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大些,五六文一只就不合算,加价又少有人愿意出那个钱。
陈秀兰点点头,嘱咐道:“你给车厢里垫层稻草,省得弄些鸡屎,臭烘烘的不好打理。”
她把手里的鱼腥草搓洗过后,顺便掰成小节,继续说:“你第一回去卖,也不晓得有没有人信你,估计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弄点鸡食放车上,水也多备些,时不时下来看一眼,喂点儿水食。免得鸡没精气神,人家一看还当是有什么病,更不会买。”
“晓得了。”
她说的都在理,郑青云也不嫌啰嗦,套好车立马就照做。
先是抱来一捆干草,把车厢每个角落都铺满。又打开竹笼门,把早就割好的长柄竹筒用棕叶子绑在上边,这样路上就方便往里添水。
都准备妥当,郑青云才把两只竹笼都搬上车,并装了一葫芦井水和小半袋鸡食,放在笼子旁。
然后去灶房甑子里摸出三只热气腾腾的糙面馒头,往布包一塞,便架上车出发。
鸡仔不比蛋菜,去城里反倒卖不出,得到乡里的集市或者各个村叫卖才行。
好在郑青云跟着摆摊儿练过,吆喝起来像模像样的。
“鸡仔,半月大的鸡仔,瞧一瞧看一看嘞!”
郑青云走得慢,出村之后就一路叫着,声音洪亮,调子拉得长,来往行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第77章
路上的行人都忙着赶路, 来去匆匆,听到郑青云的叫卖声,顶多瞟一眼,就又闷头往前走。
郑青云也没在意, 驾着牛车往最近的村子去。
这个点儿正是吃早食的时候, 家家户户都生起炊烟, 有扎着冲天辫的小孩站在田埂上, 涨红一张脸大喊:“爹, 回家吃饭了!”
村口的桂花树下, 几个老太太拿着板凳站起身,嘴里还在不停地说话,迟迟不肯迈开脚步。
郑青云见状,忙驱使水牛走得快些, 拔高音量吆喝:“鸡仔,好养活的鸡仔!”
老人家聊得起劲, 郑青云叫过几声才有个驼背的老太太转过身来, 问道:“你这后生哪儿来的?怎么没见过?”
郑青云跳下车,笑着答话:“前头苍黎村的,第一回 来做买卖,奶奶们要不要看看鸡仔?这时节不冷不热, 买回去正好喂。”
站在驼背老太太旁边的人估计眼神不怎么好, 眯着眼伸长脖子打量郑青云半晌, 才颤声开口:“不是戴五常啊?那我不买, 等哪天他来了再说。”
这戴五常就是往年四处卖鸡仔的小贩,郑青云也晓得。来之前他就做好心理准备, 因此听人这么说,也没觉得不舒坦。
自顾自把两个竹笼取下来搁在地上, 往里撒些鸡食,继续讲着自家鸡仔的好:“先看看嘛,您愁这多精神。都有半月大了,康健着,也肯吃,嫩草谷壳都能喂。”
几个老人家低头看去,只见两个笼子里的鸡仔活蹦乱跳的。一大把鸡食丢进去,眨眼的功夫就被争抢完,确实喜人得很。
总算有人心动,扒拉着竹笼问价:“怎么卖的?”
