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秉承听这话,不由想得多了些。
是啊,为什么有胆子反呢,难道想送死?
谋逆是杀头的大罪,庆王当初都知把妻儿送走,赵王岂会不知。能反自然是有把握,不是万全也有九成。
韶关易守难攻,可过了韶关……
这几日萧秉承除了去军营,就是看越朝的布防图。
从西北直到盛京,要向东经过锦城泸南,再向东南过丰亦晋城,这样能向南直捣盛京。
但细看,想要打进盛京,除了走锦城泸南这条路之外,还可从锦城南下直接到鹿城,向南过云州启安,再从南向北折回盛京。
此番虽绕路,要多行军,可过鹿城就是禹王的封地,只要赵王过了韶关,直至鹿城,若是禹王开城门迎军,借粮草让赵王成事,那再攻入盛京,就是易如反掌之事。
况且虽然绕路,可江南富庶,多平原,好行军。皇上定以为赵王一路南下,选路程最短的由晋城攻打进京,可兵马都在,粮草不够,锦城比鹿城贫苦,赵王要是过锦城,这仗得打到什么时候去。
宛城毗邻启安,又比启安富庶,若启安失守,宛城恐怕也得跟着遭殃。
萧秉承原以为赵王庇护越朝多年,心软不忍屠杀百姓,可既反了,妇人心性只会断送自己性命。
宛城是萧秉承的封地,他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宛城出事,原以为置身事外,却不想一直都在局中。
若赵王和禹王联手,恐怕萧秉承也在他们的算计之中。
赵王进宛城,借粮草一用,许诺日后不削藩,萧秉承还能和楚沂安稳度日。
若想安稳,大可走此路,只要听话,赵王自不会杀害百姓。
不过这些都是萧秉承的猜测,他是想赵王行军打仗多年,且看萧允铮的性子,就能推测赵王用兵习惯。
萧允铮被赵王教导,总兵行险招,赵王被百姓称为常胜将军,若是墨守成规,怕是不会打这么多场胜仗。
一路南下胜算小,去鹿城绕远却能打个措手不及。
萧秉承想起当日赵王萧允铮回西北,隔日禹王也请命,让萧允枫回封地养伤。二人儿子不在宫中,他也不是没有可能跟着赵王一起反了。
萧秉承把这些说与楚沂听,“但我也只是一猜,我若是赵王,绝不会攻打锦城。”
楚沂觉得不是没这可能,“事关百姓安危,王爷还是写封信回京吧,没有自是最好,若是有还能早做准备。”
萧秉承点了点头,依楚沂所言写了封信,八百里加急,两日就能到。
就是他现在不知西北战况如何,萧秉承又没有实权,也没办法早做准备。
城中兵马仅供城守调动,他空口无凭,只凭推测就让人做事,实在难以服众,这奏折皇上也未见得相信。
若是朝事太多,甚至看都不会看。
萧秉承面色凝重,更怕自己料想成真。
一日一日过去,生怕得到什么消息。
西北战况胶着,正月二十五,赵王领兵过韶关,此地易守难攻,宁将军苦守两日,赵王败兵,在十里外安营扎寨。
越朝虽胜了,却是险胜,宁将军守得艰难。赵王的兵都是越朝的儿郎,亲人都在越朝,韶关是天堑,中间一道供一辆马车过的路,两边是陡峭的山脉。
易守是因为倘若从山顶或是半山腰往下推石头,巨石滚过,兵马难行。可都是一国百姓,宁将军也于心不忍。
赵王硬闯五次,都败兵而归,当夜宁将军以为赵王会休整几日,结果夜里突袭。
宁将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五万兵马终究不敌十万,赵王拼着折损了数千人,硬闯韶关,而宁将军只好下令退兵。
正月二十八韶关被破,越朝大军退兵至锦城,锦城城墙修得高大,这回可以靠投火守,宁将军一围失了韶关,总能守住锦城,却不想大军未至,他守着城门等了一日一夜,但无半点风吹草动。
一直无人来犯,宁将军命探查军去查,才知赵王早已领兵南下,已经去了鹿城。
而安营扎寨的帐篷没拆,甚至还有烟火,只是障眼法罢了。
