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令翊去边地
不是大军出征,燕侯没有亲送令翊,而是遣公子启送这位教了他好几年骑射的半师。相送的还有令翊家里亲朋故旧、同宗叔伯兄弟,与令氏走得近的朝臣,并令翊从前一起胡混的“狐朋狗友”们。相邦燕杵也派了其次子来。
太傅俞嬴是亲至的。
俞嬴到时,令朔及族中年长者并朝臣们在一处说话,令翊则与年轻子弟们在一起。燕侯的两位幼弟公子仁、公子韦正缠磨令翊,让他弄两只胡鹰和白狼回来。公子举和另一些世家子在旁或帮腔或拆台。
公子启也在旁边,有两分新奇地看他们闹——他年岁还小,又一向端正,未曾参加过这些世家子的聚会,此时看他们这样闹腾,不免新奇。与他一块看热闹的还有令敏。
一位世家子对公子韦笑道:“公子都娶妇了,怎么还整日惦记这些。就不怕回去让新妇罚?”公子韦是先燕侯最小的儿子,燕侯在自己病重的时候看着他成了家,也是一片慈父心怀。
公子韦笑道:“又不是让长羽给我弄两个东胡美人来,有什么好罚的?”
众世家子哄笑。其中一个道:“可见是个怕新妇的。”
“我那不是怕。”公子韦看着也咧嘴笑的令翊,“别人也还罢了,长羽你年岁不小了,抓紧些啊。娶妇有娶妇的好,你连个姬妾都没有,如今还是……”
公子举比他们都大,咳嗽两声,笑斥:“行了,启还在呢。”
公子韦抬手胡噜一下启,笑道:“小孩子,塞上耳朵!”
启正正经经地对其季叔翻了个白眼儿。
翻完白眼儿,启突然叫:“老师!”
令翊扭头,脸上不由得露出笑来。
俞嬴下车,令朔及族人、朝臣们、年轻的世家子们都上前相迎,互相见礼。
这种时候,送行的人这么多,说不了什么话,有什么要嘱咐的先前也都说过了,俞嬴今晨本应该见大司空说河务之事——上游一下大雨,燕国境内的河水就泛滥改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但不亲自来送送令翊,俞嬴又不踏实,最终还是决定先来这里,将见大司空之事推后了。
俞嬴对令翊笑道:“将军多保重。”
令翊点头,也对俞嬴笑道:“太傅也多保重。”
两人也不过互相说了这么一句话,但说了这句话,俞嬴心里就安稳了。
很快,时辰到了。不是征伐对敌,不用大祭,不用衅旗鼓,但该有的一些仪礼还是有的。战乐响,令翊正甲胄,手搭在剑柄上,神色肃然地点兵,申明军纪。
令翊年岁不大,却也算久经沙场了,虽眼前的并不是什么精锐的百战之师,但经他这些天的整顿,军容很是严整,甚至看起来有些肃杀。观望者中便是刚才最嬉皮笑脸的世家子也庄重起来。
这个时候,众人都再次意识到,翊,长羽,他是一名将军。
看他如此,俞嬴有些欣慰,他本来就是驰骋沙场的将领,合该去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只是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
令翊带着这支押运辎重之军上路了。他回头看看众人,目光贪恋地在那个颀长却略显瘦弱的身影上多停驻了一下,随即便正过头来,挥动马鞭,往前行去。
俞嬴送别令翊后,亲去见大司空韩嘉,谈完河务事,接着回到府中,又见了学官荐过来的几位士人。
前些时日相邦燕杵回燕都祭祀时,俞嬴接管了一些他的事,如今已交还回去——哪怕如今与老叟和睦得很,但权责该分明还是要分明。相邦管邦治,统帅卿大夫,俞嬴则主管改制革新。自然,中间有不少交叉之处,需要两人协同办理。老叟性子倔,但人品不错,又真心希望燕国好,一旦放下成见,其实颇好相处。
俞嬴主管的事情中就包括招贤纳士。燕国发布招贤令几个月了,虽暂时还没有前两年临淄的盛况,但渐渐也有燕国内外的贤者士人前来。
与魏、齐等国的做法类似,来投奔的士人们可在泮宫自由出入,听泮宫中的先生讲学,于燕国国政可不治而论,有意出仕于燕的可通过学官去见司勋,司勋考校筛选后将之推荐给太傅俞嬴,俞嬴见过,择其优者荐给燕侯——有名望的大贤自然不在此列,那是需要去拜会求请的。
