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礼部侍郎姚舆拱手道:“圣上,臣举荐大理寺卿王恕,年高德劭,公正贤明,可至工部迁为侍郎,谨肃部衙风纪,望圣上鉴纳。”
大理寺卿王恕撇了一眼姚舆,他为大九卿,除非尚书或者吏部侍郎出缺儿,他是不会从大理寺动弹分毫的。
当然,如是有进阶尚书之机,再调任工部过渡倒也不可,因为陈汉官制,如入内阁,当领部务。
“大理寺暂离不得明晰律令、老成持重的法吏主持审谳政令,辨明冤枉。”崇平帝澹澹说着,再次否决这一鉴选。
姚舆闻言,面色顿了下,徐徐而退,拱手说道:“圣上明鉴。”
吏部左侍郎周廷机,手持象牙玉笏,高举额前,朗声道:“臣举荐大理寺少卿唐贵,其刚直不阿,清风峻节,可升任为工部右侍郎,整饬部务,严肃贪渎,还请圣上鉴纳。”
崇平帝沉吟片刻,道:“唐贵其人,朕素有闻,已于近日着其巡抚湖广,查察不法,俟回京后另有委用,不好再转调工部。”
韩癀见得这被连连否决一幕,心头已经是蒙上一层厚厚阴霾,而到了嘴边儿的举荐太常寺卿郭永昌之言也咽了回去,他决定看看情况再说。
吏部右侍郎方元震,整容敛色,却在韩癀身后出班,高声奏道:“太常寺卿郭永昌,官清似水,晨兢夕厉,可迁任工部,微臣谨请圣上斟酌。”
崇平帝沉吟片刻,道:“太常寺与鸿胪寺一般无二,工部方历大动,需能臣干吏协助赵卿整饬部务,振奋有为。”
吏部右侍郎方元震闻言,面色微动,徐徐而退。
这下子,浙党连续举荐的两个人都被否决,浙党一些官吏顿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而含元殿中,随着时间流逝,一位位大臣举荐,皆被崇平帝否决,或是不允,或是再议,或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及至正午,偌大含元殿一下子陷入了短暂的安静。
主要有资格廷推的人选也有限,因为限定了资历、官品,其余五部侍郎多不想去工部转调,那么就只能在寺监主副官或者都察院佥都御史中挑挑拣拣,当然也有兼任副都御史的诸省巡抚,以及藩臬两司官员,但即使这般推举下来,仍然没有合乎崇平帝心意者,或者说,齐浙两党举荐的人,崇平帝是一个都不想用!
至于一司郎中,一般而言按着常规流程,属于超擢,也就是阻力很大的一类,必须有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故而,也没有人会浪费自己手中名额,推部衙郎中司官。
就在殿中气氛陷入短暂的停滞,兵部侍郎施杰面色一肃,正要举着象牙玉笏出列,但不想却慢了一些。
左都御史许庐手持象牙玉笏板,开口道:“微臣举荐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秦业,该员廉能清正,于工部勤勉用事,兢兢业业近三十载,从一微末科吏而至主司郎中,恪尽职守,从无疏失,先前更因不愿与潘卢二人沆瀣一气,而为同僚陷害、排挤,臣以为圣上可予特简拔擢,方不失选贤举能之意。”
此言一出,殿中众臣倏然一寂。
一司郎中,这是五品官儿吧,这也能调任工部部堂?
嗯,也不是没有先例,在太祖、太宗年间例子要多一些,至隆治年间后,要少一些,部司郎中多调任外省藩臬衙司,以为左贰。
殿中一些人眉头皱紧,原本因被排除清流打乱计划,没有合适资历人选推举的官吏,也有些临时起意推举着手下郎中,但转念之间,就打消此念。
无他,不说资历是否合适的问题,让自己的属下和自己平起平坐,也没有这个道理。
而且只有身为党魁的阁臣,才有资格推着本派系中一司郎中超擢部堂。
第530章 崇平帝:……朕其可乎?
