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晴,内务府开始送炭,各宫又开始热闹起来。
养心殿也开始忙碌起来,前面搭起了木头支架装上一块块玻璃,玻璃先用钉,后再上胶,保证没有一丝缝隙可以透风,别说玻璃装上后,少了风只有太阳能照进来确实暖和不少。
太子领着人进来,就看到造办处的匠人在这边忙活。
见他过来,忙有人将他引进书房。
宝音闲着无事在写生,写的就是外面的场景,蓝天、黄瓦朱红柱子还有上下忙碌的匠人,底下的太监宫女好奇地观望着。
太子走进来行礼。
“儿臣给皇额娘请安。”
宝音放下笔,“今日怎么有空来养心殿来了?”
太子也不是经常来养心殿,除了定时来请安的日子。
正巧今日不是,不用说也知道是有事。
太子也不客气,直接说了理藩院那群来客。
现在是有点棘手,这伙人说是俘虏,进的是理藩院,
说是使臣,又是地盘被大军打下。
关键是皇上那边没给个准确的说法。
太子去电报问皇帝,皇帝只回了三字:问皇后。
太子将事情说了,宝音安静听完。
“此事我知道了,会派人接手。”
太子还想问,见她没有开口的意思,只好先告退了。
没过几天,太子收到了告状,说是理藩院里外勾结克扣使臣的伙食,不仅不给饭吃,什么被子,炭之类的都没有,要的话得花钱购买。
往常这些理藩院都是自己备着的,朝廷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国慷慨作风,使臣来理藩院连吃带拿都不管。
这回突然断了伙食,让理藩院一群等着饭吃的人有些难熬了。
太子听说后将理藩院的官员喊过来责问。
理藩院之前归裕亲王福全管,之前是没出什么差错,这次也是裕亲王不在京,太子才绕过裕亲王将理藩院的官员喊了过来。
这人一来就喊冤。
“不是臣等克扣他们伙食,实在是账上无银,这笔钱户部没有给我们。”
户部不肯背这个锅。
“原定的银子有多少都是有数的,只是今年各衙门都缩减了不必要的开支,也挪不出银子给理藩院。”更别说是供别国的人大吃大喝。
太子觉得奇怪,“那被和炭之类的呢?先前有,你们怎么又收回去了?”
理藩院官员瞄了他一眼,压低声音道:“回殿下,内务府将多余的被和炭都拉走了,臣也没办法变出来。”
太子摸了摸下巴,意识到这就是皇后说的她来处理。
难道就是逼迫这些人滚出理藩院吗?
解决不了问题,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
理藩院近些时日的日子不好过,原来周边的使臣发现待遇在急速下降。
去找理藩院的官员说理去,人家理由也是现成的。
“每个月给的量就在那里,人一多消耗的就快,下个月才会补上,不省点怎么熬到下个月?”
一重在理藩院混吃喝的留学生第一个滚回了学校。
接着一众人将目光放在了战败的俘虏身上。
这群人是回疆押送回来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一群战败的人凭什么跟他们享受同样待遇?
于是就有人提议将这伙人赶出去。
“赶出去不太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京城里不是没有回回,他们还有寺在,那清真寺不是收留无家可归的人吗?”
还没等这些人做下决定,就有官伢子带着翻译上门。
琉球的使臣偷听了全过程羡慕的眼睛都要红了,飞快地去找同伴报信。
“官伢子说愿意在城外给他们一块地让他们自己建房子,你们听听,这是多大的好事?”
“还出钱给他们建房子?”这是俘虏的待遇吗?
“那倒没听说,只说给一块地。”
这边哈密过来的老爷们都是灰头土脸,本来以为打仗跟他们无关,顶多上头从准噶尔汗国变成大清朝廷。
谁能想到他们是头一个被端,凡是当地有名望的都被判定为支援准噶尔跟朝廷作对。
他们被拉到京城去审判,一路坐着马车又换了火车,遭罪倒不至于,就是这内心忐忑不安,有种送死的错觉。
等进了京城又被晾在这了,没人理会是好事,但这种日子没有过太久,食物和水一点点减少,他们中有人忍不住联系族人。
可这个时候还没有洗清他们的罪名,族人也不敢沾边,生活在京城的回回算是最底层,见多了风云变幻,一些高高在上的人物转眼就跌落底层。
没两天有官伢子找上门来推销土地。
“你们看这几块地多好?盖了房子往后就是京城人了,地价还便宜,等京城的人多起来,肯定是要往外扩建的。”
有人还不死心,对翻译道:“跟他说我们不买地建房,等洗清罪名我们还是要回去的。”
他们一个个都是当地的土皇帝,能在自己土地上作威作福,谁愿意来京城皇帝眼皮底下当孙子?
