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暖床是真的暖床,根本不是他想的那个意思。
无奈叹口气,右手搭在她不盈一握的腰间,轻轻捏了捏,说了句:“腰怎么这么细?”
叶欣缩了下,瞪他一眼:“还不是你,一点都不心疼我。”
沈卓拉过棉被盖上,说:“我还不够心疼你?”
叶欣哼了下,揪着他前襟抱怨他:“你大多数时候都很疼我,就是有些时候很过分……累得人家都睡不好。”
沈卓还没说她呢,结婚后要分房睡也就罢了,还经常往外跑,一离开就是好几天,加上她总有些时日不方便,一个月里能亲热的就没有几天。
逮着机会,他可不得折腾回本。
他自认为已经非常克制了,顾着她的意愿,也不想让她总吃药,自己强忍着。
她倒是先怨怪起自己来了。
他垂眸看着她,暗声道:“你也不担心我憋坏了。”
说着手臂一用力,将她整个都抱到身上来,就要低头亲她。
叶欣连忙推着他隔开一点,转移话题道:“你知不知道,我现在手头多少钱了?”
沈卓把她按在自己脸上的小手拿下来,亲一下,从善如流地问:“多少了?”
叶欣骄傲地宣布:“四千多了!”
沈卓眸中有些惊讶,夸一句:“好厉害。”
叶欣一脸自得。
不过没有得意多久,就被男人翻身压住了。
她脸红气恼,“不要了嘛,这么冷,想睡觉……”
沈卓熟练地边亲边脱衣裳边哄,“难得过年,总得庆祝一下。”
叶欣哼了一声,要求:“那你快点啊,不许弄很久。”
沈卓嗯了声,低头堵住她的嘴。
之后当然是又折腾了半夜,直接过了年,美其名曰“守岁”了。
叶欣累得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软绵绵地骂他:“混蛋,还有脸问我怎么……”
沈卓健壮的身躯从背后牢牢抱着她,亲一亲她娇弱的肩膀,哑声道:“明天给你做好吃的补补。”
……
七六年的春天,跟以往好像没什么不一样。
但是一位重要领导人去世的消息在全国范围内传开来,也姗姗传进了偏僻的大山之间,让丰水大队的队员都添了几分沉重心情。
上面说不许追悼,不许举行任何怀念仪式。
不过一些青年还是私下里偷偷悼念。尤其是一些知青。
叶欣心中长叹一口气。
明年就是七七年了,时间越发紧迫,她从一月起就每个月出门赚钱,继续朝着存款一万努力。
因为外出,她听到了更多时事新闻,也能看到报纸,从而推断出,上层的斗争正处于最激烈最混乱的时候。
不过,十年动荡将在今年结束。
她清楚地知道,现在制造混乱的,只是强弩之末罢了。
但也因此,她格外小心,赚钱赚得很低调。
一想到自己竟然生活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经历着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她有时候都忍不住心惊肉跳。
这年春天,没有新的知青来到丰水大队。
叶欣跟知青宿舍越发疏远,几乎不往那里去了。不过听说那群人吵吵闹闹的,很不和谐。这么一看,没有新知青来也好,不然矛盾更多。
三月初,叶欣和沈卓参加了孟春兰的酒席。
孟春兰嫁到本大队的一个姓陈的村子去了,离凉水塘比较远,以后她走路过来可能要一个半小时。不过那家人能娶医生做媳妇,经济条件相当不错,说是准备买自行车的。以后要是有了车,到医疗站也方便多了。
三月底,李光耀参加县医院的考试,顺利考上了。
知道消息的时候,孟春兰、黄志豪都很震惊,羡慕也感叹,不过最后都化为了祝福。
大队长倒是早知道似的,并不很意外,只是重新排了医疗站的值班表,毕竟现在只有三个医生了。
李光耀春风得意,给沈卓几个人都松了些东西,说不会忘了他们,会写信联系的。之后收拾东西离开,自此脱离农村,成为令人羡慕的城里医生。
沈卓再次收到了俞医生的信。信里,俞医生说听到考上的一个医生来自丰水大队,本以为是他,结果是别人,不免失望。
俞医生对他竟然放弃那么好的机会而感到惊讶和不解,不明白他为什么一点儿“上进心”都没有。最后,俞医生以为他是特意扎根乡村,无私奉献坚持为农民看病,最后只能叮嘱他继续学习。
信尾,俞医生还特别感谢年前寄的东西,说吃着好,比市面上的强,费心了。
叶欣也看了这封信,笑道:“完了,你现在成了扎根乡村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了。以后咱们要走,可怎么办?”可别被道德绑架啊。
沈卓道:“没什么妨碍。别人怎么看是他们的事,咱们做好自己就行。”
叶欣想了想,“你说得对,不过咱们还是要考虑周到一些。现在医疗站三个人还能排得开,等你也走了,也许忙不过来的。不如趁现在这个机会,跟大队长提出建议,培养几个新的医生学徒。也免得到时候人手不够,手忙脚乱。”