这阵子,学宫中渐渐热闹起来。水土不同,民风不同,燕国边鄙之国,地近胡戎,燕人性子慷慨,桀骜难制,多游侠之士。燕国虽为召公封地,是如今所余不多的周姬姓国,卿大夫们于诗书礼仪上却没那么看重,故而学宫冷落,就学的世家子不多。学宫中像这般人来人往,大概是礼崩乐坏后几百年没有过的事了。
与齐国泮宫不同,燕国泮宫外面地方宽大,故而只需修葺扩建,不必择址新造,修起来要比稷下学宫快得多,很快就要完成了。做完这事,大司空及其手下众官吏正可腾出手来,全力修河治水。
俞嬴想起齐国治水。齐的治水因战被迫中断,这阵子估计田向又重新操持了起来。当今列国有大有小,有强有弱,看起来情势各不相同,但细究就能看出,痼疾是差不多的,故而改制革新的路数也很相似——只是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有的成得多,有的成得少,有的一事无成,被掐死在了半路上。
燕国革新变法无疑是晚的,俞嬴希望它不是被掐死在半路上的。
土地赋税改制、鼓励耕织,充实仓廪;定合于燕国、合于时世的法经;招募贤才,整顿吏治,撬动一潭死水似的世卿世禄;奖励军功,整治军务;还有修河治水、教化黎民、推行郡县……事情几乎多得数不过来。
俞嬴告诉自己,不能急,先捡着最紧要的做。把前面的走踏实了,后面的才不会崩塌。有些事或许自己毕生都没有时机做或是做不成,但能为后来人铺铺路垫垫脚也是好的。
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做了一半的土地赋税改制。皮策做事拚命,相地推进得颇快。再招纳一些贤才帮他,等将燕南主要的地方完成,就该公布新的土地赋税之制了,到时候恐怕还会有像塌桥暗杀之类的事……
俞嬴忙了一天,有点累,伏在案上,闭目养神。侍女以为她睡着了,拿过一件寝衣搭在她身上,随后便静静地退了出去。
两个侍女在门外轻声说话:“家主太辛苦了。要是将军还在都中就好了,能劝劝她。”
“将军哪劝得了咱们家主?”
“家主心肠最软。将军撒个娇,家主肯定就依了。”
“……说得也是。”
俞嬴伏在案上,想像令翊撒娇的样子,不由得笑了。
第104章 税亩之制始
入冬前,泮宫建成,来武阳的士人越来越多,且有两位是举世闻名的贤者,一位是研习黄老的陶子,一位是儒者郑子。这两位算是俞嬴的老熟人了。当初先齐侯无道,两位贤者在邹子之后先后离开齐国,又先后游于赵,在邯郸遇见。
两位贤者都与先赵侯章话不投机,认为赵侯章与齐侯剡一样,“不修德行,性情暴戾”。但因先是赵、魏、中山的一场乱战,后面紧接着又诸侯并伐齐国,到处都在打仗,外面太乱了,他们一直滞留邯郸。陶子还大病了一场。等他好了,已经秋去冬来。
听说燕国在招贤纳士,有俞嬴从前在齐国泮宫积累的名望和好人缘,有公子启守礼好学的君子之姿,两位先生没什么犹豫,便来了燕国。
俞嬴和已经册为太子的启亲自出郭相迎。
等陶子和郑子见了燕侯,两人对燕国就更满意了,都觉得这次大约一时半会儿不会挪动了——燕侯面貌清臞儒雅,言谈有礼而不虚假,与齐侯剡、赵侯章很是不同。
燕侯师事两位先生,但这二位都无意出仕,愿效仿当年的卜子夏在武阳设坛讲学。
陶子先开讲。当日,燕国泮宫中士人学子云集,燕侯、太子启及太傅俞嬴也都来了。燕国新泮宫的讲经堂很是宽大,能容纳千人,构造又很巧妙,讲话的人并不用大喊大叫,众人就能听到。
陶子在台上讲 “无为”,说“无为而无不为”,说“无为”是天地之道,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治国之纲,说“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故当少征伐,薄赋敛,去苛政,让民修养生息……1
燕侯、太子启和太傅俞嬴都听得很认真。
俞嬴觉得陶子所言很有道理。有自诩高贵者将民比为草芥,言其渺小,俞嬴觉得如果这个比方还有一丁点儿道理的话,那就是民有旺盛如原野之草的生机。只要没有战乱,没有天降的大灾荒,当政者不祸害、不折腾他们,破败之地不出几年便有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农人暮归的和乐景象。
但在当今这样的大争之世,像燕这种弱国,让民不受战乱威胁“休养生息”,又何其艰难?
