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柳更是嘿嘿笑。
陆二保喝着茶,望着说书先生,看说书先生摆个架势,都觉得好看,他问陆杨:“说书先生跟教书先生一样不?”
陆杨说:“不一样,一个是说书给人听,一个是教人读书识字。做书生还是挺有前途的,谢岩也能出来做先生。”
王丰年想想谢岩说话的样子,再看看说书先生的样子,跟陆杨说:“还是教书好,他来说书,可能会直接找客人要钱,这样不好。”
陆杨:“……”
他家状元郎真是完了。为什么两个老实爹也有这种刻板印象。
陆柳咬着糖糕,低头憋笑。
陆杨戳他脸:“坏柳哥儿。”
糕点上齐,他们就认真听书,较少闲聊,说一句话、发个惊叹,也以《包公案》为主。一场听完,半个时辰过去了。
今天有阔爷,说书先生歇息片刻,回来又讲了一话。
陆柳听到第三话的时候,感觉不对劲,悄悄跟哥哥咬耳朵。
“哥哥,是不是你?”
陆杨假装不知道,陆柳便懂了。
这次听书,是哥哥请客。
他还有很多要学的,像这样提前安排好,再来听书,让两爹省点钱的事情,他就没有想到。
陆柳跟他说:“哥哥,你跟大峰有点像。你们俩都是办事多,说得少。”
陆杨说:“你想你家大峰了?”
陆柳知道他不想说这个,笑眯眯转移了话题,继续说起了《包公案》。
父子四人在茶楼待了一下午,赶在饭点之前回家。
回来以后,嘴里都在说着《包公案》,把顺哥儿羡慕坏了。
当天晚上,顺哥儿缠了陆柳好久,非要听,把黎峰熬住了,黎峰把他送回房间才作罢。
次日下午,陈桂枝约着赵佩兰,带着闹腾的顺哥儿去听书了。当晚,谢岩听说了,跑来跟黎峰惆怅,说:“我俩都是家中顶梁柱,不用娘带着去听书。”
黎峰得意道:“明天我夫郎带我去听书,你就听不了了。你要读书。”
谢岩:“……”
他就说是黎峰跟他较劲的!
没过一会儿,陆杨出来骂黎峰,“显得你了,这么大个男人,还要夫郎哄你!”
黎峰喊来陆柳,“你快看,你哥夫没用,又要你哥出来当坏人。”
谢岩从隔壁屋探头,“谁没用!我夫郎愿意管我,你羡慕吧!”
陆柳围着他们,发出熟悉的哀求声,“你们别吵了啦!”
陈桂枝使唤顺哥儿拿席子出来,铺到地上,抱两个小宝过来爬着玩。
几人聚在一起,嗑瓜子看戏,再聊聊《包公案》。威风和威猛是没当过猎犬的狗,看主人们吵得热闹,围着他们团团转。二黄是只成熟的大狗哥,要围着小宝贝转,引着他们多爬爬。
夜幕降临,热闹的一天结束了。
七月初三,立秋。
秋老虎厉害,天气热着。赖真过来送书,再有一盒好墨。
书是陆柳要的,好墨是送给陆杨的。
陆杨上回说他不识几个字,聊完以后,洪楚说他谦虚,送些好墨过来,陆杨用得着。
陆杨再次留赖真喝茶,家里才煮了面条,他给赖真上了一碗油泼面,赖真吃得很香。
有过逛楼子的交情,赖真比上次客气些,留坐以后,能跟他们闲聊几句。
陆杨要去省城陪考,九月份才回来。
中秋节没法去家中拜访,让赖真给洪楚捎带个口信。
“等我回来,定去找他玩。”
赖真听着“找他玩”,露出怪异表情,过了会儿说:“我家少爷也要去省城,有个生意要谈。你们可能会遇上。”
