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雷霆之势对所有世家进行统一的普查!
刘协满意地道:“还是文和你办事最让朕放心,这一点你比奉孝要强。”
贾诩连连称不敢。
听到这话,一旁的郭嘉微微有些心酸:在心里叹了口气后,他拱手道:“陛下,臣先告退了。”
“慢着。”
刘协喊住了郭嘉,然后脱下自己身上披着的锦衣,随手丢给了他。
“忙归忙,身体还是要多多注意。”
“如今深秋都快过了,你还穿得这般单薄,若是染了风寒该怎么办?”
“最近洛阳那边给朕送来了一批贡品,里面有些上好的补药,朕已命人给你府上送去一份了。”
郭嘉拿着手中的衣服,一时怔住了。
过了片刻后他才回过神来,揉了揉微微有些发红的眼睛,躬身道:“谢陛下。”
言罢,就转身大步走出了温室。
看着他的背影,刘协对贾诩摇头道:“这个奉孝,讲他两句就觉得受委屈了。”
“朕岂会不知他的不易,但他年纪轻轻,不多磨砺怎能成大器。”
“文和你觉得呢?”
贾诩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自然是没错的,奉孝的谋略有余,实干的经验不足,是需要在朝堂中好好磨练。”
“那就好。”
刘协笑了笑,伸手端起龙案上的茶水喝了一口,随后又再度放下,看向一旁摆着的一份名单,目光微微闪烁。
“差不多,该开始动手了。”
贾诩深深躬身。
第494章 建立内阁,确立七位大学士!
翌日,早朝。
当今天子不是一个热衷于开朝会的皇帝,这是百官们共知的事情。
按照大汉惯例,朝会五日一开。
但到了刘协这里却变成了十日一开,甚至有时候直接不开,让百官将大小事送呈到宣室。
对于天子的这种懒政的行为,百官们自然是有意见的,此前有许多大臣不停地上书谏言。
对于这些谏言,天子表示全部接受,而且赞扬他们敢于直谏,但就是不改。
次数多了,百官们也就慢慢接受了。
毕竟当今天子确实英明神武,即便不怎么开朝会,依然能够洞悉政事,而且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当然,所有人都明白,这其中大部分的功劳都在于那些每日在宣室殿处理政务的大臣身上。
那些大臣虽然官职高低不一,大部分人甚至连九卿都不是,但却有资格在宣室殿帮助天子处理政务。
这一权利让不少大臣都为之眼红,但又无法跻身其中,只能干瞪眼。
今日是近两个月以来第一次朝会,虽然已经过了寅时,但仍有许多大臣没到承明殿。
大臣们来得这么晚的原因也很简单,天子从来不会准时上朝,往往比他们要更晚,来早了也是站着干等。
果不其然,直到卯时左右,所有大臣们都到齐了后,刘协才姗姗来迟。
“诸位爱卿来得倒是够早的。”
刘协走到龙椅上落座,接受了百官朝拜后,才笑着说道。
百官闻言嘴角都忍不住一抽。
他们来得还早?都已经日上三竿了!
分明是你来得太晚了!
孔融上前说道:“陛下,如今天下刚定,百废待兴,您身为天子,不可倦怠国事啊。”
“您久不上朝,让大司徒、大司空以及御史中丞他们处理政务,如此下去如何能行?”
“还请陛下多多专注于政事。”
刘协闻言露出严肃认真的神色,点头道:“大长秋教训得是,朕记住了。”
孔融叹了口气,心中无奈。
每次有人谏言天子都是这一套说辞,表面虚心采纳,实际上根本不改。
累了。
就在群臣以为天子又要跟往常一样说出“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时,刘协却说出了另外一番令他们感到意外的话。
“朕这段时日来也在反思,朝廷大事关乎国家民生,朕身为天子,实在不该如此懈怠。”
刘协露出自责之色,同时又说道:“但人力有时穷,朕精力有限,让大司徒他们协助朕处理政务也是无奈之举。”
“不过这到底不符合朝廷礼制,所以朕欲改制,以便更好、更快地处理政事。”
刘协的话令所有大臣都是一愣。
改制?