翻译沉默听完,只说了一句,“怎么洗清?噶尔丹还没有抓住,谁来证明你们的清白?”
“理藩院明摆着不愿意白养你们,还不如选块地方造房子,过些年说不定有机会能回去。”
明摆着告诉对方,现在回去是别想了。
屋内传出哭泣声。
有人忍不住开口,“我们是被从家里驱赶出来什么都没带,哪有钱财买地盖房?”
官伢子听完翻译后笑呵呵道:“没事,地契带了吧,没带签个手印,可以将地抵押给银行换钱……”
第311章
被迫从回疆迁到京城的回民心中无疑是带着怨恨的。
他们的家被洗劫一空, 现在还要腆着笑脸签下卖地的契约,只为换京城周边乡下的土地,还是长不出几根草的盐碱地, 谁不恨?
上万亩的地置换到这边只堪堪建个房子再留点家用,简直就是明抢。
摆明了是抢,还假惺惺的披着土地置换的名头, 让他们自己将地让出来。
不少回民咬着牙忍着痛在翻译劝说下签下了契约。
同族翻译说得对,不签等于不归顺朝廷,俘虏不归顺朝廷是什么下场?半道上企图逃跑的最后被逮着不都没了音讯?
回民这趟差事办得很快, 拿到一堆地契后, 银行立马开展了后续工作。
第一是召开拍卖会拍卖得来的地契,二就是组织人前往哈密开荒。
哈密?开荒?
两个小众的词组合到一起有些荒诞。
报纸上倒是给了一期板块隆重介绍了哈密的情况。
少雨, 光照充足, 是种枣和棉花、葡萄、哈密瓜的好去处。
报名的人有但不多,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冒险精神跑去几千里外的西域。
有这个精神的都抱着发一笔的想法, 毕竟之前迁到包头落户的日子不说发了, 好歹安稳不少。
何况迁徙过去前面几年都是免税的,有人就看上了这个免税。
直到甘肃那边来了人, 说铁路再过几年就修到哈密了, 这报名的人才多起来。
先说第一个, 银行拍卖一般都不是公开拍卖, 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得到消息, 银行这边也会通知优质感兴趣的客户。
常宁本来是不想来的,后来他收到了消息,这次的地契泰山商行那边有全拿下的意思。
泰山商行是谁的那还用说,虽然被迫强行瘦身,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手里还掌控着大量土地和粮行,这次调集军粮都是有泰山商行在中间操控,不知道的还以为泰山商行已经没落了。
实际上瘦身后人家活得更滋润了,因为对方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粮商,光是手持多种优越的粮种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来以为拿到了江南的地对方就已经满足了,没想到又看中的回疆的土地。
常宁没觉得那里太偏僻,只觉得肯定藏着罕为人知的财富机遇。
他也不想去抢太多,就想弄个庄子,跟着泰山商行学,人家吃肉,他也能跟着吃肉。
他相信这点脸面皇嫂肯定是给的。
银行的拍卖会地点安排在北京会馆,北京会馆的一楼有空出的大会议室,可以举办酒宴,也可以用来开会,今日布置成了拍卖会,在场收到请柬的人都被门口的酒店人员恭敬请进了大会议室。
拍卖会是在下午四点举行,为了照顾一些刚下职的官员,三点左右人陆陆续续来了大半,一些住在会馆的客人好奇观望了一会儿也想往会议室进却被人拦住。
人进了大半,前门关上只留下了侧边的小门。
会议室变得吵闹起来,常宁坐在最前头,看到了不少眼熟的面孔,全都是宗室的人,显然知道这次银行拍卖的都是好东西,没让家里的管事出马。
扫了一圈,他意外发现了内务府大臣也过来了,怎么?内务府也来凑热闹?
一看到内务府大臣,常宁就知道这次来对了。
听说今年内务府有些艰难,内务府的银库虽然跟朝廷分割开,内库的银子户部不用惦记,内务府的几个来钱衙门,比如织造局、盐引生意也让出了份子让户部入股。
当然这部分盈利不是让户部官员塞兜里,这钱是要进国库的。
目前户部看不出情况,内务府的日子倒是艰难不少,毕竟一下子好几位皇子要建府,光是耗费的建材不说,未来还有婚嫁、开府发放的费用,往后每年发的钱,这一笔一笔加在一起可不是小数目。
内务府没钱那得找钱,往哪里找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