俞嬴目光扫过听讲的士人学子,心中又有些欣慰,这样的讲堂,这样的先生,这样的学子,这不就是当初自己在齐国与田向看稷下学宫图时心里想到的样子吗?齐国泮学移宫时,诸贤已经离去,没有这样的盛况,如今却在武阳看到了。让民“休养生息”或许有一日也能达成。
离开泮宫后,燕侯与俞嬴笑道:“往常好些卿大夫子弟都不爱上学,如今我看泮宫中熟脸的年轻人不少,此太傅之功也。”
俞嬴笑。她举荐给燕侯的人中,既有外来士人,也有本国学子,既有落魄者,也有权贵子弟。其中出身高氏的高卬、安氏的安璩、江氏的江弼等被燕侯授了中大夫、下大夫。别人还罢了,江弼之“江”便是江临之“江”,江弼是江临的旁支堂弟。
朝臣中但凡灵通些的,谁猜不出江临被查办恐怕是与太傅落水之事有关。俞嬴“外举不避仇”,在用自己所为告诉世人,燕国招贤纳士是真正的“唯德才是举”。也正是因为有年轻卿大夫子弟通过学宫举荐这条路得了官爵,世家子们来泮学的才这么多。
燕侯轻叹:“我们给了这些年轻人出路,希望等开春宣布税亩之制之时,他们的父兄能少跟寡人、跟太傅较些劲。”
俞嬴再笑:“动人财货如杀人父母,每年让他们多交那么多田赋,只这样恐怕还不够……”
燕侯看她。
俞嬴道:“或可先提奖励军功、细分军爵试一试。”
从前军政不分,文武相糅,卿将是一体的,如令氏这种世代为武将者不多。如今各国虽仍有许多军政兼摄者,但已渐渐把武将和文臣分了开来,燕国也是如此。
然而分固然是分了,军爵却是按卿、士、大夫那老一套走的,军职分得也极粗——几百年前战车千乘、几万人之战已经算大战,这样的军爵军职尚且能应付,如今常年累月地打仗,常备之军是从前数倍,几万人之战只算平常,这样的军爵军职就显得太过粗糙。
比如令翊在去齐国前便是将军,爵为中大夫,在齐国护佑彼时的公孙启和太子太傅、阻齐国侵燕有功,回来却也还是将军——因再往上便是上将军了,燕国只有统帅燕南之军和燕北之军的两位上将军,统帅北军的便是其父令旷。令翊只是爵位升成了上大夫。他若再立大功,将军也还是将军,爵位或会升为亚卿,然后就没得可升了,直到他成了上将军,才可得上卿爵。
因爵位设置层级太少,各国君主给爵便都谨慎,以免使为臣者升无可升,况且爵位又往往连着封地……
军职不变,得爵艰难,如何鼓励将士们勇猛杀敌?
得官爵这样艰难,从军又是要命的事,世家子们为何要去从军?
