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不多,三五两下就弄干净了。
爷爷奶奶的房间有锁,赵想就没能帮他们打扫。不过他们的房间赵想没事也不进去,就算要帮他们打扫,也要趁爷爷奶奶在家时做。
虽然爷爷奶奶不在乎,但是他觉得还是要趁屋主在家时再进去比较好。
可能是他们这一代接受的都是隐私教育,哪怕是亲人也得尊重他们的隐私,长辈平时的房间,不能随便乱闯。
他们这一代也很讨厌家人不打招呼就往自己的房间里闯,他们觉得这样的行为就是不尊重自己。
虽然赵想没有遇到过,但是他的同学有啊!偷看同学日记的父母,在他换衣服时直接开门进来的父母。
想想都觉得窒息了,对孩子一点尊重都没有,怪不得他们之间的感情很差,天天都要吵架呢!
做父母的从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对孩子成年后不爱回家除了抱怨,也不反思自己。
他们根本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也不认为造成孩子不愿意回家的原因是他们自己。
因此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不好,最先要负责的就是身为父母的他们自己。
这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赵想从没有经历过。反倒是他那几个同父异母和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享受过,就是不知道这享受是不是他们想要的。
天快黑之前,爷爷奶奶终于回来了。
两人脸上都不太高兴,明显是在生气。
“爷爷奶奶,你们怎么了?”
赵想煮好饭,正打算跟他们说开饭了,却看到他们带着满脸不悦的回来。
“还不是村子里那些烦人的媒人,你说你才多大,他们居然想给你说媒保纤。”
赵奶奶气呼呼地坐在门槛上,说着还瞪了老伴一眼。
“这和我爷有什么关系吗?”
赵想见状小心翼翼问道。
“他都不帮我骂她们。”
赵奶奶这话让赵爷爷不知道该怎么接。
一群大妈大娘聚在一起说话,他一个大男人要怎么开口?至于骂人就更不行了,他要是敢参与进去,她们的丈夫也可以加入啊!他一个人能打一群吗?
“我爷骂人好像不太好,他一个大男人要避嫌。”
赵想为爷爷说了句公道话,都是一群女性在说话,他一个大老爷们突然开口,那不是把火都引到他身上了嘛!
“我不管,村子里的那些媒人,回头她们上门让你爷应付去。”
赵奶奶下午被气了一肚子火,明明她上午才把话题转移了,没想到这些人下午又接着问。
摆明了就是不死心,打自家大孙子的主意呢!
“其实你换个想法,这说明咱们家孙子太优秀,才会让她们不顾身份形象地替他说媒,对吧!”
赵爷爷是知道怎么安慰妻子的。
“你说的意思我都懂,但我还是不高兴。”
赵奶奶听了老伴的话,果然没那么生气了。
“那等下回她们来,我来打发她们。”
赵爷爷也不乐意,他家大孙子他们老两口还没亲香够呢,就被外人惦记上了。
媒人之所以这么热情,肯定是有不少人早早盯着自家孙儿,和她们打听消息呢!