郑青云又拿出葫芦,给竹筒里添满水,“六文钱一只。”
“啧,你卖的也忒贵了,魏五常都只卖五文呢。”
魏五常又不是没去过苍黎村,郑青云早打听清楚一般喊价都是六七个铜板。他心知说话这人是赌他不懂行情,想占点儿便宜。
但也没拆穿,只道:“我这鸡喂了半个多月,费粮食耗心思的,六文真不贵。”
几个明显意动的老太太互相看看,还是先喊贵的那人先发话:“算了,还是等魏五常吧,将才小狗儿喊我回去吃饭呢,不跟姐几个聊了。”
话落拉着两个伴儿,作势要走。
郑青云在心里一合计,五文钱他也有的赚。而且第一次来卖,态度过于强硬,往后想做生意就难。
遂装作面露难色,叫住慢吞吞迈开步子的三人:“五文就五文,我头一回到这儿,您若诚心要,我便宜些就是。”
郑青云眼尖地瞅见自己话一说完,前头那几人立马停下脚步,回过头满面的笑容,那叫一个灿烂。
“放心,亏不了你的。要是东西好,我保管在村里帮你说道说道。”
虽然人家说的是客套话,但郑青云还是认认真真地介绍:“那敢情好,我姓郑,就住在苍黎村后山上,家里鸡兔养的多,有需要尽管找我。”
老人家连连点头,弓下身继续去看竹笼里的鸡仔,不知听没听进去。
郑青云也没太在意,蹲在竹笼边抬头问道:“要几只?我给捉出来。”
“家里养的有,再添两只就够了。”
郑青云会意,将门打开一条缝,伸手就去捉。
老人家在竹笼上方指指点点:“我要那只花的,不是,往前一点儿,对对,就是这只。”
郑青云没觉得烦,别人指哪儿,他的手就跟着移动,直到人点头说好,才把鸡仔揪出来。
老人家掏出随身携带的钱袋子,数出十个铜板放到车前的木匣子里后,接过郑青云递过来的两只鸡仔,一手捏一只,就这么走远。
其他有想法的人也都仔细挑选着,还有那没带钱的,再三叮嘱郑青云在原地等一等,风风火火地往家去。
郑青云在桂花树下蹲了两三刻钟,时不时吆喝几声,最后拢共只卖出不到十只鸡仔。
有些少,他也并不气馁,发觉再没什么人过来,干脆驾上车,沿着大道又往村子里走了走。直到牛车跑不开,方才出村往下一个村子出发。
乡下多数人家都养的有鸡,也会孵蛋,因此鸡仔并没有那么好卖。郑青云一连走过三四个村子,约摸未时,总算把三十多只鸡仔全部卖出。
几乎都是按着五文钱一只卖出,只有极少数是六文,最后得一百七十一个铜板,总的来看,也还算不错,至少还是赚着的。
把木匣子里的铜板收进钱袋妥善放好,郑青云一扬手中的细竹条,启程回家。
两边树林皆染上青绿,郁郁葱葱的,偶尔能窥见还未落完的野花,红的白的都有。
大水牛慢悠悠往前走,主人并不经常鞭策它,它也渐渐大胆起来,隔一会儿就仰起头,卷口嫩叶子嚼嚼。
走走停停,路过一处小水沟,郑青云见大水牛不断甩起尾巴,很是烦躁的模样,打算放它去喝点水。
刚到沟边,就见旁边的茅草丛一阵摇晃,窸窣作响。
郑青云眉头微皱,弯腰在沟里捡起一块石子,照准那处掷去。
没有想象中的灰影蹿出,却听见几声细弱的猫叫。
郑青云来了兴致。
家里现在鸡养得多,他好几次打扫鸡舍食都发现了老鼠的踪影,还捡过带小眼儿的鸡蛋,不知是不是老鼠所为。可惜不敢放药,抓又抓不到,着实令人头疼。
若养只猫,应该会好些。不仅能抓老鼠,屋子周边的鸟雀也可以捕食,如此一来,蛇的猎物少了,估计也不容易上门。
可惜苍黎村没什么人家养猫,难得找到合适的。没成想今儿竟叫他在路上遇见。
