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后面,多少就有些滤镜了。
不过,秦可卿这么一想,发现还真是,她说什么是好是歹,不过唯命,话里话外,可见轻视之意,但少年面色不改,目光沉静,既无恼羞成怒,又无自伤自怜。
这是少年人?
“莫非他看不上女儿,以为可有可……”秦可卿玉容幽幽,情切之下,说到一半,就觉得脸颊滚烫,顿住不言,她刚刚都在说什么啊。
也太不矜持了……
宝珠道:“姑娘,刚才不是说贾府里老太太,还赏他了个丫鬟的吗?想来公侯之家的丫鬟,颜色好……”
秦业皱了皱眉,面带怒气,喝道:“又在混说!若其如此,何以坦诚相告?你这丫鬟,见事不明,听风是雨,挑唆不知多少是非来!”
宝珠脸色苍白,垂下了头,不敢应。
“为父觉得不像,许是另有思量,也许是胸有成竹。”秦业后面都没有说,但心底隐隐有些异样。
连贾家族长来阻,都强势打回,若是女儿婉拒,或许还会生出几分波折来?
其实,或许在某人眼里,无非就是秦可卿,我娶定了,佛祖来了,都留不住!
二世为人,还让你嫁给别人?
秦可卿抱着怀中的橘猫,心底盘算着自家父亲的话语,一时间觉得又羞又慌,又一时间觉得迷雾重重。
……
……
贾珩这边厢,乘着驴车,向着国子监而去,行了约莫小半个时辰,到了这座国子监,可见高大、巍峨的牌坊下上,题着匾额“国子监”三个大字。在门楣之下,来来往往一些着士子,青衫直裰,三五成群。
“李叔,你先回去。”贾珩将怀中的荐书取出,下了驴车,对着一旁的李大柱说道。
李大柱应了一声,拿起鞭子,驱车而还。
贾珩抬头看着那牌坊,神色一整,买入
作为国朝最高学府,自有门房值守,不得外人随意出入,内里甚至还有兵丁巡弋,以=备召唤。
贾珩先至门房向一位老者,送上荐书,正思量韩珲这封书信,到底中不中用。
没想到那老者见了信封之上的印鉴,却是起身拱手说道:“想来阁下就是贾公子了,老朽带你去文萃阁,道见宋录事。”
贾珩面色顿了下,拱手道:“有劳了。”
暗道,这韩珲待人接物,还真是润物无声。
显然早早就在这门房处留了话,又担心他不知路途,特意让门房过来给他引路,而国子监的门房态度来看,韩珲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
“那日玲珑阁用饭,即知此人非富即贵,而国朝之中也并无姓韩的勋贵,那么就只剩一种可能,某位文官的子侄之辈?”贾珩一边跟着老者前往文萃阁,一边思忖着。
当然,若是直接向门房打听,大抵也能直接获得答案,但并不妥当。
一路上,绕过亭台楼阁,经着一方占地数十亩,碧波荡漾,形似燕子的湖,那湖桃红绕堤,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周围两座一大一小的塔影倒映湖中,微风徐来,波光粼粼。
茵茵草地,湖畔山石之上,有学子诵读,有学子联对。
门房指着掩映在柳树后的一座古朴典雅、轩峻壮丽的五层阁楼,笑道:“贾公子,那里就是文萃阁,我们过了这座桥,就可过去。”
贾珩点了点头,此刻置身于桥,当真有一种心旷神怡,梦回校园的感觉。
不多时,来到阁楼之前,贾珩抬头看着栉风沐雨,不知多少春秋,沧桑古朴的阁楼,心头也不由生出几分庄重之感。
门房带着贾珩拾阶而上,进入楼中,在过往学子的目光中,折身进入一座轩敞、雅致的厅室。
厅室之中,有着两位老者,并一个中年书生,皆着常衫,在条案后,或是看书,或是埋头抄写,一个老者抬头看向门房,笑道:“老董头儿,怎么过来这里?”
