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谁也不想得罪,今日虽款待了赵王,可却也气他为何放着锦城不走,非绕路来鹿城。
好好的,平白被卷到这里面来。
他这儿安安稳稳的,当初帮他一次也算仁至义尽,何苦现在还把他也拉下水呢?
造反可是杀头的大罪。
赵王又吃了几块猪头肉,他道:“到底是为安稳朝纲还是另有私心,你我都心知肚明。今日过来是想求兄长一件事,若是兄长嫌麻烦,今日就当我打进来的,日后若是成事自然记着兄长的恩情,若失败也不会牵连二哥你。”
“二哥说得对,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日成事后,我必记着二哥这一饭之恩。”
赵王也不想在越朝打,可没办法。
禹王长吁短叹,不住地说:“你这是何苦,何苦呢?”
可赵王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城外还有大军,城中百姓都正人心惶惶,若真强硬打进来,鹿城必然失守。
而赵王是亲弟,禹王一向仁厚,也狠不下心来下手把人留下,况且,赵王是带枪进来的。
他一声令下是快,但人头落地更快。
赵王就是料准了这一点才敢单枪匹马地进来,更何况以他的功夫,挟持禹王还是轻而易举的。
见禹王还在犹豫,赵王又道:“若从云州易安进,还能经过宛城,到时我亲自劝十三弟,这样就能不费一兵一卒,都是越朝百姓,我亦不忍他们受战乱之苦。”
他只想到盛京而已。
禹王这才点了点头,做戏做足,先假装苦守一日,然后带着王府妻儿,向北避难去了。
若是黎王在,他必识得此举,当初和庆王密谋,他借庆王兵却暗自把庆王妃和世子送走,只不过后来,又给抓了回来,但他自身难保,实在没办法。
禹王写信回京,言明战况胶着,苦守一日,实在受不住,当初宁将军守了两日,韶关就被迫了,他一个闲散王爷,慌慌张张逃窜,最多被责怪。
鹿城城内粮草皆为赵王所用。
此举也只能证明他没本事,不过早有不少人骂他没本事了,能护着家人就行,既然赵王许诺不伤百姓,他也别无所求。
这样耽误了两日,赵王下令在鹿城休整半日,好好喂养战马,然后再攻打云州。有了粮草,就算盛京发现他绕路也没办法,萧秉承那儿,他有八成的把握说服借路借粮,依赵王看,能劝动禹王,这事就差不多成了。
萧秉承赵王并不是很了解,不过既然就藩,那应该跟禹王一样,乐得闲散自在,只要不为难,城中百姓,他相信萧秉承不会死守不放。
借些粮草而已,若他日事成,也少不了萧秉承的好处。
赵王跟萧秉承差了有六岁,不过平日相处并不多,听闻萧秉承和他王妃感情和睦,大约是个不想多事之人。
萧秉承的确不想多事,否则当初也不会一退再退,但他知百姓不易,绝对不能为了一时安稳,放大军过启安去盛京。
禹王可能觉得此举是为了城中百姓好,可若羌族来犯,试问赵王会不会放羌族进越朝,等到了盛京再打仗。
盛京百姓安危也得顾及,他派人去打探消息,自从上个月月底想到赵王会绕路好,也总让人盯着云州和启安。
二月初,探子来报,说韶关失守,军正朝着鹿城过来,算着在路上耽误的时日,这会儿估计鹿城也破了。
和萧秉承料想得差不多,只不过他不知鹿城城破,禹王已经带着妻儿逃命。
原以为北面受困,如今战火却到了南方。
萧秉承道:“赵王若破了云州,启安必定受困,如今皇上大概已派人守住锦城,我先赶往云州,能守几日就守几日。”
第一百四十三章 晋江文学城独发
萧秉承是藩王, 无诏不得离开封地,但眼下是要紧时候,危难在前, 实在管不了那么多了。
若是等朝廷旨意下来,赵王得打到启安。
三城兵马凑在一起大概有七千, 跟西北大军一比, 算是九牛一毛,但是也能抵挡几日,到时援军就到了。
萧秉承准备先去城守府借兵,楚沂自知时间紧迫, 这关头也没想着拦, 只叮嘱萧秉承别硬来,借兵没有圣旨,赵大人未见得愿意。
如若不行,她去见见刘夫人, 有时候从女人这儿走, 要容易得多。
萧秉承点了点头,“我知道, 此去云州,短日未见得能回来,你在府中, 要好好照顾自己。”
楚沂笑着道:“你都说我在府中了, 还能有什么事儿,这句话应该我说的, 一个人在外, 照顾好自己,百姓紧要, 你也是。”
楚沂自是不能跟着一起去,刀剑无眼,她也不想萧秉承分心。她让丫鬟赶紧去收拾路上用的东西,多带几件御寒的衣物,干粮也多备些。
萧秉承去了城守府,陈大人那儿倒是好借兵,知道云州战事吃紧,急忙从城内调兵了,又让城内兵马司校尉跟随。
只不过萧秉承没有圣旨,陈大人也不清楚云州战事,此番举措,调兵离城,还是他这个城守下的令。
陈大人拱手道:“下官这身家性命都在王爷一人身上了。”
朝中不许藩王插手政务,萧秉承不仅没圣旨,还没口谕,若是云州安然无事,他的脑袋就保不住了。
萧秉承面色多了丝凝重,他道:“陈大人请放心,还有一事想要劳烦大人。”
允城在永城以南,倘若萧秉承再去允城借兵,一来一回时间恐怕来不及,“还请大人替本王跑一趟,朝路大人借兵。朝中不日就会传信,若有过错,在本王一人。”
陈大人在心里叹了口气,道:“下官愿意去一趟允城,跟路大人借兵,然后速速赶往云州。”
萧秉承:“有劳。”