郑青云把牛绳拴在树枝上,轻手轻脚靠近茅草丛,扒开一看,果见里边蹲着只巴掌大的狸花猫,一双眼瞪得溜圆,因害怕瞳孔都变成竖线,在它身下还垫着块脏兮兮的黑布。
郑青云心里有了猜测,想来是谁家嫌猫多,不愿养,就给送到野外自生自灭。
狸花猫瘦瘦小小一只,不过郑青云眼力好,在它面前看到不少散落的蚂蚱翅膀。那就应当断奶了,而且还跟着大猫学过点儿本事的。
郑青云心里早有决断,招手唤它。
狸花猫叫得更急,却依旧缩成一团,不肯挪步。
郑青云想了想,转身回到小水沟,在里头仔细寻摸一番,逮到几只虾米。少是少了点儿,但糊弄小猫应该不成问题。
郑青云跨步上岸,发现小猫不知什么时候走出草丛,远远地看着他。和他对视的那一刻,又开始喵呜叫,慌慌张张想要逃跑。
郑青云把刚抓的虾米用树叶拖着,放到地上,尽量放柔声音唤它。
不知僵持多久,小猫终于有了动作,一步一顿地向前靠近。许是察觉郑青云没有恶意,走得越来越快,到绿叶跟前时再顾不得其他,歪头喵呜喵呜吃得可香。
他来的时候急着去卖鸡仔,都没注意听,也不晓得小猫那时在不在,但看这样子是饿得不轻。
小猫专心填肚子,渐渐放松警惕,郑青云看准时机,飞速揪住它的后脖颈,将其拎起来。
小猫立时伸出爪子,在空中胡乱抓落,尖牙也露出来。
“还挺凶,”郑青云笑笑,把它送去车厢,关进竹笼里,“跟着我就不会饿肚子了。”
白捡一只猫,郑青云心情不错,哼着不知哪儿听来的曲子,继续赶路。
牛车驶进院子时,方竹她们正在屋檐下剥笋子。
不待车停稳,陈秀兰就问道:“去这么久呢?怎么样,都卖完没?”
“一只不剩,就是价不高,五文卖得多,只挣了一百七十一文。”
陈秀兰:“卖出去就行,不过这时间也太长了,不好卖吧?”
“几乎都只买两三只的,运气好才能碰上多买的。”
方竹手下动作不停,忍不住插话:“那还继续孵鸡仔卖不?”
郑青云沉吟片刻,“有母鸡抱窝就孵吧,能卖多少是多少,实在卖不出的大不了留着自家养。”
他说着话,已经绕到车后去提竹笼,心思全在鸡仔上的几人也总算觉出不对。
方竹看看陈秀兰,满眼疑惑:“我怎么听见有猫叫?”
“我也听着了,家里进野猫了?”
“是我回来路上的路上捡了一只小狸花。”郑青云提着竹笼转过身,小猫顿时暴露在众人眼前。
突然被这么多陌生人盯着,它又害怕得蜷成一团,紧紧靠在竹笼边缘。
方竹扔下竹笋,垂眸看向被郑青云送到脚旁的竹笼,目露怜惜:“怎么这么瘦?能养活吗?”
“估计是谁家不要了丢掉的,不知道饿了多久,我看它吃蚂蚱和虾米,应该挺好养的。鸡舍里不是有老鼠,养只猫也合适。”
陈秀兰点点头:“养着吧,怪可怜的,这么大点儿,也不差它一口吃的。”
她说着就进灶房掰了一小半糙面馒头,撕成小块放进竹笼里。
方桃蹲在地上,坚持不懈地喵喵叫,企图让小猫走进一点儿。
方竹摸摸她的头,有些好笑:“你别吓着它,多给它喂几次吃食,就跟你熟悉了。既然要养,倒不如想想取个什么名字。”
方桃听话地退开些,挠挠头发,沉默良久憋出句:“狸花猫,要不叫小花?”
还不等其他人出声,她自个儿先摇头否决了:“不成,王婶子名儿里带着花。那叫什么好呢?”
陈秀兰见他们一个比一个纠结,提议:“村里那谁家的狗不是叫来福吗,多喜庆,给它也取个这样儿的呗,我看旺财就挺好。”
其他人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儿,最后都觉着旺财不错,干脆就这么定下。