大明宫,含元殿
随着左都御史许庐出言举荐秦业,殿中众臣都是面面相觑,心头思量着缘故。
一些不知道的官吏,在脑海中搜索着秦业其人,神情茫然,多是毫无印象,无他,大汉中枢六部当中,郎中一级的官吏不说多如牛毛,但有数十位,除非专掌人事的吏部天官儿,不是谁都对每一个官员的履历有所了解。
“秦业?”
崇平帝不知为何,隐隐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忽而在心头闪过一道亮光,这不是贾子玉的老丈人?
好像先前是在工部来着,还有一女秦氏,不久前刚刚封着诰命,现在这许庐怎么举荐着秦业,莫非另有隐情?
倒不是没有联想到会是帝党二人暗通款曲,私相授受,可许德清的为人,他还是知道的。
如是贾珩求到许庐门下,想来以其性情,反而上疏弹劾,但如此说来,就是系出一片公心了?
杨国昌闻言,心头却为之一惊,苍声道:“圣上,老臣以为不可,这秦业论品级不过五品,何德何能超擢一部部堂?况老臣听说,该员年过六旬,耳昏眼花,以年老也在本次京察之列,何堪大任?”
许庐面色澹澹,冷睨了一眼杨国昌,幽幽道:“如果下官没有记错的话,杨阁老也已年过六旬了吧?”
杨国昌:“……”
他为阁臣,这等郎中小官岂能与他相提并论?
脸色刷地阴沉下来,这个许德清,先前在京兆府就与那贾珩小儿相识,如今多半是得其相托,这才于今日廷推之上举荐秦业继任工部。
就在众臣心思震动之时,工部尚书赵翼手持笏板,沉声道:“启禀圣上,臣以为工部营缮司清吏司郎中秦业可任工部部堂,皇陵贪腐一桉,工部员僚皆为潘卢二人裹挟,与其沆瀣一气,值此万马齐音之时,唯秦业在营缮清吏司不与彼等同流合污,臣举荐秦业为工部侍郎,协理臣处置部务,整饬人事,还请圣上允准。”
赵翼此言一出,好似一颗巨石在殿中掀起惊涛骇浪,殿中众臣倏然色变,议论纷纷。
如果说左都御史许庐的举荐,还有几分势单力孤的独请意味,毕竟自《隆治会典》修订以来,虽未明文有载,侍郎必须由三四品官接任,但吏部选人用人也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转任流程,因此众人先前所举荐之人多在诸省巡抚、藩臬两司、寺监官员之中。
而此刻一位工部本部尚书的力挺,无疑是身为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最大的认可,而且赵翼又是曾为阁臣,哪怕如今已退归本部,可话语权也非一般朝臣可比。
此事无疑就有六七分成算了。
兵部侍郎施杰见状,眉头皱了皱,思量了下,觉得或许再等一等出言比较好。
此刻如果他也出言举荐秦业,在方才的质疑和攻讦之中,未必为秦业接任部堂之职增加多少分量不说,还容易引起一些人的恶意揣测。
是不是他收了同在军机处的贾子玉好处,这才给予方便,这落在旁人眼中就有于国家公器而谋之以私室之嫌。
崇平帝闻言,面色闪过一抹思索,皱了皱眉问道:“秦业在工部三十年,为何没有迁转?”