沈卓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也是对医疗站、对乡亲们负责。
他一走了之很轻松,但不能让别人头疼。大队长年纪也大了。
叶欣笑道:“李光耀走在前头也好,到时候咱就不显得突兀了。”
沈卓转头把建议跟大队长说了,大队长也觉得在,即便现在医疗站人手还够,但医生不愁多,多教几个出来总没有坏处。
于是采纳了意见,准备在大队里选几个对医学有兴趣的、聪明机灵的年轻人,最好年纪小一些的。
叶欣又忙起来了。
碧云花落了,她拾起来,继续制作药丸。
交给沈卓的时候,见他皱着眉,索性跟他说:“你别乱想了,我没有上山冒险。这个花的事情,说来也挺神秘的,只是现在不好跟你解释。以后会告诉你的。”
她这样直接说出来,倒让沈卓放心了,不必因为怀疑她独自上山采药而担惊受怕。
沈卓觉得她身上确实有神秘之处。
不告诉他没关系,就像她的目标是首都一样,时机到了,自己总会知道的。
所以他不多问,接过药罐子,继续一起努力赚钱。
叶欣制药之余,发现前几年种下的竹子长得很茂盛了,笋也很多,吃不完,她挖了一些晒起来。攒着以后吃,晒干了带也好带。
第188章 去探亲
这个春夏之交, 叶欣挖了许多笋晒干,院子离飘满了竹笋的清香。
想起江静雨月前已经生产,还没有去看望过, 这天趁周末的傍晚, 她带了两根鲜笋和一些鸡蛋、红糖,过去看看。
到的时候, 张康明正在自留地里浇水侍弄呢, 江静雨抱着孩子在家门口。
江静雨见了叶欣, 自然很高兴。
笑道:“你来就来了,还带那么多东西,那么客气!”
叶欣也笑道:“先前忙着忘记了, 等你出月子了才想起来,不得带点东西来给你补补身体?”
江静雨生了一个儿子,现在都出月子, 重新上课了。叶欣之前是故意没来的, 因为有了前几次经验, 感觉妇女坐月子的时候挺狼狈的,她也不爱看到那样,索性这时候才来。
目前看着江静雨除胖了一点儿, 其他倒没怎么改变,人看着挺精神, 也挺利落。有事业的女性是要好些的。
放下东西,见江静雨满脸温柔笑意地抱孩子来给她看,叶欣也熟练地夸了几句。
新婚夫妻, 生儿育女, 一个接一个的,见多就不觉得稀奇了。
叶欣关心起她来, “现在孩子小,离不开你,你上课的时候怎么办?”
江静雨叹气道:“能怎么办?没有家里长辈帮忙带,只好背着他去上课了。”
叶欣心想也是,现在条件不好,没那么多讲究,老师背着孩子上课似乎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村里生育之后的妇女,也有不少背着孩子下地干活的呢。
不过干活累了可以坐下来歇歇,背着孩子一站站一节课,还要板书说话,负担可不小。
她说了句:“你也是辛苦。”
江静雨见她为自己着想,却又笑道:“也还好,学校离家就那么几步路,来去都方便。康明也在,我背累了,他接过去背着,轮流照顾。倒还凑活。”
叶欣点头:“也是,我忘了这茬了。你们一起给学生上课,一起带孩子,两个人分担,压力也小些。”
难得她过来,江静雨跟她闲聊起来:“我生产坐月子的时候,刘红霞来过来代课一个月。你还记得吗?我们刚下乡那年,我跟她还蛮亲近的,后来才慢慢生疏了。她一直不忘记学习,教小学生自然游刃有余,只是脾气有些暴躁,我再上课的时候,学生反应不喜欢她。”
叶欣倒是才知道这事,她好久没有往知青宿舍去了,“所以说,这上课简单,应付学生不简单呢。不是谁都能当老师的。”
江静雨笑了,“所以我就没想着找你帮忙。”
叶欣点点头,她是真的搞不定一群小屁孩。
虽说大部分孩子都乖巧听话,但只要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她就会血压升高。
江静雨继续道:“结束之后,刘红霞还跟我提了一件事儿,我现在还没头绪呢。”
叶欣好奇起来:“什么事?”
江静雨道:“她想让我帮她说亲。”
叶欣惊讶,“我以为她没有成家的打算呢,好歹是不找乡下人的。”
江静雨无奈道:“早些年可能是这样,但这么多年没能回城,她估计也是不抱希望了。兴许也是瞧着咱们几个结婚的过得都不错,所以动摇了。她年纪也不小了,男知青就那么几个,没有看对眼的,托我给她物色本大队的队员。唉,我跟本地队员不熟啊,真是抓瞎。你有没有什么人选?”
叶欣也无奈,“我哪是做媒的料。不如让她自己找吧,她那么勤快能干,条件不错的。自己大胆些,不愁找不找。”
刘红霞是二十岁下乡的,如今算起来也有二十六岁了,怪不得急了。
不过,今年都七六年了,再坚持一年就恢复高考,现在她放弃,有些功败垂成的意思。
但是话说回来,刘红霞又不知道七七年会恢复高考。
自己要是去说,也空口无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