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感觉是辣椒炒卤猪皮最好吃,酸菜炒猪头肉次之,最难吃的是熬大白菜里放几块肥肉。
结果列车员过来给他们送盒饭——
嗯,虽然火车上有餐车,但一来现在餐车不提供点菜服务,二来火车上人多,味道难闻,一路挤到餐车车厢太折磨人,实在没必要。故而大家基本都是先问列车员买饭票,然后再由列车员把装满了饭菜的铝饭盒送过来。
叶菁菁随口问了句,却得知火车上最受欢迎的,仍然是大白菜熬肥肉。
她真惊讶了:“为什么啊?”
这要是换成一般的小饭馆,她相信肥肉绝对俏门,老百姓普遍肚子里缺油水嘛。
但这是火车,1978年坐火车的基本都是出差的,属于早已吃饱追求吃好阶段的人群,更讲究口味的。
列车员是位一笑起来两个酒窝的姑娘,乐呵呵的:“现在坐火车的知青多,他们喜欢吃肥肉。”
校长有点疑惑:“有什么事吗?离过年还有个把月呢,生产队给他们批假吗?”
“不是过年。”列车员颇为善谈,压低声音道,“他们好像都想回城,急着回家想办法呢。”
这种事情吧,人之常情,但不好公开拿出来讲,不然就是不安心插队。
校长这才了然地点点头,没说“那他们怎么不好好准备考大学”之类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
高考录取率有多低,他这个大学校长再清楚不过了。
列车员叹了口气,小声感叹:“他们也怪不容易的。”
其他乘客基本都吃火车上的盒饭,要不也会买个面包。就这帮穷知青,普遍自带干粮,实在馋的吃不消才会买大白菜熬肥肉的盒饭打打牙祭。
校长笑笑,没说话。
全国这么多下放知青呢,不管放在哪儿,解决不好都是大问题。
叶菁菁在火车上睡了一觉,12月15号早上坐的车,16号下午才抵达北京火车站。
一下车,嘿,果然人山人海,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头。陪同他们上京的革委会的同志如临大敌,愣是几个人围成了一个圈,把叶菁菁和校长框在里面。
叶菁菁死命压唇角,头回感受到穿越的好。搁在穿之前,除了他们家长辈,谁让她享受过这待遇啊。
校长却笑不出来,他紧张死了,他手上拎着的那个密码箱一样的宝贝,是他们校办厂的样品——五笔打字机。这要是有个闪失,还怎么献礼啊!
好在国家科委的同志相当给力,派了好几个人过来接他们,硬是将他们成功地从汹涌的人潮中拔了出来,顺利送上了等在外面的吉普车。
好家伙,12月的北京城都滴水成冰了,叶菁菁愣是挤出了一头汗。
就这样,科委的同志还说他们运气好:“这是要开会了,人少,不然人更多。”
校长笑着应话:“那是,全国都往北京跑。”
叶菁菁小字辈一个,不插话,眼睛光好奇地盯着车窗外看。
嗯,要她评价的话,1978年冬天的北京,时髦程度显然比不上夏天的上海。大街上的颜色真单调啊,不是蓝的就是绿的要么也是灰的,看不到什么花色。
寥寥几个一闪而过的光鲜色调,全部都是外国人。这点倒是蛮有时代首都特色的,叶菁菁在西津就没怎么见到过外国人。
不过北京城还是挺好玩的,她在大街上看到了人赶羊,浩浩荡荡一大群,瞧着可有意思了。
“那些羊是送去屠宰场的。”见她看得津津有味,科委的同志还主动提议,“一会儿去招待所放下东西,出来逛逛吧。”
他们火车抵达的这个点儿,吃晚饭太早,可再拉人去干活,又太迟了,正好可以放松一下。
校长没意见,叶菁菁当然也欢迎。
他俩放下行李,跟着科委的吉普车出去兜风,还特地去了一趟天安门,还一人花了七毛五分钱,排队请南长街天安门服务部的摄影师,给他们每人拍了张照片。
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这里头包含了照相、冲洗和邮寄的费用。
现在照相馆可没有快冲服务,大家都得等邮寄成品。
但这钱不花吧,你又觉得亏得慌,毕竟好不容易来一次天安门呢。
让叶菁菁惊讶的是,现在的天安门上仍然挂着列宁和斯·大林的画像。
可见中苏关系再紧张,中方也践行了自己的理念:我们反对的是苏修,而不是苏联。
唯一叫叶菁菁遗憾的是,时间太晚了,主席纪念堂去不了,只能等后天再抽空了。
然而她想的挺好,真等到了后天,她反而去不了了。
按照既定行程安排,他们16号下午抵达北京,17号一早去国家科委,当面向领导展示研究成果,然后坐18号傍晚的火车返回西津。
可17号上午,他们在计算机研究所展示完汉字输入法和新型中文打字机后,去食堂吃了一顿午饭,正准备出去进行自己的私人行程时,一直负责接待他们的科委的工作同志,被叫到旁边说了两句话,回过头,便跟校长商量:“陈老,明天的火车票先给你们退了吧。”
校长都愣住了:“有什么问题吗?”