陆柳坐旁边翻着书,听说洪楚也要去省城,眼里好羡慕好羡慕。
“哇,楚哥哥真厉害,生意都做到省城去了……”
这个消息,给他们许多激励。
等赖真走了,兄弟俩凑一处叽叽咕咕。
都说万事开头难,手里有了本钱,商号开起来了,各处就都顺了。
他们手里捏着银子,可以继续做生意。
陆杨早说了要在府城置办个铺面,把商号开到城区来。前阵子给牙行递了信儿,让人留意着。
府城人多,生意好做,商机与风险并存,挣到钱的人多不胜数,经营不善的也有许多。还有些沾了赌的人,再大的家业都不够赔的。要买铺子、租铺子,只要有耐心等,总有合适的。意想不到的好铺面也能等到。
黎峰得空就到牙行转转,表明要铺面的决心,好些牙子都跟他吃过酒,他还让人把牙行管事约出来吃了一顿酒,递出了数份好礼,只等着好铺面的消息。
他们做了一回大生意,落手里的银钱却多数是定金。
陆杨找乌平之问过,这笔钱,最好等出货量达到一半以上的时候再动用。他们商号成立的时间太短,底蕴不够,没有丰裕的家产兜底,不能冒险。
乌平之给陆杨讲了一个故事,是商户之间的挤兑事。
甲商号花大价钱去乙商号订货,并且伙同其他游商,制造货品在外地走俏的假象,请这些游商们也来下订。
订货之后,乙商号为了供货,会拿钱去采买更多的原料。
为了赶工,也会找足够多的作坊、工人来承接订单。
这批货物将出未出之时,再让人把订金撤回。乙商号的账面便可清空。
此时若有钱庄愿意拆借,熬个半年一年的,只等出货,便能回本,还了钱庄的银子,加几分利息,家中还有余银。不算伤筋动骨。
但紧跟着,甲商号走动关系,或威逼、或利诱,让钱庄不敢拆借银子给乙商号。再在市面之上,大量供出略高品质的同款货品,且压低价格出售。客商与散客们都会往甲商号蜂拥而去。
乙商号账面没有银两,钱庄也不肯拆借,货物变不了现银,还有一堆人要养,有货款要结。作坊、工人,都要给钱,否则原料要砸手里。
这时候甲商号会委派其他客商过去谈价,一次压、两次压,直到乙商号看不见出货希望,以半价甚至更低的价格售出原料、半成品、成品,这次的挤兑才算完。
至此,甲商号以超低的价格,占用巨量的货物,市场之上,一家独大。跌价的货涨回原价,并有更多的货物供应。大量的客商,只能到他家买货。
乙商号底蕴浅,能家破人亡。底蕴深,还能苟延残喘。
他们商号靠山吃山,压货的风险是承担得起的。
但他们是没有底蕴的商号,几番商议后,决定不急着定下商铺。等着货款结清时,慢慢挑选。
陆杨的想法是,他们可以先盘个小铺子,卖吃的。
立秋之后,降温就快了,夏季卖早饭还成,不算特别热,冬季卖早饭,那是真的冷。
“柳哥儿,你摆摊的想法很好,这一个事办成,家里人都有活干,能挣钱,他们心里舒坦,腰板都硬了。我们办这个事,就不为着挣许多的银子,不能说有了铺子,就十倍百倍的挣钱。我们刨除租子、成本,照着你原来的计划,能攒出菜钱,能让家里吃上好米好饭,顿顿能沾点荤腥,这便够了。”
陆柳听着点头,“对,这个铺子,就为着我们能有点事干,不能全冲着银子去,这样就不是享福了,又累又焦心。”
陆杨见他能接上话,就引导他去想,“那这个铺子,你卖什么为主呢?”