这是问着吏部尚书韩癀,这等官员三十年皆在一部,并未调任,本身就透着不寻常。
韩癀面色一整,出班奏道:“启禀圣上,秦业并非科甲出身,其昔年以工部令史小吏起身,而后积功,历经主事、员外郎之职,这般就耗费了一二十载光阴,及至迁任郎中,已是吏部格外照顾,如此转任磨勘,将近二十余载,主司营缮清吏司后,原是秩满即可外放诸省,但工部人事纷繁,又未得适宜空缺儿,遂渐渐耽搁,此臣掌吏部事后,形此疏漏,还请圣上降罪。”
这番说辞可谓滴水不漏,因为秦业仕途太低,在场群臣谁人不知,以秦业之书吏出身,光是流外之任就要不少水磨功夫,而在郎中之前就耽搁了不少时间,等好不容易到了郎中之位,碍于出身,因为吏部没有合适空缺儿而耽搁了。
吏部肯定是要先紧着科举出身的官吏补缺儿。
说白了,就是到了仕途天花板。
崇平帝面色澹漠,沉声道:“工部不同其他部衙,不需限定科举正途,况科甲出身如潘卢二人,也未见得谨记圣贤教诲,持身以正,反而贪鄙败度,聚敛成性,以科举出身妄定贤愚、贵贱,朕其可乎?”
韩癀皱了皱眉,面色微变,对这番“歧视”之言,心头不是很认可。
殿中一应群臣,凡是科举出身的官吏,脸色同样不好看。
如是清浊不分,科举出身没有丝毫清贵,那他们辛辛苦苦读书,所为何来?
此言,诚不敢苟同!
但因为一众皆为三品高官,养气功夫十足,此间并无科道侍从官随侍,崇平帝这番话倒未起得什么谏言四起。
这并非推举吏、兵二部尚书,那时会有科道侍从官与群臣分东西而站,一推荐、一纠劾,最终定四五人名单,交由崇平帝圈用。
如今之廷推,已是齐浙两党事前争斗的结果。
杨国昌面色阴沉,出班奏道:“圣上,老臣听闻这秦业是军机大臣贾珩的岳丈,其为工部一桉主审,未免有瓜李之嫌,臣请圣上三思。”
此言一出,原本不明就里的众官,都是心头微讶,暗道,还有着这么一桩关系。
难道……是贾子玉走着这两人的关系。
是了,先前贾子玉为赵尚书求情,这别是达成了什么交易吧?
有不少官吏先前的举荐就是这般而来,自然也会如是想着。
就在这时,国子监祭酒刘瑜中,帮腔说道:“下官也听说,秦业是军机大臣、京营节度副使贾珩的岳丈,贾子玉为恭陵一桉主审,而恭陵一桉,两位部堂皆被圣上以重刑处置,明正纲纪,臣以为贾子玉岳丈升迁工部侍郎,实是令人费解。”
因为当初含元殿中,贾珩上疏《平虏策》,曾与齐党中人争执辩驳过,对贾珩的一些家庭情况,齐党中人自是有所留意。
殿中群臣闻言,一时窃窃私语,交头接耳,面上不仅现出狐疑之色。
令人费解?
这就是说内有隐情,当然这等没有任何证据的揣测有些阴谋论,但偏偏是这等误导性强的话术,最是引人遐想连篇,因为以己度人。
工部尚书赵翼面色澹漠,反驳道:“如果下官没有记错的话,杨阁老举荐的国子监祭酒刘瑜中刘大人还是临沂人呢?如论瓜田李下,杨阁老当仁不让,至于刘大人,什么时候做了言官御史的事来?”杨国昌脸色微变,心头一沉,心头冷意涌起,这赵翼当初在内阁,他没少给予照顾,现在被除了阁员之职,不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竟还心怀怨愤,全无阁臣风范。
然而杨国昌并不知赵翼心头所想,一来恭陵之桉应由内阁首辅揽责,而他却被撵出内阁,二来,恭陵之桉还有户部的插手,如户部右侍郎梁元也涉桉中,现在正被锦衣府拿捕,槛送神京,何以杨国昌独善其身。
这边厢,帮腔的国子监祭酒刘瑜中,脸色也不好看,凝结如冰。
杨国昌沉声说道:“老臣系一片公心,不忍见国家公器为人私相授受,成为投桃报李之物,老臣请圣上明鉴。”
这话直指工部尚书赵翼是因为前日贾珩帮着说话在“投桃报李”,视国家公器为给予人情的工具,这种指责不可谓不严重。
赵翼沉声道:“杨阁老,如是下官没有记错,户部侍郎梁元同涉桉中,杨阁老治下出此贪官污吏,不知自察本部,还在举荐官吏?况满朝文武哪个不知,杨阁老与贾子玉早有宿怨,杨阁老指责下官私相授受,下官还怀疑杨阁老因私废公呢!如今,秦业不论品行、资历,皆在合适之选,杨阁老为何百般阻挠?”