贾珩面色古怪了下,门卫老董?
原本一些庄肃、拘谨的心思倒是散了几分。
“几位先生,这是宋先生所言的那位贾公子,来应为典书的。”那门房解释道。
老者打量了一眼贾珩,看向另外一位中年书生模样的,道:“君涯兄。”
表字君涯的宋录事,放下手中毛笔,抬头看向贾珩,打量了下,道:“可是贾珩贾公子?”
贾珩上前,道:“晚生贾珩,见过宋先生。”
说话之间,递上荐书。
宋源点了点头,接过荐书,阅览罢,迎着两位老者好奇的目光,笑着说道:“上次和子升提及阁中人手不足,藏书多无人理,他倒是记挂上了,帮我排忧解难来了。”
这话说的就有几分亲近。
韩珲字子升,其人在国子监中,交游广阔,学业还算不错,故而与督学、讲郎、教授关系都是不错,当然最关键的是,现任国子监司业是他的姑父颜宏。
这样的官宦子弟,只要不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基本都是社交王者。
两位老者一听是韩珲介绍来的,倒是应景地夸了几句一表人才,也不再关注,二人倒也不像宋源,还有官场仕途进取之心,可能对韩次辅的儿子殷勤些,他二人在监中看书写字,安享清闲。
宋源冲那门房点了点头,示意其回去,然而看向贾珩,道:“贾公子,请这边来。”
说着,向着一间偏厅而来,二人宾主落座,就有常随奉上香茗。
第41章 金戈加之于玉
无外人在场,宋源态度明显亲近许多,笑道:“贾公子之事,子升已和我说过,典书一职,平日就是整理书籍,工作倒也清闲,月俸一两,虽微薄了一些,但阁中会提供免费三餐食宿,还可借书于阁中阅览,而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只是需谨细些,尽量不要带出监外,以妨闲话,另供春夏两套常衫,以备监中学子入阁识别,这是令牌,可以出入无碍。”
说着,递了一个薄册,道:“贾公子录名其上,以备督学查验。”
贾珩双手接过,阅览而罢,提起一旁的毛笔,在空白处署了名。
而后,将令牌给予贾珩。
贾珩起身,拱手道:“多谢宋先生。”
这位宋源宋录事,以后就是他的直属上司,不过这典书一职,薪水的确微薄,例银一两,也就将将够糊口的地步。
贾府的大丫鬟……也就这个数吧。
宋源道:“贾公子不必客气,我先带你去第三层,你平日就在三层甲区值守。”
“有劳。”贾珩拱了拱手,随着宋源出厅室,上了木梯,向着三层而去。
贾珩一路而上,倒也碰到不少来往匆匆,手中拿着书籍的监生,遇到宋、贾二人,并无多少异样目光,一路无话。
来到三层,在一个靠窗的位置,是一个镂空木雕窗的耳室,内里空间不大不小,桌椅书柜,一应俱全。
贾珩进入其间,只觉窗明几净,靠窗的书桌之上,其上摆着笔墨纸砚,觉得这工作环境,倒也不错,起码很是安静。
宋源见贾珩神色,知其满意,也笑道:“甲区在册之书目,皆列于书柜内,以备点验、核对。”
贾珩点了点头,道:“阁中文苑之气浸润,倒是个读书、备考的好所在。”
宋源笑道:“贾公子所言不差,不过,贾公子若是备考,可需抓紧时间了,京都之地,不同于地方,县、府二试,皆在冬月,贾公子若要考试,也就二三个月了。”
实际他也有些疑惑,韩珲为何会对这一个还未进学的少年如此上心,莫非这贾姓……另有名堂?
