞追问道:“谁送的?还有,你们下午去哪儿玩了?也不喊我!”
郑文文心道就你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谁敢喊你啊,没好气道:“别管谁送的,有的吃就吃吧!”
王小薇则是放下菜就转身走了,根本没说话。
……
晚上沈卓回来,跟叶欣说:“黄志豪说他要回家问问,明天才知道。”
叶欣只好等。
又过一天,沈卓带回了消息:“黄志豪说,他们村砖瓦厂烧的是红砖,卖三分一块。买多的话可以派工人送上门,不过要一些辛苦费。至于一个洗澡间的用砖数量,要看面积大小、高矮还有砌法,要咱们自己确定了算好。”
说着,他适当地提出建议:“是不是应该先找个师傅问问?”
叶欣沉吟着点头,“是该问问,咱也不懂。”又问他:“村里有没有瓦工师傅?”
沈卓道:“建功大叔就是瓦工师傅,闲时帮人盖房子的。”
叶欣点点头。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建字辈的了,跟小队长李建邦一辈,村里人按字辈取名字还挺方便的。
她决定明天把材料和费用都问清楚,年前就把洗澡间砌了,早砌早方便。
第041章 吵一架
早上上工的时候, 叶欣跟婶子们打听了一下建功大叔,午饭后就找上门去了。
李建功家两间不大的屋子,他媳妇正背着孩子在门前纳鞋底, 见叶欣来了, 打量她好几眼才朝屋里喊人,随后李建功走出来。李建功大约三十多岁的年纪, 长着乡下人风吹日晒的黝黑脸庞和结实的身板, 看着十分精干。
她直接开口道:“建功叔, 我想在院子里砌个洗澡间,许多事情不明白,来找您打听打听。”
李建功本来见她一个女知青, 还有些皱眉头,闻言立刻换了态度,请她在门前凳子坐了:“你要建多大的?”
叶欣就坐下跟他讨论起来。
也不用建多大, 主要是方便洗澡, 两三个平方就行, 太大了占地方,也会影响院子采光。
跟李建功讨论一番,确定为长两米, 宽一米半,靠墙占地三个平方。
确定了面积, 李建功又问她要多高。叶欣想着院墙是二米的,那么洗澡间要高一点,屋顶斜出院外好排水, 那么就从二五米高斜向二米。李建功又接着问墙要砌多厚、留不留窗、留多大窗……
叶欣笑道:“窗子留一个透光。至于留多大, 墙怎么砌好,您是专业的, 给些建议吧。”
李建功就说:“这一个小屋子,不高,也不承重,砌最薄的一二墙就行,省砖头。靠着院墙建的话,窗子就留在院墙对面吧,本来墙面就不大,留半个平方就行,加上斜屋顶,嗯,我算算……”
叶欣及时提醒:“靠院墙那面也要砌的,不然泥胚砖容易打湿了。”
李建功点点头,“那就算十六个半平方,一二墙每个六十四,算出来就是一千零五十六块砖,加上一些损耗,你买一千一百块砖吧。”
叶欣得到具体的数据,立刻心算,三分钱一块砖,一千一百块就是三十三块钱。
砖头有定数了,又接着讨论瓦片。算起来是五百四,一分八一块,就是九块七毛二。
水泥、沙子这些,除了砌墙的,洗澡间地面也要抹一遍防水。这个李建功有熟悉的门路,倒是可以代为购买,花费四块三毛五。
至于砖瓦厂那边送过来的辛苦费,沈卓已经跟黄志豪打听清楚,大约是五块的样子。
这些都清楚了,叶欣最后笑问:“一事不烦二主,到时候材料到了,还要请建功大叔上去帮忙砌。不知道该给您多少辛苦费?”
李建功就是为了这句话,在乡下能有个赚钱的机会不容易,“我给人砌墙一天算三块,你这个小房间半天功夫就能砌好,收一块五。”
叶欣掐指一算,把所有费用加起来,是五十三块五毛七,还真不少。
但也松了口气,她手上的钱是够的。本来她还想着,要是钱不够就再背点东西去镇上,凑一凑。
既然够,就不用等了,直接买材料吧!
晚上吃饭的时候,叶欣就把白天跟建功大叔讨论的结果说了,并交代他:“明天你就跟黄志豪下单,让他晚上回去跟砖瓦厂说,后天早上就送砖瓦过来。”
沈卓听着一笔笔钱就皱眉了,见她那么果决,有些迟疑:“咱们钱够吗?”
叶欣道:“够的。”
之前县城回来剩二十五块多,上回赶集在陈家院子那儿赚了二十八块、摆摊赚了二块多,又花了八块多,加上沈卓卖药上交的十块、大姐寄来的二十块,目前手上有七十七块多。除去建洗澡间的费用还剩二十多块的。
又知道年底还有分红,过年已经是不愁了。
而且年前也不是不能再去镇上一次。
现在条件还是太简陋了,这些钱留在手里没用,拿来改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她掏出十块钱给沈卓,交代道:“你明天也顺便带去十块钱定金,让黄志豪转交转告,说剩下的钱送材料来的时候才结。”
沈卓只能点点头,接过钱收好,眉头还是皱着的。
叶欣知道他大概又在想什么了,一次两次她会温柔体贴地照顾他的自尊心,次数多了,她就懒得哄了。
当下决定跟他吵一架:“怎么,你又觉着我花钱大手大脚了?可是我花自己的钱给自己买方便怎么了?你每次都要心里难受的话,那你得难受一辈子!还是说,你始终把我当外人,所以才要分那么清?!”
沈卓心里一震,有些慌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