也是,他家大孙子不仅长得好,干活麻利,现在还学习医术。只要有眼睛的都看得出来,阿想以后的出路绝对不差。
毕竟他在身份上是烈士的儿子,成年后上面会安排工作,那可是铁饭碗。
为此,有再多的人惦记自家大孙子也说得过去。
“就这么说定了。”
赵奶奶没了烦心事,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起来。
“大孙子,咱们吃饭去。”
被奶奶拉着进厨房的赵想,回头看了眼沉思的爷爷。
和他有关,却没插上嘴的赵想:也许他不用担心媒人的事了。
他现在年纪小,爷爷奶奶也不会给他说亲。
这可不是古代,十四五岁就开始成亲。
国家可是规定了,成年后才能成亲,才能领结婚证。
受老爹的影响,爷爷奶奶知道只有领了结婚证的婚姻才有保障。老两口当年还赶了会时髦去领了结婚证,这不知道让多少人笑话他们。
不过两位老人却不这么认为,农村很多人结婚就是摆了酒席却没领证。
可后来因为没有结婚证,被对方抛弃的人也大把的有。
还因为没有结婚证,对方再娶再嫁毫无压力,愣是把原配整成了小三。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赵想可没少在年代文里看到。
这不是作者编出来的,而是事实。
当年确实很乱,结婚摆个酒席就以为是结婚了,其实根本没有法律效力。
当然因为摆了酒,知道的人多,这也算事实婚姻,法律也是承认的。只是取证有些麻烦,后来大家都出来打工,很难把当年的证人找到收集证据。
因此,最保险的方法还是成年后结婚既要摆酒,也要领证。
有了法律的保护,起码原配不会被整成小三,最后反过来被人指指点点。
扯完了,咱们说回赵想身上,他才十三岁就被许多人惦记,这并不出奇。
毕竟好男孩大家都看在眼里,都想早点舀到自己碗里,都怕被其他人抢先了。
只是赵家人不松口,他们只能拜托媒人。
媒人上门说亲,就算不成也不影响什么。
毕竟媒人就是干这一行的,两家的亲事没谈成,外人也不会多想。这样的事在媒人这里多了去了,说亲嘛不就是这么过来的。
相反,你自己上门就不行了,谈成了还好,没谈成可就是闹笑话了。
不过媒人上门的事赵家祖孙三人都没放在心上,主要是赵想本人无意,两位老人也觉得孙儿年纪还小,这事根本不急。
因此,谁都没在意。
直到第二天媒人露着个大笑脸上门。
“……”
赵家三口坐在一起,脸都有些木木的。
昨天下午才提,今天早上就上门,就隔了一晚上的时间啊!
你们这是连二十四小时都不给我们啊!
“老赵,你们两口子听到没有?”
媒人说得口干舌燥,好不容易等她说完停下来喝糖水歇一口气,结果发现赵家祖孙三人都在走神。
“听、听到了。”
木木地点头,他们知道媒人的嘴巴能说,但是没想到这么能说。
从女方的家世,到她的父母,再到她的兄弟姐妹,再到她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舅舅夫妻,再到表哥表姐,一直到说外八路的亲戚。
先不说这合不合理吧,就说这些亲戚你是认真的吗?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家就算了,那些外八路的亲戚和说亲有什么关系吗?
究竟是怎么扯到一起的?
一个早上他们光是为了理清这些人物关系,脑子都开始发胀了。
“那你们两口就没什么想说的吗?对女方有什么要求?你们放心,女方父母说了,只要亲事成了,以后女方出嫁三十六条腿都备齐,不管是聘金还是聘礼,全都由女儿带回来。”
媒人觉得这世上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亲事了,女方家有诚意,那可是三十六条腿啊。
就连城里也没有谁能准备这么齐全的,要不是女方家就她一个姑娘,还是最小的姑娘,也不会准备这么多嫁妆。
“王媒人,你也知道咱家阿想还小呢!我家暂时不打算给他说亲,所以这亲事啊还请你回绝了。”
赵奶奶伸手摸了摸大孙子的头,拒绝了这门亲事。
亲事是好亲事,如果女方本人没问题的话,估计未来也找不出这么好的亲事了。
可是赵奶奶还是不愿意接受这门亲事,因为她和赵爷爷算是自由恋爱,当初是他们先看对了眼,然后家里再请媒人上门说的亲事。
因此两位老人也希望儿孙也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那样家庭和睦,对后代也好。
只是大儿子没成亲就走了,阿想是他们过继来的。
不过大孙子才十三岁,说亲真不急。过继来的,也有权利娶一个自己喜欢的姑娘不是吗?
因此不管女方家的条件再好,他们也不答应。
“为什么啊?”
媒人想不明白,这么好的条件别说在他们镇上了,就是在市里和省里打着灯笼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人家了。
“我和我老伴,结婚几十年,我们两口子从没拌一句嘴。”
赵奶奶提起老伴脸上出现了甜蜜,让王媒人看愣在了当场。
“这,有什么关系吗?”
愣归愣,问题还是要问清楚的,不然她回去不好和女主家交代。要知道女方可是给了她十块钱,让她上门说这门亲事的。
第37章
“这结婚啊, 要两人相互喜欢。只有相互喜欢,哪怕以后的日子再苦再累,提起来也是甜的。如果双方不喜欢, 就算结了婚,天天吃的是白米饭, 那日子也是苦的。”
赵奶奶用过来人的身份和媒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