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刘协便道:“朕欲创办内阁,设七位大学士。”
“朝中大小事务皆上呈内阁,由诸位大学士进行审阅以及批示,然后再由朕来裁决。”
刘协将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道了出来。
内阁制度是明朝创立的,这是一项相当超前的管理制度,对管理国家而言有着很大的优势。
刘协很早之前就有创立内阁的想法,只不过这不是随便就能决定的,所以他一直在为此做准备。
这么长时间以来,他让诸葛亮、郭嘉、贾诩、司马懿等人从开始的参议政事,再到后来直接负责处理批阅奏折,就是在慢慢把权力下放。
直到现在,文武百官们已经差不多接受了让大臣处理政务的行为,正是他提出改制的好时机。
“陛下,这、这万万不可啊!”
孔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随后焦急地开口道:“天子乃一国之君,国家大事,岂能全部交由臣子处理?”
“如此,如此怕是……”
他没敢把后面的话说出来,天子把权力下放,极容易导致臣子专权!
当初十常侍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孔融话没说完,崔琰便站了出来,摇头道:“大长秋此言差矣,身为臣子,辅佐天子乃是分内之事。”
“所谓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贤臣,不亡其国。满朝文武皆是贤臣良臣,陛下创立内阁、让我等臣子辅佐处理政务也是为了大汉天下,又有何不妥?”
“臣以为这内阁制善,大善!”
崔琰说完,审荣、沮宗等一众臣子们也纷纷站出来附和,支持天子改制。
笑话,内阁大学士能直接处理政务,这是多大的权力?
之前天子没有设立内阁,全凭自己喜好选人参知政事;如今正式改制,把这一制度纳入规矩当中,那满朝大臣都有机会进入内阁!
所以他们怎么可能会反对?
孔融本想再劝,但满朝臣子们都赞同,郭嘉、贾诩、诸葛亮等人更是不可能反对,所以他也只能退回去。
“既如此,那内阁便正式创立了。”
刘协见百官不出他所料地同意改制,不禁露出笑容,随后让一旁的宦官宣布内阁大学士的名单。
分别是——宣室殿大学士郭嘉,温室殿大学士贾诩,麒麟殿大学士诸葛亮,金华殿大学士司马懿,承明殿大学士杨修,广明殿大学士鲁肃,以及寿成殿大学士法正。
内阁大学士固定只有七位,大学士只是一个头衔,除了可以辅佐处理政务外,并无其他实际权力。
七位大学士里以宣室殿大学士为首席,衔领所有大学士,而天子随时可以任免大学士。
除了这七位大学士外,还有大学士候补,也可以参知政务,但只有建议权没有批阅权。
对于这些人选,百官都不意外,因为这批人正是之前每日在宣室处理政务的那些人,他们入选内阁很正常。
反正只要内阁制度存在,他们迟早有一天也能入选其中,因为这是在“规矩”框架内的制度。
群臣之中,许攸听到自己没能名列七位大学士之中,不由得一愣,随后在心里微微苦笑。
“果然,陛下还是因为我为曹冲求情而对我生了芥蒂……”
“或许我是该退了。”
按道理说,以他的地位是有资格名列七位大学士之一的,但天子并没有将他列入其中。
这让许攸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要不要激流勇退,向天子辞官告老,如此尚能保全一份君臣之情。
改制一事确立后,刘协又接着说道:“除了改制之外,朕还有一事要宣布。”“这段时日来,朕与诸位大学士相商,认为如今天下大定,有一事当要尽快去完成。”
“这件事,即清丈田亩,普查人口。”
刘协话音落下后,原本还因为改制一事而窃窃私语的群臣,瞬间安静了下来。
群臣之中除了郭嘉、贾诩二人外,其余人等包括诸葛亮、司马懿等人在内,都不禁瞪大了眼睛,同时还有一丝迷茫之色。
与他们相商?什么时候?
只见刘协正色说道:“连年战乱,各地叛贼割据,使我大汉国库空虚,百姓生灵涂炭。”
“如今天下大定,首要之事便是普查天下人口,同时清丈各地田亩,以便征收赋税、充盈国库。”
“此事朕已与诸位大学士商定,将派遣绣衣使到各地清丈田亩,以及普查各地的百姓数量。”
刘协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一决定。
但这番话落在殿内群臣耳中,却让他们个个心惊,几乎是纷纷色变!
“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