岁日后一开春,燕侯便提出奖励军功、细分军爵。如相邦燕杵、太傅俞嬴这样早就知情并与燕侯讨论过多次的只是静静坐着,旁的朝臣却是立刻炸开了,议论纷纷。
朝臣中有得利者,也有自觉失利者,有目光短浅者,也有志虑长远者,有着眼自身和家族者,也有揣度燕侯意思乃至思虑此举对燕国之利害者。总地说来,多数人还是觉得奖励军功、细分军爵是件好事,别的不说,家族中不承嗣的那些子弟又也多了一条出路。
奖励军功、细分军爵之事定下来后,燕侯终于提出了废井田,鼓励垦荒,允土地买卖,实行税亩之制,不论公田私田一律纳税。
不少朝臣都在心里说“果然来了”。
有“相地”大半年的铺垫,有年轻子弟被举荐为官,又被前些日子的“奖励军功、细分军爵”震了一下,此时提出税亩之制,燕国上下反应确实并不十分激烈。
有的氏族固然反对,却不敢做什么;有的氏族内大宗小宗意见不一、忙着内乱;还有一些氏族是拥护的,比如令氏、卫氏这样的将门世家,高氏、韩氏等在新政中得利甚多者。
但这个不“十分”激烈,也并不是说没有事情发生——皮策在接着推行相地时挨了两回揍;俞嬴再次被暗杀,若非令翊送她的那套格外厚实、能护住前后心的皮甲,至少也要受重伤,与她同行的相邦燕杵为救她,肩膀上被射了一箭。
燕侯大怒,令人彻查。
第二日,燕杵便袒着伤上了朝。举朝皆惊。
老叟言语铿锵:“要想燕国富强,税亩之制势在必行。有谁阻挠,就从我的尸身上踩过去!”
因这场暗杀,囚了燕侯一位叔父,杀了两个上大夫。太傅俞嬴及相邦燕杵“宽厚”,燕侯仁慈,方没有牵累更多人。
其后,这件事推行得平顺了许多。
今年又是一个丰孰之年,仓廪中的粮储前所未有地多起来。有粮便能做许多事,之前在疏通易水的大司空韩嘉终于开始治理河水这条华夏人母亲之水的燕国段,俞嬴还亲去燕南河水畔探看慰劳。
从河水回来,瑟瑟秋风中,俞嬴看向北方。去岁东胡没有犯边,不知今年会如何?南军,北军,军功,军务,常备之军,东胡人……
或许应该去探望一下令翊了。
第105章 俞嬴往燕北
燕国邻邦齐、赵、中山都没有什么异动,朝中也还算平稳,是年秋,俞嬴向燕侯请命去燕北劳军。
燕侯答允,且派禁卫随行,又赠以狐白裘:“太傅此去山遥路远,边地又近胡戎,别的都可押后再论,切切保重自身。”
卜官卜了吉期,燕侯于宫中赐宴践行,又命太子启代己出郭相送。来相送的朝臣也很不少,真心难舍也罢,面子情也罢,众人一片惜别之声。相邦燕杵也来了,俞嬴去其车前迎他:“您何苦还出郭来送……”
老叟道:“不出郭来,如何显得老夫与太傅亲睦?”
俞嬴如今和他说话很随意:“叟在朝上袒露伤处的时候,众人便知道啦!”
老叟大笑。太子启在旁边也抿着嘴笑。
朝臣们看见相邦来了,也来拜见。众人一处说话,场面看起来颇为祥和热闹。
时辰到了,俞嬴与诸送行者互相行礼道别,随即便登车而去。
出武阳,过北易水,经涿城,一路往北,行了几日,俞嬴便到了上都蓟城。
如果从当太子太傅算起,俞嬴仕于燕几年了,这却是第一次来蓟都。以她的身份,自然不能即来即去,该顾问的要顾问,该拜访的要拜访,该吃的酒宴也须吃了才行。
俞嬴专门空出一日去令氏宅探望令翊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