他养的私兵此时还不敢动,如今人多眼杂,他又擅自离开封地。离开封地尚且可以借口情急之下顾及不到律法,先斩后奏,但养私兵实在说不过去。
只能要紧时候,浑水摸鱼摸进去。
陈大人道:“下官分内之事。”
萧秉承把迟砚留在了永城,也留了信,准备随时听他调遣。
此举也并非万全之策,萧秉承想,皇上大约是没看到他呈上的密函,否则不会一直没有音信。
但若知道赵王从鹿城过,八成也会让他御敌。
还是有些晚了,萧秉承都不知赶到云州见到的是往日的云州,还是城门已破,百姓流离失所。
他还要去宛城借兵,这般快马加鞭赶过去,领兵去云州的事就交给了兵马司校尉。
宛城借兵比萧秉承想得还要顺利,毕竟宛城离启安近,城守知道若启安受敌,宛城也好不到哪儿去。
兵马先行,直接走的官路,要比赵王行军快上许多,这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赶在正月初四终于赶到了云州。
萧秉承两日两夜没合眼,风尘仆仆,而云州城守赵大人也不似以往光鲜模样,人好似老了十岁。
赵大人当真是有苦难言,有生之年还得为这等事奔波,谁能料到会有战火,四海升平之年竟然能见战乱,还是朝内动乱。
为何不从锦城过,战火延至南方。
他自是不敢像禹王一样弃城而跑,虽然盛京还没旨意,但城在他在,城亡他亡。
若他殉城而亡,家中妻儿还能得到封赏。
赵大人是悬着一条命守城,也眼见不少将士死在城楼上。当时有一箭矢擦着他耳朵过去,如今想想,还腿脚发软。
奋力守城这一日,城中百姓人心惶惶,都闭门不出,还有不少逃过来的难民,城中萧条,哪有昔日热闹之景。
而禹王也在城中,就住在城守府,明明弃城而逃,如今倒是躲了个清闲。
赵大人此时见到萧秉承比看见亲娘还亲,“王爷,可是皇上下旨命您过来的?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啊!唉,下官已经尽力了,禹王现如今在城内,虽把兵马带过来了,可赵王有城内粮草,如虎添翼啊……城中就两千兵马,下官也守不了太久。”
萧秉承不置可否,问道:“如今战况如何?”
赵大人道:“唉,如果是王爷不来,城恐怕就破了,前日夜里赵王袭城,下官守了一夜,昨儿一早退兵,下午又来袭……”
能守一日半,还是仗着城墙城门修得好,从城墙上投巨石和火箭,可这些东西总有耗尽的一日,估计再有两个时辰,城门就会被巨木撞开。
萧秉承也只带了五千兵马过来,允城的大约来得晚一点,不过明后日也该到了。
兵马粮草都在,死守还能守个几日
萧秉承想赵王大概未尽全力,否则以多胜少,云州早就破了。
不管是赵王轻敌,还是别的原因,总之给了他们喘息之机。
赵王的确未尽全力,毕竟他也不想伤害城中百姓,只希望赵大人能够看得清形势,早日投诚。
再者他也敬佩赵大人的气节,对他死守云州多了两分敬意,心中泛起惺惺相惜之情。
文官果然多气节,不过,若是他一直死守不放,赵王也等不起。
但就算再惜才,赵王也不能在云州耽误了太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若云州耽误太久,有损士气。
休养也休养够了,再给一日,若给脸不要,就别怪他不顾念情分。
赵王下令今晚戌时趁夜色破城,以盾挡住箭矢和流火,然后巨木撞击城门,城门被撞过,不出半个时辰城门绝对会破。
大概会死些人,可这条路本就是踩着别人的尸骨上去的,赵王也是沾了无数人的鲜血才走到今日的,若这时退却,那些人才是白死了。
一个下午萧秉承都在想办法应对,“太阳落山后在城楼上往城墙泼水,这样一来从城墙上城楼就断不可行,就只剩城门口一条路可走。
泼水要等水结冰,一层一层泼上去。
城门本王看过,坚持不了太久,在山中寻巨木巨石挡住城门,本王怕久攻不下,赵王用炮强攻。”
西北的兵,用的都是最好的兵器,甚至还有炮弩,萧秉承为何说赵王未尽全力,也是因为攻城一日多,连炮弩都没用上。
不过,这也许是因为留着抵抗羌族,并未带到这儿来。
“除此之外,去启安让城守加固城墙,若云州失守,还有启安在。”萧秉承也是做足了打算,不忘嘱咐,“东城门和南城门都要加固。”
虽做足打算,可萧秉承也不想云州失守。
赵大人觉得这主意好,正好刚过正月,白日还暖和一点,等太阳落山就冷了,到时往城墙下泼水结冰,赵王的人想要攀城墙而上自然是不行了。
好主意,他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办法。
至于巨木,既然赵王以巨木撞击城门,那就以巨木挡着,城墙也得加固,城中还有云州鹿城的兵马加起来不到四千,加上萧秉承带来的,也快一万了。
赵大人信心大增,“一切听从王爷安排。”
跟着议事的众人低头道:“一切听从王爷安排。”
赵大人觉得这样还能再守些时日,到时援军一到,说不准还有跟赵王一战之力。
只要能守住云州,他为城守,也算立下大功。
赵王是志在必得,就算惜才,可这么多时间也过去了,赵昌顺既无投诚之意,那他只能攻破城门。
既赵昌顺想和云州共存亡,那就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