陆柳摆摊的时候想过,他在家里也琢磨事情了,陆杨一问,他就笑了。
他说:“我想了,我每天看着幌子,都会想想我要开什么样的铺子。府城的酒楼饭馆很多,我们正经卖堂食,肯定争不过,这要把人耗在灶屋里,洗菜洗碗都能把人累坏。我想着,要是盘铺面,我还是找书院附近的铺子,离家近,我们招呼方便。还是卖早饭,我们这一家都是勤快人,不怕开门早。余下的,我想着卖汤。卖各种汤。”
杂菌汤和鱼汤要有,这两个汤很受欢迎。
他还想着煨炖一些别的汤。比如说鸡汤、排骨汤、老鸭汤、肚片蹄花汤等等。
书院的书生们,并非每个人都在外头租房子住,有家人照料。多得是自己在外求学,住学舍的书生。比如去年的谢岩。
一般饭馆里的汤羹,都是素汤,或者是花费时间少的肉丸汤、鱼汤,这种耗时煨炖的汤羹,在外买,要提前定下。
买一次,一个人喝不完。找人搭伙买,可能分配不均。
陆柳说起来头头是道,“我到时做大瓦罐汤,这是大份的。还有小瓦罐汤,这是小份的。比如炖鸡,大瓦罐就下整鸡,小瓦罐就下半只鸡。还能弄乳鸽汤。这个特别小,一人份!还能做排骨汤,一碗一碗的卖。排骨好数,大小也差不多,这样卖,客人不会说哪份多、哪份少。”
陆杨给他鼓掌捧场,让他继续说。
陆柳嘿嘿笑道:“我们挣点小钱就行了,所以汤不用做得太多,攒攒客人,做些回头客的生意。我想着,我们还要在这里住很久,以后还想着给小麦和壮壮启蒙,价格就不用太高,差不多就行,在书生堆里挣个好名声。杂菌汤可以每天有,这是自家的菌子,便宜。别的汤羹,我数一数,给爹娘婶子派个活,一人炖一个。小铺子开起来,顺哥儿能来帮忙了,到时我俩看着办,熟客多了,多做点。熟客不提,我们就少弄点。”
陆杨跟他搭话,往后聊几句,发现这就是陆柳的全部想法了,他就跟陆柳说:“柳哥儿,其实来府城以后,我们最需要做出的改变是愿意请人干活。这方面你再想想?”
陆柳大致能懂。他也长见识了,比如哥哥和两爹都是请贺夫郎洗衣裳。
这跟寨子里的晒场不一样。那时在山寨,所有的赶山人都能算作供货商,在晒场里干活的人,则是几个兄弟家里请人来,自家生意自家人来。从寨子里再请些人,也是沾亲带故的关系。
府城就不一样了,这都是请的外人。
陆柳逛过府城和县城,知道很多务工的人都是请来的,有许多伙计跟老板没有亲戚关系。他这时稍作思索,说:“我请个帮厨来杀鸡杀鸭,我们一天没多少活,再让他洗碗。”
陆杨点头,“给人留个住处,晚上顺道看店。”
陆柳傻呵呵笑起来:“哥哥,你没有别的意见了吗?”
陆杨没有意见了,“你的想法很好,做什么生意,在哪里做,主要做什么,各人都有分工,成本考虑了,价格也想到了,还知道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我还能说什么?只能祝你生意兴隆啦!陆老板!”
陆柳笑得更加傻气了。
陆老板!
他能当陆老板了!
以后出去,他跟哥哥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陆老板!
他高兴着,晚间,黎峰回来了,一家吃饭,他跟黎峰说起这件事,也问问娘的意见。
陈桂枝说让他当家,对家里的事务没提过多少意见,大多是陆柳心里没底,非要她给个准话。
陈桂枝这次不提意见,不与陆柳的眼神对视上。开一间铺子,跟摆摊需要的成本大不相同。
快要乡试了,他们早上的包子都少蒸两笼,多了就要去街上卖了。
秋季有人返乡抢收,冬季就到了放年假的时候。依着她的意见,今年熬一熬,不开铺子算了。
但她也看见了府城的商机,这间铺子开在书院附近,只要用心经营,不说挣大钱,和摆摊一样,月盈余几两银子,轻轻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