科委的同志不知道是说不清楚,还是有纪律要求,只表示:“先等等吧,回头我再去弄车票。”
叶菁菁跟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在不明白还能有什么问题。
上午他们的展示很成功啊,特地过来看的科委的老大都激动得很,跟校长聊了好长时间,甚至连午饭也是在一张桌子上吃的。
只是领导忙,吃了一半去接电话就没回来了。
咳,也挺好,省得影响了叶菁菁在饭桌上的发挥。
哎哟哟,谁说北京城是美食荒漠的?她看研究所的食堂就很不错嘛。
叶菁菁怀疑,他们的行程变更和大佬出去接的那通电话有关系。
校长也猜不透。
但经历过动乱年代,让他养成了既来之则安之的个性。
退票就退票吧,反正保证他们要回去的时候有车票就行。
可话虽如此,科委没给明确的说法,校长也不敢抛开公事,真洒脱地跑去畅游北京城。
他略一思索,决定还是留下别走,进一步熟悉他们的项目,省得到时候被问住了,那真丢人了。
叶菁菁能怎么办呢?自然是乖乖配合。
好在研究所提供了计算机,她能继续忙自己的活儿,不然干坐着不能出去浪实在太惨了。
一直到吃晚饭时,终于传来了确切的消息。他们行程延长,是因为明天,也就是17号他们又加了项任务,要去给三中全会的代表展示科研成果!
叶菁菁惊得差点儿没跳起来。
这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啊!写进历史书,被无数次纪念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250章 都是大佬啊 历史时刻
叶菁菁已经找不到自己的舌头了。
天啦撸!她真成了见证历史的角色了!
科委的同志也有点紧张, 再三叮嘱他们:“今晚早点休息,保持好状态,明天咱们来个满堂红。”
今年三月份, 全国科学大会才召开,科学界的春天又回来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又重新提起来了。
现在12月份, 三中全会距离科学大会恰好九个月的时间,科技成果就展示出来了, 意义非凡啊。
校长见多识广,不比叶菁菁已经激动到直接傻了。他笑着点头:“当然, 放心,我们今天一定不会出去玩了。”
其实哪怕科委不说,他们也没打算夜游北京城。
不是埋汰人, 1978年的北京城压根就没夜生活的概念。说实在的, 还比不上西津热闹呢。
起码西津从去年到现在,几乎每天晚上每条大街两边, 都杵着卖菜卖小玩意儿的农民和城市无业居民。
叶菁菁心理素质不行,上了床翻了好久也没睡着。
她实在没办法,索性出了房间,准备站窗户边上欣赏一下北京冬天的夜景。
结果她刚下楼,就听到校长在跟人吵架。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没那么大的脸,我抢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同志的研究成果。”
“你们这不是集体研究成果吗?你只是代表集体汇报而已。”
“不是一回事!搞科研讲究集体主义,也看重个人的能力。否则美国人为什么会说钱老相当于五个师?换个人试试啊, 换个人是不行的。这个项目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上,是她布置任务让学生们去做。怎么做,她已经教给大家了。”
“那也不行!她的背景不清白, 她家有海外关系。”
叶菁菁听到这儿,突然间觉得有点没意思。
她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改开早年出国留学的人,很多都拒绝回国(注:他们是公费留学生,有义务回国服务的)。
大概有部分原因就是烦死了这种头上一顶大帽子,莫名其妙低人一等的感觉吧。
再想想60年代从苏联留学回来的高材生们,在那10年里的遭遇;不想步入前辈的后尘,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谁有前后眼呢?谁愿意受折磨又蹉跎半生呢?
好在西大的校长替她据理力争了:“哎哟,那就是个乌龙。再说了,往前数几年,我这样的,叫反动·学术权威,我更没资格。”
但对方并没有放弃的意思:“你不要固执,你出面比她更合适。”
校长直接上了杀手锏:“我不会,行了吧?我一个老头子,我能会什么啊。我又不是搞计算机的。行啦!未来是年轻人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在有人才,不用的话,好好的人才不是被白白浪费了吗?”
校长房间的门开了,一个块头魁梧的中年男人走出来,背着光。
叶菁菁看不清他的脸,也不是很想看清。
因为她清楚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没有他,也会有其他人。
校长先看到了叶菁菁,微微一怔,然后招呼她:“小叶,早点休息吧,明天还有的忙呢。”
但事实上,17号当天,虽然他们一早就起床了,甚至没怎么敢吃早饭。
怕大冬天的,在北京暖烘烘的屋子里头,碳水吃多了,会犯困。
但他们一直等到10点钟,才有车子过来接。
叶菁菁还以为他们会去人民大会堂呢,在她的概念中,开会都是在人民大会堂啊。
然而不是,小轿车一路把他们拖到了□□,对,就是那个□□。
叶菁菁都傻了,为什么要来这儿?这规格高的有点儿吓人。
她晕晕乎乎的,甚至连女警卫员搜她的身,她都没啥不适应,甚至问了一句人家:“你手上这个是金属探测仪吗?”
后者都被她问愣了,微微点头,示意她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