宁将军虽长在京北军营,不比赵王征战经验多,可是熟读兵法,此刻看着越朝的布防图,恍然间明白了什么。
绕路而行,朝鹿城借粮,正好解决了粮草不足的问题。
一日功夫,这会儿自是已经追不上了,而鹿城离云州启安极近,京北大军此刻南下恐怕赶不上了,而云州等地兵马只几千,若是赵王在鹿城被放行,恐怕大军会直压盛京。
完了。
宁将军额头冒出一层冷汗,若因此打了败仗,他身家性命不保不说,还会成为越朝的罪人。
宁将军憨厚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恐慌,立马写信回京,八百里加急,前日才送了战败的战报,今日又送回盛京这样的消息,他只感觉自己脑袋发凉。
好像下一刻就要被砍下去。
谁都没想到,几位副将也没想到,都以为赵王会按照最近的路,由锦城过来,却不想去了鹿城,打了个措手不及。
宁将军也怕到时大军又原路返回,再杀个回马枪,便下令调三万兵马由北向南,快速经过丰亦去云州,看能否阻拦。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战报和信到盛京已是正月最后一日,昨日明光帝才收到韶关失守的消息,今日又看这密函,脑子一时间嗡嗡作响。
赵王没去锦城,为何没去锦城?那大军守着锦城又有何用。
现在去了鹿城,萧允枫已经送回去了,依禹王的性子,怕也要反。
难怪都要借孩子回去。
禹王数年前就就藩了,这么多年,鹿城粮库颇丰,正解了粮草不足之事。
他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上。
明光帝抬头看向赵太傅,问道:“太傅,眼下该当如何?”
赵太傅也有些慌,当初看着布防图,料定赵王从西北打过来最近的就是这条路,粮草不多,自是速战速决,这条路上甚至无藩王封地,所以京北兵马就一路去韶关守着。
韶关失守,这在意料之外。
不过宁将军不比赵王争战经验多,守了两日才被破关也无可指摘。
赵太傅道:“当务之急是赶紧遣兵去云州,皇上,不能再等了。”
明光帝红着眼睛问:“怎么守,如何去守。京北还剩五万兵马,那时要守着盛京城的,若赵王真去云州,西北十五万大军,就算只留五万与羌族交战,剩下的可是十万!到时节节败退,不还是要守城!”
倘若京北有十万兵马,那还能对上一对,可锦城不能离人,万一赵王又领兵打回去,上下夹击,岂不是瓮中捉鳖。
原以为赵王造反,连韶关都过不来,只要等粮草耗尽,便能收入囊中,可如今呢!
韶关都破了,云州等地在赵王眼里岂不跟纸糊的一样,轻轻吐一口气就破城了。
明光帝头脑发热,昨日韶关失守,他还想守着锦城就是,可今日再收这密函,看见锦城无恙,却南下绕路而行直捣盛京,他的皇位还能坐多久?
明光帝吐出一口气,完了。
给西北那么多兵马,如今却要打进盛京。
明光帝再看这密函,上面一字一句在眼前飘起来,黑乎乎的,他胸口也起伏,手慢慢变得冰凉。
当初送去的两位将军,论资历军功都要胜过宁广山,结果送去回不来了。不得以只能用宁广山,可就是个饭桶,连韶关都守不住。
不仅守不住,要等一日一夜才发现赵王去了鹿城,简直是废物。
明光帝见赵太傅不说话,胸口越发闷得慌,他刚想站起来走走,可刚起来,眼前却一黑,紧接着就不省人事了。
御书房乱作一团,赵太傅一把年纪,还去扶明光帝起来。
明光帝又晕倒了,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二次了。
皇后责问太医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一而再再而三这样,太医也说不好,趁着明光帝还没醒,皇后问他,“到底是操劳过多还是中了毒,你们难道整治不出来吗?这么多太医,究竟是干什么吃的?”