“京都考期,竟不同于地方?”贾珩诧异了下,拱手道:“还要请教宋录事。”
从这几天来看,陈汉体制,并未彻底沿袭明制,更多是杂糅了唐宋明的典制。
就像《红楼梦》武将之中,节度、统制、守备并行,官制简直唐宋明三代合一。
宋源道:“县、府、院三试,三年二试,于地方多由县令、府尹、学政主持,考期不定,不过多在春三四月间,但京兆诸府县地,却有不同,自太宗朝以来,以冬月岁末而试,历县、府二试,才算进学,你若要进学,取得秀才功名,就可赶着这一科。”
其实倒可以看作,京都之地,有意异于地方,不仅如此,就连录取名额都不一样。
就连乡试也是分南北中三榜,想要全国一套卷,这在国朝,是从来没有的事儿!
贾珩心下恍然,拱手道:“原来如此。”
他的想法,就是凭借二世为人的超强记忆力以及学习能力,明年三月秀才,八月秋闱,至次年春闱,他不求什么名次,只要能中,哪怕是最后一名。
当然,这话没有做到之前,断不可与人言明,有狂生放诞之蔑视。
宋源道:“贾公子年岁不过十四,纵是明年再考,也不算太晚,如今冬月,反而仓促了一些。”
贾珩拱了拱手,说道:“宋录事所言甚是。”
等介绍了工作场所,又引领贾珩出了文萃阁,向其后的一栋稍显破旧的阁楼而去,算是平日居所,一个小小房间,当然实际也没多少人住,国子监中许多人都在附近另有宅院。
许是韩珲之故,宋录事很是上心,亲自道带着贾珩在国子监中几处转了转,指点平日监生上课之所。
再回来之时,就已过去了一个时辰,宋录事带着贾珩回到文萃阁,先让贾珩在阁中三层,熟悉案牍,有事只管来问。
然后,就让人给韩珲送信去了。
等到日头西斜之时,贾珩正在阁中阅览在柜书目名册,就听到外间一道爽朗笑声,道:“贾兄。”
贾珩抬眸看向来人,见是韩珲,起身,拱手道:“子升兄,你何时来的,文度兄也在,请。”
韩珲和于缜二人寒暄着,就已进入阁中,寻了张椅子坐了。
贾珩给二人各斟了一杯茶,道:“方至此间,诸事冗杂,尚需熟识,等下还要过去拜访两位兄台才是。”
韩珲笑了笑,道:“我和文度也是刚刚下了学,听宋先生说你过来了,就顺道过来看看,怎么,阁中一切可还习惯?”
前日回府,将那首《临江仙》给父亲看了,父亲阅罢,都是久久无语,口中喃喃数遍,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一直到晚间用饭之时,都感慨唏嘘不已。
当然,韩癀好奇之下,倒是问了韩珲,词作者名姓,有些难以相信,这等诗词竟是一位未及弱冠的少年所写,后来听韩珲所言,只是咏史之叹,遂不相疑。
而今天中午用饭之时,听得一位相熟的监中仁兄胡侃,此君家中薄有资财,惯常流连于风月场所,故而提及在翠红楼发生的趣闻。
不想眼前这位贾姓少年,竟然作红颜一怒,暴打贾族族长。
贾珩道:“国子监钟灵毓秀,往来鸿儒,此地更是幽静,正适宜读书,还要多谢韩兄费心寻了这个好所在。”
“贾兄不嫌薪俸微薄就是,好在,以贾兄的才情,屈就此间,也只是权宜之计。”韩珲笑着摆了摆手,手中拿着折扇,指了指外间天色,笑道:“天色将晚,不若一起出去吃些,边吃边谈,若何?”
贾珩点了点头,笑道:“我和宋先生说一声。”
“宋先生,这会儿估计已回去了。”韩珲笑了笑道。
然而,有些人不经念叨,几人正说话间,宋源已至廊檐之下,手中拿着一沓文稿,笑道:“贾公子……嗯,子升也在啊?”
韩珲笑了笑,说道:“宋先生,方才在官厅中不见你,我当你已经走了呢?正要和子升一起出去吃点,相请不如偶遇,等会一起下去就是。”
宋源将文稿放在一旁的几案上,面上挂着笑意,说道:“本来过来,就是要唤贾公子下来,为贾公子接风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