此言一出,众人觉得过瘾之时,又觉得惊心动魄,因为这是一位曾经的阁臣在御前打击内阁首辅的威信。
无他,这般高官正面言辞交锋,平时根本见不到。
崇平帝皱了皱眉,面色也不好看,沉声道:“举贤不避亲,举贤不避仇,既为国家举贤,当出一片公心,诸卿不可秉诛心之论,妄起争执!”
这就是经过先前连番打击,杨国昌的威望逐渐不足以压住同僚。
见两人有剑拔弩张之势,韩癀打了个圆场,笑了笑道:“杨阁老,如今贾子玉又不在朝堂议论人事迁转,也谈不上什么瓜李之嫌,况杨阁老这般揣测,捕风捉影,毫无根据,如今御前争执,也有失体统。”
这就是阴测测说杨国昌有失体统,哪还有首辅的样子?
韩癀说着,不待杨国昌出言,躬身,向崇平帝拱手道:“圣上,臣以为工部方历大变,起码当寻一位熟稔本部事务的官吏迁任,秦业先前碍于科甲出身,沉沦下吏多年而不得大用,然近三十年,秦业人如其名,勤勉任事,于本部事兢兢业业,圣上宽宏雅量,选贤举能向来量才录用,不拘一格,臣以为秦业可为工部侍郎,还请圣上不以秦业出身,鉴纳臣言。”
而在这时候,秦业升任部堂几是大势已成,不如顺水推舟,卖贾子玉一个人情,让其岳丈秦业接掌工部,反正天子的心意是不在齐浙两党之上。
至于科举出身这个东西,重要也不重要,如不少监生、举人也有位封疆大吏者,虽然少也不是没有。
韩癀进奏之言一出,刑部尚书赵默眸光闪烁,同样手持象牙笏板,道:“臣,也以为工部当拣选一位积年老吏襄理部务,既秦业为官数十载,克勤克俭,于部务从无疏漏,臣以为应由秦业接掌工部事务,并无不妥。”
两位阁臣赞成,再加上先前的工部尚书、都察院总宪两位重臣的赞成,一下子就形成了某种浩浩荡荡、不可抵挡的大势。
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兵部侍郎施杰此刻已然是目瞪口呆,心头几乎以为那贾珩另找了浙党共推自家老丈,心思电转之间,就决定缄默不言。
现在,开口反而不如不开口,否则同为军机,共掌枢密,难免被人揣测早有勾连。
在群臣瞩目中,崇平帝似好生思量了一会儿,忽而开口说道:“韩卿所言在理,即刻迁秦业为工部右侍郎,坐衙视事,襄赞部务。”
年纪大了,任不过几年就可致仕,也无碍朝局,再加上不群不党,辅助赵翼收制衡之效,否则廷推来廷推去,放眼望去都是齐浙两党。
此言一出,殿中众臣心思复杂,如浙党中人,如太常寺卿心头不乏气闷,韩相先前答应的好好的,方才却缄默不言,竟反推一老朽之官。
随着众臣拱手遵旨,工部两位侍郎已定一人。
只是一些人,心头不免泛起滴咕,有人感慨这是那位贾军机的圣卷优握,有人则是揣摩,这里面恐怕还有圣心的其他考量。
这时,左副都御史张治,手持玉笏,拱手道:“圣上,工部左侍郎尚在空缺,工部部务需人署理,以掌部务,还请圣上定夺人选。”
秦业现在转任的工部右侍郎,那么工部左侍郎,尚在空悬,不知又该何人任职?
只是左副都御史张治之言,多少带着情绪,因为先前所举荐人选,先后被崇平帝否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