太医早先不敢往那方面想,又把脉,明光帝脉象虚浮,子嗣一事从脉象上看不出来,可若一样一样试毒,倒也不失为一个法子。
太医院几个太医轮番诊治,花了一个下午才断定,明光帝就是中毒了。
朱砂制成的药,以前吃了不少,如今好些日子没吃,所以才一直没诊治出来。
皇后一惊,问:“毒可于子嗣有碍?”
太医不敢直接回话,“若是好好养着,倒没什么关系,只是如今皇上操劳过多,又总动肝火,动怒便是催毒的引子啊,还是得以龙体为重。”
皇后道:“此事,不可宣扬。”
她甚至不知要不要将此事告诉明光帝,“你们先想办法替皇上清除余毒,这么久都没发现,是你们当差不利,若是能治好皇上,也算将功折罪。”
其他事到时候再说。
夫妻一场,皇后守在床边等明光帝醒来,这一守就是半个多时辰。
明光帝感觉自己一觉睡了许久,睁开眼便是明黄色的床帏,往旁边一看就是皇后。他张了张嘴,“什么时辰了?”
“刚过酉时,太医说皇上总操劳,不可再动怒,朝中事再多,也该以龙体为重。”
明光帝道:“韶关失守,赵王他去了鹿城。”
第一百四十二章 晋江文学城独发
明光帝没有顺着皇后的话说, 说什么日后自会当心龙体,而是又把刚才那句话重复了一遍,“皇后, 韶关失守,赵王他去了鹿城。”
身子有恙, 他却顾不得。
眼下最要紧的事就是赵王造反, 明光帝坐起来说道:“什么时辰了,朕要召太傅和秦大人等人进宫,有要事商议。”
皇后不懂朝中大事,赵王过了韶关去了鹿城, 那死守就是, 哪怕禹王也跟着反了,京北有兵,能护着盛京安然无恙。
都是乱臣贼子,未见得会打进来, 皇后觉得当务之急是养好身子, 看明光帝这般不重视龙体,还想着议事, 皇后身为妻子,就不得不劝了,“皇上, 您现在该养好身子, 这都什么时辰了,外面天都黑了, 太傅年纪一把了, 再请进宫岂不折腾。太医说了,您不能再动肝火, 只有把身子养好才能做别的事。臣妾已经让人煎药了,皇上先用些饭,然后把药喝了。”
明光帝挥了挥手道:“药在哪儿,朕喝了,事关越朝安危,立刻召太傅等人进宫。”
皇后本不想把明光帝中毒的事告知于他,让太医用药暗中慢慢调理,就当没这档子事儿。毕竟男子都不愿意外人知他不能孕育子嗣,一朝皇帝,更看重传宗接代。
日后必定要有储君的,可如今明光帝还不甚在意自己身子,只当是寻常的小病小痛对待,那怎么行。
“皇上就不担忧自己身子吗,太医今日诊治,说您数年前中了毒,所以身子才一直这样。您才二十多岁,留得青山在呀,况且今日天色已晚,不如等明日吧。”
明光帝靠在明黄色的软枕上,脸色青白,因为这两年少睡,眼底也有乌青。
他看着的确身子不好,皇后也这般年纪,锦衣华服,看起来可比明光帝要有气色得多。
明光帝仰起头看向皇后,眼神透着些许不解,“你说什么?”
皇后道:“上午皇上晕厥,太医诊治半天也没诊出个所以然来,臣妾就想着是不是中毒了。太医院的太医们这一下午试毒,总算试出来了,说是皇上从前被人下了毒,时间久了,积于肺腑,病症又和肝火虚旺相似,所以才一直没有察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